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高校双创工作交流材料

网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46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高校双创工作交流材料

在社会生活中,角色是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及其个人身份的表征,是与人的特定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责任、义务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模式。所谓角色认同,是指"个体对其所承担的角色身份进行认知、体验以及采取与角色一致的行为的过程"。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角色认同对人的行为具有显著的动力功能。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实践也充分表明,角色认同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较大,培育大学生创业角色认同是高等学校培养高质量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关键环节。

一、角色认同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

角色认同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创业人生目标、创业人格特质和创业行为选择的影响最为显著。

1.角色认同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对每一个创业者而言,创业活动背后的导向要素正是每个人的人生目标,而引导他们建立"创业"这一人生目标的关键因素恰恰是他们内心潜藏的角色认同。一方面,创业角色认同引导创业者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创业者的人生目标又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创业角色认同。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大学生逐渐开始思考自己在未来的现实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大多数同学都会思考自己大学毕业以后能在哪座城市找一份什么样待遇的工作,而很少有人思考在哪个领域进行一番怎样的创业。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同学在"就业者"与"创业者"两个角色选择中,趋向于就业角色认同,而非创业角色认同。两种不同的角色认同会导致两种不同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凡持创业角色认同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比较重视社团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愿意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喜欢谈论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动态,有自主创业的人生规划。凡持就业角色认同的大学生,他们把自己定位为"打工族",希望社会为他们提供理想的就业岗位,他们的人生规划往往就是从业计划。

2.角色认同对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的影响。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有其自身的人格特质。对此,不同学者强调的重点不同,有的强调眼界和诚信,有的看重心态和忍耐力,有的重视目标与动机,但他们都认为良好的创业人格特质的形成以创业角色认同为前提。一方面,大学生的创业角色认同水平越高,会越表现出对创业成就目标的强烈追求。明确的创业目标决定着创业的方向和创业成功的概率。如果创业者对于自身有着正确的角色认同,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创业行为有足够的判断,对创业的目标有充分的评估,并由此来决定适合自己角色的创业成就需求。另一方面,高度的角色认同会调动起强烈的创业行为动机。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对创业形势了解不足,容易产生对创业前景的判断偏差,从而降低创业行为动机水平,而"角色认同通过影响动机让创业者感知到不同的创业机会"。此外,良好的创业角色认同能够提高大学生面对创业风险与挫折时的承受力。一些大学生对自身的创业情境作出了有偏差的解读,致使他们的创业角色认同水平较低,进而导致其在遭遇创业风险和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3.角色认同对大学生创业行为选择的影响。从行为学角度看,角色是个体行为方式,角色规范是社会生活方式,而社会规范作为一定法律与道德的内涵是个体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角色调适的依据。对于创业行为而言,风险与发展机遇并存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创业行为选择产生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是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产生的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每一名大学生个体都是一个"角色丛",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然而事实上,任何个体都很难同时扮演好自身所有的角色,某种角色扮演的好坏及程度,常常取决于主体是否对这一角色产生角色认同和角色认同的程度。在社会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角色契约组成权利和义务体系,而每一组权利和义务都是一种角色。如果不同角色行为规范之间产生碰撞,就容易引起角色冲突。特别是处于"众创空间"之中的大学生们,他们在面对创业成败的高度不确定性和不同行为规范之间的矛盾时会导致创业角色认同和创业行为选择间爆发激烈冲突。在创业角色认知与扮演中,大学生通过协调角色冲突,强化角色认同,实现角色定位,既能够化解创业角色冲突,也有利于他们对创业行为方式做出明确选择。

二、培育大学生的创业者角色认同的途径

创业角色认同是个体对未来实现创业人生目标的认知,包括对与创业者角色相一致的责任与义务的认可,和对与创业相关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模式的接纳。这种认同是创业人生的心理前提,培育大学生的创业角色认同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树立大学生创业角色意识。培养创业角色意识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起点,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明确地意识到未来人生路径不仅仅是就业,还有一条创业的路径,意识到自己不仅可以成为就业者,更可以成为创业者,使之具有明确的创业角色意识,自觉树立"创业"这一人生目标。创业角色意识的培养,一般要经历自我概念、角色意识和创业意向三个阶段。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相关研究表明,角色认同的形成"基于个体对某个具体角色的自我评价或赋予自己的意义"。培养自我概念需要鼓励大学生与他人交往,鼓励其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之中。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角色意识。创业教育不仅在于让大学生意识到现在他们所扮演的学生角色,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未来在社会舞台上可能扮演的角色,了解创业角色的实现条件和行为规范,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再次,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向。要帮助大学生理解创业的含义、创业者的概念和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大学生处于校园之内,对创业行为和活动相对陌生。所以,应该有步骤地引导大学生接触创业、了解创业,帮助他们树立创业意向。当大学生能够判断出创业可以实现其人生价值,认识到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创业者,进而认定自己的创业行为可以为社会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出自身成为创业者的潜能。

2.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理论与实践学习。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人类创业实践和创新研究的发展,创业活动的本质和规律逐渐被揭示出来,创业学已经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创业行为具有高风险性,对于各方面经验普遍缺乏的大学生创业者而言,创业理论知识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不仅要抓好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的教学,而且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好能够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丰富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思想水平。与此同时,可以组织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支持和鼓励大学生从创业实践中学习,丰富他们对创业活动的感性认知和运作经验。此外,实践性课程内容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动力。通过创业理论与实践学习,可以使大学生将创业理论内化为自身的创业思想,进而形成创业意愿,沉淀创业素质,发掘创业机会。在此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创业者深度解读与挖掘市场需求,细致剖析技术与管理差距,准确解构创业模式,为他们毕业后的创业人生奠定扎实基础。

3.培养大学生高度自信的创业型人格素质。在关于成功创业者必备的人格特征的诸多研究中,无论是五要素说、八要素说还是九要素说,都包含高度自信这一重要的人格特质。具有高度自信的人格特征,有利于对创业者角色认同的不断强化。如果缺乏自信,将会使已有的角色认同逐渐减弱或消失。高度自信的创业型人格素质包含很多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而言,主要是批判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一是要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批判精神。大学生的批判精神,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批判态度,有勇气面对社会问题,有信心解决问题的精神。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要确立探究真理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激发批判精神的活力。二是要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也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心。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式"教育和"填鸭式"教学,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新时代大学生长期专注于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参与课堂外的实践机会较少,且普遍缺乏动手能力。因此,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大学生参与创业项目,鼓励他们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建立创业导师制,指导大学生制定创业生涯规划。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