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银行行长讲话汇编-46篇(第3/1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1840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95分钟。

交通银行行长在营口分行发布会上讲话

一、发布环节

交通银行营口分行在市委市政府及总省行支持下,依托充分把握国家政策导向、经济市场周期与技术发展路线三个方面,以动态视角看待小微企业成长,顺势而为,努力打造"百年老店"品牌。在扶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我行具备自身独特的优势:

第一,人员和网点优势。我行现有员工近500人,具有办理小微业务资质的客户经理超百人,占比20%以上;全行共有22家网点,是辽宁省系统内唯一一家覆盖全地区的金融机构,并全部已开通普惠金融业务。营口地区广大中小企业客户可就近到我行任一网点办理相关业务。

第二,产品和服务优势。我行在服务小微客户方面具有多年实际经验,通过科技赋能研发了线上税融通和抵押贷,同时继续提供线下个人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和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融资服务。对于符合小微业务发展规划、交行信贷投向政策要求的基础上,我行可以提供批量项目制贷款服务,针对具有一定共性特征的目标客群,以标准化的管理要求进行授信、发放和贷后管理,实现小微业务审批高效、管理精细、服务优质的全流程展业模式。

第三,效率和品牌优势。我行在效率方面突出方便、快捷特点,分行目前具备600万元以内融资需求,可确保两周内回复客户,保障审批效率及按时发放。特别是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方面,我行承载了一定经营成本压力,为企业减免了抵押费,并将持续加大减费让利力度。未来我们可实现线上秒评估,可为客户节省评估费用。截至今年上半年,交通银行营口分行普惠"两增"口径贷款余额10.41亿元,小微资产业务累计发放2亿元,全省系统内名列前茅。

近几年,我行始终致力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展业重点着力转为普惠金融业务。下一步,我行持续针对小微、三农、扶贫的支持政策要求,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投入到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将授信重点放在民营小微客群上,重点推广线上抵押贷业务,通过科技赋能,在三产融合、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等领域做出亮点、做出特色,打响交行普惠金融品牌。

最后,非常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我行一贯的关注以及对本次发布会工作的支持!为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工作,我行还将通过简化开户流程、减费让利、优化定价机制等系列优惠政策,多措并举来解决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践行李克强总理所说的"做小微就是做未来",快速、批量、健康的发展普惠金融。

为提高市场竞争力,顺应时代发展以及我行互联网+的智慧银行发展战略,我行推出了一系列小微线上产品,如快捷抵押贷、线上优贷通、线上税融通及线上抵押贷。以"线上税融通"为代表的全线上产品已于今年4月份上线,该产品是针对符合我行准入标准的小微企业主,以其经营实体在税务机关申报、记录的纳税数据作为额度核算主要依据,向其个人发放的用于经营实体日常周转的小额信用类个人经营性贷款。截止8月末,营口分行线上税融通落地61户,金额2,643.6万元,成功提款46户,金额2,059.1万元。

下半年,我行将重点推广线上抵押贷业务,该业务是符合我行准入标准的借款人及其提供我行认可的满足线上评估条件的抵押物,采用"线上评估授信审批+线下标准化核实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该产品可实现线上秒评估,并且可以为客户节省评估费用,切实为企业节省了融资成本。截止9月16日,我行已落地11户,金额601万元,成功提款4笔,金额262万元。

交通银行营口分行采用多种手段、多种渠道解决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持续推进我市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

平安银行孙芳滔:线上化不等于数字化,流量合作不等于开放生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行业专家: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参加新金融联盟的研讨会。近年来,在科技与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在监管部门的支持引导下,商业银行推进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平安银行自20XX年末启动数字化转型,历经5年,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天借此机会,我会结合这些年的转型实践,为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一些思考与建议。

不能脱离业务与客户谈转型

应该说,银行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战略定位、实现路径及机制保障上全面升级转型。首先,在战略定位上:一是要保有足够的战略定力。我们常说要把数字化转型当作一项一把手工程,但一把手工程绝不是一把手做个报告、设一个首席信息官或转型委员会就可以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在战略规划的总体布局下进行,在明确方向路径和步骤的前提下,长期投入,这需要领导层有足够的重视和参与,银行本身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去执行,才能避免在实施过程中,频繁的变换方向和策略而影响数字化转型质量。这一点我认为也是平安银行数字化转型取得阶段性成功非常核心的原因。二是要着眼于业务与客户。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驱动业务发展、重塑商业模式,绝不能脱离业务发展与客户需求谈数字化转型,陷入盲目搞科技建设堆砌的误区。平安银行在过去转型的过程中,都是先确定有客户需求且有市场优势的业务板块,再来研究如何实现数字化。我记得20XX年我们做AIBank,并没有一上来就聚焦在AI技术上,而是先让各个业务部门优选出效益最大化的3-5个场景,然后逐一按流程拆解,确定每个节点中的AI技术改造点,最后才是推进技术开发,快速实现对高价值重点业务的AI化。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推进数字化转型更是要先盘清家底,基于自身业务和所处市场的特点及优势,有选择性地、分阶段地用科技及数字化手段为业务赋能,真正将资源投入在刀刃上。其次,在实现路径上:一是不要将线上化等于数字化。说到数字化转型,不少银行首先想到的一定是APP,平安银行也是一样的,转型前我们有三个APP,转型后的第一个决策,就是将这三个APP合而为一,整合线上流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产品及服务。但做一个APP,绝不是简单的对业务做线上化改造,线上服务模式的营销流程、体验逻辑、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的银行网点服务模式完全不同,线上化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后面的自动化、智能化;同时,线上化也绝不意味着就要完全脱离线下,我们还要考虑对网点和队伍的科技赋能,线上线下全方位结合,才能真的做到数字化。二是不要将流量合作等于开放生态。近年来,不少商业银行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增长,但需认识到,此类合作大部分都是简单的导流模式,银行在合作过程中难以保持立场和主动性,对客户缺乏把控,产生了较大的风险隐患。随着近期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发布,我认为接下来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将会回到客户经营本身,银行与平台可以平等对话,发挥各自优势,真正打造出一种开放的生态,在为客户创造良好体验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中小银行更能够因地制宜,从自身优势出发,立足区域,实现本地化生态的突破。最后,在机制保障上:一是要打好底层数据基础。应该说银行就是最好的大数据公司,因为银行掌握了客户最真实、最完整的个人信息,但过去银行的数据散落、储存在各渠道方、各产品方,并没有真正利用起来。只有对这些数据做好全面的收集、清理、整合、分析及挖掘,才能将简单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数据资产,支持前端快速高效地实现产品创新、生态优化及客户体验的提升,才能盘活全行的信息化能力与数字能力,构建数字化转型的底层基础。二是要加强复合人才招募与培养。适合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人才,既要懂金融、懂合规,又要懂新型科技,这样的人才在市场上是相对稀缺的。在平安银行转型之初,我们的做法是从有过金融背景的科技平台公司引入了一批干部,这些人很多曾经在银行工作过,懂科技也懂银行,能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以这些干部为支点,以一带百快速壮大了科技队伍。进入转型后期,我们将重心转移到复合型人才的内生培养,对全行员工开展了Fintech的系列培训与认证,并让科技与业务的干部相互轮岗,在实战中提升成长,逐步成为转型中坚力量。

三是要搭建敏捷组织机制。敏捷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共识,但在实际推动落地过程中,容易为敏捷而敏捷,或者只做科技敏捷。平安银行推行敏捷,确实是先从科技着手,提升研发队伍的研发能力及敏捷响应速度,但更关键的我们将科技队伍全面与业务部门融合,并与每个业务部门匹配设置了对应的CTO岗位,让科技直接与业务对接,让业务感受科技的研发进程,双方相互了解、不断融合,才真正在组织内部催生了敏捷的文化,同步我们搭建了创新车库等机制,进一步激发了队伍愿敏捷、能敏捷的创新活力和热情。

金融科技输出亟待标准化

以上,是我结合平安银行5年数字化转型实践分享的一些思考与建议。当然,受制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及研发能力,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上不一定都要"靠自己",与大型银行或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也是一个好的选择,这几年平安集团和平安银行也一直在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其中。一方面,我们立足银行,与中小银行充分交流,共谋发展。我们通过同业搭建的"同业客户合作平台",与全国各地的中小银行有过很多交流,并在信用卡代理行发卡、信贷大数据风控、债券交易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合作,我们非常期待未来能够与更多的中小银行一起,探索出更深的数字化、本地化、特色化的共同经营模式。另一方面,平安集团的金融壹账通持续在为中小银行提供赋能。平安金融壹账通已经在支持中小银行发展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能力和经验,从基于AI、大数据能力形成的金融智慧大脑,到零售、企金等业务场景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再到核心系统等技术平台底座,金融壹账通打造的数字化转型体系,能够精准解决中小银行数字化痛点。目前,金融壹账通为超过2000家金融机构和400家银行提供了金融科技服务。实际上,金融壹账通也在平安银行的转型过程中提供了相当的支持与助力,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方面的研发与应用,而平安银行也在逐步将一些成熟的数字化项目及平台通过金融壹账通向中小银行输出赋能,如队伍的数字化管理平台等。但在合作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不像其他产业的SaaS服务,金融科技输出缺乏一定的标准产品形态及市场运行机制。目前大型银行或金融科技公司的成熟解决方案在向中小银行输出时多采用本地化部署模式,常会因为系统环境差异、个性需求叠加等原因产生重复投入、周期拉长等问题,没有做到真正的原子化和组件化输出,同时双方对于技术输出的价值评估标准不一,导致最后较难实现"双赢"。对此,我们期待监管部门能够牵头统筹,创造出更好的技术共享环境及实施标准,建立起市场化的合作机制,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技术流通,为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平台之间的合作提供指导和保障,为整个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最后,希望中小银行在监管机构的指导下,能够不断壮大、开放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共同提升中国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能力。

谢谢大家!

人民银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潘功胜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的发言

尊敬的刘鹤副总理、李强书记、龚正市长、易行长、郭书记、会满主席,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本次陆家嘴论坛。刚才刘鹤副总理的致辞十分重要,明确了进一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宏观思路和总体框架,我们将在金融委的统一领导下抓好贯彻落实。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与我国经济实力相匹配、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在这一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上海率先启动,人民币国际化正式起航。可以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一同起步、并肩前行。十余年来,人民币已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货币篮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上海已拥有了比较完备的金融要素市场。人民币金融资产种类齐全、交易活跃,多项重要交易指标位居全球前列。

上海已聚集了比较健全、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金融机构业态。特别是,国际性、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不断增加。

上海已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枢纽,始终处于金融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在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方面,"债券通""沪港通""沪伦通"等均通过上海联结。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上海市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全国的比重已经超过50%;在沪世界500强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已超过外币结算量,人民币成为在沪跨国企业的首选跨境结算币种。

各位来宾!

近年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经济金融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上海建设更具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人民银行、外汇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配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上海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市场机构继续共同努力,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在此我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是坚持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竞争中的基本定位,建设以人民币金融资产为基础的金融中心。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实力持续增强,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计价、交易、储备货币的地位不断提升,全球范围配置人民币资产的需求迅速增加,金融中心的国际辐射效应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债券和股票市场规模全球第二,超过160万亿元,已被纳入多个主流国际指数。国际机构配置人民币资产已达到6.4万亿元,并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尤其是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人民币债券资产近年来以年均近40%的速度增长。下一步,人民银行、外汇局将支持上海发挥人民币资产发行和交易中心的独特优势,创新丰富人民币金融产品,拓展人民币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全球各类投资者的投融资需求。

二是坚持多渠道开放并举,加快推进更高水平的在岸市场开放。我国金融市场采取渐进式、管道式的开放模式,目前的开放渠道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如沪深港通、债券通、沪伦通等,国际投资者通过离岸市场投资境内市场。第二类是境外投资者直接入市,如QFII、RQFII,以及境外投资者直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等。第三类是境外金融机构在我国设立商业存在,直接在境内开展投融资业务。

多渠道并存的开放模式互为补充,较好地满足了境外投资者的需求。其中,第一类互联互通渠道,目前在开放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股票市场方面,"沪深港通"渠道下,境外投资者持有股票的市值占境外投资者持有总市值的60%;债券市场方面,"债券通"渠道下,参与机构数量和日均交易量均超过直接入市渠道。

随着人民币金融资产吸引力的日益增强,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日趋成熟,加快推动在岸市场开放,将有助于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国际辐射效应。近期,人民银行、外汇局整合债券市场投资渠道,取消QFII、RQFII额度管理,扩大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制度)、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制度)试点,监管机构放开外资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都是扩大在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支持上海优化多渠道开放布局,同时顺应市场需求,积极扩大在岸市场的对外开放,持续推动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共同繁荣发展。

三是继续推动上海成为金融机构,尤其是财富管理机构、资产管理机构的集聚地。近年来,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不断加快,目前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等领域的外资股比限制已完全取消。众多外资金融机构,包括全球十大资产管理机构、全国九成以上外资私募机构等,纷纷选择落户上海。下一步,人民银行、外汇局将推动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开放政策,研究推出新的开放举措,如扩大QDLP、QFLP规模,探索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融资管理模式,继续支持上海吸引更多全球一流机构落户,助推上海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市场。

四是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法治和规则环境。高水平的法治和规则环境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完善程度、透明性及可预期性,是市场参与者信心的关键。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际需要,人民银行、外汇局会同相关部门,支持上海在金融法律和规则体系方面,如证券名义持有和多级托管制度、结算交收方式、信息披露、会计准则、投资者保护,金融违法行为查处,更多地在上海先行先试,加快高水平金融法律的供给,加快与国际接轨,形成高质量的金融营商环境。

五是实现高水平的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近年来,结合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等国家战略落地实施,目前我们已经在上海实施了高水平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开放政策,并在外债融资、资产跨境转让、跨境人民币业务办理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开放举措,有效提升了上海资本项目开放水平。

下一步,人民银行、外汇局将继续支持上海率先实施更高水平的资本项目对外开放。同时,我们也将加快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健全"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审查机制,做到对外开放和风险防控一体推进。

各位来宾,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上海一定能成为以人民币金融资产为基础的高水平国际金融中心,为推动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的发言

尊敬的刘鹤副总理、李强书记、龚正市长,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XX年11月视察上海时指出,上海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积极配置全球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资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刚才刘鹤副总理致辞非常重要,对于我们的金融工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我完全同意刚才李强书记在致辞中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论述。

在以前的陆家嘴论坛上,我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重点建设"五个中心"。下面,我继续围绕这"五个中心",和大家作进一步交流。

首先,上海正成为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也就是说,全球一流的投资者,只要投资人民币资产,首先就会想到上海。全球机构投资者都能够方便地在上海开展跨境投融资活动。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货币政策仍在正常区间,人民币利率在发展中国家中是最低的,但相对主要可兑换货币仍保持较高的正利差,人民币资产对全球资本配置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二,上海正成为人民币金融资产风险管理中心。境内外投资者投资人民币资产后,必然需要开展持续的风险分散和管理。在上海,风险管理的各要素正在日臻完善。一是定价上,各类人民币资产都实现了连续定价。二是交易上,人民币金融市场有充足的流动性,有较好的深度和广度,能够随时买得进、卖得出。三是风险对冲上,金融期货、商品期货、利率汇率衍生品等风险管理工具已经比较齐备,为高效的风险对冲提供了可能。四是信息披露上,这几年不断提高的透明度和更加严格的披露要求,持续增强了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有了以上风险管理四要素,投资者就能较好地管理和分散风险。

第三,上海正成为金融开放中心。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一定是开放的,要吸引一流的金融机构和一流的金融人才,开放是必要条件。近年来,上海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一批国际知名金融机构陆续落户上海,对全球顶尖金融人才的吸引力也显著增强。同时,金融监管能力也要与金融开放程度相适应、相匹配,在金融开放中维护金融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

第四,上海正成为优质营商环境的示范中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正在上海逐步形成,金融法院、金融仲裁等专业机构陆续成立,上海已经成为创新金融运行规则和标准的最好试验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还可以在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更进一步,先行先试,只要符合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管要求,正常的贸易和投资需要的资金,都可以自由进出。

第五,上海正成为金融科技中心。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撑。目前,上海正在加快推进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

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情况,最近上海市金融工作局会同两所大学,作了一个很好的专业评估,我也认真看了,报告的评估还是比较客观的。

下面,借此机会,我简要介绍一下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在抗疫中全力保市场主体等方面的情况。

第一,我们通过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扩大总量供给,重点解决融资难问题。

上半年,我们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包括: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出台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

上述综合举措,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5月末,M2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11.1%与12.5%,都明显高于去年。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二季度以来,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呈现良好的回升迹象。

展望下半年,货币政策还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带动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将超过30万亿元。

第二,我们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市场利率持续下行,推动金融部门向企业合理让利,着力缓解融资贵问题。

今年以来,金融部门向企业让利,主要包括三块:一是通过降低利率让利。二是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三是银行减少收费让利。预计金融系统通过以上三方面今年全年向企业让利1.5万亿元。

第三,我们通过加大银行不良贷款核销处置力度,解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问题。在疫情冲击下,银行不良贷款会有所增加。因此,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是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性的重要措施。这也是金融部门承担实体经济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实体经济的贡献。

我们认为,疫情应对期间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阶段性,要注重政策设计激励相容,防范道德风险,要关注政策的"后遗症",总量要适度,并提前考虑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

第四,我们在保持央行资产负债表基本稳定的同时,实现了有效的货币信贷增长。20XX年以来,人民银行10次降准,释放流动性约8万多亿元,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5%降至目前的9%左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降后,商业银行可以自主使用的钱相应增加,货币乘数上升了。降准的过程,一方面体现为央行资产负债表"缩表";另一方面,体现为商业银行通过发放更多贷款形成的货币扩张效应。与此同时,央行通过增加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又会相应"扩表"。央行降准和增加再贷款是双扩张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反映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则前者是缩表、后者是扩表。这几年我国央行"扩表"和"缩表"在金额上大体相当,所以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这几年基本稳定在36万亿元左右,这与目前国际上主要经济体央行资产负债表大幅扩张的机理是不同的。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持续合理扩张,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反映了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不断提高,市场机制运行良好。

谢谢大家!

上海银行副行长胡德斌讲话

银行的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延续,特征是将数字技术、数字资产作为业务发展的关键要素,科技从支撑转向融合与引领。信息化是业务技术化,数字化是技术业务化。20XX年左右,各家银行纷纷把数字化转型写入发展战略,成为创新发展的关键路径。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加速了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回顾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我总结了三个关键词。

一是协同。数字化转型初期基本是从营销、支付等前台业务开始发力。随着转型的不断深入,体会到中后台的转型才是支撑银行整体转型的关键。所以,前中后台要联动转型才能对银行的高质量发展起到协同作用。

二是聚合。中小银行要聚合大型银行先进的业务、技术经验,聚合金融科技公司的先进做法,聚合合作参与方的资源,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局面。

三是转型。要进一步理解转型的内涵。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转型,更是思维的转型,是战略引领下的业务转型;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模式也在转型,例如客户不仅需要存贷汇等基本金融服务,更需要的是嵌入式、场景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找准转型切入点,全行联动我行在单个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起步是比较早的,整体推进是在20XX年。由一把手挂帅,每一个条线和领域都制定了数字化转型的目标,设定了线上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三个阶段的转型路径。数字化转型战略已经形成,在落地过程中如何形成全行上下共识,凝心聚力的局面?我行选择的突破点是治理手工报表和手工操作。

在银行经营管理中,手工报表满天飞。总行布置工作要求,分行层层汇总,表哥表姐应接不暇。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传递缓慢,理解存在偏差,而且数据往往是不准确和不及时的。因此,我行领导小组提出数字化转型首先以解决手工处理为切入点,联动总行部门和分行一起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