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2年度全市生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报告(第2/2页)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尽管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一定成效,但面对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一是环境质量改善水平不够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不大,在今年旱情因素影响下,个别断面水质出现反弹。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进入瓶颈期,进一步提升的难度加大。
二是环境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当前环境治理主要聚焦在大气、水、土壤污染等传统领域和常规污染物治理,对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领域涉及较少,治理工作重点仍偏城市区域和工业领域,在解决污染防治深层次矛盾,推动环境治理向全域拓展上还需进一步发力。
三是污水处理能力仍需提高。提升泵站、污水管网输送能力与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不匹配,城镇污水输送能力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老城区污水管网仍采用截污式纳管,不能实现雨污分流,严重影响周边水体水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管护水平低,未能将污水中溶解氧浓度、污泥回流比等参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出水水质不稳定问题还未彻底解决。
四、2023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干最好、当标杆、争第一"的要求,聚焦"两城两湖"战略、重点领域整治、环境安全提升、数字改革突破,持续优化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贡献生态力量。
一是聚焦"两城两湖"战略,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围绕全市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着力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东部新区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工作,开展园区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确保建成省级减污降碳低碳园区,激发绿色低碳发展动能。加快低(零)碳示范创建,建成X个低(零)碳试点镇和XX个低(零)碳试点村。推进南海涂光伏项目建设(装机总容量XXX兆瓦),力争年底前实现并网发电。深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在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选址等方面的应用,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加快培育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打造高质量发展绿色新增长点。
二是聚焦重点领域整治,进一步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治塑保卫战,努力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蓝天保卫战:紧盯大气颗粒物、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大气污染物治理,推进制鞋、涂装等涉气行业整治,大力推广涂料源头替代,实施低效废气处理设施整治改造。开展城市扬尘管控、秸秆焚烧整治行动,继续加强以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为重点的移动源污染防治。碧水保卫战:组织开展全市水环境提升系列专题研究,实施江厦大港国控断面综合提升项目、金清大港(新河段、滨海段)水质保障与水生态修复项目,持续提升断面水质,补齐水生态环境短板。扎实推进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涉水行业整治等重点治水工程。净土保卫战:坚持"防控治管"四位一体和多污染要素协同防治,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开展泽国镇遗留淤泥点清运,加强重点行业、企业退役场地土壤环境监管。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危废处置场、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专项调查和地下水国考点位升级改造,继续推进上马工业园区地下水污染管控和治理。清废保卫战:扎实推进省"无废城市"创建,确保X月底前完成申报,年底前完成创建任务。组织实施新污染物治理,推进危废规范化管理和信息化监管。推动飞灰、废活性炭综合利用X个项目建设,提升固废末端处置能力。
三是聚焦环境安全提升,进一步化解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持续推动系列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力做好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准备。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全市生态环境全量问题库建设,推动各行业主管部门、各镇(街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排查长效机制建设,提高主动发现问题能力。以生态环境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为契机,推进执法装备配备和"执法大练兵"活动,进一步提升执法队伍规范化水平。深入开展打击危废、"双随机"交叉检查等专项执法行动,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进一步提升执法效能,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四是聚焦数字改革突破,进一步提升环境管理智能化水平。全面推进"浙里宁静"-噪声污染监管数字化应用试点,年内建成投运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建设(XXX个监测点位),打造XX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改革品牌。继续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新建工业园区空气自动监测站X座,物流大通道空气站升级改造X座,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感知能力。推进生态环保全民行动,利用世界环境日、浙江生态日等重大环保节日,举办环保设施公开、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使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