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理论文章-13篇(第2/1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001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34分钟。

1.国家应加强相关教育、监管,坚决打击违法者

国家有关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将"四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及革命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铲除历史虚无主义言论产生的土壤。第二,加强对影视作品的审核,坚决清除舆论导向错误的作品,鼓励、支持以英雄烈士事迹为题材作品的创作、生产和宣传推广,唱响爱国主义正气歌。第三,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发现利用网络发布或者传输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应立即要求网络运营者采取措施,阻断信息的传播。对网络上传播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言论,有关部门应及时组织力量通过媒体进行驳斥,做到有理有据,以正视听。发现有亵渎英雄烈士、美化侵略战争、寻衅滋事、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有关部门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违法者严厉打击。

2.学校应将"四史"学习融入课堂,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及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四史"学习融入课堂,通过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努力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四史"是对历史的客观描述,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我们必须加强"四史"的学习、教育和研究,坚决与其做斗争。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相关主题的演讲比赛、诗歌朗诵大赛、邀请老红军、老八路军战士来学校讲座,观看历史电影、纪录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历史博物馆等活动,用生动活泼的历史事实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二,积极开展对革命历史事件、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研究,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认识、记述历史,注意收集、保护有关英雄烈士的史料和证据,为舆论斗争提供事实依据。第三,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系统讲述历史虚无主义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危害,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防止学生陷入迷途。

3.媒体应尽好"把关人"责任,加强信息审核管理,积极弘扬主旋律

媒体一方面应当制作播出一批接地气、易传播、群众爱听爱看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可以通过开设专栏集中播放宣传英雄烈士题材的作品,加强对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另一方面,媒体,特别是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应加强信息市核管理,发现有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的信息时,应及时采取阻断措施,并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

4.公民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和辨别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能力

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做到不造谣,不传谣。要提高辨别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发现有抹黑英雄,歪曲、篡改中国历史的行为,应积极向负责英雄烈士保护工作的有关部门举报。

四、结语

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传播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放任这类信息的传播,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及人民的幸福生活造成严重的破坏。解决历史虚无主义泛溢的问题,需要国家宣传、教育等部门、学校、老师、媒体及普通公民的共同努力。

中央财经大学徐缘: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国家认同的消解及应对理路

青年国家认同是青年确定自己属于中国以及中国是怎么样的一个国家的心灵活动。青年国家认同关于国家当今、未来的发展走向,贯穿了中国历史、中国当下和中国未来。历史虚无主义从从架空历史文化,否认当今中国成就和中国未来方便方向入手,全面消解了青年国家认同。基于此,深入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国家认同消解的深层机理,进而在理路上探讨加强青年国家认同感的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一、历史虚无主义消解青年国家认同的主要表现

国家认同在青年日常生活中具象化为集体记忆、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历史虚无主义消解青年国家认同的主要表现是青年集体记忆的扭曲,爱国情怀的削弱和青年理想信念的模糊。

(一)青年集体记忆的扭曲

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了客观历史事实,建构了错误的历史表象,使得青年"原生性"的历史文化记忆重置、"建构性"的社会集体记忆歪曲,使青年国家认同在生成时便遭遇困境。

1.青年的"原生性"历史文化记忆重置

历史虚无主义粉碎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使青年的"原生性"历史文化记忆重置。"原生性"历史文化记忆指共同体成员在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青年的"原生性"历史文化记忆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作为区分"我者"与"他者",形成"自我认同"、"身份认同"和"集体认同"的起始环节。"有根可寻"的历史文化记忆滋润青年人的心灵世界,使青年在井然有序、纵横交错的历史时空中找到个人、集体、社会的历史坐标。蔓延在我国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源头进行了全盘否定,如"中国人是日韩后裔"等荒谬言论,它立足于某些西方国家政治意图,从历史文化源头上设置时代议题,灌注政治意识形态,企图达到消解青年国家认同,推翻我国政权的最终目的。当"原生性"历史文化记忆的重置撕裂了原有历史时空的秩序,产生了新的混沌虚假的历史时空,使青年在"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身份归属问题上迷失了人生方向,失去了心灵寄托。当青年无法寻找到身份归属感时,个体在历史文化记忆解构中终究走向虚无。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当我国青年丧失甚至重置了"原生性"历史文化记忆,那也就无法形成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更无法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

2.青年的"建构性"社会集体记忆歪曲

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了社会事件的客观性,真实性,歪曲了青年的"建构性"社会集体记忆。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1]国家会从历史长河和过往中选择性重现社会集体事件,重释其时代意义,以此唤醒人们的社会集体记忆,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服务于当下国家稳定繁荣发展的社会集体记忆建构是必要的,但不依托客观历史史实的胡编乱造的"建构"实质是对社会发展的"破坏"。历史虚无主义无视客观史实,将某些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杂糅于社会集体记忆的"建构"中,歪曲我国历史和过往事件的真实性。当青年对祖国过往不再持有正确的集体记忆,不再抱有悲悯之情,也难有奋斗精神以复兴中华民族。同时,社会集体记忆是主体通过社会知识的习得而产生的对过往的一种主观认知。建构在虚假甚至是扭曲的社会认知之上的青年的社会集体记忆,很有可能会增加青年对国家的淡漠、反对之情,这使得青年国家认同在建构生成之时就已分崩离析。

(二)青年爱国情怀的削弱

历史虚无主义篡改历史文化,淡化了青年朴素爱国主义,弱化了青年的责任担当,也使得青年国家认同失去了深厚的情感基础和难以转化为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

1.青年朴素爱国之情的淡化

历史虚无主义篡改历史文化,淡化了青年的朴素爱国之情。爱国主义是一种朴素而又深厚的情感,"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情感的产生因此不仅来自暂时的情境,而且来自与过去互动的历史和对未来互动的展望。"[3]青年朴素的爱国情感是在与民族国家发生实践互动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对祖国河山、对骨肉同胞、对历史文化和国家的眷恋、热爱的情感。历史虚无主义扭曲了青年爱国情感产生的时空通道,使青年沉浸于虚假的愉悦的史事中。它通过篡改历史文化、颠覆历史常识的内隐手段,以戏谑英雄同胞,否定英雄为之战斗的民族国家的外显表达,企图达到弱化朴素但又崇高的爱国情感的目的。如捏造英雄人物刘胡兰死在乡亲们的刀下、董存瑞炸碉堡一动不动有违背生理常识等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潜伏在青年指尖即时信息的滑动中,青年朴素的爱国之情在历史虚无主义营造的戏谑英雄人物的愉悦轻松氛围中逐渐淡化。朴素深厚的爱国情感是青年国家认同形成的前提和基础,随着青年爱国之情的淡化,青年国家认同也失去了深厚的情感基础。

2.青年社会责任担当的弱化

历史虚无主义在淡化青年的爱国情感的同时,也弱化了青年的社会责任担当。爱国情感不仅体现在青年的家国情怀上,更体现在青年承担社会责任的实际行动中。"情感是一种动机力量,因为它们不仅使人们的主观体验有序,而且赋予人们以力量,指导行动的方向。"[4]当青年朴素的爱国情感被削弱后,爱国情感便失去了指导青年前进的力量,青年对国家、社会责任担当的行为也逐渐式微。历史虚无主义以淡化爱国情感为切入点,加入摧毁青年奋斗精神的虚无内容,以此弱化青年报国行为,使得青年与国家之间呈现弱链接的状态。譬如,面对在青年中兴起的"躺平""佛系"等热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表面否认青年奋斗精神,诱导青年"积极"躺平,实则是直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已进入阶级固化社会,物质资源、财富资源、教育资源等都趋向固化,更深层的是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走向与资本主义道路相似的道路了。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诱导下,青年对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产生质疑,奋斗报国的责任担当也消弭在焦虑不安的质疑中。让青年拥有社会责任担当是青年国家认同的最终目标,也是增强青年国家认同感的最佳方式。当青年的社会责任担当弱化,青年国家认同转化实际报国行为时,就会遭遇困境。

(三)青年理想信念的模糊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动摇了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冷却了青年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念,使得青年国家认同失去重要力量。

1.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动摇了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理论的和实践的,它不仅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更是一种彻底的物质力量。我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时代发展也证明了这样选择的正确性。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5]历史虚无主义从理论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实践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通过解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主义不适用当今中国"的言论来达到动摇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6]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巧妙的网络议题设置,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攻击、解构隐藏在青年关注的时政热点事件中,通过颠覆价值-信仰的崇高性,将青年放置于信仰虚无的地带,使青年陷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怀疑的状态中,甚至让青年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自己无关紧要。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发展前进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是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部分,当青年质疑、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青年国家认同将失去重要力量。

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冷却

历史虚无主义无视历史发展规律,否认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冷却了青年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将灭亡,让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必将到来。"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这种共产主义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即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7]历史虚无主义忽视历史客观发展规律,否认共产主义社会到来,质疑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以此冷却青年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念。历史虚无主义以共产主义实现的时间漫长性为攻击靶子,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中华历史文化的虚无注入负面新闻例子中,以当今生产力发展还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状态来否定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都被全盘否定时,那当下的奋斗与前进也将会成为虚无。在历史虚无主义的渲染下,中国当今发展不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也不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也无法达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这将使得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共产主义的信念迅速冷却、模糊,直至崩塌。

二、历史虚无主义消解青年国家认同的深层机理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颠覆历史逻辑,虚无青年国家认同内容;解构历史事实,破坏青年国家认同过程;虚化历史场域,挑战青年国家认同培育等方式,消解了青年国家认同。

(一)历史逻辑颠覆中青年国家认同内容的虚无历史逻辑包含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的价值逻辑,历史发展规律的歪曲干扰了青年道路、理论认同,"四史"价值逻辑的否定损害了青年制度、文化认同。

1.历史发展规律的歪曲对青年道路、理论认同的干扰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规律是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运动发展规律的。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出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不了生产力时,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社会必将到来。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歪曲历史发展规律,否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认为历史是由日常、琐碎的事件堆砌而成,历史社会发生重大的转折只是由某些偶然性促发而成的,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偶发性"的命题精巧设置于算法技术之中,从而形成系统性、精确性、巧妙性并存的历史"知识"续集,对青年的国家认同内容,尤其是青年对道路的认同、理论的认同产生重大干扰。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理论的认同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基础之上的。历史虚无主义用历史事件突发的偶然性替换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重创了青年国家认同的理论根基。

2."四史"价值逻辑的否定对青年制度、文化认同的损害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核心价值逻辑是以人民为中心。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四史"的价值逻辑,不仅从方法论上认为历史是英雄、帝王将相的历史,否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更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四史"价值逻辑的否定对青年国家认同内容,尤其是对青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造成了重大损害。青年制度认同,深层次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理念的认同。青年文化认同,其本质是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虚无,是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地位和理念。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逻辑的颠覆无疑会让青年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同时,历史虚无主义不再拘泥过去的传统手段和传统内容,借助智能技术手段,占领艺术、文学、历史等各个领域,全息潜入青年日常生活中,否定党的奋斗历史,虚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西方话语阐释文学作品,以迎合西方审美,并贯之所谓自由。这不仅解构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否定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价值,更否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价值理念,损害了青年对制度、文化的认同,动摇了青年国家认同内容的保障。

(二)历史事实解构中青年国家认同过程的破坏

历史事实又分历史认知事实和历史存在事实,历史认知事实的戏谑堵塞了青年国家认同形成的发端,历史存在事实裁剪阻碍了青年国家认同的实践转化。

1.历史认知事实的戏谑堵塞了青年国家认同形成的发端

历史认知事实是史学家对历史存在事实能动性认识的结果,是主体性的产物。[8]某些学者对历史事实的阐释歪曲了人们日常生活对历史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历史研究者为了创新而创新,兴起一股研究微观历史的风潮,即只注重历史的细枝末节,而忽视历史事实客观的走向。学术界研究风潮蔓延到人们生活中,使得人们不再抱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历史。历史认知事实的戏谑,是资本裹挟着消费主义的入侵、更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部分史学家学术上创新名利双收的诱导,视频创作者的流量变现的诱惑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入侵的目的不谋而合,将矛头指向了宏大历史叙事方式。青年国家认同形成的发端,是指青年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中,青年对国家的认知、情感和信念的形成和发展。青年的历史认知事实,理论上受到学术界的"历史相对主义"研究者影响,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戏谑历史事实的碎片化信息影响。当青年对国家的认知、情感和信念受到虚无时,其国家认同形成的发端也遭遇到了堵塞。青年国家认同形成的发端对培育青年国家认同具有决定性作用。当历史虚无主义从青年国家认同形成源头上入手时,从理论方法、形式内容、思想情感上全方面虚无青年对中国传统历史、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的认知,伤害青年对国家积极的热爱之情,破坏青年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信仰时,其国家认同势必难以形成。

2.历史存在事实的裁剪阻碍了青年国家认同的实践转化

"历史存在事实,是客观历史过程本身,或历史过程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等。这是历史的客观存在,是在历史学家头脑之外、不以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为转移的存在。"[9]在智媒时代,面对主流意识形态高压围剿下,当今历史虚无主义发生了新的变化,其表现形式更加隐蔽,表现内容更加有趣多彩、渗透范围呈现全面覆盖。它对历史事实不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对历史存在事实进行有意剪裁,所选取的都是真实史料,但呈现出的观点却与历史存在事实截然相反。历史存在事实的剪裁是由于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环境的恶劣、传播形式的虚拟、传播受众的聚焦而形成的,剪裁拼贴而成的内容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的佐证材料,这阻碍了青年国家认同的实践转化。青年国家认同的实践转化,是指青年国家认同最终是落实到青年的爱国、报国行为上。但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存在事实的剪裁,更容易让青年对身处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动摇、迷惑的心理困境。历史的客观存在不再"客观"时,以青年自身的思维方式无法有效的辨别出"剪裁"背后的目的时,其国家认同无法进行有效的实践转化。

(三)历史场域虚化对青年国家认同培育的冲击

历史场域包含历史视野和历史环境,历史视野的模糊迷失了青年国家认同的培养方向,历史环境的失真挑战了青年国家认同的涵育氛围。

1.历史视野的模糊迷失了青年国家认同的培养方向

历史视野是指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视野。历史虚无主义不仅虚无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更虚化了历史视野,以现代人的视野去考量过去发生的事情,蓄意模糊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语境,以个人微观视野去理解历史,以贴近日常生活方式的话语掌握传播受众的思维方式,将其引入狭隘局促的个人视角,模糊了部分教育者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视野,从而使青年国家认同的培养方向走向歧途。历史视野的模糊是教育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薄弱与历史虚无主义侧重于个人感性叙事共同造成的。历史视野中宏大叙事难以贴近人们日常生活,而感性叙事将个人的情感掺杂于杜撰的内容中容易走进人们的心中,部分教育者难以察觉、识别到历史虚无主义潜移默化的入侵,对党、对国家的虚无内容在轻松欢愉的指尖滑动中被教育者全部吸纳。教育者培育青年国家认同的方向应是培养出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新时代青年,而不是培养企图颠覆我国根本制度的青年人。教育者因自身的原因,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的无时无刻的渗透,使得青年国家认同的培养方向误入迷途。

2.历史环境的失真挑战了青年国家认同的涵育氛围

历史环境一般指承载历史记忆的场域,分为两种形态,一是物质形态,二是虚拟形态。物质形态的历史环境多指历史遗迹、博物馆等场所,虚拟形态的历史环境指互联网空间中建构起碎片化、分散性的历史记忆场域。历史环境的失真多指虚拟形态的历史环境建构中历史失去了应有之义,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将不连续的历史时间和不均匀的历史空间混合剪贴、压缩为一个个小而微的画面、视频,动态的视频流散于网络空间,服务算法精准推送,无偏差地呈现在青年受众面前。不连续的历史时间穿插于虚拟历史环境中,重新搭建服务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时间线,使得青年沉浸于其打造的时间主线中,忘却真实的历史时间。不同历史空间中历史事件、人物和价值被压缩在同一历史环境中,被重新编码赋予新的意义,让青年体验愉悦之情时积极主动认同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意识形态。历史环境的失真挑战了青年国家认同的涵育氛围,青年沉浸于错位的历史时间和空间中,仿真的历史时空使得青年国家认同的涵育失去真实的历史土壤,不利于青年国家认同的培育。

三、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消解青年国家认同的理路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国家认同的消解,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把握青年国家认同方向;厚植红色文化底蕴,铸牢青年国家认同根基;确保历史事实正确在场,加强青年国家认同培育。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把握青年国家认同方向

1.青年应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高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辨别能力

青年对中国的认同必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个总方向不能错。一方面,青年应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历史规律,弄清楚想明白我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人民的必然选择,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青年认识历史、评价历史的重要方法。青年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思想利器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虚伪面孔,应清楚认识到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是统一的,更应清晰看到历史虚无主义中片面、孤立地强调偶然性,企图以假设、幻想的历史偶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是完全错误的。另一方面,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增强青年政治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历史虚无主义是虚化人民、丑化烈士英雄的,其运用的手段再隐蔽,表现的形式再生动活泼,都不能掩盖其真实的目的。青年应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判图像、视频品中潜藏的意识形态的输出,明确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糖衣炮弹"的侵袭。当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备理性、科学的历史思维时,就能快速鉴别出否定党与国家的历史虚无主义,从而使历史虚无主义的隐性、风趣传播无法对青年产生思想影响。

2.青年应树立正确党史观,增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抵御能力

青年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就需要青年主动学习党史、国史、革命史、改革开放史,提高青年的历史素养,增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抵御能力。学习党史,是学习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历史;是学习我们党百年艰辛奋斗、百折不挠的历史;学习中国近代历史,是学习饱受沧桑、苦难辉煌的历史。学习中国历史,是学习我国悠久的历史,学习历史文化故事,学习深厚的历史底蕴。学习中国历史,也是学习新中国成立史,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带领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历史。学习改革开放史,是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展的历史,是学习我们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当青年深刻明白了我们一路走来的艰辛历史,也就深刻知晓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不易,他们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反党反政府反国家的意识形态将具有鉴别力,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虚伪历史也有了抵御能力,就会积极主动地与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当青年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青年国家认同的方向也必定是正确无疑的。

(二)厚植红色文化底蕴,铸牢青年国家认同根基

青年应学习红色文化,增强青年国家认同的历史底蕴。国家、政府、社会应挖掘红色资源,引导青年国家认同的发展方向。

1.学习红色文化,增强青年国家认同的历史底蕴

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了历史人物,解构了历史事件,破坏了青年国家认同根基。厚植历史文化,一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为贵""仁政"等重要思想,学习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二要学习革命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红色文化、红色精神鼓舞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战士保家卫国。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了革命历史,更虚无了革命文化、革命精神。因此,当青年认真学习了革命文化后,就会汲取革命文化中精神的力量,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的影响就不攻自破。三是要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在学习新中国成立史和改革开放史的过程中汲取相关英雄人物精神。当青年充分学习历史文化时,才能厚植历史文化底蕴,才能铸牢青年国家认同根基。

2.挖掘红色资源,引导青年国家认同的发展方向

加强对红色资源的利用,利用现代技术让历史资源动起来、活起来,让青年在参观历史古迹时,能深刻学习到、感受到相关的历史文化。让历史资源与青年能发生视觉互动,树立青年红色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一是充分使用红色资源重塑青年红色记忆,挖掘红色资源中形象鲜明、故事感人的红色人物,让人物在青年的生活中鲜活起来,让青年从这些红色人物身上感受家国情怀和报国之行。二是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将红色资源虚实结合,创作出青年身临其境的动态视频,让青年在娱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汲取红色知识。三是充分运用好红色资源,培养青年红色理想,树立青年红色信仰。让青年接受共产主义理念、社会主义信仰的理想信仰。四是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营造红色场域。因此,高校、政府、社会要让红色场域立体环绕青年的日常生活中,引导青年形成历史思维,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事实的解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