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党章党规党纪知识测试题库(第6/17页)
A.劝其退党B.勒令退党C.党内除名D.开除党籍
306.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C)
①对批评、检举、控告进行阻挠、压制,或者将批评、检举、控告材料私自扣压、销毁,或者故意将其泄露给他人的②对党员的申辩、辩护、作证等进行压制,造成不良后果的③压制党员申诉,造成不良后果的,或者不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党员申诉的④有其他侵犯党员权利行为,造成不良后果的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③④
307.党员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不实际工作而获取薪酬或者虽实际工作但领取明显超出同职级标准薪酬,党员干部知情未予纠正,情节严重的,给予_______处分。(D)
A.严重警告B.撤销党内职务C.留党察看D.开除党籍
308.党员干部生活奢靡、贪图享乐、追求低级趣味,造成不良影响,情节严重的,给予_______处分。(B)
A.严重警告B.撤销党内职务C.留党察看D.开除党籍
309.受到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员,恢复党员权利后_______内,不得在党内担任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或者高于其原任职务的职务。(C)
A.半年B.一年C.二年D.三年
310.二人以上(含二人)共同故意违纪中,对于经济方面共同违纪的,按照_______,分别给予处分。(D)
A.个人所起作用大小B.职务高低C.性质严重情况D.个人所得数额及其所起作用
311.私自留存涉及党组织关于干部选拔任用、纪律审查、巡视巡察等方面资料,情节严重的,给予_______处分。(B)
A.严重警告;B.撤销党内职务;C.留党察看;D.开除党籍。
312.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者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其_______和辩护。(A)
A.作证B.申诉C.解释;D.开脱。
313.用公款旅游或者以学习培训、考察调研、职工疗养等为名变相公款旅游,情节较重的,给予_______处分。(C)
A.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B.给予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C.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D.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314.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规定,采取弄虚作假或者其他手段把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发展为党员,或者为非党员出具党员身份证明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严重的,给予_______处分。(B)A.严重警告;B.撤销党内职务;C.留党察看;D.开除党籍。
315.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明确要改进_______,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B)
A.工作作风B.调查研究C.会风D.文风
316.《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规定,问责决定作出后,应当及时向_______宣布并督促执行。(A)
A、被问责党组织、被问责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党组织B、被问责党组织或者被问责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C、被问责党组织或者被问责领导干部所在党小组D、被问责党组织或者被问责领导干部
317.问责应当分清责任。党组织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和直接主管的班子成员在职责范围内承担_____。(C)
A、全面领导责任B、重要领导责任C、主要领导责任D、监督责任
318.《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规定对党的领导干部实行_____。(D)A.一次性问责B.阶段性问责C.任期问责D.终身问责
319.《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要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党纪轻处分、_____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D)
A.约谈B.重大职务调整C.严重违纪D.组织调整
320.《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要求各级党组织应当把信任激励同_____结合起来,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D)
A.严格管理B.强化教育C.完善制度D.严格监督
321.《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的_____,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加强对所辖范围内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遵守党章党规党纪、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D)
A.专门机关B.重要机关C.主要机关D.专责机关
322.《党内监督条例》要求各级党组织应当把_____同严格监督结合起来,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D)
A.严格管理B.强化教育C.完善制度D.信任激励
323.在党内监督体系中党委(党组)负责_____监督。(D)
A.党内B.日常C.职能D.全面
324.在党内监督体系中党的纪律检查机关负责_____监督。(B)
A.党内B.专责C.职能D.全面
325.对于上级党组织交办以及巡视等移交的违纪问题线索,应当及时处理,并在_____内反馈办理情况。(C)
A.9个月B.6个月C.3个月D.1个月
32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适用于_____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政务处分的活动。(B)
A.纪委机关B.监察机关C.纪检监察机关D.纪委监委和组织人事部门
327.公务员辞去公职,应当向任免机关提出书面申请。任免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审批,其中对领导成员辞去公职的申请,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_____内予以审批。(A)
A.九十日B.六十日C.三十日。
328.公务员在受到警告处分期间不得________。(A)
A.晋升职务、职级和级别B.晋升工资档次C.得到表扬。
329.公务员有________情形的,予以辞退。(B)
A.在年度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B.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C.在年度考核中,第一年被确定为基本称职,第二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330.《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规定,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对________负责,并接受其监督。(D)
A.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B.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监察委员会C.上一级监察委员会D.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监察委员会
331.《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规定,被调查人既涉嫌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又涉嫌其他违法犯罪的,一般应当由_____为主调查,其他机关予以协助。(B)
A.人民法院B.监察机关C.人民检察院D.公安机关
332.职务违法犯罪的涉案人员揭发有关被调查人职务违法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有助于调查其他案件的,监察机关经领导人员集体研究,并报上一级监察机关批准,可以在移送人民检察院时提出_____的建议。(B)
A.从轻处罚B.从宽处罚C.从轻处理D.从宽处理
333.监察机关为防止被调查人及相关人员逃匿境外,经省级以上监察机关批准,可以对被调查人及相关人员采取_____措施,由公安机关依法执行。(C)
A依法拘留B依法行政拘留C限制出境D依法限制出境
334.监察机关可对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_____的人员进行监察。(B)
A.从事管理B.从事公务C.履行公职D.依法履职
335.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审计机关等国家机关在工作中发现公职人员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问题线索,_____。(B)
A.可以移送监察机关,由监察机关依法调查处置B.应当移送监察机关,由监察机关依法调查处置C.根据具体情况,报请本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是否由监察机关依法调查处置D.一般自行调查处置
336.监察法规定,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由______选举,副主任、委员由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提请______任免。(C)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37.监察法规定,国家监察委员会________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上级监察委员会________下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B)
A.指导,指导B.领导,领导C.领导,指导D.指导,领导
338.监察法规定,在调查过程中,监察机关可以________证人等人员。(D)
A.盘问B.审问C.讯问D.询问
339.监察法规定,被调查人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________,监察机关已经掌握其部分违法犯罪事实及证据,仍有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查,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监察机关依法审批,可以将其留置在特定场所:(一)涉及案情重大、复杂的;(二)可能逃跑、自杀的;(三)可能串供或者伪造、隐匿、毁灭证据的;(四)可能有其他妨碍调查行为的。对涉嫌行贿犯罪或者共同职务犯罪的涉案人员,监察机关可以依照前款规定采取留置措施。(A)
A.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B.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C.违纪违法D.犯罪
340.监察法规定,监察机关可以对________的被调查人以及可能隐藏被调查人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地方进行搜查。在搜查时,应当________,并有被搜查人或者其家属等见证人在场。(B)
A.涉嫌职务犯罪,出示工作证B.涉嫌职务犯罪,出示搜查证C.涉嫌违法违纪,说明搜查理由D.涉嫌违法违纪,亮明身份
341.监察法规定,依法应当留置的被调查人如果在逃,监察机关可以决定在本行政区域内通缉,由公安机关发布通缉令,追捕归案。通缉范围超出本行政区域的,应当报请有权决定的________决定。(B)
A.省级以上监察机关B.上级监察机关C.上级公安机关D.检察机关
342.监察法规定,监察机关在收集、固定、审查、运用证据时,应当与______关于证据的要求和标准相一致。(C)
A.审查起诉B.审查批捕C.刑事审判D.刑事拘留
343.监察法规定,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________。(D)
A.涉案人员认可的,可以作为案件处置的依据B.不合理的部分应当依法予以排除C.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采用D.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案件处置的依据
344.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______和______。(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