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宪精选讲话文章汇编
王清宪精选讲话文章汇编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现任山东省委秘书长王清宪的讲话文章汇编。
推荐理由:
1.超级学霸。他出生于一个偏僻而贫困的乡村,父亲外出打坯烧窑,母亲在家纺线织布,穷困的生活使其对"知识改变命运"有了更深的体悟。197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四年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师从名牌理论权威专家艾丰;硕士毕业十年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师从著名经济学家桂世镛。"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从哲学学到新闻学,又学到经济学,用学习铺就了成功之路,获得了哲学学士、法学硕士、经济学博士三个"学历头衔"。因此,有人曾评论:他从山西到山东,唯一的靠山,就是书山。
2.文章高手。他有过21年的媒体从业经历,黑龙江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改革报、中国信息报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经济部编辑、中国信息报社总编辑等职务,曾发表《秀木临风》《问彩虹》《阳光下的罪恶》等重磅通讯报道,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1998年,34岁的他荣获中国中青年记者最高成就奖,并获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2004年,他离开媒体步入仕途,从事文字综合及管理工作7年,先后担任山西省政府研究室主任、省政府秘书长等职务,实现了由高级记者向资深"笔杆"转变。他的讲话文章有着记者的特质和学者的印记--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实用导向,不喜于穿靴戴帽、对仗排比、精雕字词。此外,他的讲话文章常常直奔主题,直抒胸臆,直截了当,使人惺惺相惜,容易认同和接受他的思想和观点。他的博士论文后记,也因感情真挚不做作,而引起共鸣,催人泪下,爆红网络。
3.超能战士。在山西官场流传一句话:"在运城,要和人战斗;在吕梁,要和钱战斗。"他曾经在运城市当过3年的市长,在吕梁市当过6个月的书记,成为了超能战士--其一是思想,他曾将自己的导师艾丰先生的话奉为座右铭: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成功的关键、第一位的是他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才是
他的才华。"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二是能力,他不是"贴金"的经济学博士,曾著有《中国房改忧思录》和《资本运营论》两部专著。其三是思维,他有大智慧,在主政运城时,主持制定工业集群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三个方案",理清了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并被"哈佛中国论坛"邀请,在哈弗大学作了题为"城镇化的机遇与挑战"的演讲;他还成功打造以"古中国"为标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战略构想,使运城市旅游总收入增长26%,充分展示出高超的战斗力,有人还专门研究过他的领导艺术,形成文章《创新型领导研究:从王清宪的领导实践看领导力本质》。正如组织对其评价:"有较高理论功底和素养,又有多岗位锻炼的经历,思路敏捷、精力充沛、为人坦荡。"
祝愿这位曾自述过"我一生最好的文章应该是我的婚姻!"的热血知恩好
男儿,继续和着清风,向前奔跑!
目-----录
2003年
1.博士论文后记:感谢生活-----1
2007年
2.记者的社会责任感-----4
3.经济述评:一种思维模式--站在实践、政策、理论的交汇点上-----6
2011年
4.在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2
5.在全市经济运行分析会上的讲话-----25
2012年
6.在全市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推进大会上的讲话-----36
2014年
7.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国城镇化的逻辑与运城的实践-----45
2015年
8.关于落实工业集群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三个方案"的报告:着力落实"三个方案"-----走出新常态下运城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子-----48
9."开放山西"高峰论坛会上的主旨发言:论晋商的开放精神-----62
2018年
10.在山东省文联、省作协新一届主席团成员会议上的讲话:
深入体悟生活才能引领时代-----68
博士论文后记:感谢生活
(2003年)
博士论文就要付印了,三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活真的就要结束了。此文作为博士论文的后记,写下了我艰难的求学之路和永远印在心里的往事。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的第一批学生,入学时大家第一次见面的那份生分、兴奋以及大家自我介绍时的几分羞怯似乎刚刚发生在昨天,可转眼间,我们却又该各奔东西了。
20岁大学毕业,四年后读硕士,硕士毕业十年后读博士。从哲学到新闻学又到经济学,不知不觉中步入中年。古人说,40不惑。这话我正在品味着:奋斗过,空虚过;得到过,也失去过;岁月滤去了热情的浮躁,增添了理性的沉着;弄懂了过去不懂的世界,而最重大的是弄懂了自己。人生苦短,时空永恒;智者所能有限,钝者所悟无极。百川归海,都是由动到静;万物齐一,皆有苦辣酸甜。
感戴天地,感谢生活。
16岁考学使我从一个偏僻而贫困的乡村走出。之后,不断地考啊考,考试这条路引领我一步步地走到今天。教育的功能是伟大的,她可以使更多的人跨越出身、种族、区位、成见等有形与无形的障碍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也许正因为如此,我对教育总是抱着一种神圣的情怀。对学校、老师总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当40岁,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的时候,这种感受愈发浓烈。
三年来,桂世镛老师观察分析问题的眼光与全局感,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治学方法使我深受教益。他对我的论文,从开题到写作到定稿,悉心指导。他的长者与学者的风范,深深地感染我,让我永远敬仰。
艾丰老师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他的智慧与勤奋给我以极大的启迪和激励。他是我永远的鞭策。
我们班共有13位同学,年龄相差悬殊,经历各不相同。尽管如此,但我们班和谐友爱,其情融融。席涛是我们班的老大哥,他丰富的社会阅历,扎实的经济学功底,严谨的治学精神,都给我以极大的帮助。
我要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主任邹东涛老师、研究生院原副院长郑秉文老师对我们系的创办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对我们的关心表示谢意。我要感谢张卓元、吕政、林兆木、周绍朋、李剑阁老
师对我的论文从开题到修改、定稿的指导,他们负责与严谨的态度,使我永远难忘。
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桂世镛老师的秘书张红晨。三年来,我给他添了很多麻烦,而他总是那么耐心细致。
是的,我和所有的人一样,要感谢父母。
父亲去世已经四年了。每一次从北京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村东坟头去给他烧纸。父亲苦力一生,从拉土、打坯,到烧砖窑的把式。小时侯,我家在生产队属于人多劳少户,吃返销粮,全靠父亲外出打坯烧窑的钱维持艰难的日子。父亲说,日子多难,书也要读下去。父亲一生都处在家庭经济重压的愁苦之下,等我们都能挣钱的时候,他却病倒了。没几年,他就去世了。
前两天,弟弟从老家来,他向我述说了一件事,他还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出。去年秋天,家里翻盖老西屋,弟弟抬出母亲已经20年没有用过的织布机,要拆掉当柴禾烧。母亲一听,坚决不同意,弟弟做了几天的思想工作:留着占地方,以后也不可能再用了。什么年代了谁家里还会织布?母亲哭了一夜,第二天,对弟弟说:"你可以拆,要等我不在家的时候。"后来,她老人家到大姨家躲了两天。织布机,是母亲的"大件"。在那困难的年代,纺线、浆线、染线、织布,昼夜不断咔嚓咔嚓地投梭的声音,伴我们入梦,又伴我们醒来。织布机伴随母亲20年,她靠织布机织出我们的课本费,织出我们的铅笔、橡皮......还有我上大学时,她为我包行李的那块花格粗布单子。她有多少情感注入其中啊!
父母都不识字,他们不可能理解博士是什么。对他们来说,勒紧了腰带挺着也要供我们读书,是因为他们朴素地知道让孩子考上大学就可以挣到工资,可以吃饱饭。大学三年级的暑假,父亲告诉我,我参加高考的三天,母亲为我祈祷,在北屋门口敬天的天台前跪着连烧了四夜箔纸,花了40块钱!我感到震惊。要知道,我当时在学校寄宿,一个月的菜钱只有三块钱!可到今天,母亲没向我提过这件事。我知道,母亲不是迷信,母亲祈盼我能读书的心有多重,有多高啊!
我的妻子小霞,嫁给我时,我连举办婚礼的钱都没有,她是从娘家带着婚礼的钱嫁给我的。她从条件优越的父母家搬进我借来的六平方米的平房。十二年来,我的一切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内容,我所有的事,都是她最重要的事。她支持我的工作、学业,还代我操心父母、兄弟。我的每一个进步,带给她的
兴奋与骄傲远胜于我自己。
我们的生活条件曾经很困难,她受了很多的苦,但她从不抱怨。还常常安慰我,给我鼓励。她承担了几乎全部家务,还要常常忍受和包容我个性中的缺点。这些年,我写过不少文章,获得过不少奖励。我曾想,我一生最好的文章应该是我的婚姻!尽管对我的妻子很不公平。
扯的远了,可笔下却不能自休,很多的话一下子涌上来,实在是情之所至。
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2007年)
记者充其量是一个"无冕之王",要获得别人已或社会的尊重,靠端架子是不行的,光靠牌子也不行,只有靠真本事,靠下苦功,写出让人看了说"行"的报道来,人家自然会给你正衣加冕,对你抱有应有的尊重。
一个记者要写出好的报道,需要一种"浩然之气"。孟子的文章,气势磅礴。有人问,何以然?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一个"养"字何等传神!"养",就是对心灵的自我锻造过程。锻造出来的是什么是自己的世界观,是对社会、对人生最基本的态度。孟子文章的磅礴气势,并不是来自遣词造句的功夫,而在于他心中长久蓄养的浩然之气。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这股"浩然之气",指的就是一个记者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正义感。
1984年,我去大兴安岭采访,遇到这么一个素材:一个勇于改革的厂长,带领一批青年,把一个青年点办成了一个效益不错的农工商联合企业,但也因此招来不少非议,在地委内部,一个地委副书记因为个人恩怨对这个厂长施以种种刁难,在群众中影响很不好。我潜心21天,采访了地委书记、地区专员以及基层工人数十人,写成了长篇报道《秀木临风》。写成之后,地委书记几次给总编辑打电话,表示不同意发表,原本支持发表的专员也变了卦,理由是:考虑到班子团结问题,我坚持自己的意见,并三下大兴安岭,直至他们为讨论此稿特邀我参加他们的地委常委会议。稿子见报后,在大兴安岭地区引起强烈反响,支持改革者、保护改革者的呼声在大兴安岭高扬了起来,我在大兴安岭也成了"名"记者。在这之前,我已经写过很多稿子,但没有一篇像这一篇使我有一种成就感。通过这篇稿子,我感到了党报记者的责任,也感到一种铁肩担道义的荣光。有了社会责任感,一个记者才可能把他的视线始终盯着社会发展的最新进程,并及时作出自己的反应;才能不怕吃苦,深入复杂的生活去为社会寻求答案;写作才不为名利驱使,而缘于激情的冲动;也才不再把"爬格子"当成苦差,而当成充满创造的享受,报纸也是如此,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报纸不能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体。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就不可能深入思考时代提出来的新问题。事不关己,你连知都不想知道,你还会去想吗?你不想,又怎么能够写出有深度的报道呢?而作为一张严肃类报纸的记者,只有
通过你的理性思考使你的报道富有思想性,才符合严肃类报纸的品格,没有责任感就意识不到作为大报记者的使命感和庄严感。
没有社会责任感,就不可能有创造性工作的激情。我们不能把报道理解为一种文字匠的机械性的重复性劳动。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而且要通过这种创造性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读者的认可,然后达到一种自我欣赏的陶醉。我们有时翻阅自己过去写过的报道,自己都惊讶那时能写的那样好,现在都未必写得出来了。因为当时热情投入到那里,去采访、体验、总结。因为那里有个人的创造,多少年之后再读,我们才能自我品味欣赏。如果是匠气的东西,重复的东西,便不可能有这种自得。
在人民日报社五年时间,及至后来调任《中国改革报》和《中国信息报》主要领导后,我写过不少分量较重的报道,在社会上有一定反响,领导和同仁们给了我很多鼓励。而每一篇报道的写作,都使我感受到创造的喜悦和道义上的快慰。我觉得,这种喜悦绝不是个人的沾沾自喜,而是源于自己对社会的一种责任的实现。
经济述评:一种思维模式--站在实践、政策、理论的交汇点上
(2007年)
无疑,在我们这个时代,经济话题已成为各种传媒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一点,不只是从经济内容在各媒体上所占时间和空间的量上看,更主要是从受众对经济话题的阅读需求之高来说的。
现代社会,人首先是经济的人,然后才是其他。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前提假设就是:人是理性的,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中国的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经济运行便与每一个家庭和个人有了更直接的关系。10多年前,我们没有办法设想,在1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有了几千万股民;我们也不能想象,当初有单位写个发股票的告示往大街上一贴,人们就会排队送钱的中国股民,如今要关注国家的宏观经济走势,要谈论入世对各行业的影响,要分析国家统计局对各行业的统计数据及各种宏观经济数据。这就是我们的时代,这就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脚步。我们从小学的政治课就背诵导师的警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当经济关系成为一个社会所有关系的基础纽带时,这个社会的效率便会比以往任何其他因素,比如血缘、宗族、宗教、派系等等作纽带关系时更高。
因此,面对这个时代,经济述评就成了大众传媒一种十分重要的体裁形式。
一、作为一种新闻体裁
经济述评是一种新闻体裁。从新闻业务的角度来讲,它是一种对经济现象进行陈述与评论相结合的报道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述评更加侧重的是对经济的分析评论。述评中的述不同于通讯中的述,陈述是为了评论;而述评中的评也不同于纯评论体裁中的评。
首先,经济述评中之述不同于通讯之述。通讯主要是要陈述一个经济事实的过程,更注重过程的完整与生动。通讯的功能在于反映过程的全景,通过人物、情节、语言,诉注于人的情感,起到打动人、感染人的目的。而经济述评则不同,它并不追述事实的全过程,而是通过最能反映事实本质的事件、数据等,揭示事实本身的因果和逻辑关系,从而,引发我们对这个事实的评论。因此,经济述评之述,并不追求故事的完整,而是追求经济事实内在逻辑的严谨。它是要同时诉注于人的感性和理性,达到对人的感染与启示之目的。
其次,经济述评之评不同于新闻评论之评。经济述评的评论是从对事实的
陈述中逻辑地延伸出来的,评的目在于加深人们对事实的认识,述是评的前提,是评的根据。评与述是以一种互补的方式存在着。述与评在逻辑上是同一个过程。述的部分往往同时是论的一部分,去了述的部分,评中所要讲的道理就不充分,甚至是不可能。而新闻评论之评则不然。新闻评论主要在于对道理的阐述,这个道理是从事实中概括出来,但同时,又把具体的事实抽象掉了的。新闻评论的逻辑更是抽象意义上的完整。虽然新闻评论有时也引用事实,主要是为了增加论述的确凿感、具象感,而不是用陈述的事实来做逻辑的环节,起码上乘的新闻评论应当是这样的。在这样的新闻评论中,那些被引的事实即使被去掉,评论的逻辑依旧是完整的。
二、作为一种思维模式
经济述评作为一种新闻体裁,是一种经济分析。那么,这种分析与作为政策研究的分析、作为理论研究的分析有何不同?
政策的研究者更多是从政策效果、政策运行、政策目标、政策修正等等角度去做经济分析,其目的是进行对策性研究,主要对象是政策制定者,其看问题的角度更多地强调操作性。理论研究更多的是规范研究,从理论的逻辑前提出发,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做学理分析,更强调学理上的完整性、完善性,而对操作不必做过多的关照。理论家和政治家在经济政策上的分歧,很多程度上取决于此。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讲,理论家与政治家的这种不一致性是一种体现了差别的和谐。政治家对待经济,当然要找准问题的症结和目标,但同时,必须考虑操作性。因为,在政治家的眼里,任何经济问题都不只是经济问题,任何一项决策都不只是一项决策,都要把现实的相关因素与制约因素考虑清楚,进行综合平衡。他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科学性,更要考虑在时机、环境、切入点等等方面的操作性。因此,政治家总是在经济决策上对完美的理论打折扣。而理论家所以为理论家,就在于他坚持理论的完整性、理论的逻辑实在性。他总是要站在政策的前面对政策指指点点,告诉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而不过多地去考虑现实的操作性。这并不是理论家的过错或幼稚,相反,这恰恰是理论的本色与品格。理论一定要超越操作,就像设计师与工程师的关系一样,只要设计目标是成立的,施工的工期、阶段、控制、节奏等就是工程师的事了。西方经济学的大量模型都是以简化了的现实假设为前提的,而其结论却是对经济更本质的反映。如果没有这些假定,世界上既然没有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竞争性市场,那市场经济当然也就不存在--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以此来攻击西方经
济学的科学性--我们也就不可能拥有现在已经在指导我们制定政策的很多经济学原理了。从经济史的角度去看,政治家与经济学家就是一个在差别中相互追逐的过程。
这些,与本文的主旨相去得远了些。但我还是想说,当今的中国,经济学家对中国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中国的理论家中,对策性的研究者比例较多,而致力于学理研究的人还是少些。中国20多年的经济改革发展的轨迹,对世界经济史是一个宝库。我坚信,中国一定会有对这一伟大实践进行全面的学理分析,从而丰富经济学内涵的经济学大家。
现在,我们把话题收回来,谈经济述评。
经济述评作为一种新闻体裁,它反映的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传播的对象是关注经济的受众,其作用是要启发人们对经济现象的认识。而经济运行本身作为一个客观的过程,既表现为经济政策的一种结果,又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所以,经济述评既要从理论上揭示经济活动的规律性,又要分析政策与实践的相关性。作为一种新闻形式,不能离开新闻事实--经济活动本身谈理论;而政策是理论与实践的传导环节,经济述评就不可能不进行政策分析。所以,经济述评就是要站在实践、理论、政策三者的交叉点上看经济。它的分析过程,必须考虑实践的时空性、政策的操作性、理论的规范性。从这三点出发得出的结论,才可能有现实的实践的价值。
这便是经济述评作为一种新闻形式的思维特征。
三、经济领导者的思维工具
作为一种思维模式,站在实践、政策、理论的交汇点上思考问题、判断问题、把握问题,不仅是经济新闻工作者的工具,而且是经济领导工作者的重要的、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的思维工具。
我们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之中。在这个时期,政府是改革的设计者、组织者、操作者。设计就需要理论,组织需要政策,操作就在于推动实践。政府的这种角色,决定了经济领导工作者思考问题必须能够三者兼顾。
没有理论指导的设计是盲目的。没有理论的前瞻,没有理论的依据,就眼前说眼前,一时一事可能是对的,可能是有效的,但总体的合理性如何?长远的必然性如何?理论的意义在于对规律的认识,如果改革的设计违背了基本的规律,那么,改革必然行之不远。并不是所有的改动都可以称为改革,只有那些服从市场经济规律的改动才称得上是改革。从设计的角度上讲,设计是蓝图,
是基本框架,必须有对全局的和未来的认识与把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没有理论。
没有政策分寸的组织是冒失的。政策是推动改革的主要手段,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上一级政府政策的执行者。中国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模式,改革的推进必然是分阶段、分层次、分区域地进行。所以,改革的政策也必然是分阶段、分层次、分区域地渐次推进。如果一个领导者没有这种政策的法度,超越阶段,不分层次,必然欲速不达。
不了解群众实践的操作必然是瞎指挥。我们的改革,很多时候是通过肯定群众实践的创造,然后上升为理论认识,转化为政策操作的。如果我们不了解群众实践的实际情况,仅仅从本本出发,从既有理论出发,我们就可能脱离实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来就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供我们参考。我们就是要通过我们的实践,把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与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合起来。这需要有实践的勇气,作为领导者,需要有这样的胆识。
没有理论就没有远见;没有政策分寸就做不到积极而稳妥;没有前两者,也就无法正确认识、引导、鼓励群众实践中的创造。
四、经济述评的写作
写经济述评要讲高度和深度。这是一篇报道的内在价值。
什么是一篇报道的高度和深度。我认为,高度就是从政策上看问题;深度就是从理论上看问题。任何一篇好的经济述评,都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特点。政策的视角是一篇报道的横座标,它决定着这篇报道的震撼力;理论的视角是一篇报道的纵坐标,决定着一篇报道的洞察力。经济述评就是对经济现象两个角度的开掘。
换一个角度说,作为一种新闻报道,经济述评的写作必须"吃透两头,把住中间"。一头是群众实践;一头是理论上对这一问题的探讨。群众实践中有哪些创造?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企望?理论上对这个创造有什么解释?什么分歧?几种流派?主要观点是什么?把住中间就是要把握好政策尺度。政策对一些问题是如何规定的?允许实践走多远?哪些探讨是可以公开的?哪些探讨是不能公开的?这就是新闻从业者的政治头脑。我们必须讲社会责任感。我们的报道可能是尖锐的,但必须是建设性的,而非破坏性的;我们的分析可以是深刻的,但不能是抵触性的。我们追求报道的社会反响,是以社会责任为底蕴
的天边的滚雷,深沉、厚重、沉稳、久远,而不是哗众取宠的耳边的爆竹,刺耳、轻薄、浮躁、局促。这里就谈到了述评的风格,要做到大气、浑然、磅礴,这和每一个人的新闻观相联系。
写经济述评,不能凭我们的主观观点先行,而让新闻事实来迁就我们的观点。在生活中,总是听老百姓抱怨说我们的报道不真实。而记者则说,我们报道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被采访的对象确实是这么说的,确实是这么做的。受众与记者之间的分歧其实不在于报道对象说了什么和做了什么,而在于对为什么这样说,和为什么这样做的解释。经济运行是有规律的,经济现象之间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用数量揭示其内在联系的。写经济述评,必须首先对经济有研究,即使没有必要都去研究一番经济学之后再来写经济述评,但在开始写一篇这样的分析时,对所论及的问题的深入研究是必要的。如果有可能,最好还是学一些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了解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思路、工具,熟悉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关系。
一篇好的经济述评,应具备以下的条件:文字深刻而不滞涩;通俗而有学理;严谨而有色彩。理论上要站得住;政策上把得准;实践上说得透。使理论家、政策制定者及实践者都从中得到启发。
一篇好的经济述评,可以从五个方面去评价:深度--理论的深刻性;
高度--政策的透视性;
厚度--观点、材料、行文、语气及其组合中所折射出的作者对生活、事物、世界的体悟与积淀;
浓度--思想的含量;纯度--文字的凝炼。
一些经济述评常犯的错误:一是,过分的宣传色彩。不是认真研究经济事实内在的本质联系,而是以宣传的需要作标准,总是主题先行,用宣传的逻辑来取代事实的逻辑。结果,事实都是真的,结论却是假的。二是,既不深入研究,也不深入采访,就事论事,述多评少,或述而不评,以述代评。这往往因为对经济现象没有深入的研究,视野狭窄,底气不足,对经济现象没有自己的判断和分析。三是,过多地从理论的纯粹性与完整性出发,没有对实践的认识与感受,使理论的深刻表现为一种幼稚的学生腔。从而,缺乏可操作性。四是,追求新奇与轰动效应,而放弃了记者的责任感,失落了政策的法度。
五、我的新闻观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成功的关键,第一位的是他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才是他的才华。这是一位新闻前辈送给我的话。
采访对于一个新闻从业者来说有三重目标,一是完成写作任务;二是认识社会;三是感悟人生。很多人永远只带着第一个目标去采访,报道永远写不厚实、永远不可能有大气象。我们采访的大都是在某一方面有独到之处的人,无论其成功或失败,也不论其职业尊贵与卑微。他们的经历是我们直观地认识社会的最佳途径;他们对人生的思考是我们领悟人生最有价值的参考。
新闻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其中必定包含着我们对社会、生命、正义、道德等等很多问题的价值判断。绝对客观的报道是没有的。正因为如此,新闻写作是严肃的,燃烧着我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恶、丑的鄙弃。这便是一篇好报道的色彩的根本所在。
写经济述评更是如此。
在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7月6日)
这次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暨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市"十一五"和2010年县域经济发展情况,部署2011年和"十二五"县域经济发展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实干,努力实现我市"十二五"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刚才,我们实地参观了高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几个亮点。一会儿,张茂才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方面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科学研判形势,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转型发展的火车头,跨越发展的主战场。这一重要板块如何做大做强,事关全市"十二五"翻番目标的实现。"十一五"期间,面对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的重重困扰,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繁重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进取、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根据省政府公布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结果,晋城"十一五"时期发展水平居全省第二、发展指数居全省第一。
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主要得益于我市六县(市、区)县域经济板块的快速、均衡、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县域财政总收入占全市的比重超过
78.9%,2010年,高平、泽州、阳城、沁水4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百亿元,财政收入也超过20亿元。城区、高平、泽州、阳城、沁水全部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指数前30位,并获得"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先进区的称号。高平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位居中部百强第31位,全面小康建设水平位居全国成长型百佳县中西部50强第8位,发展指数、发展水平分别位列全省第2位、第5位;泽州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名列中部地区45位,比
2005年前移14位,位居全省第5;阳城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居中部百强县第81位,发展水平、发展指数在全省排第8位和第11位;沁水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从2006年的全省第48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0位。
二是县域经济特色初步显现。各县(市、区)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确定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战略和思路,初步形成了一批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呈现出了新的发展亮点。高平市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生猪养殖为例,全市生猪养殖大乡6个,万头以上猪场16个,千头以上猪场246个,百头以上猪场2000个,规模养猪比重占到养猪总量的80%,去年生猪出栏达到121万头,产值突破10亿元。泽州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以南村为主的铸管产业集群和以巴公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南村镇还被中国铸造协会命名为"中国铸造之乡"。阳城县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全县桑园面积达到8.5万亩,发种7.3万张,产茧675.4万斤,养蚕收入1.3亿元,蚕农户均增收5200元。再加上桑葚饮品、缫丝和丝绵加工等,蚕桑业综合收入1.8亿元。先后被确定为全国标准化蚕桑生产示范县、"阳城蚕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县和国家级蚕桑产业化新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县,在全国蚕茧抽样检测中综合指标排名第一。沁水县致力于煤层气产业开发,综合利用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城区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建成了以喜临门家居博览中心、金太阳家居汇展中心、金辇时代广场为龙头的商贸服务业项目。陵川县以旅游业为龙头,着力打造"中国南太行最具影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成王莽岭、棋子山、凤凰欢乐谷、黄围山、上云台等景区,跻身于"中国优秀旅游名县"行列,成为晋城市旅游的主战场。
三是县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近年来,我们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加大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全市基础设施尤其是县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嘉南铁路开工建设,晋济、阳翼和西北环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平至陵川高速公路基本完工、高平至沁水高速公路完成前期工作。建制村都通了水泥(油)路,所有乡(镇)通了等级公路;启动实施了360个贫困村的扶贫攻坚工作,建成1177处农村供水工程,解决了64.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7个乡镇实现了有一个标准化中学、标准化卫生院、康居住宅小区、自来水厂、垃圾填埋场的"五个一"目标;启动了煤层气利用城乡全覆盖工程,市区、县城和13个乡镇、78个村的
16万户居民已使用上煤层气,成为全国新能源普及率最高的城市。
四是县域生态环境极大改善。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六个县(市、区)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市近一半的村达到生态园林化建设标准,8个村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3个县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1个县被评为"全省林业
生态县",每个县都建成一个或多个高标准城郊森林公园。深入实施造林绿化工程,五年全市共完成营造林7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7%,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五是县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全面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工程,新建、改扩建中小学624所,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建成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个,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加快构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新建和扩建乡镇卫生院45个、村卫生室98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实现药品"零差价"销售。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六是壮大县域经济的氛围日益浓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集中研讨。今年省委、省政府又专题研究了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具体部署。前不久,又在我市召开全省县域经济汇报会,这些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激励和推动作用。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总体水平不高。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为407亿元,我市最高的高平市也仅只有163亿元。"全国百强县"我市没有一家。二是主导产业不强。我市的非资源性产业,无论是在产业集群数量和规模上,还是在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上,都存在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品牌效应和主导作用还没有形成。县域经济增长还停留在主要依靠资源产业产品规模扩张的阶段,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三是发展不平衡。到目前为止,我市的城区和陵川县域生产总值还低于全省的县均45亿元,财政收入还不到10亿元,陵川县仅有2.77亿元。四是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领导干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谋划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得不够深,思路不够宽、办法不够多、推进力度不足,囿于固有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局限在完全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发上,停留在挖煤、卖煤的低级阶段;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动力不足等等。所有这些,不仅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全市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县域经济发
展,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晋城的重要支撑,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实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为此,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立足市情实际,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由于它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联结点,是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切入点,是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可以说,县域经济活则全市活,县域经济强则全市强。要加快全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步伐,就必须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重要突破口,以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范围很广、内涵很深。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全市产业布局,明确各县主导产业功能定位,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谋划县域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县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走特色发展和集群式发展之路"。为此,必须从全市经济一体化的大局出发,对每一个县的主导产业进行定位。就是按照"一县一业"要求,充分发挥每个县区独特资源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突出一个或几个产业集群式、规模化的发展,发挥其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同时,使各县(市、区)龙头产业形成互为依托、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在全市上下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从而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第一,要明确主体功能定位。各县(市、区)要坚持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找准比较优势,定位发展方向,培育特色经济,集中力量主攻一到两个非煤主导产业,在全市发展的大格局中,走符合当地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
开发区要围绕富士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电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引进新的高科技电子类投资龙头企业,围绕与富士康产品配套,纵向发展高新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链条。
城区要在现有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地理、区位、交通、气候等方面优势,努力建设晋东南、晋南和中原城市群重要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吸引全国最大的商贸物流企业进驻,建设发展大型商贸市场。要买全国,卖全国;买世界,卖世界,真正成为或全、或名、或廉、购物便捷的中原地区购物首选地。通过商贸物流提升晋城的人气,通过物流带动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带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泽州县要以现有良好的铸造业为基础,以打造全国最大的铸造业集散地为目标,大力发展汽车配件铸造产业,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提升生产规模和档次,扩大和汽车生产主体厂家的合作,加入其产业链,提高科技含量和自主研发能力。同时,要利用丹河自然环境,围绕富士康高新技术产业和主城区商贸物流产业,开发创意创业园区,吸引成长型的高技术小企业到晋城创业,建设集生活、工作、研究为一体的园区。与富士康形成配套关系,扶持创业。要设立中小企业创业基金,财政和社会资金一起支持。要积极支持创业型企业上市融资,使得园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
高平市要以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光伏产业为带动,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阳城县要把建筑陶瓷和蚕桑产业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打造"北方的佛山"、建设"北方地区茧丝一体化生产强县"。
沁水县要依托沁河这一优势,推进苗木花卉产业发展,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形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力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建成华北地区最大的苗木花卉基地。
陵川县,要发挥生态和旅游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中原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休闲旅游度假中心。要着力保护好生态环境,坚决制止污染类工业项目上马。要加大对陵川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其发挥自然和环境优势。
第二,要抓好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一是各县(市、区)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聘请一流的创意团队对所确定的非煤主体功能产业进行专业化的规划设计,在8月15日前拿出初步规划。我要亲自主持会议听取汇报,然后上政府常务会研究确定,以市政府文件下发实施。二是所有的规划,要按照"十二五"期间县域
经济主体功能定位,主导产业销售收入不低于50亿元,力争超过100亿元的目标进行规划。三是在规划视野上,要站在中原经济区6000万人口腹地乃至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规划。四是要把招商的目的地、产品、市场等因素一并考虑。并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设计好城镇化推进进程,搞好农民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向城镇集聚。五是要处理好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培育支柱产业,不是其他产业不能发展,而是要选择重点,率先突破,然后再围绕主体功能抓配套,依托支柱产业抓延伸。同时,要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服从发展大局,在全市产业布局中找准位置,打好组合战、总体战。
第三,要坚持主体产业集群化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规模才能抗风险、才有话语权,成气候才能占市场、出效益。要根据当地的比较优势和合理的产业定位,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围绕产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聚集式的合成。比如,通过富士康,将与它配套合作的企业吸引到晋城来,形成电子高科技产品的产业集群。现在就有几家为富士康生产配套产品的企业正在与开发区联系,希望落户我市;泽州县也正在积极争取生产富士康的机器人机座。一个富士康就可以带动我市许多产业的发展,这就是龙头的带动作用。汽车零配件制造、光伏电池等其它产业也是同样的道理,要研究这些产业的市场动态,加强与主导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行业协会、重点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各县区要按照主体功能产业的要求,都要与全国行业协会保持密切联系,都要与全国本行业集中地政府保持密切联系,都要与专业科研部门保持密切联系,都要与主导产业的行业政策制定部门保持密切联系,都要与行业龙头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从而达到围绕主导产业,密切跟踪全国的技术、生产、市场、人才等动态,积极培育一批辐射面广、牵动力强、规模大、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将周边的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吸引过来,形成集聚效应,带动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第四,要选择在核心目的地招商引资。尽管目前各县(市、区)重点发展的产业还达不到全国领先,但要敢于向国内一流看齐,向世界一流迈进,有争做最大最强的信念和信心。要以招商引资为载体,积极的"走出去",同"长三角"等先进发展地区进行全面对接,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选择业内最高水平、最大规模、最新技术的核心目的地招商引资。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做法,引进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不断改进新形势下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加大专业化招商、区域性定向招商、集群化招商、产业链招商的力度,
采取园区招商、小分队招商、网上招商、委托代理招商、节会推介招商、企业主体招商、产业对接招商等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实效。特别是要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央企、省属企业和上市公司上,进一步加大与已经联系的大企业、大集团联络力度,争取年内引进一批企业落户我市。
第五,要突破区域局限,拓展发展思路。要打破只会围着资源谋发展的思维惯式,突破资源、人才、技术等局限,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挖掘潜力,大力发展"非煤项目",既会"有中生优",更能实现"无中生有"。比如山东寿光的蔬菜,河北环绕着北京,却没能"近水楼台先得月",做成北京的蔬菜产业基地,而寿光却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赢得了"中国蔬菜之乡"的美誉,县域经济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百强。浙江嘉兴市的嘉善县,不生产木材,却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木制品市场,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亿元,人均GDP达到10600美元。嘉兴市下属的海宁,不生产动物皮毛,却是全国知名的"中国皮革之都",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455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5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8972元和14551元。江苏省常州市与恐龙没有任何关系,但做了篇震惊世人的恐龙文章。10年前,政府投资
6000万元,建立了中华恐龙馆,添置了几套不甚出众的游乐设施。如今小恐龙成长壮大,成为拥有数10套国际顶级游乐项目的大型主题公园,总资产超过40亿元,年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销售收入3亿多元。从各地成功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我们一定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富灵性的创意,在更大的空间、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谋划我市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抓住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以更加有力的举措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农民收入不能增长,农民生活就无法改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农村消费市场就扩大不了,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方设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不能低于20%。这项工作,我们必须在全省争当第一,没有丝毫的让步余地。要坚定信心、锁定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落实。
一要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
30%左右,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力提高农民在土地上收入。实施"稳粮稳收"工程,重点支持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和推广小麦
地膜覆盖技术,以粮食产量的提高带动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要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方面下功夫,种植业、养殖业、传统手工艺品,也可以做得很大。比如畜牧业。"十一五"期间,我市畜牧业产值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45%,基本上占据了农业的"半壁江山"。要进一步加大对畜牧业规模养殖的扶持补贴力度,扩大扶持范围,降低扶持门槛,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蚕桑是我市仅次于畜牧业的第二大特色产业,占全省蚕茧产量的75%以上,是广大山区和纯农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要加大扶持引导,建设优质特色产业基地工程,围绕蔬菜、杂粮、干鲜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建设标准现代农业园区和生产示范基地。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
二要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农民的出路在于不当传统农民,农业增收的出路在于减少农民,农村的出路在于转移农民。目前农民工资性收入约占农民收入的60%。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要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县域经济发展,使之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维,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操作平台"。一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引进、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规模大、产业化水平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以城镇化、工业化促进农民增收,要确立"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民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发展思路,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提高农民的务工收入。三是加大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技能。今年省里实施的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里面有一项就是农村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一个农户如果能有一个劳动力出去务工,就可能大幅度地提升一个家庭的收入。
三要增加农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支付收入。农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占10%左右。要积极开展农民家庭理财服务,帮助农民群众将闲置资金利益最大化。激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闲置的资源、资产、资金,按政策把集体资产、资源以股权形式量化给每个村民,使农民拥有长期股份并参与红利分配。做好土地征用补偿款的发放和监管工作,坚决禁止截留、挪用等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将各级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医疗保险、养老金等补贴资金以及转移支付资金安全、及时、完整的发放到农民手中或按渠道拨付到位。按时发放救济金、抚恤金。加强惠农资金的审计和监督力度,坚决杜绝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农民群众利益。
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支付这四种渠道就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抓手和路径。要克服畏难情绪,打破传统思维,建立倒推倒逼机制,按一定比例逐级逐项分解到每个乡、村、户,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考核。同时要条块结合,市县两级农业、人力资源和财政部门要分工负责、分项考核。农业部门负责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人社部门负责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财政部门负责农民的转移性支付收入,这项工作要在8月份之前完成具体的工作布置。
(三)坚持"三个一同推进",加快市域城镇化建设,在更高的层次统筹县域经济发展。城镇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坚持"三个一同推进",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增强城镇和工业园区的辐射力、带动力,通过就业把农民变成工人和市民,提高城镇化水平,在更高的层次统筹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是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现实选择。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优化升级县域经济结构就是要优化配置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经济要素。优化配置经济要素是实现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途径。经济要素的积聚和集约化经营,会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对工业化、城镇化起到"加速器"的作用。城市化就是具有优势的主导产业在一定地域上的集聚过程。在我市发展县域工业,关键是要立足县情、发挥优势,将经济要素与地域融合,将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融合,将城乡一体化融合。要充分发挥园区的承载作用,坚持民营主导、园区承载、集群推进、循环发展的思路,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致力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推进县域工业化,促进县域经济总量快速扩张。
二是人口向城镇集聚。要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社会各方投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集中供水、供气、供暖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居住功能。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有条件的农村人口有序转为城镇居民。要深化土地依法流转制度改革。继续做好移民并村工作,鼓励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流转土地,实行土地向大户集中,进行规模经营。要加快城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建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的劳动管理体制,统一城乡就业服务内容与标准,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
的限制性规定,实现城乡无差别就业。
三是服务向农村延伸。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县域社会事业。优化提升教育资源布局,加快县域教育事业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使高技术人才成为县域经济竞争新优势、新品牌。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重点抓好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县级公立医院的改革,启动县域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要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农村电影放映站、农家科技书屋、公共健身场所建设和综合利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等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以农村为重点,积极扩大就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尤其是要实施好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力争在全省提前一年完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两个全覆盖。
四是生活向城市看齐。要促进农村向城市化方向迈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乡共同发展。重点推进沁河流域城镇化建设。与此同时,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抓好130个省级重点推进村的新农村建设。要强力推进扶贫攻坚,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加大陵川、沁水两县片区扶贫开发规划、扶贫项目推进力度。按照"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工作帮扶力度,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引导全民创业,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民营经济是"民本经济"、"富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主导力量。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努力激发民间资本的潜力和活力,激发广大群众投资创业的动力和魄力,通过"鼓励创业增加一批,招商引资引进一批,促进裂变聚合一批、资本组合扩张一批"的办法,从一大批企业管理者、个体工商业主、农民经纪人等现有"老板"队伍中,引导他们投资创业,进一步增加民营企业数量,做大做强规模,全面提高民营经济规模水平。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每个县(市、区)有两家民营企业上市,有1个销售收入达50-100亿元、
2个达20亿元、3个达10亿元的民营企业。要着力抓好四项工作。
首先,要"放得开"。民营经济要大发展、大跨越,首先必须激发民营经济的发展激情、发展锐气和发展活力。一要抓思想解放。针对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少数民营企业市场参与意识不强烈等现象,重点突破人们思想障碍,确立民营经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二要抓活力释放。通过全面实施乡镇及国有、市属企业改制改革,大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使广大民营企业真正抖擞精神,轻装上阵,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三要抓政策开放。牢固树立"民资准入无障碍"的理念,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真正做到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允许民资进入。
其次,要"引导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一路走好,需要正确引导。一要抓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热情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强烈氛围。二要抓市场开导。市场是诞生民营企业家的摇篮,也是广大民营企业业主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前沿阵地。要下大力气培育和发展各种要素的专业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集散作用和现代物流功能。三要抓产业引导。政府部门要切实做好产业发展的引导工作,及时为企业提供政策信息,帮助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引导企业提档升级。
第三,要"搭好台"。民营企业家是经济舞台的主角,是一出大戏能否成功的关键。但政府为之搭起一个能施展身手、表演自如的舞台十分重要。一是构筑低成本运作的平台。要从有利于企业的创办和发展出发,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实施"低门槛进入、低成本扩张",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削减行政审批事项,降低收费标准,简化审批程序,放宽经营范围和经营条件。从税收优惠、方便融资、节约成本等多个方面制定政策文件,给予优惠支持。二是构筑高水平服务的平台。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提高效能、促进发展。为民营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提高行政效能。三是构筑大手笔创业的平台。根据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城乡资源整合、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发展要求,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把工业集聚区建设作为让民营经济唱大戏、唱好戏的重要载体,鼓励民营经济向工业园区集中,引导和规范民营经济从"田野经济"走向"园区经济",从"沿路经济"走向"板块经济"。
第四,要"扶一把"。在民营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无论是"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还是"顶天立地"的规模型企业,都需要全市各个部门给予不断的扶持、促进和推动。要在融资上扶一把,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担保难、筹资
难的矛盾;要在技术上促一把,努力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技术服务;要在人才上帮一把,各类大中专院校要为民营企业定向开设各类人才培养班,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培养适用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县级党委、政府的首要职责和中心任务。现在,县级换届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党政班子已全部配齐到位。新班子要有新气象、新作风、新干劲。各县(市、区)一定要把县域经济发展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作为推动转型跨越的重大战略,作为实现强县富民的重要举措,加强领导,创新机制,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要以对发展充满亲情,对人民充满深情,对工作充满激情的态度,切实担负起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责任。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境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一定要开阔思路、解放思想,学习新知识,开拓新境界。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要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把握全局的能力和战略决策的水平。要注重国家政策的学习,提高掌握政策、运用政策、用足政策、用活政策的水平。对照浙沪苏发展境界,我们的发展气魄确实不如人家,视野不如人家,我们要敢于向国内一流看齐,向世界一流迈进。要善于走出去,发展人脉。因为有什么人脉,就有什么层次的思路和水平,就有什么层次的眼界和涵养。面对发展热潮,我们迫切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激情、敢担当的企业家,需要一批使命感、责任感强的干部。要敢闯敢干,不怕犯错误。宁可在闯中犯错误、受处分,也不在无所事事中虚度光阴、被免职撤职。要认真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入分析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积极应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认真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真正做到坚持第一要务不动摇,突出发展主题不偏向。要提高领导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做好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抓住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经常研究解决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普遍性、关键性问题,认真加强调查研究,科学确立目标,完善发展思路,推动工作落实。要比激情看干劲,比创新看方法,比作风看落实,比一流看成绩,棘手的事尽自己最大努力,出手的事体现自己最高水平。在重点工作的推进中要坚持"三只看三不听",即只看效果、只看数据、只看发展、不听过程、不听原因、不听解释。
二要创新工作机制。县域经济的竞争,核心是体制机制的竞争。县域经济
能不能超常规发展,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突破。要为县域经济发展"松绑",按照"能减就减,能放都放"的原则,在不违背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凡是能够下放给县(市、区)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要全部下放,凡是县(市、区)能做的事情全部交给县(市、区),让各县(市、区)有更大的空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创造最为有利的环境。各县(市、区)都要建立政府融资平台,增强利用资本市场的意识,用有限的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金,用市场化的方式带动社会资源,用无限的市场、社会资本,服务政府的发展目标。要提高干部素质,在全市大力提倡创造性、创新性、创意性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使每一项工作都具有专业化品质和一流水准,有规划设计、有操作方案、有落实结果。
三要创优发展环境。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仅是县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也是市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既要加强领导和指导,更要尊重基层的创造,鼓励县乡干部大胆探索,努力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跨越式发展不能是爬行式思维。全市上下从干部到群众,从民营企业家到国有企业家,每个人都要有一种创业激情和进取精神,敢想敢干敢于负责,做到理想化思考、理性操作。只有把个人的得失和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在事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才能获得组织的信任、群众的认可。
四要严格考核评价。要让考核评价成为推动工作的有效引擎,让各类主体都能"跳起来摘桃子",更好更高地引领县域经济发展。要严格按照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办法,切实加强考核评价工作,并将考评结果同干部的奖惩、使用挂钩,形成人人有责任、有担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考核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增加重点指标如主导产业所占比例和贡献率的权重。
同志们,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关涉民生,关系全局,关乎长远。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为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建设"方便、温馨、开放、现代"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全市经济运行分析会上的讲话
(2011年)
今天下午,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把握特点,查找问题,理清思路,安排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确保经济工作"双过半",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实现
"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乘势而上,扎实工作,全市各项工作起步良好、推进有力、效果明显。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上延续了去年的良好势头,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结构趋优的态势,顺利实现了首季"开门红"。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增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81.2亿元,同比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2.9亿元,增长18.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1亿元,增长2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4.3亿元,增长18%;财政总收入完成49.2亿元,同比增长15.1%;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1亿元,增长24.4%;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8亿美元,增长193.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5455元,增长18.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完成1896元,增长
17.8%。
二是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复产复工进度加快。一季度,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34.23亿元,增长37.2%;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22.67亿元,增长42.1%,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5.1%,增长3.3%。煤炭、装备制造、煤层气、电子行业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完成情况较好,列入全市重点考核的19种产品产量中,有11种增长或持平。对煤炭安全生产和复产复工工作及早部署。2月23日,召开了全市煤炭工作会议,对全年的煤炭生产和安全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截至目前,全市复产矿井40座,批准开工复工矿井28座。一季度,全市地方各类煤矿原煤产量942.17万吨,同比增长15.12%。煤炭现价工业总产值67.83亿元,同比增长53.24%。煤炭行业量增价升的态势,为推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积极开展抗旱保麦,春耕备耕有序展开。针对去冬今春以来的严重旱情,在资金扶持方面,在中央财政补助800万元的基础上,市财政又拿出6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对全市抗旱保麦保春播工作进行指导,在投入到位、措施得力和几次连续降水的作用下,我市的旱情得到有效遏制。积极开展春耕备耕,预计全市春播计划面积141.46万亩,比上年实际播种面积增加1.34万亩。提前动手组织化肥、农药、种子等物资的调运、储备,为保证春耕生产提供充足的物资供应。
四是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招商引资全力推进。今年我市共安排省市重点工程169项,其中省级重点工程24项,市级重点工程145项,总投资1463.2亿元,计划完成年度投资348.52亿元,约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66%。一季度省市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34亿元,其中省重点工程投资完成率12.9%。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富士康A区项目正式奠基。分别与晋煤、国投、全省金融机构举行了合作发展恳谈会,就加强项目合作和项目融资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为我市"十二五"期间项目建设创造条件。赴北京参加了山西省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恳谈会,与中央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对接洽谈,推介了15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邀请国家和省知名专家学者就我市煤层气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研讨论证,与前来我市投资考察的德国RWE、美国通用电气、大唐、华润、山西国际能源集团等国内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洽谈。
五是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一季度,全市财政总收入增长15.1%,顺利实现首季"开门红"。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4.4%,一般预算支出增长52%。继续加大对民生支出、重点社会事业支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生产建设性支出的投入力度。深入实施"三公"经费零增长,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支出同比分别增长93.6%、49.1、87.3%。
六是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以2011年1号文件出台了《关于2011年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3月24日,又召开了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和全市安全监管工作会,对全年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安排。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按照市安委会统一安排,全面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确保了"两节"、"两会"期间的安全生产。一季度,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210起,事故死亡32人,同比减少8人,下降20%。其中生产安全事故78起,死亡14人。
总的来看,一季度全市工作取得这样的成绩,值得肯定。但从汇报的情况
看,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企业开工不足。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市规模工业平均增速0.14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的有效拉动不足。省属煤矿出力不足,复产矿井数量偏少,影响了全市煤炭生产的总体进度。阳城电厂8台机组只有3-4台机组运行,一季度全市发电量同比下降35.53%,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1.42%。化肥行业受原材料价格过高、电力供应紧张、销售价格较低等因素影响,全市一季度化肥产量同比下降8.87%,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1.45%。企业开工不足导致我市工业增加值在全省排名处在中下游水平。
二是项目建设滞后。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项目建设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各种措施加大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的力度。但从我市的项目储备和建设情况来看,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不多,产业类项目偏少,投资额度偏小,重点工程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额度太小等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变。部分干部群众对"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紧迫性认识还不够,谋划项目建设的思路还不够宽,推进项目建设的措施还不够硬。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我市转型跨越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虽然近年来各级财政对"三农"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长期欠帐,农业发展后劲依然不足,农业生产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拉大,农民增收的渠道依然不宽,后劲十分不足。
四是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今年以来,我市安全生产虽然总体平稳,特别是春节、元宵节期间安全生产事故同比呈下降趋势,但是安全生产形势不能轻言好转。全市地方监管煤矿发生安全事故3起,死亡3人。3月26日到4月1日,高平市就连续发生四起事故,充分说明了我市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中思想认识、体制机制、主体责任、基层基础等方面的工作存在问题依然突出。
总之,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我们既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喜人局面和良好势头,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又要正视困难和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把思想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上来,全力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加快推进今年各项既定工作
按照年初全市经济工作会和市五届人大八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安排部署,着力抓好七项工作。
第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实现转型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要不断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赢得转型跨越发展新优势。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煤炭产业方面,一季度,全市地方煤矿生产原煤虽然同比增长40.59%,月均产量达到299万吨,但按照全年1.12亿吨的生产能力,月均产量应在930万吨以上,目前仅达到32.16%,产能释放严重不足,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要认真贯彻落实最近召开的全省煤炭工作会和煤炭基本建设暨重组整合矿井建设晋城现场会精神,持之以恒地抓好煤矿安全生产,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采矿秩序、安全生产秩序、基本建设秩序、生产经营秩序,促进我市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特别要加快矿井建设速度,有效增加煤炭产量,确保全年工业经济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加快68个整合改造项目的建设进度,年内完成高平前和、泽州坤达等13座矿井的联合试运转或竣工投产,新增有效产能1000万吨。电力产业方面,由于受原料煤价格过高影响,电力行业运转不畅,电力行业亏损严重。一季度,全市电力行业完成发电量同比下降35.53%,完成增加值同比下降
41.42%。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电力亏损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重点解决好电力企业的原料、燃料煤供应问题,引导和帮助企业加大扭亏增盈力度,遏制止亏损上升势头,确保全年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重点抓好晋煤能源公司2×13.5万千瓦煤矸石发电的投产,积极推进高平煤电一体化、华能阳城电厂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化工产业方面,一季度,由于受煤炭供应不足、煤价大幅上涨导致的成本与售价倒挂原因,全市化工企业生产化肥同比下降8.87%,化工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45%。要加大协调力度,重点解决好化工企业的原料、燃料煤供应和电源短缺问题,为企业正常生产提供必要条件。要加大力度调整化肥企业的产品方向,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鼓励推动化肥企业与煤炭企业的重组整合,抓好兰花科创30万吨硝基复合肥、7万吨己二酸、5万吨三聚氰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