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区政府工作报告-10篇(第11/21页)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积极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和产业,实现友谊医院XX院区开诊,启动北医三院XX院区征地拆迁,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学院XX校区三期建设。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限目录,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项目10个以上,拆违销账280万平方米、保持新生违建动态清零。抓好腾退空间统筹利用,完成揭网见绿9.9公顷,精心织补城市功能。围绕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加强与津冀两地对接合作,深化天竺综保区与天津港保税区联动发展。加大对门头沟区斋堂镇、大台街道帮扶力度,抓好与昌平区结对合作。高质量完成东西部支援协作任务。
(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推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建成3.48万亩高标准农田,强化粮食、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推动龙塘路沿线蔬菜产业带建设,延伸拓展花卉产业链,壮大"顺农"品牌。加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2万亩林下经济,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增收致富渠道。持续探索集体建设用地经营模式,引入优质产业项目,不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规模。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抓好"百千工程"任务落实,创建赵全营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实施30个产业升级和风貌提升项目。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在全市走前列、作示范,进一步优化考核体系,出台农村厕所革命区级实施方案,新建修缮乡村公路80公里。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切实用好村规民约,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进一步支持河东地区发展。紧扣河东地区发展需求,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加快通怀路二期等项目实施,推动东部发展带联络线高速前期工作,强化基层公共文体设施标准化建设。坚持以产业集聚带动河东地区发展,推进木林汽车零部件基地等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实现南彩瑞麟湾商业二期项目开工。
(五)紧扣"七有""五性",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品质
结合区域人口特点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综合施策、协同攻坚,在保障改善民生、推进共同富裕上展现更大作为。
加快推进教育强区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落实建设教育强区实施意见,推进20项改革举措,提振教育发展信心,擦亮XX教育品牌。扎实推进"区管校聘"改革,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培育储备优秀骨干教师1800名、特级教师10名。优化教育设施规划布局,推动张庄中学、小左各庄小学等项目开工,实现张镇中学、XX二中改扩建工程结构封顶。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扎实推进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鼓励开展多元化办医和技术合作,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设3个多学科联合诊疗团队,满足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抓好医疗设施规划建设,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工程实现项目入库,确保南彩和板桥卫生院等项目完工。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实践活动,培训卫生健康专业技术人员2000人以上,加强医疗质控管理,着力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做好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深化爱国卫生运动。
加强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筹集建设政策性住房2000套,竣工保障性租赁住房3700套。推动杨镇中心区A片区、东石槽村、幸福西街等棚改安置房项目开工,完成机场西侧4个村棚改安置房项目竣工验收,实现樱花园小区房屋产权置换项目回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落实,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争欠薪隐患动态清零。推动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国誉府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等项目建设,新增养老床位300张以上。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做好困难群众救助服务。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建设无障碍设施110处。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加强国防教育、人防和双拥工作,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马坡、后沙峪等区级综合文化中心规划建设,合理延长公共文化设施开放时间。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支持实体书店多业态发展。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精心组织体育赛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至4.58平方米。强化典型引领,大力营造"XX好风气"。
(六)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维护区域和谐稳定
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扎实推进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高水平安全保障区域高质量发展。
持续强化安全隐患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责任,进一步完善预防控制机制,提升区域本质安全水平。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紧盯燃气、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村民自建房、电动自行车等重点领域,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全面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健全闭环管理机制,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全链条安全监管。广泛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切实提升全社会安全素养。
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各级应急预案,抓好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实战化应急演练。合理布局"平急两用"设施,加快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升预报预警水平,做好信息报送,持续增强极端天气、地质灾害等应急管理能力。推进37项韧性城市重点任务落实。统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完成11处防汛风险隐患治理,抓好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整治。
全力保障社会面安全稳定。持续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用好平安社区建设成果,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坚决做好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XX。
(七)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升政府工作效能
牢记"三个务必",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务实高效规范,着力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持续深化政治建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认真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法治理念贯穿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发挥统计监督和审计监督职能作用,主动做好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严格履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决策风险和效果评估。统筹服务与监管,增强行政执法效能,在微观执法过程中避免简单化。积极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深入开展"八五普法",进一步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不断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强化廉政风险防控。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牢固树立政府过"紧日子"思想,继续严控一般性支出及非刚性、非必要支出,加强成本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永葆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
保持务实高效作风。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进一步提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化解风险的本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大兴调查研究,坚持"四下基层",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注重优化工作机制,聚焦重点任务,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狠抓工作落实,统筹把握时度效。持续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让干在实处、争先进位成为政府系统的鲜明特质。
各位代表!笃行而致远,惟实而励新。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及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加快建设首都重点平原新城,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XX力量!
2024年XX区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XX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以"战略赋能区、数创新高地、幸福温暖家"为着力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枢纽门户",经济提质增效,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一年来,面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全力以赴推动重大战略任务落地见效,服务保障第六届进博会成功举办,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示范区建设予以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经济发展向上向好,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主要指标增速总体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体现产业创新的重要指标研发经费占比从3.56%大幅提升至4.41%,呈现出强大韧性和充沛活力。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主动作为增势能,重大战略显示度更加凸显。优化"双线引领、一城两翼"战略布局,城市发展空间持续打开,枢纽门户功能不断增强。
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积厚成势。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向发力",首创性制度成果增至136项,方厅水院作为首个跨省域联合审批项目率先建设,创智引擎拿地即开工,元荡三期、蓝色珠链一期、"蓝环"XX段建成,生态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华为研发中心土建完工,西岑科创中心"城中村"启动征收、先导组团地块出让,东西联动、科创增能,世界级创新湖区呼之欲出。成功举办示范区推进会、开发者大会等重大活动,高质量一体化探索纵深推进。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赋能增势。虹桥中近期国土空间规划有序实施,美的全球创新总部结构封顶,中核科创园竣工启用,西虹桥商务楼宇矩阵形成声势。新增波司登、三棵树等12家总部、总量达92家,虹桥XX片区税收规模突破120亿,长三角民营总部集聚区势头强劲。会展联动国际贸易功能持续增强,国家会展中心展会数量较2021年增长68%、其中国际性展会超80%,虹桥海外贸易分中心、联合国亚洲采购平台等溢出带动,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XX新城建设发力全面起势。新城单元规划、未来城市样板区控规落地,示范区线新城站率先开工、联动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推进,绿环先行段启动建设,环城水系三期、上达城市公园南园进度过半,集中力量推进中央商务区征收、签约已超七成,高品质新城建设本底进一步夯实。铆牢产城融合目标,高起点开发外青松沿线产业组团,中铁四局、优亚集团等总部落地,爱仕达、云立方等开园运营,复旦创新中心地块完成签约收储,中科协海智基地落成,上海联交所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产业汇聚和功能导入全面提速。
城市功能不断优化焕新聚势。"城中村"两批10个项目全面实施,全市规模最大的"城中村"华新凤溪项目动迁签约超95%,全区唯一的成片旧改老城厢全面启动意愿征询和规划实施,不成套职工住宅和小梁薄板房改造加快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拉开阵势,示范区线全线开工,G15抬升扩容开建,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紧扣城市功能强化土地保障,收储270公顷、出让164公顷,规范有序征收补偿、数量创历史新高,为城市未来发展开拓空间。
二、铆足干劲强增长,经济发展加速度更加凸显。坚持稳中求进、快中提质,全力以赴提振发展信心,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经济增长量质齐升。出台提信心扩需求惠企政策,发放扶持资金36.5亿,减免税费37.4亿,与各类市场主体共度难关。经济发展按下"快进键",规上服务业营收总量郊区第1,社零增长19.6%全市第2,规上工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面加大招商投资促进,成功举办全球数字大会,大力实施项目双月签、域外招商、展商落地,新设企业数、新增有效纳税户数分别增长23%、32.5%。抓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支撑作用,产值增速9%、规上占比提高3.5个百分点。
三驾马车协同发力。全程紧盯"四个一批"产业项目,出让29个、开工21个、竣工18个、投产15个,特别是工业固投逆转多年徘徊增长15%,以今天的加大投资为未来的经济发展蓄势蓄力。全方位拓展商圈购、夜经济、乡村游等消费场景,蟠龙天地作为全市第一个完成更新的城中村,一开业迅速成为沪上消费新热点、日均客流7.6万人次,全区游客人数较2021年翻一番。越是国际经贸形势严峻复杂,越下力气加强外资外贸工作,新认定跨国公司总部3家、外资研发中心2家,数量创新高,XX综保区率先打通跨境电商"1210出口"模式,全区出口增长14.2%、居全市首位。
创新发展活力澎湃。以一流营商环境助力产业生态构建,新设企业全程网办率95.3%,发布全国首个跨区域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标准,让企业办事更便捷、创新更提速。新增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市"专精特新"企业103家、高新技术企业356家,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66亿、增长29.4%,获市技术发明特等奖1个、科技进步二等奖2个。打响长三角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人才落户增长79%,创新创业强磁场效应持续凸显。
三、坚定不移促升级,产业发展集聚度更加凸显。铆定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主导产业聚流勇进。长三角数字干线各节点"全面开花",网易国际文创园一期建成,市西软件园"大数字"创新实验室启动推进,全国算力枢纽优刻得项目启用、中国电信云湖数据中心开工,规上软信业连续两年大幅增长、产业规模达480亿,从郊区后位跻身全市前列。"大健康"蔚然成势,新绿色药业、暨大美塑等一批项目落地,康桥生命科学园结构封顶,携手临港集团推动建设东方生命湾·XX新城园、虹桥园,一期45万方标准厂房开建。新材料产业不断壮大,新落地项目11个、金发创新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开工,产值增速领先规上2个百分点。快递物流提质升级,申通二期投产,圆通航空装备项目土地出让,交运业营收超2700亿、增长12.3%。
细分赛道精准发力。集成电路聚焦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和设备制造聚链延链,成立"链40"产业联盟,海思、精测、晶盟硅等重点企业强势带动,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北斗导航作为全市唯一国家空间地理信息重要载体蓬勃发展,集聚企业700余家、税收增长43%,北斗时空赵巷园加快建设,华测智能产业园竣工投产。长三角金融产业园基金管理规模突破2000亿,青发创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近200亿,国有资产存量盘活等功能性基金落户XX,数字人力资源产业园入驻企业139家、留创园孵化项目62个,会计法律、数字广告、影视科技等新兴领域加快布局,现代服务业为实体经济发展浇灌"源头活水"。
转型升级加速推进。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评估诊断企业近600家,打造智能工厂16家,智能制造产业规模突破600亿。把工业用地"二转二"作为强化制造业资源保障的重要抓手,分别制订工业用地产业更新、厂库房管理实施办法,产业结构调整1100亩。向空间要资源,15个"工业上楼"项目获评市"智造空间",联东U谷、鹤望智谷等园区更新项目产出显著提升。主动应对经济压力下商务楼宇出租难问题,优化楼宇生态、集中招商推介,重点商圈楼宇去化15万方、入驻率上升6.6个百分点。
下一篇:2024年县政府工作报告-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