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78篇)(第9/26页)
通渭县被"技能甘肃"省级工作领导小组评为"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县区。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增效。2022年8月,市政府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就支持定西市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专题对接。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分别与我市就职业教育招商引资项目进行了交流洽谈。召开定西市现代职教体系与产教融合发展工作座谈会,对全市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了把脉问诊。邀请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相关专家对定西职业技术学院首期开设的专业进行了指导论证,我市将向省教育厅申报设置首批专业。推进定西职业技术学院筹建。投资500余万元,完成了中药材展览展示厅、中药材综合分析实验室、智能财税实训室、美术手工综合教育实训室和食堂改造、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完成了申报正式设立定西职业技术学院的有关材料,将于近期正式上报省教育厅。
九、急难愁盼有效解决
2022年秋季学期,全市城区有9所学校建成并投用,新增幼儿及义务教育学位9200个,入学难问题有效解决。全市"地方粮票"已全部落实,受益教师5467名。5309名中层干部于今年秋季学期落实了绩效倾斜资金。66名符合调动条件的市域内教师夫妻已全部办理调动手续。跨层级、跨县区调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858名,已引进急需紧缺人才353人,争取2022年"特岗计划"936个。通过培树"示范性平安校园"、全覆盖安全大检查、心理健康科普培训等措施,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学校安全教育管理机制,校园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奋力绘就民族团结进步的"固原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原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5日)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走进固原,一幅幅醒目标语、一处处宣传栏、一个个展板,到处散发着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气息,营造出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
固原市是革命老区、民族聚居地区,也是红色资源富集区。
葫芦河畔,"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红色锦匾鲜艳夺目,"单家集夜话"传为美谈。六盘山上,军民情深的巨幅画像,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三次经过六盘山区时"回汉民族一家亲"的情景。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进各族群众心中,代代相传。
西吉县第七中学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融入日常,副校长余景润说:"各民族学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增进交流,共同学习生活,共同进步。"
回族学生马启东刚入校时因学习习惯不太好,班主任胡刚专门安排品学兼优的汉族学生魏军跟他结成互助小组。一年里,马启东综合成绩进步了一大截。"学校成立了武术、绘画、民族舞蹈等26个社团,各民族师生共同参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认同,激发中华民族自豪感。"胡刚说。
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形成了共同进步、互相帮助、全心全意维护团结的优良传统,并不断继承、保护和发扬。
在固原,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比比皆是。回汉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各展所长,致富的路越走越宽,生活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彭阳县新集乡团结村是"十二五"县内生态移民新村,团结村回汉群众亲如一家,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把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共同目标。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制定环境整治方案,提高村民参与度和荣誉感,开设环境卫生检查评比"红黑榜",通过张贴标语、村规民约,制度上墙等形式,建立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村民实现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积极转变。
今年5月,团结村建起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配套先进设施设备和温室智能管理应用系统。在此基础上,建成移民就近就业的种苗生产扶贫车间,解决移民就业120余人,2021年,团结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
"这些年来,党的好政策让村里彻底变了样。产业发展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村里道路好了,文化活动场所多了,人居环境及村容村貌大幅提升,回汉群众团结一心,一步一个脚印,正朝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前进。"对于村里的发展,团结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哈玉明信心满满。
走进原州区黄铎堡镇和润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道两旁以民族团结、移风易俗等为主题的文化墙,作为一个多民族共同居住的移民村,和润村通过抓产业、促增收,群众的生活和美、滋润。
"2013年搬到和润村后,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家里养了4头牛、15只羊,村里要实施'出户入园',我准备也让牛羊'入园',自己就近打工增加收入。"村民马克选说。
和润村2017年投资300万元创办了湖羊养殖场,采用智能化、标准化养殖模式,每只羊戴上耳标,可通过全程饲养追踪体系追根溯源。"我们村每年可创收30万元左右,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带动周边104户养殖户增收。今年准备引进资金再养500只羊,不断扩大养殖创收规模。"驻村第一书记朱学峰说。在移民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党的政策好,移民搬迁后,生活比以前好太
多了。各族群众团结互助就是对党最好的感恩。"党中央一系列惠民政策在固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六盘儿女发自肺腑感念党中央、感恩共产党,用团结和奋斗破解了"幸福密码"。
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原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推进,2018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原州区、泾源县、彭阳县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区)称号。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40个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举全市之力攻坚拔寨,5个县(区)全部摘帽,62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9.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掉了西海固"苦瘠甲天下"的历史标签,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如今,全市114万各族群众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时时处处发生着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
每逢中秋节,原州区古雁街道办小川子社区都会举办"社区邻里节"。回、
汉、满等各族居民纷纷前往社区炸油饼、制作月饼。"社区的居民相处得特别融洽,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孩子玩在一起、老人聚在一起,社区还建成了老年活动室,成立秦腔自乐班、夕阳红秧歌队、半边天舞蹈队,整个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社区老住户邱芳平高兴地说。
小川子社区成立于2013年,生活着汉族、回族、满等多个民族,辖区常住人口1.2万人。社区率先建成包括警务室、政务代办、退伍军人服务、协商议事中心等在内的"一室八中心",为群众代办低保、退役军人事务、大病救助、计划生育、医保收缴等68个事项,社区居民不出小区,就可以享受多元化多层次的"一站式"服务。社区先后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固原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六盘大地,民族团结的故事讲不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注重创新载体、丰富内涵、挖掘特色、拓展领域,形成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全面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市创成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8个,创成自治区级示范单位151个;20个单位和27人(次)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125个单位和276人(次)被授予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称号,六盘山长征纪念馆、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在六盘大地上,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故事,一幕幕各族群众心手相牵的温馨画面,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团结之花,让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美,民族团结果实越结越甜。
风劲潮涌逐绿行
郧西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5日)
红叶似火,银杏金黄,松柏翠绿金秋的郧西大地,层林尽染,胜景迷人。坐拥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郧西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坚定走好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绿水青山间绘就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自2014年启动国家生态县创建工作以来,郧西县已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县环境空气优良率达到94.8%,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打好"三大战役"保护绿水青山
金秋的天河口湿地保护区内,群群白鹭或翱翔九天、或翩翩起舞、或卧波嬉戏,与周围的田园风光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殊不知,曾几何时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河水发黑发臭,鱼虾几乎绝迹。变化源于郧西县实施的河流生态治理工程,而这正是该县保护生态环境、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写照。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在郧西县,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体现在一个个类似天河口湿地保护区的景象,也体现在一个个真实可感的数据:"十三五"以来,全县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改善,主要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金钱河水质提升至地表水Ⅰ类,汉江(郧西段)水质提升至地表水Ⅱ类,天河水质基本保持在Ⅱ类以上,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县环境空气优良率达到94.8%,其中2020年环境空气优良率最高,达到96.4%,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位居全省前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郧西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正是该县长期以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所结出的硕果。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在全面禁鞭的同时,扎实开展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道路工地扬尘、加油站油气回收、燃煤锅炉淘汰等专项治理;全力开展农作物秸秆禁烧,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监管和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制订《郧西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实施重污染天气部门联防联动,
积极采取洒水降尘、企业错峰生产等措施减轻空气污染,充分发挥环保科技设施作用,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站两座,实现了空气环境质量监测自动化。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全县27条主要河流河长均由县级领导担任,常态化开展巡河,扎实推进十年禁渔令,实现禁渔区"四清四无";大力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投资4.49亿元,对金钱河、天河、麦峪河、仙河等流域实施水生态修复治理;对全县18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实施升级改造,并在城乡污水处理厂全部安装进出口在线监测装置,配套建设污水管网112公里,有效提升了污水收集处理率;加强对涉水企业的高压监管,落实畜禽养殖禁养区管理规定,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监管。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自2018年湖北省划定郧西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267.7平方公里以来,该县严格执行"三线一单"环境管理制度,坚持农用地分类管理、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持续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同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其中,大力宣传推广"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加强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监管,确保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减少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实施分类管理,从源头上加强土壤污染防控;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新改建生态厕所3万余座。
山清水秀,天蓝地绿,如今的郧西大地徐徐展开大美生态画卷。
二、厚植"绿色家底"释放生态红利
挥锹挖窝、扶树正苗、浇水培土,栽下一排排山桐子树苗这是今年3月,100余名干部群众连续数日在郧西县槐树林特场范家坪村转洞沟植树造林的场景。今春,该县组织技术人员精准普查420余万亩林地,对辖内杂灌林、低效林等进行林相季相改造、补植补造,种植山桐子10万亩。按照"四季常绿、四季有果、四季有花,林下花海、层林尽染"的思路,郧西县计划从今年起,用10年时间,栽植山桐子100万亩,实现山地生绿又生"金"。
既要保护绿水青山,又要建好"金山银山"。近年来,郧西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一方面圆满完成"绿满郧西"3年专项行动,推进精准灭荒、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近5年植树造林23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67.12%。全县89个乡镇、村成为"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另一方面,积极把广阔山林变成"绿色银行",让造林护林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方式,实现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制定"一江两河"(汉江、天河、金钱河)三大片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规划,以"天河水乡·七夕画廊""天子渡口·古塞上津"和绿色创建活动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天河景区、大尖山森林公园、坎子山万亩石林等观光林业、休闲林业。其中,观音镇刘家湾村借助天河水乡景区绕村而过的生态优势,建设300亩樱花游乐采摘园、70亩"京菊"观赏品尝园、亲水游乐区、森林探险区等;关防乡沙沟村结合"九曲回环"的河道走势及茂密森林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河堤景观带、仙河水体景观带、绿色农业景观带、特色民居景观带"。
--将木本油料等林特产业纳入生态建设产业链,探索"林业+"模式,推动"两山"理论加速转化。在上津镇孙家湾村等32个村建成千亩核桃基地,在六郎乡建设万亩花椒基地,在马安镇建设万亩中药材基地。目前,全县18个乡镇(场、区)建成核桃、花椒、板栗等林特基地68万亩、中药材基地17.4万亩、茶叶基地3.7万亩。2021年,全县林业产值31亿元,其中仅核桃产量就达10000余吨,产值达2.5亿元。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全县A级旅游景区增至13家,成为湖北省旅游强县,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获得"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名县"称号。伴随着关防"农耕文旅·田园沙沟"、香口智慧休闲农业扶贫示范区、马安"福地·菇乡"等美丽乡村建成,越来越多游客到郧西寻找"诗与远方",生态文化旅游已成为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
以"绿"生"金",郧西县既打造"生态绿家园",又走好生态致富路。
三、服务"双碳"战略推进产业转型
今年6月24日,首批200辆新能源重卡从郧西县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缓缓驶出,进入郑州、天津等地市场,标志着湖北省最大的民营新能源重卡企业--湖北天道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开始大规模量产。该公司是郧西百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核心板块,带动上下游近10家企业发展,涵盖光伏发电、动力锂电池及储能系统研发生产等一大批绿色低碳产业。
无独有偶。2022年9月7日,记者走进位于郧西县涧池乡孤山村的孤山航电枢纽,只见坝下左区,10余台吊车、挖掘机轰鸣,50余台运输车来回穿梭。大坝右岸,4台发电机组源源不断将水能转换成电能。孤山航电枢纽总投资33.72亿元,是汉江梯级开发中集发电、航运于一体的综合性枢纽工程。该电站总库容2.12亿立方米,装机容量18万千瓦,年均发电量5.8亿度。自2020年7月并网
发电至今年8月底,已累计发电12.22亿度,收入4.03亿元,实现税收1618万元。目前,孤山航电枢纽主体工程全部完成,正进行二期下游引航道、围堰拆除等施工,预计年底全部完工。
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的具体实践,也是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必由之路。郧西县提高政治站位,胸怀"国之大者",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导向,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取得新进展。
--做足企业节能减排功课。引进猛狮锂电池、贝塔电子等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落户工业园区,初步形成"清洁能源、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农产品加工"的工业格局。引导工业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2021年,全县共有2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技改投资20.2亿元,53.2%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技改"实现低碳转型。其中,郧西精诚汽配投入技改资金7000万元,新上5条新能源乘用车差速器智能化生产线,仅轻量化设计这一项每年就能节约钢材250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0吨。
--探索清洁能源供给侧新路径。百万千瓦清洁能源大县建设强力推进,装机容量均为180兆瓦的夹河关水电站、孤山航电枢纽建成并网发电,已建成上津、土门30兆瓦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和384座村级光伏电站,河夹镇来家河100兆瓦、土门镇茅坪30兆瓦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正加快建设,光伏发电总装机达266兆瓦。
厚植绿水青山生态优势,争当"两山"实践创新标杆。如今的郧西县,优良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发展的核心优势,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得到同步提升,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乘着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的东风,郧西县将继续以生态为画笔,以绿色为底色,不断勾勒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奋力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全域旅游示范县"。
服务国计民生 书写气象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2022年10月14日)
金秋十月,收获的时节。
10月16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在北京开幕。行程万里,初心如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我国气象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气象工作者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砥砺十年新时代,国家发展巨变的雄壮交响震人心魄,百姓笑颜里讲述着美好生活的蒸蒸日上;唯有奋斗不负初心使命,气象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追赶跨越的志气勇进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疾步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
跨越!
胸怀"国之大者",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气象事业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气象部门要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重任在肩。全国各级气象部门以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气象工作的历史使命为指引,对标对表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以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气象服务需要为衡量标尺,把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殷殷嘱托转化为攻坚克难、接续奋斗的不竭动力,踔厉奋发,笃定前行。
思想高度重视,行动高效有力。中国气象局党组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与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相结合,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路径愈加明晰,时不我待的使命感更加强烈。今年更是被中国气象局党组确定为"质量提升年",从提
升预报精准水平、提升现代化建设统筹集约水平、解决服务质量问题、健全创新的体制机制等多个方面寻求突破。
层层推进掀热潮,知行合一稳施策。中国气象局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以战略协作促长足跨步,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与高质量谋划"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相结合,不断聚焦重点难点堵点,强弱项、补短板,各项方案迅速落实、扎实推进,进一步破解制约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关键难题,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时间的年轮刻着奋斗的足迹,十年间,气象现代化体系基本建成,气象整体实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全球最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基本建成,倾情守望风云变幻;精细化、无缝隙的现代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智慧感知阴晴冷暖;适应需求、保障有力、效益突出的中国特色气象服务体系,全力守护百姓平安;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提出中国气象方案。
洞悉风云变幻,体察百姓冷暖。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广发、频发、重发、并发,统筹发展和安全对防范气象灾害风险的要求越来越高。气象部门以对百姓幸福安危"时时放心不下"的担当,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与气象影响的敏感性和关联性越来越强的趋势,对标人民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越来越精细的需要,加快气象与国民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
中国气象,在书写奇迹的十年中写下华章,在只争朝夕的十年中勇毅前行,在催人奋进的十年中留下足迹,实现新的跨越。
行稳致远,在于践行。回到最初的起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始终激励广大气象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创造新的历史荣光。
增效!
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全力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以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部门始终坚持趋利避害并举,着力构建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多维服务供给体系,以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国家发展进步和保障改善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经
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作出气象贡献--
保障生命安全,瞄准"早、准、快、广、实",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以气象预警为先导,防灾减灾链条拉紧拉实,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面前交织成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实防线。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由2012年的0.65%下降到2021年的0.29%;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1%;人工增雨覆盖500余万平方公里,防雹面积达50余万平方公里。
保障生产发展,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气象+"赋能各行各业。融入农业,变"靠天吃饭"为"知天而作";融入交通,结合道路实况提供预报预警,护航安全出行;融入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有了精细气象指引;融入生态环境、海洋、水利、航空、金融、文化体育、卫生健康等,完善合作机制、注入科技力量,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保障生活富裕,于寻常处融入"衣食住行游学康"。在夺取脱贫攻坚伟大胜利、向着乡村振兴阔步迈进的征程上,坚持趋利避害,挖掘优势资源,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交出气象答卷。打开天气类App,穿衣、防晒、洗车、晨练等几十种指数预报产品触手可得;嵌入导航的气象模块,为公众出行避开恶劣天气给出"最佳行车路线"建议不断拉长的气象服务清单,为人民美好生活增添"新成色"。
保障生态良好,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气象智慧。推进风能太阳能监测评估、预报预测等能力建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向天借水、科技助力,保障蓝天保卫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水源地保护攻坚战等取得重大进展;国家气候标志标准技术体系、中国天然氧吧和国家气象公园等打开"两山"理论转化通道,"阳光收入""绿色收入"纷至沓来。
大潮澎湃,新时代气象万千。一幅幅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时代画卷,在新时代中国徐徐铺展--
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建设中,气象更深更广地融入,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安康;巍巍三峡工程平稳运行,川藏铁路挺上青藏高原,南水北调引一泓清水,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神舟载人飞船飞向浩瀚太空等世界瞩目的大国工程背后,气象保障不断取得新成效;冬奥健儿飞驰冰雪,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十四运"赛场火炬欢腾而起,在多项重大活动中,气象始终保驾护航。
提质!
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奋力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镌刻中国气象发展新坐标。
气象现代化水平反映着国家现代化水平,气象高质量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保障。
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奋勇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气象科技创新已发展到跟跑和并跑并存的新阶段。经过多年攻坚克难,我国数值预报业务体系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奠定了基础。同时,全球气候系统模式跻身国际前列,气象卫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直面"风卷红旗过大关"的严峻紧迫,筹谋当前与长远,"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统筹推进--
全球最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基本建成,涵盖7个大气本底站、25个气候观象台、超7万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3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7颗在轨运行风云气象卫星等,我国雷达监测网规模为世界第一,我国也是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
现代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基本建立,精细化预报实现0至30天无缝隙网格-站点預报一体化,全球范围实现0至10天10公里网格预报及1万多个城市的逐3小时预报;基于"云+端"的气象业务技术体制重点改革逐步展开,以智能网格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