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2年10月下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79篇)(第10/2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8401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47分钟。

今后,乌拉特后旗将以保护生态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乡村振兴为引领,以加快化发展为抓手,以民族团结为保障,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奋力谱写繁荣发展、文明和谐、美丽幸福的乌拉特后旗新篇章。

为发展筑堡垒以服务显作为

安化县自然资源局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9日)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全省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单位、全省自然资源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全省防汛救灾先进集体、全省月清"三地"工作先进地区、全省园区节约集约用地二等奖、砂石土矿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被省厅通报表扬、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工作被省厅激励表扬这些,是安化县自然资源工作收获的成果和荣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化县自然资源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在耕地保护、土地保障、国土空间规划、地灾防治、执法监管等方面能力不断加强,为安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自然资源保障。

一、高起点突出规划建设引领

城市规划是一座城市发展的"航标"和"灯塔",城市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切入点和重要载体。

近年来,安化县自然资源局聚焦建设开放、创新、秀美、富饶、幸福新安化,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以前瞻和长远的目光规划推进城市建设,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的4.39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的9.98平方公里,县城区容纳人口从7.9万人提升至12万人。

安化县自然资源局自机构改革以来,坚持规划引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立足区位特点,高起点、高标准推动安化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持续优化空间布局,为实现全县发展战略蓝图、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航标和路线图。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全面查清全县447个行政村(社区居委)、林场、水库等土地利用现状,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集中力量推动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利用,确保形成高质量的规划编制成果,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科学稳妥推进。将原来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融为一体,坚持地上地下并行协同发展,对县域发展提出发展策略、战略定位。积极主动与省市汇报沟通,与各部门密切配合,历经数次修改完善,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目前已正式启用三区三线划定相关

数据成果,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双评价、规划实施评估等重要专题和城市综合交通、生态修复等专项工作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各项编制工作正按省、市相关工作部署有条不紊推进。

2019年初至今年10月,安化县自然资源局核发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102个、建设用地规划许可430个、建设工程规划许可363个,完成建设工程规划验收393个,完成安化抽水蓄能电站、滨江文化客厅、公共卫生防治中心等多个重点项目建筑设计方案审查。

这份用汗水换来的成绩单,为安化县扎实推进茶旅文体康产业及其他重点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助发展强化土地要素保障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既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要保障全县经济建设所需的大量建设用地。近年来,安化县自然资源局走出了一条以"保红线"支撑"保发展"、实现"双保双赢"的良性循环之路。

一方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责任制,推行县、乡、村、组四级田长制,强化耕地保护共同责任,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优化项目选址,尽量避免项目占用耕地或少占耕地,确保耕地底线目标不突破;持续开展自然资源"三项整治""打非治违"、违建别墅清理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月清"三地两矿"问题整改、设施农用地整治、耕地"非粮化"问题整治等工作,2012年以来,共查处土地违法案件3973起,拆除违法占地建筑103处,刑拘12人。

另一方面,加大争资立项,鼓励社会投资,多渠道进行耕地补充,2012年以来共争取中央、省、市投资开发整理项目资金39274万元,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7318公顷,新增耕地1968公顷;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17749亩,实现易地指标交易收入15.4392亿元;报批新增建设用地31639亩,征收土地20873亩,拆迁房屋1411栋;坚持土地配置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切实做好"净地"供应,加强土地批后管理,全面落实土地批后管理信息系统视频监控安装,划拨及出让各类建设用地24655亩,收缴土地出让价款42.57亿元,完成协税控税4.2951亿元,保障了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民生工程建设、城镇建设等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三、优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位次决定区域竞争位次,营商环境口碑反映政府形象口碑,营商环境指数就是干部能力指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要求,继2020年建立自然资源电子政务系统,所有业务实现"三集中三到位"一窗式办理之后,安化县自然资源局再出实招,多举措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服务质效。

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限,落实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并公开承诺办理时限,实现所有不动产登记事项提速至3个工作日内办结,其中注销、变更、查(解)封、查询等业务为即时办结,实现企业转移登记60分钟内办结。推进不动产登记"一库一平台"建设,通过与湖南省不动产登记"一窗办事"平台对接,实现预告登记、产权查.询等业务外网申请、内网审核,一件事一次办结。目前已通过"一窗办事"平台办理各类业务3474件。开启"互联网+不动产登记+金融"新模式,在银行网点开通线上抵押登记端口,企业在办理贷款的同时可在银行现场办理抵押登记业务,实现了从"最多跑一次"到"零见面"的跨越。提供不动产登记信息网上查询和现场自助查询服务,权利人可通过湖南不动产网站或不动产登记大厅自助查询机查询自己名下的所有不动产登记资料。落实"小微企业免收不动产登记费"的优惠政策,2020年以来,共为小微企业减免登记费1467笔,共计359100元。

加强作风建设,强化责任担当。安化县自然资源局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成立"作风建设大提升、营商环境大优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作风建设大提升营商环境大优化"活动实施方案》、违规收送红包礼金问题等系列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并将作风建设及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评估和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局机关纪委、作风办把优化营商环境纳入日常监督工作重点,2016年以来,开展作风建设督查百余次,发布作风通报40期,查处干部违纪违规案件37起,组织处理违纪人员54人次。局党组带头,各股室参与开展全局性为企业帮扶解困活动,对重点工作和服务企业开展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实际困难,解决实际问题,共形成调研课题26个,解决具体问题20个。

服务就是软实力。一项项便民便企服务措施,让安化县树起了自然资源特色品牌。

四、强履职守护自然资源防线

安化县自然资源系统先后历经几次机构调整、更名、划转,全局切实做到

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始终将党的建设作为推动全局工作的"牛鼻子",通过"党建+"的模式,将党建与疫情防控、乡村振兴、业务工作相结合,推动党建实效化。

以"绿色"作底,绘就发展新图画。持续推进砂石土矿专项整治工作,编制完成砂石土矿专项规划,砂石土矿由原来的53个核减至26个,依法注销关闭砂石土矿43家,34家通过工程治理和自然修复等方式已完成生态修复,9家方案已上报省自然资源厅,待省厅选址确认后组织实施。查处无证非法开采等矿产资源违法案件139起,成功取缔非法砖瓦窑79家、非法矿点70处。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建成绿色矿山7个。完成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2022年拟修复历史遗留矿山8.23公顷,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80%。开展县历史遗留矿山恢复治理项目和资江流域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功能项目的申报并获批准,拟在2024年底前完成资水流域安化历史遗留矿山以及政策性关停矿山

(责任主体为政府)废石堆、工业工厂、露天采场以及影响范围内的区域修复面积68.61公顷,完成环湖水源涵养区(资水段)森林质量精准提升600公顷;完成湖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砂石土矿整治问题并销号;完成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指出廖家坪水库鑫丰矿业、紫金矿业2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问题。

以"安全"为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安化县自然资源局认真落实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三查"制度和24小时双人双岗领导带班应急值守制度,构建县、乡、村、组、户五级联动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近年来,组织地灾防治知识培训120余次,应急演练100余次次,排查、巡查、复查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新发地质灾害点累计6000余次,累计转移群众5万余人次,成功实现"零伤亡"目标;坚持防治结合,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和搬迁避让,争取中央、省、市各级地灾治理和搬迁避让资金1.3395亿元,实施地灾治理和搬迁避让项目21个,为7300余名受灾群众解除了地灾的威胁,全县113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核减至374个。

以"民生"为本,增强百姓幸福感。安化县自然资源局在全市率先推行"交房即交证"改革。全县纳入改革范围的10个建设项目已完成5个项目"交房即交证"工作,为2243户业主在交房时即发放了不动产权证书,实现产权与住权同步。着力化解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对全县历年来已入住未发证的遗留问题楼盘开展深入摸排,协调各职能部门合力攻坚,集中化解。全县累计排查房地产

办证遗留问题70余个,已化解项目67个,整体化解率90%以上,为8578户购房人解决了办证难题,追缴各类规费及税费1.4亿余元。开展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202917宗农村宅基地和2244宗集体建设用地权籍调查工作,完成417个村的整村权籍调查工作,权籍调查覆盖率100%,颁证率100%。派驻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队20支,安排结对帮扶责任人91名,投入帮扶资金600余万元,争取农田整治、地灾避险等项目资金1.2亿余元用于贫困村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14个帮扶村6167人脱贫,2个贫困村出列。

砥砺奋进,春华秋实。在新征程上,安化县自然资源系统将一如既往坚守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扎实为民履职,锚定"高位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善作善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加强耕地保护、提升地灾防治水平、加强督察执法、抓好重大改革创新、抓实专项问题整改、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勤耕主业,不懈进取,再创佳绩,奋力谱写新时代安化自然资源事业新篇章,为推动全县高质量发展担当新使命、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扫码添加扣扣,获得更多文稿实用素材

厚植教育沃土书写育人新篇

海晏县教育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20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晏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和改革力度,狠抓教育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着力提升教育运行质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海晏地区的教育事业已结出累累硕果。

--学前教育全面普及。2012年,坚持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按照"就近入园、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原则,投入资金1900万元,整合利用教育布局调整闲置校舍,新建和改扩建县城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支持开办1所民办幼儿园,实现了农牧区学前教育全覆盖。同时,县委、县政府把学前教育作为"三基"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和规范化建设,有效推动了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进程。2021年争取了投资1297万元的祁连山幼儿园,已开工建设,计划2023年投入使用。为省定2024年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目标奠定基础。

--布局调整率先完成。为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有效整合教育资源,2011年将全县21所中小学(教学点)在县城整合为2所(中小学各1所),2012年全面投入使用,建立起了义务教育集中规模办学的办学新模式,实现了义务教育工作从农牧区向城镇集中、由分散向规模集中、由低效型向高效型的转变,从根本上促进了全县义务教育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在全州率先完成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2016年,为进一步理顺西海镇行政管理体制,州委、州政府将西海镇3所学校整体移交海晏县实行属地化管理,全县教育布局结构趋于更加合理。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海晏县在全省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督导评估,中小学列为省级标准化学校。县级幼儿园列入州级示范幼儿园,达到省级建设标准,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达到二类幼儿园标准。高度重视"双减""五项管理"和课后服务工作,迅速启动,认真推进,跟进督导,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落地见效。2021年,规范有序完成了国家及省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任务,为2025年海晏县顺利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

了基础。

--教育设施全面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晏县先后组织实施了中小学校安全工程、中小学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教职工周转宿舍建设、学前教育试点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示范性高中建设、风雨活动室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工程。一所所崭新的学校(幼儿园)拔地而起,构成了海晏地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铸就了海晏教育发展一座座历史的丰碑。

--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全县小学生均占地面积达35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达13平方米,生均图书达29.5册,教学仪器及音体美器材生均达到145元,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从几乎没有到目前的13台,并可以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进行学习;全县初中生均占地面积达4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达17平方米,生均图书达69.9册,教学仪器及音体美器材生均达2284.15元,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从几乎没有到目前的13台,并可以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进行学习。同时,中小学都配有标准的实验室及器材、标准的400米塑胶运动场和风雨活动室,使全县中小学硬件全面达到标准化建设标准。

--教育公平更加彰显。一方面通过教育布局调整,解决了城乡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大幅度提高寄宿制学生补助标准,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健全了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落实了各项补助资金,通过开展"金秋助学计划、润雨计划、燎原计划"等活动,实施了困难家庭学生助学政策,对低保家庭学生、残疾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进行就学资助,不仅为孩子们创造了舒心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使广大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

--教师素质整体提升。截至目前,全县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率达100%。全县小学、初中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0.079、0.048;全县小学、初中生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0.063、0.072。通过合理调配教师,师生比达到1:13,比重更趋平衡,各学段、学科教师结构更趋合理,从而改变了教师供需矛盾和区域内生师比重失衡的问题,为逐步实行教师专业化教学和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更大空间。

--智慧教育全面铺开。2013年,互联网全面覆盖了县城中小学、幼儿园,并明确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努力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尤其是使山区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为服务"三农",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及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5年,落实资金227万元,深入推进中小学'三通两平台'建设和应用,全县中小学"班班通"覆盖率、宽带网络接入率均达到100%。2019年,与北京、成都等地名校搭建"网班",共享先进地区优质教育资源;2021年,争取山东援建资金132万元,建设智慧教育平合,2022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99%以上的教师在青海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注册了学习空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为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学校管理得到加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完成后,由于学校数量大幅调减,监督和管理机制得到有效发挥,解决了分散办学时教育经费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学校配齐配强管理团队,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对学生食、住、行、学、医等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和做到人性化、精细化管理,促进了学校规范化管理。同时,县委、县政府对学前教育十分重视,制定并印发了一系列配套文件,为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及各幼儿园结合实际也制定了相应制度和办法,使学前教育管理步入正规化和常态化。

--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小学(幼儿园)办学(园)条件的改善,教师队伍的优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中小学生(幼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活动)氛围和学习(活动)环境,农牧区学生(幼儿)与城镇学生(幼儿)接受到同等的教育,教学(保教)质量得到了切实保证,各学段教学质量、中高考成绩逐年上升。利用山东省临沂市"组团式"帮扶,促进先进理念植入、先进管理经验落地、先进教育教学制度生根,有力推进全县教育品质提升和"内涵式"发展。

--惠民政策全面落实。2012年,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制定《海晏县农牧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各校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计划,并健全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根据国家"两免一补"政策规定,全面落实中小学免教科书、免杂费和生活费补助政策;教育投入得到保障。县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全面实现"两个只增不减";2011年开始,我县对普通高校学生、普通高校贫困学生、中职学生、异地就读的普通高中贫困学生、初中贫困学生实施奖补资金;学前一年教育资助资金得到落实;2012年秋季,全县所有学前一年适龄幼儿免费享受不同标准的资助资金;2016年全面落实15年免费资助政策。

--全面实现教育脱贫。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脱贫攻坚,教育先行。让贫困家庭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是我们的庄严承诺。海晏县教育局按照"扶贫先扶智"和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总体思路,充分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精准施策,建立教育系统"1+n"脱贫攻坚体系,将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及政策向扶贫重点村和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倾斜,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加大实施贫困家庭就学子女精准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全面完成教育脱贫攻坚任务。今日,教育脱贫给了孩子们一颗延续梦想和播种希望的种子;未来,这粒种子必将生根发芽、开花结。

文明实践风正劲

泾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20日)

一场场接地气、冒热气的理论宣讲,一次次有温度、有深度的惠民服务,一条条增颜值、提气质的实践举措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犹如阵阵清风,吹拂着泾川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温暖着人心,传播着文明,浸润着百姓的生活,成为泾川最鲜亮的底色。

从开始的试点摸索,到后期的全面延伸,泾川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按照"坚持一个统领、突出四个抓手、推进三项建设、开展十项活动"的工作思路,高点站位,高标谋划,高效推进,着力推动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走深走实,倾心书写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泾川"答卷"。

一、强阵地、搭平台,以"高位"促"高效"

书画作品、手工艺品、老物件、老照片泾川县党原镇充分发挥城刘党张地下党支部旧址红色资源优势,在城刘村建办了1处主题鲜明、丰富多元的红色教育实践基地,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除此之外,党原镇还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在了村文化广场,和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农耕文化展馆一起,形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矩阵,面向群众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通过开展'每周一映'红色电影放映和传统文化宣讲活动,按季度评选'美丽庭院',精心组织'十大孝子''党原好人'等评选表彰,引导广大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培树文明新风,凝聚向上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党原镇城刘村包村干部高双龙说。

党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探索是泾川县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一个缩影。只有建好文明实践阵地,才能让文明实践活动生根发芽。

泾川县精心谋划部署,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协同发力,持续做好阵地资源整合融合文章,着力在三级纵向畅通,部门横向联通,资源活化贯通上求突破。按照"阵地拓展+品牌提升+服务延伸"的目标要求,强化资源整合和功能融合,高标准建起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严格按照"六有"标准,实现全县15个乡镇(城市社区),221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站全覆盖。

组织成立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体服务、科普服务等十大服务平台,依托十大服务平台,组建县级志愿服务总队20支,志愿服务小分队1379支,注册志愿服务团体261个、志愿者2.4万多名这是泾川这座志愿之城的"数字档案"。

同时,积极统筹用好人员队伍、资金资源、平台载体,依托吴焕先烈士纪念馆和重点产业链基地建设,精心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25个、示范点18个,在小区、公园等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在银行、车站等重点行业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岗,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和服务内容进一步延伸。

一个个崭新的平台,一个个创新的阵地,一个个鲜活的载体,为文明实践活动正常开展和传播提供了有效渠道。

二、聚项目、树品牌,用"真心"换"真情"

村部广场、田间地头,身穿红马甲、手拿小册子10月17日,泾川县汭丰镇东王村"小板凳"宣讲开始了。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东王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方亚龙身着"红马甲",第一时间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现场群众围坐一圈,听得聚精会神,不时传来一阵阵热烈的讨论声和爽朗的笑声。开展蒲公英爱心书箱漂流3次,全面摸排辖区内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特困扶贫家庭的用电安全268次,免费安装漏电保护器126个 在国网泾川县供电公司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登记册上,清晰的记录着这一串串数字。

文明实践,重在"文明",贵在"实践"。

泾川县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与理论宣讲、移风易俗、乡村振兴等紧密结合,培育孵化了"小板凳"理论宣讲、电力公司连心桥共产党员"善小"服务、东街社区"七彩之光"志愿服务等品牌20个,实现了群众认可、按需定制、供给有效的志愿服务目标。

越来越丰富的志愿项目打响品牌、打动民心,泾川县顺势而为,采取菜单式、互动式、流动式、体验式等形式,创造性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扶危帮困、健康义诊、卫生清洁、疫情防控等暖心服务3.6万场(次),真正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服务。

三、促融合,聚合力,从"常态"到"长效"

文明实践"搭台",志愿服务"唱戏"。泾川县通过走访征询等方式,按

照"年有计划、月有主题、周有活动"的工作要求,梳理汇总线上线下群众需求形成50多个优质县级志愿项目菜单。

同时开发制作"文明泾州"微信小程序,由群众"点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派单",志愿者"买单",社会各界"评单",常态化精准满足群众精神文化与生产生活需求,让文明实践触角无处不在,使志愿服务活动更加鲜活、更接地气,文明实践内涵更有深度和广度。

"我们身边生长着许多的植物,到了秋天,它们都落下了很多叶子,我们可以用这些叶子做些什么呢?这一期的创意美术课程,大家一起探索树叶的奥秘,感受生命的美丽。"10月16日,泾川县阳光义工协会·儿童服务站,志愿老师苟小兰带领附近小区的留守孩子们制作贴画。

"到这里看书很方便。"城关镇水泉村村民赵秀梅经常到村里的"阳光书吧"看书,这里不仅有"品阅时光"公益悦读驿站,还有免费为市民群众提供的茶水吧。

"志愿者不怕累、不怕脏,个个都是好样的。"每周五,泾川县县直机关志愿者们身着"红马甲"走进街头巷尾,向脏乱差"宣战",为城市"美颜"。

坚持一手抓阵地运行,一手抓机制建设。统化健全调度、管理、督导、考核机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纳入全县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考核,保障了"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有效运转。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