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观点第二季度文章汇编25篇(第2/8页)
朗朗晴空、徐徐清风,民生之要、百姓之盼。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我们相信,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建设,步伐将会更坚实,成果将会更丰硕。
秉承"和平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观点)
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塑造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和平性格、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
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
一封回信的背后,是一个温暖的故事。前不久,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孟加拉国儿童阿里法·沁,鼓励她努力学习、追求梦想,传承好中孟传统友谊。2010年,阿里法·沁的母亲因患严重心脏病遭遇难产,一度生命垂危。当时正在孟加拉国吉大港访问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接到求助,派出军医第一时间赶赴当地医院进行剖腹产手术,最终阿里法·沁顺利出生,母女平安。多年来,"和平方舟"带着使命一次次鸣笛起航,每靠一港就播撒下和平和友谊的种子,成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人类共同福祉的生动见证。
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我们要秉承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和平性,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郑和七下西洋,播撒友谊、和平的种子;数百年前,即使中国强盛到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30%的时候,也从未对外侵略扩张。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推崇"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塑造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和平性格、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倡导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植根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观"与"和文化"的思想精髓,着眼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福祉,是对你输我赢、零和博弈的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持续繁荣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今天,共建"一带一路"吸引全球超过3/4的国家参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响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事实充分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站在何去何从的历史十字路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对和平和睦和谐理念的传承和追求,让我们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强调"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是国际正义力量的壮大,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面向未来,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一定能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中国绝不会搞国强必霸,也不认同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因为中国人从来没有这种文化基因,也没有这种野心。"2019年1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希腊时讲起"止戈为武"的中国典故,引人深思。新时代新征程,传承中华文化的"和平基因",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勇毅前行,中华文明必将焕发出更加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华民族定能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锤炼品格强化忠诚(人民观点)
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真心爱党、时刻忧党、坚定护党、全力兴党
对党忠诚,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
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陈毅把"革命重坚定"作为一生的座右铭。南昌起义时他没有赶上,后来冲破重重难关找到了起义队伍,到天心圩时队伍只剩下800人,他积极协助朱德收拢部队。小说《红岩》中刘思扬的原型刘国鋕,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面对劝诱,他斩钉截铁回答,"我如出卖组织,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毛福轩,先是领导农民运动,后又参与地下工作,"余为革命奋斗牺牲,对于己身毫不挂虑"。忠贞的信仰、坚定的选择,彰显共产党人的赤诚忠心,穿越时空传递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天下至德,莫过于忠。"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阐释开展主题教育具体要达到的5个方面目标任务,其中之一是"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各级党组织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工作部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锤炼政治品格,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真心爱党、时刻忧党、坚定护党、全力兴党。
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就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拥护"两个确立"体现在理想信念、政治生活、立场定力、担当作为上,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融入血脉灵魂。忠诚、干净、担当是一个整体,忠诚是为政之魂,干净是立身之本,担当是履职之要。锤炼品格强化忠诚,要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也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始终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忠诚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而是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从"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的坚毅,到"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凛然,在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的品格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锻造的。和平建设时期,对党忠诚更加重要、更加关键,必须贯穿在一言一行中,融入为党和人民事业的拼搏奉献里。谷文昌不追求轰轰烈烈"显绩"、默默无闻做奉献;杨善洲以干事为责,以干事为荣,以干事为乐;黄旭华隐姓埋名、为国之重器奉献毕生心血......举凡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做到的事情,背后往往都有坚定信仰、忠诚品质的支撑。尽忠诚、敢担当的好党员、好干部源源不断涌现出来,才会使国家越来越强盛,事业越来越兴旺,人民越来越幸福。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当年,焦裕禄不辞辛苦、不顾疾病,在河南兰考带领群众根治"风沙、内涝、盐碱"三害。如今,兰考泡桐如海,传诵着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佳话。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舒展新画卷,更加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共同把党锻造成一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坚硬钢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锤炼品格强化忠诚,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广大党员、干部定能为党和人民建新功、创实绩。
激扬"创新性",书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人民观点)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明成果
商王武丁时期的"四方风"甲骨刻辞、宋刻本《棠湖诗稿》、宋拓本《西楼苏帖》、唐写本《妙法莲华经》......近日,在中国国家版本馆文华堂二层,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从甲骨到简牍,从写本到雕版,文字载体与古籍版本的流变,彰显了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如浩浩江河,滋养泱泱华夏;纵横九万里,创新创造如熠熠繁星,汇聚煌煌文脉。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回望历史长河,在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演变历程中,中国哲学论域不断拓宽、创见持续迸发;耒耜、石犁、青铜犁、铁犁、直辕犁、曲辕犁的耕具更替,见证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提高;军功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人才选拔制度之变,让更多有才之士脱颖而出......透过历史的长镜头,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在思想、技术、制度等各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正是因为不断创新,中华文明才能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引领亿万人民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近年来,从开发数字化应用及文创产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到立足中华审美风范,让优秀文艺作品竞相涌现,再到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中发展,让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彻底激活,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生机、焕发出巨大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再次绽放出夺目光彩。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辈就注重创新创造,强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讲求"因革损益""守经达权",主张"日新之谓盛德"。新征程上,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必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锐意进取、敢闯敢拼的企业家,在科研攻关一线大胆创新、攻克难题的科学家,在乡村振兴热土上探索经验、蹚出新路的基层干部......各行各业劳动者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不断创造新的业绩。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开拓创新。保持开拓创新的姿态,激发敢为人先的锐气,面对困难时"摸着石头过河",面对艰险时"杀出一条血路",我们才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汇聚强大精神力量,无往而不胜。
从汉唐气象、明清韵味,到今天的大国风范、复兴伟业,中华文明不断吐故纳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华文明在创新中一路走来,也必将在创新中迈向未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明成果,我们一定能够书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
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人民观点)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明确提出了开展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具体要达到的五个方面目标。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读者一起深入探讨,贯彻落实。
--编者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把这一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援引"治学三种境界",强调"理论学习贵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枚举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的历史教训,告诫领导干部"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出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理论学习方法,为党员、干部夯实思想根基、强化理论武装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根本任务是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同时明确提出"凝心铸魂筑牢根本""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廉洁奉公树立新风"等五个方面具体目标。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主题教育是今年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各级党组织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工作部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见实效。"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推动主题教育扎实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