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观点第三季度文章汇编(第6/1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8300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77分钟。

2013年9月,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河北占了7个。再不下决心调整结构,就无法向历史和人民交代。"压减燃煤、调整产业、依法治理......河北省大气环境质量"气质日历"中,页面颜色由代表污染的深色逐渐过渡到代表优良的浅色,2022年的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了121天。生态奇迹的背后,是扎根实践的不懈探索,更是科学理论的有力指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人民观点)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体现的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深刻转变

治理水土流失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山水相连,林草相伴,田土相依,千头万绪,何处发力?面对这块"硬骨头",山东省五莲县破板岩、填新土、建水源,打响治山治水攻坚战,总结出"源头在治山,重点是增绿,关键要蓄水"的治理经验。今天,在长期实践探索基础上,我国形成了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植物、耕作措施相结合,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有效应对了水土流失带来的挑战,成为坚持系统治理、科学治理的生动注脚。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强调"我们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

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坚持系统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时强调,"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方向是明确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开展秦岭北麓违规建别墅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到集中整治滇池沿岸违规违建问题;从内蒙古"一湖两海"重现生机,到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从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到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我们聚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坚持重点攻坚、以点带面,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长江之上,一艘艘执法船如利剑般穿入茫茫江流,水政、公安、海事执法人员仔细搜寻着每一处浅滩、水汊......这是不久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牵头组织的打击长江非法采砂行动的一幕。近年来,跨部门、跨区域治砂管砂合作范围和力度不断加大,鄂赣湘三省共同签署"一江两湖"系统治理合作协议,长江委会同流域19个省级河长办建立长江流域河湖长制协作机制......长江流域已初步形成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的长江大保护新格局。新时代以来,正是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体现的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深刻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面向未来,我们要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提升,同时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统筹兼顾,推动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既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盛夏时节,位于西藏自治区境内的雅尼国家湿地公园里,迂曲回环的尼洋河波光粼粼,河中的沙洲绿树蓬勃盎然。从荒草滩到鸟掠芳洲的公园,雅尼湿地的变化,离不开系统治理、科学治理。新征程上,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人民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被冠以"中国"二字,在于其为中华文明所滋养,与中国实际相符合,最终为中国人民所选择

秉持"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定分止争;吸纳"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等理念,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趋健全;汲取"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智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纵观古今,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无比坚实的支撑、无比丰厚的滋养。

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底蕴、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翻开风起云涌的红色篇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作为蕴含其中的动力之源,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赴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5个月的采访,写下"共产党员极端注重他们的文化"的观点。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于中国人民共同奋斗,扎根于中华大地,是给中国人民带来幸福安宁的正确道路。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被冠以"中国"二字,在于其为中华文明所滋养,与中国实际相符合,最终为中国人民所选择。"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连贯一致;"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理念,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相融相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追求,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价值支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智慧,化作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不懈追求;传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胸怀,中华民族致力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今天,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新征程上,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青铜之韵,到汉唐气象,再到今天的大国风范,一个文明悠长、日新月异的中国,正坚定走在自己开辟的大道上。面向未来,继续推进"两个结合",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行,就一定能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做到统筹兼顾(人民观点)

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就是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十个指头弹钢琴"

切实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就要高度重视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耦合性和协同性,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统筹好各方面利益、调动好各方面积极性

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天蓝水碧,水鸟翔集。曾经,这里芦苇泛滥、黄藻密布,"病"得不轻,当时"就水治水",迟迟不见效。近年来从单纯"治湖泊"到系统"治流域",统筹推进全流域全要素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乌梁素海恢复良性生态系统,每年可减少100万立方米的黄沙流入黄河。遵循系统治理思路,我国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系统治理、系统工程、系统谋划、系统思维、系统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的XX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其中就包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就是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十个指头弹钢琴"。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等重要关系;要求南水北调工作"不要顾此失彼,南水北调的各个环节像多米诺骨牌似的,都是连着的";围绕保障粮食安全,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系统思维,始终坚持运用系统思维分析问题、研究工作、提出思路、促进改革、推动发展。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提高系统思维能力,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将面对更加深刻复杂变化的发展环境,面对更多两难、多难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系统思维能力,把一切事物及工作作为系统来认识和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只有运用好系统观念,才能对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又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

观棋,心有全局;落子,精细布局。改革不能"孤军突进",发展不能"单打独斗",调控不能"零敲碎打",安全不能"一失万无"......经济运行中的普遍关联、群众利益间的相互联系,决定了治理者在看问题、做决策、抓落实中必须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项工作。"九龙治水、各管一头"的顽疾必须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路不能走,强化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才能做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对领导干部而言,切实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就要高度重视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耦合性和协同性,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统筹好各方面利益、调动好各方面积极性,将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成功实践,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一些地方的农村改厕大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例,提出"领导经济工作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必须有系统思维、科学谋划",并告诫领导干部防止因为"细节中的魔鬼"损害大局。切实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我们就有了应对复杂局面、推动事业发展的科学遵循,就能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人民观点)

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要求增强法治观念,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芦苇摇曳,水波荡漾,飞鸟翔集。今年4月1日,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对向黄河三角洲进行生态补水等作出明确规定。法治力量护佑黄河安澜、美丽生态,充分彰显了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法者,治之端也。"法规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法治思维能力,就是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要求增强法治观念,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自觉在法治轨道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