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总书记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合集20篇(第2/4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306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1分钟。

三是把坚定的人民立场体现在密切联系群众中。

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坚持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同干部群众谈心、基层联系点和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制度,充分听取民意,汇集民智。然后,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现实中,有这样一位年轻的村支书,其上任不久,就获得了村民的高度赞誉。因为他一上任就从村民反映最强烈的安置小区没有物业问题入手,利用村集体收入和上级

补贴成立了物业服务队和老年饭桌。这一行动,正是老百姓最

为盼望的实事好事。三要强化讲政治的勇气。对党员干部来说,在实践中,政治考验无处不在。大家可

以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多元社会,思想交流交融交锋,在大是大非面前,你是立场坚定?敢于亮剑?还是态度暧昧,甚至口无遮拦?市场经济,利益诱惑层出不穷,在面对利益诱惑、遭遇围猎时,你是坚守底线,还是随波逐流呢?政治考验面前,自己也可能出现错误的思想、言论甚至是行为,这个时候就需要有自我革命、刀刃向内的勇气。政治考验面前,身边人也可能出现错误的思想、言论和行为,这个时候,就需要敢于斗争、敢于亮剑的勇气。对那些恶意中伤、歪曲事实、甚至颠覆渗透的言论和行为,要敢于批评和反驳,弘扬主旋律,发出正能量。在反腐败斗争领域,更要发挥表率作用,敢于较真、敢于抵制,带头维护党规党纪。总之,领导干部要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坚定践行讲政治的知行合一。

提高政治能力须练好"三招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了过硬的政治能力,才能做到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领导干部必须注重政治能力的提高,使自己的政治能力有一个大的提升,更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一、坚守信念,练好把握政治方向"基础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毫不动摇坚定和保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定力,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对党忠诚,练好站稳政治立场"关键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第一句就是"对党忠诚"。因为这是最重要的政治品格,是成为新时代好干部的基础。因此,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站稳政治立场,坚持把对党忠诚落实到工作、生活中,以对党忠诚之心,尽为党护党之责。

三、严守纪律,练好严肃政治生活"核心式"

"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决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政治生活,始终做到政治上绝对忠诚、组织上坚决服从、行动上令行禁止,要旗帜鲜明地与错误的言行作斗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党执政的条件和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的新的风险和挑战,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严守遵守政治纪律,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政治能力要求,永葆共产

党人的政治本色,坚决不辜负党的重托,不辜负人民的信任。

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总书记要求的各项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这当然毫无疑问。没有过硬的政治能力,就不可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而在其他各项能力中,习近平总书记将调查研究能力放在了突出位置,提出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强调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作为选调生,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努力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调查研究的本领,掌握好我们党这一重要的传家宝。

一、充分认识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重要工作,也是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我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从了解情况、认识问题、制定决策到最后抓落实,都离不开调查研究。因此说,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为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毛

泽东同志就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并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和

《才溪乡调查》等光辉著作,而且在方法论层面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为开辟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他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尤其是今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密集的国内考察,主持召开了多场座谈会,目的就是通过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而制定正确的决策部署。

调查研究也是科学决策、解决问题的关键。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这样论述过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关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可以说,没有充分的调查研究,就不可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只要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尤其是我们选调生,虽然在学校期间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对于农村或基层的认识很多来自于道听途说或新闻报告,即使偶尔参加社会实践也多是走马观花,认识并不深刻。因此,要想找到工作的突破口,要想为群众实实在在办些事情,重点要进行的也应当是调

查研究工作。或许我们所在的村子或社区并不大,但家长里短

的各种情况也非常复杂,必须充分调研摸透情况,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二、调查研究要瞄准群众所想所急所盼

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瞄准的方向应当是群众关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过程,同样也就是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作为选调生,我们就工作在基层一线,更应当利用这种便利条件,在思想上深入认识群众,在情感上更加亲近群众,真正了解群众所想所急所盼。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对美好生活有向往。而我接触的基层农民,他们热爱劳动,相信只有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美好生活,而大部分时候,他们的生活处于一种紧平衡的状态,日常并没有太多结余。如果有一些积蓄,他们所想的首先不是改善生活条件,而是改善生产条件,如购买农用器具、扩大种植面积、改进种植技术等,期望通过这些方式获得更多的收入,而正是他们这种勤劳朴实的性格使我们能够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他们所急的首要也是生产,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因素,浇水、耕地、施肥、收割,以及购买种子青苗、销售粮食蔬菜等等,哪一项都十分重要,都不能耽误。他们所盼的是国家政策对他们有更多的优惠,是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持续完

善,平日里报销一项支出、发放一笔补贴、硬化一段道路,都

牵动着他们激动的心情。以上群众所想所急所盼的内容,正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因此,作为选调生的我们,就是要多去田间地头,多去群众家里,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努力了解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在与群众的密切接触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真正把自己磨练成为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

三、调查研究要做到全面和深入

调查研究不仅要讲究原则,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得自矜、以偏概全。"作为选调生,我们有着宝贵的和基层群众直接接触的机会,更要努力使调查研究做到全面和深入。

所谓全面,就是要充分掌握情况,充分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我们处在基层的环境中,所接触的个体出于不同的认识,或者不同的利益考量,对于同样问题的看法或说法往往并不相同,因而需要我们去调查研究,对此我个人在工作中的感触很深。前段时间在村里调研时有群众反映,他们地头上农业农村局实施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时打的一口井不出水,没法浇地,要求给他们解决。随后我们联系了农业农村局以及施工方,但施工方却跟我们说井是能出水的,可以浇地,随后分管的村

干部也证实了他的说法。面对这种互相矛盾的说法,我又跑到

了地头上了解情况,恰逢村民在浇地,通过现场对比就可以了解到,这口井虽然打得深,电机的马力也大,但出水量小且浑浊,水量还赶不上其他小井,更比不上同期建设的其他项目井,因此使用这口井浇灌大棚非常耗时间,有时甚至夜里一两点还浇不完。而且,这口井抽水一小时要耗8度电左右,其他小井仅需3度电左右,这样算下来浇一亩地要多花几十元钱,这对农民来说不是一笔小数,自然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但是,客观地讲,这口井确实"能出水",并不是像群众反映的那样"不出水",因此可以说群众的反映是不准确的,而施工方的说法是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就不存在,就不需要我们去解决。随后我们联系施工方并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沟通,充分表达了群众的诉求,并进行了多次的现场调研,最终与施工方达成了一致意见。

所谓深入,就是要围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把情况摸透。在我所挂职的周庄村,村民以种植蔬菜大棚为主业,秋冬季节主要种植西芹和西红柿,春夏季节主要种植辣椒。虽然村民通过种植大棚增加了收入,但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种植户们为了方便,经常将大棚内的秸秆随意丢弃到棚外,很多丢在了水沟里,日积月累造成了水沟堵塞,容易影响泄洪,也造成了火灾隐患。针对这个问题,村委会也曾想过禁止村民随意倾倒秸秆,但却无法实行,因为对于村民来说,不向外倾倒确实

无法处理,最终造成了秸秆堆积无人过问的局面。针对这个问

题,我所在村的省派第一书记山军勇同志经过调研后为村里购置了拖拉机和秸秆还田机,希望实现棚内的秸秆还田,避免外扔。然而在随后调研过程中我们又了解到,棚内秸秆还田在夏季是可以的,在冬季却是不可行的。因为夏季棚内温度高,且收获后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闷棚,有时间有条件让秸秆发酵,而冬季温度低,且收获后要立即种下一茬蔬菜,好赶在夏季的时候提前上市,增加收入,因此不具备秸秆还田条件。为此我们只好想其他办法,目前山军勇同志计划在村内的闲置洼地上安装固定的秸秆粉碎机,发动群众将秸秆统一集中起来,共同进行粉碎,然后发酵。总之,围绕这么一个秸秆堆积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了解了各种情况,才使得问题逐渐有了眉目。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感受到,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感受到,解决基层的很多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越是如此,越是需要我们立足工作岗位,直面问题难题,迎接风险挑战,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及其他各项能力,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真刀真枪锤炼能力,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

抓住四个关键 提高调查研究质量

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提出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强调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干事创业的"传家宝",是我们开展好各项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工作方法,必须抓住四个关键,切实提高调查研究实效。

首先,关键要找准调研课题。

选好课题是精准开展调研工作的前提,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聚焦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的要求,把握调研方向,突出调研重点,明确调研主题。

其次,关键要掌握调研方法。

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以直接调查为主,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

去,与干部群众面对面接触、心贴心交流;要到矛盾多、困难

多、问题多的地方去,掌握民情,了解实情;要通过召开座谈会、网络平台、群众信访等形式,充分听取服务对象、基层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选择不同调研对象,做到兼听则明,保证调查的客观性。

第三,关键要转化调研成果。

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到位"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调研报告、细化整改措施,坚持问题与改进工作相结合,尽快将调研成果落实、落细,切实转化为工作的实际举措。通过抓好突出问题的整改,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关键要改进工作作风。

调查研究中,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必须做到"身到""心到",才能切实掌握真实情况。要用好调查会、研讨会、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并综合运用大数据、新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调研对象的广泛性和内容的针对性,科学研判,确保调查研究取得实效。

调查研究重在有"心"

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做好各项工作的"传家宝",既有助于把握快速变动的实际,从根本上增强政策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形式,通过了解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密切党群关系。用好这一"传家宝",需要我们深入现场考察,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得出结论。

要有一颗"热心",主动贴近群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策对不对,方向偏不偏,群众最有发言权,只有把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才能最真实地收集民心民意,凝聚基层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广大干部必须主动与基层群众交朋友,从思想上尊重、感情上贴近群众,进而才能拉近干群关系,取得群众信任,也才能真正听得到群众的心里话,真正掌握调查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要有一颗"专心",保持心无旁骛。

调查研究是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的过程,重在凝神聚力、专心致志,如果心不在焉,走走过场,装装样子,存在应付心理,就不能发现和解决真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必须端正思想态度,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坚持问题导向,把群众的期盼和需求作为下基层调研的主题和出发点,带着问题下去,做到有的放矢,全身心投入,集中精力钻研摸透一些现实情况,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要有一颗"细心",善于解剖麻雀。

焦裕禄同志有句话:"蹲下去才能看到蚂蚁。"其之所以能找到治理风沙的有效办法,离不开他"蹲下去看蚂蚁"的优良作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有细才有真,有细才能准,搞调查研究必须做到细致入微,不能粗枝大叶、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满足于"差不多""能凑合""还将就",而是要善于抓住小事和细节,通过"解剖麻雀",以小见大,盯住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于细微处见功力、见真章。

要有一颗"耐心",勤当跑腿干部。

开展调查研究,尤其是下基层调研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没有快捷途径,唯有亲自进村入户,多次"跑腿",反复研究,才能取得"真经",如果只在表面上用功,蜻蜓点水的"意思一下",是调查不到实情,发现不了问题,也研究不出成果的。广大干部要勤做深入基层的"跑腿干部",常跑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多与基层交流,多听群众话语,多看实际情况,全面

了解基层,摸清实情,最终才能找到解难题的"钥匙"。

善于做正确的调查研究

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现实需要。领导干部要更好履行职责、开展工作,不仅要做调查研究,而且要善于做正确的调查研究。

做正确的调查研究,要端正态度。

当前,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的意识强了、频率高了,但也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苗头。有的地方打造经典调研线路,不管何种主题调研,都用同一条线路、同一批对象来应付。调研者走的是安排好的调研点,见到的是精心布置的场景,座谈的是挑选的群众。这其实是大伙演、领导看的作秀式调研。有的领导干部甚至为了调研而调研,没有揣着问题下去,没有带着感情深入,走马观花、漫无目的,身入而心不至。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也是反映党的形象的窗口。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领导干部到基层搞调查研究,如果不能倡导和弘扬这

些价值观,而是习惯于搞形式主义,不仅会对自身工作和形象

带来不良影响,而且会妨碍中央精神在地方和基层的贯彻落实,甚至会破坏政治生态、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做正确的调查研究,要蹲在基层。

用更多的精力解剖麻雀、了解实情,经常听取各方面意见尤其是基层群众意见,决不能上级推一推才动一动,不推就不动。陈云同志是善于调查研究的楷模,他提倡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已成为做好调查研究的重要法宝。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上世纪30年代末,为了掌握敌后根据地党的建设情况,他先后找9个乡的党支部书记谈话,边谈边记,而且反复谈了多次,直到把有关情况彻底弄清为止。

做正确的调查研究,要把握实际。

人的认识难免有片面之处。克服片面认识,需要领导干部深入调查研究、倾听各方意见,既听顺耳话、也听逆耳言,既总结先进经验、也研究突出问题。彭真同志曾以"八面树敌"来形容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但要看好的、有利的方面,还要有意识地从反面考虑,看到不利的方面,充分研究各种不同意见是否有道理。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真正把情况弄清、把症结找准、把思路理顺、把工作抓实;也只有这样,调查研究才是求真务实的,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领导干部要警惕科学决策中的五大陷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决策,在整个领导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领导干部位高权重,掌握着决策资源和决策主动权,一旦决策失误,就意味着领导工作将以失败告终。因此,决策职能是领导工作的第一职能,决策科学是领导工作的第一追求,决策能力是领导能力的第一要素。决策能力高的一个标志,就是权衡利弊、决策科学、符合实际。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曾有过精辟论述:"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这个道理亦适合决策活动。要达到决策目的,就必须极力避开以下五大陷阱:

陷阱一:"射箭"陷阱。

射箭一定要找准靶心,有的放矢,这是常识。但在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往往没有目标乱射箭,从而跌入"射箭"陷阱。科学决策,目标和目的至关重要。目标就是预期中的结果和目的,决定着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向,关系着领导工作的成败。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近代军事战略学的奠基人、享有"西方兵圣"之誉的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想清楚要以战争达成什么,以及准备如何完成,没

有人可以轻易发动战争,最好连想也别想。"战争是这样,领

导工作也是这样。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没有把决策目标搞清楚,就不可能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更谈不上决策能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建筑工地上,三个建筑工人回答同一个问题--"你在干什么",一人说"垒墙",一人说"建楼",第三个人则说"建设一座城市"。若干年后,"垒墙"的还在"垒墙","建楼"的成了工地管理者,"建设一座城市"的则成了这个城市的管理者。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心中目标不一样,干同样的工作,结果就不一样。在决策目标清晰、明确的前提下,还要坚持"超越目标,目的优先"的原则。《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就是一个战略目标,目的是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明确了这个目标之后,地方政府就可以因人因地施策:能就地脱贫的就通过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实现就地脱贫;不能实现就地脱贫的就实施扶贫搬迁,找一个"一方水土能养一方人"的地方实现易地脱贫。而且,实施易地脱贫较之就地脱贫的决策思路更开阔,更富有远见和创造性。

陷阱二:"布里丹选择"陷阱。

有这样一个故事: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毛驴,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它。一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敬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样一来,毛

驴站在两堆草料之间犹豫了,左瞅瞅,右看看,不知道選择哪

一堆好,最后活活地饿死了。有人把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为"布里丹选择"陷阱。"布里丹选择"陷阱的本质,是"面对多种选择,我们无从选择"。

决策就是责任,失误就要担责。不愿担责,不敢担当,就不配当领导、作决策。作为领导者,必须要有当断则断的勇气担当。担当源于对责任和使命的坚守,担当精神决定着成就空间,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真正的领导者,就是责任与使命、困难与风险的担当者,是大智与大勇、见识与胆识、魅力与魄力的集大成者。敢于担当,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是决策的第一步。决策本身就意味着变革现状、调整格局,意味着利益和权力的重新分配。决策和决策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各种矛盾,甚至会得罪一些人,受到阻挠和责难。特别是一些久拖不决、积重难返的问题,决策起来往往难度很大。这就要求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必须要有担当的勇气,有迅速反应、下定决心、形成方案的决断力。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出现矛盾和问题后,由于当地领导议而不决,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结果"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后酿成震惊社会的群体事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顾虑、拖延是决策的大敌。有些决策,特别是一些非常规性的决策,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风险,何况有些问题来得急,更需要当机立断。作为决策者,必须敢于担当、敢于拍板、敢于决断,

切不可优柔寡断、错失良机,要努力避开"布里丹选择"陷阱。

陷阱三:"霍布森选择"陷阱。

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承诺:凡是买或租他的马的人,只要给出一个价格,就可以在马圈里任意挑选,但必须是能牵出圈门的马,而他的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根本牵不出去,能牵出去的都是瘦马、癞马、小马。这种选择,实际上是在没有选择的余地中选择,说到底就是"面对一种选择,我们别无选择"。这与决策过程中的某些现象颇为类似。如果决策主导者过于专断,在决策过程中不让参与者充分发表意见,就很容易陷入"霍布森选择"陷阱。

古人云:"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皆因好自用。"民主是决策的生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民主的作风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领导干部作为决策的主体,既要有耳听八方的"功夫",又要有包容天下的气度;既要能够认真倾听各方面的情况,又要能够容得下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要广纳民言、广聚民意、广集民智、广借民力,善于在不同意见、不同声音中进行比较、鉴别和选择,善于运用民主的观念指导决策,运用民主的作风保障决策,运用民主的方法作出决策,使决策活动更加透明化、决策选项更加多样化、决策过程更加民主化,从而远离"霍布森选择"陷阱,最终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进行科学决策,必

须健全决策调研制度,把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前提条件和必经程序,决策前先调研,不调研不决策。要坚持"一来一去"的决策模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群众路线,也是进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中心环节。决策前,要到群众中求计问策,使决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决策时,要把权力交给群众,调动群众广泛参与,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决策后,要回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群众不理解的耐心解释,对群众不满意的及时进行改进,对群众反对的坚决予以纠正。坚持专家咨询和论证制度,认真听取专业人员的意见、建议。坚持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努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