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78篇)(第11/26页)
式"。
十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安州区坚持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潜力,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动能得到空前释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在全市率先突破4亿元,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
十年来,安州区高质量完成党政机构改革,区委、区政府工作部门精简为35个。稳步实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乡镇由18个调整到10个,行政村由230个调整到117个,秀水镇入选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统筹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盘活闲置公有资产相关做法得到省委点名表扬。
十年来,安州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创新设立"办不成事窗口"、开展"一起来找茬"活动,启动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完成改革任务279项,累计减税降费13亿元,市场主体增长152%、达到2.47万余户,71项改革经验入选省、市典型案例,1400余项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十年来,安州对外开放层级不断拓展,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良好开局,累计签约项目261个,到位国内省外资金348亿元、是"十二五"的2.25倍。以开放引增量,大力开展精准化、专业化招商,新签约项目19个、投资169.2亿元,百亿级制造业项目1个。特别是投资202亿元的威马汽车项目引进落地,实现了百亿级工业产业项目"零"的历史性突破,为安州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民生为要枝叶关情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深秋时节寒意更浓。100岁高龄的肖仁秀,赶上了安州养老服务体系快速建设的步伐,住进了位于雎水镇的全市首个乡镇卫生院医养中心,其乐融融的养老氛围让老人心中暖意丛生。
回到乡村也有大展拳脚的机会、技能培训让人轻松就业、环境提质让市民身心愉悦回首过去的十年,安州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抓好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等"大事要事",确保点上工作有突破、面上工作有提升。近年来,一份份暖心的民生"成绩单"相继出炉,让人民群众享有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十年来,安州区制定出台推动乡村振兴20条"硬措施",先后投入资金10.95亿元,大力开展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行政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分别达到100%和85%,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成功创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区,建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9个,建成"美丽四川·宜居乡村"9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93.2%。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全区无一人返贫致贫。
十年来,安州区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面完成整改,顺利通过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甩掉了沉重的环保"包袱",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五大工程",城区空气质量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严格落实"河湖长制",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均为100%。扎实抓好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高质量通过全省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示范区验收。
十年来,安州区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医保、养保、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就业创业成效明显,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至2.68%,获评全国返乡创业试点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圆满完成学前教育"8050"任务,成功引入绵阳城市学院、东辰国际学校,填补了安州高等教育、民办义务教育的空白。健康安州建设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安州获评全省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全省敬老模范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文化惠民工程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励志电影《破门》列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国产电影名单,桑枣镇获评全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体育、养老、残疾人、融媒体等事业全面进步。特别是通过"限房价、竞地价"公开采购商品房等方式,有效解决拆迁安置问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十年来,安州区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风险无处不在"的危机感,扎实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加强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债务风险等级为"绿色",位列全省县域经济环境评价第二组第一名。落实落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疫情防控成果进一步巩固。加快平安安
州、法治安州建设,连续4年获评全省维护社会稳定先进县,花荄派出所被命名
为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花城管家"治理模式入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
案例。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扎实抓好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守住了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食药品安全三条底线,全区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安州奋勇向前的脚步从未停歇,交出的"答卷"也绝不限于此。安州,将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昂扬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固本强基育良才累累硕果惠民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濮阳教育发展成就综述
(2022年10月14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任,克难攻坚,踔厉奋进,各项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办学水平持续提升,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年栉风沐雨,十载春华秋实!十年来,我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市、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河南省展示推广现场会、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农村学校建设工作推进现场会、全省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试点工作现场会等先后在濮阳召开,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我市发展经验!
一、加快城乡学校建设优质教育资源扩容增量
十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经费投入由2012年的44.29亿元增长到去年
的86.60亿元,城乡学校建设明显加快,城乡、校际差距进一步缩小,有效提升了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获得感。
乡村教育发展迅速。助力精准脱贫,强力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改薄工程,将870所农村成建制中小学全部建成标准化学校,实现了城乡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公用经费标准、仪器装备标准四统一。开展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资助工作,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96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17亿元,做到"应助尽助";累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14.2万笔、10.5亿元,帮助近
6万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
城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落实主城区学校布局规划,将学校建设列入民生工程,十年来累计投资31.44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90所,新增建筑面积93.12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0.45万个,有效化解大班额,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2022年,实施市直小学扩容工程,投资1.39亿元扩建市实验小学等10所城区小学,
增加建筑面积3.15万平方米、教室152个、学位8360个,历史性解决"五四"向"六三"学制改革并轨后小学五年级学生不能在本校升级问题。
二、注重统筹并进各类教育竞相出彩
十年来,我市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求,全市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大力实施"一本六专"规划,逐年提升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水平,与河南大学共建"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开启濮阳本科教育的里程碑。新建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濮阳科技职业学院3所高校,高等教育在校生突破3万人。抢抓机遇,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濮阳医专等5所学校6个项目争取中央专项债19.39亿元,提升高校办学条件。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2020年实现全域基本均衡发展基础上,2021年率先在全省启动优质均衡创建,创建方案被誉为"濮阳模板"。南乐县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范县、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被确定为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2022年,全市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全面启动,命名首批35个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集团,推动强校、弱校、新校或乡村学校之间优势互补、全面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的美好愿望。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深入实施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创建认定普惠性幼儿园200多所,确定华龙区、示范区为普及普惠创建先行区。2022年,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9所,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定期督导推进。率先在全省探索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标准改革,《河南省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改革实践探究》等省级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
职业教育提质扩容发展。持续优化中职学校布局,中职学校由2012年的43所调整到12所,在校生人数4.1万人,校均规模3400多人。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与京东、格力、海马等企业合作,为经济发展提供近1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面向社会持续开展职业培训,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3万人。办学水平持续提升,濮阳县荣获全国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濮阳市职业中专、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成功创建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濮阳杂技艺术学校等7所学校创建省级特色校。濮阳市职业中专等3所学校入选省级"双高"建设
学校。
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十年来,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持续扩大,现阶段我市高中总数达到42所,在校生达到89678人,已全面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毛入学率达到92.5%以上。深入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市一高、市油田一中、市油田三高、市油田艺术中学、华龙区高中、南乐县一高入选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示范校、试点校和新课改示范校,教育质量稳中攀升。
三、坚持改革创新系统内部活力迸发
十年来,濮阳教育人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答卷意识,用改革的办法破解了一系列困扰教育发展、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在全市首开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先河。市教育局将12家局属事业单位整合为4家,重构油田教育中心职能,历史性解决"一个地市两家教育部门"的问题,改出了活力、改优了事业、改进了治理,实现从"形"的重塑到"神"的重铸。
稳妥推动分级办学改革。在全面完成油田前线学校移交、回撤的基础上,推进市直义务教育学校移交属地分级办学改革,首批24所小学顺利移交区级管理,加速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在濮阳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积极推进学制改革。市直义务教育阶段"五四学制"全部过渡为"六三学制",标志着市城区存在30余年的两种学制完全并轨。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抓好"双减"政策落地,坚持减负提质并重,加强中小学生"五项管理",提高中招考试体育分值,强化新时代劳动教育,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探索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打赢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龙头之战"。
同时,持续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改革、新高考改革,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等管理体制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四、打造"人才高地"教师队伍不断优化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十年来,濮阳教育着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运转机制,成立市、县教育工委,健全党政主要领导为师生上思政课、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制度。积
极推进中小学校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制定《市直教育系统党员先进性自律格言》,广大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增强。
动态补充教师编制。在河南省率先出台《濮阳市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实施办法》,十年来,全市共招录教师8215人,2022年招聘教师1312人,人数创历史之最。同时招录特岗教师5089人,为农村教师补充了新鲜血液,成为乡村教育的中坚力量。
着力提升教师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纳入财政预算,优先足额发放;全面落实"一补两贴"(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班主任津贴、教龄津贴);每年为教师健康体检。建设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保障住房5000套,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宿舍2801套,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
强化师德师能建设。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加大对教师培训培养力度,开展千余名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大练兵、大比武、大展示"活动,落实好省基础教育出彩项目乡村教师培训模式创新工作,培养出一大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名校长和名师。目前,我市培养出河南最美教师3名,省师德标兵、省师德先进个人12名;全国教学名师、中原教学名师、中原名师18名,省级名师、骨干教师2016名;市级教育教学专家、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等5700余名,被誉为全省"人才高地"。
打造良好行风。濮阳教育以能力作风建设为载体,制定《市直教育系统职工新时代形象标准》,深入开展"廉洁育人好学校、廉洁行政好部室、廉洁从教好员工、廉洁行动好学生、廉洁助教好家庭"创建达标活动,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努力营造政风清明、校风清净、教风清正、学风清新的教育生态。
五、加强协同作战
实现疫情防控与事业发展双胜利
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濮阳教育一班人牢固树立师生至上的理念,服从全市大局,加强协同作战,实现疫情防控与事业发展双胜利!
市疫情防控教育专班统筹指挥,第一时间完成平急转换,一办六组按照扁平化管理机制展开工作;实施疫情防控和教育工作综合表现"双报告"制度,排查安全隐患1522项,开展志愿服务4.5万人次,办好实事6310件;在全省率先实施健康副校长派驻学校制度,有效防止疫情在校园蔓延。
家校社协同做好线上教学,明确学校和老师要优化线上教学策略,家长和学生要确保在教在线在学,社会各部门群策群力提供服务,把疫情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厚植学生爱党爱国情怀,保证线上教学效果。
圆满完成国家教育考试组考任务,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复杂形势下,市教育局迎难而上,周密部署,协调联动,优化服务,圆满组织普通高考等多次国家教育考试,向人民群众和莘莘学子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工程,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尚功表示,将牢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聚焦落实"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积极践行新时代濮阳精神,着力提升办学水平,依法规范教育管理,为建设"四个濮阳、一个高地、一个中心"谱写更加出彩的教育篇章,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广聚财源惠民生
十年来我市财政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5日)
这十年,我市地方财政收入从53亿元增长到118亿元,增长2.2倍。这十年,我市民生领域支出不断增加,老百姓获得感日益增强。
坚持稳中求进,财政高效稳健运行。"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践行'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理念,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真抓实干、精抓细干、埋头苦干。"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敏介绍。
一、做大做优财政"蛋糕"综合财力日益壮大
我市加强高质量财源建设,积极构建多点支撑、重点带动的现代财源体系。一方面,深入落实减税降费等各项惠企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培育税源增长点,增强发展势能。另一方面,科学研判经济运行形势,强化财政收入调度;加强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监控,堵漏挖潜,坚决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53.66亿元增加到
2021年的118.50亿元,增长2.2倍,年均增长9.20%,年均增幅排全省第4位。非税占比从2012年的49.49%下降到2021年的35.89%,下降了13.6个百分点,收入质量大幅提升。基层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市13个县(市、区)中,地方财政收入规模过5亿元的由2012年的1个增加到6个,过10亿元的由无增加到2个,其中邵东市超过19亿元,2022年有望突破20亿大关。
二、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2年的247.9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83.87亿元,年均增长9.98%。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一步向教育、文体传媒、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集中。2012-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累计达到3565亿元,年均增长10.29%,高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0.31个百分点,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年均在77%以上,全力保障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民生政策和重点民生实事落实落地。
教育投入更足。2012-2021年,全市实现教育支出817.98亿元,从2012年的58.1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08.97亿元,年均增长7.23%。全面化解义务教育
大班额,切实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各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全市16所芙蓉学校已投入办学,高标准建好湘中幼专。
文体事业投入更大。2012-2021年,全市实现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76.04亿元,从2012年的2.2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90亿元,年均增长13.34%。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支持推进体育强市建设,修缮保护历史文物,稳步推进全域旅游。
老百姓获得感日益增强,社会保障更有力。2012-2021年,全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724.19亿元,从2012年的38.1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3.74亿元,年均增长7.5%。支持将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118元,提高115%;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每年以10%的比例递增;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570元,提高90%;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400元提高到4680元,提高230%;散居孤儿每人每月基本生活费由600元提高至950元,提高58%;集中供养孤儿每人每月基本生活费由1000元提高至1350元,提高35%;2016-2021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由50元提高到
70元,提高40%。
医疗卫生惠及更多老百姓。2012-2021年,全市财政卫生健康支出513.2亿元,从2012年的28.4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7.87亿元,年均增长10.14%。支持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580元,居民和职工医保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0%和90%以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人均经费标准由25元提高到79元。
节能环保方面。坚持环保资金投入方向不变、力度不减,2012-2021年,全市节能环保支出89.66亿元,从2012年的4.8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3.61亿元,年均增长12.23%。支持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市城区空气优良率大幅提升,全市所有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在全省率先出台河长制"两长两员"管理办法,率先完成禁捕退捕任务。
城乡社区事务方面。2012-2021年,全市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91.89亿元,从2012年的6.08亿元到2021年的63.35亿元,年均增长29.72%。重点支持污水、垃圾、园林、市政、路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争取国家文明城市提供资金保障。
农林水方面。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逐年增长。2012-2021年,全市农林水支出662亿元,从2012年的33亿
元增加到2021年的82亿元,年均增长10.59%。坚持"输血+造血"相结合,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减少贫困人口72.59万人,全市8个国家级贫困县顺利摘帽。当前,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交通运输方面。2012-2021年,全市交通运输支出188亿元,从2012年的8.00亿元到2021年的18.28亿元,年均增长9.62%。十八大以来,怀邵衡铁路建成通车,邵永高铁完成勘查设计已开工建设;邵阳火车站站房改扩建工程全面开工;武靖高速、洞兴高速建成通车,潭邵高速公路大修工程全面完工;白新、永新、城龙、新新高速相继开工。
住房保障方面。2012-2021年,全市住房保障支出171亿元,从2012年的4.87亿元到2021年的12.75亿元,年均增长11.29%。支持农村危房改造16.8791万户,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自2019年实施以来,共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813个,惠及8万老百姓。
厚植民生福祉 让幸福有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石家庄市扎实推进民生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4日)
街旁游园各具特色,让百姓在家门口亲近绿色、享受自然;"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使便民生活服务更加便捷、多样化;依托优质名校,二环外规划建设高水平优质高中群,优化高中资源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造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答好每一份"民生答卷",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翻开"民生账单",每一项民生工程的"兑现",都推动着石家庄百姓幸福指数的不断攀升。幸福,正从这里出发!
一、用心书写共同富裕答卷
把人民的"急难愁盼"事儿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幸福感"扛在肩上。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收入乃民生之源。实现城乡居民增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各级各部门提高站位、积极推进,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收入分配格局更加优化,让老百姓的"钱袋子"变得更鼓、脸上的笑容变得更多。
在城镇,深入开展了"兑政策、强服务、增收入"专项行动,着力保障和提高企事业单位工资收入、技能人才工资收入、社会保险再分配收入、稳定就业岗位收入、农民工群体收入。在农村,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市大力扶持就业创业,全市上下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从政策、资金、项目、环境等给予多方面全方位支持,就业帮扶精准有效,为稳住就业基本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业创新增添活力。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倾力支持创业创新工作,出台了税费减免、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孵化等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一大批创业者乘着"政策东风"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一大批极具创意和发展前景的创业创新项目在石家
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生动实践中,石家庄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把民之所盼作为政之所向,把民之所需作为政之所为,为共同富裕书写更大的"福"字。
二、用情打造百姓惬意之居
改善居住条件既是百姓的心声,更是最大的民生,惬意栖居是每个人的向往。我市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消除"老""破""旧",群众从"忧居"到"有居"再到"宜居",老百姓的脸上乐开了花。
走进鹿泉区城东小区(东区),阳光透过绿植间隙照在奔跑着的孩子们的脸上,老人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聊天,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楼体外墙已经安装了保温层并粉刷一新,平整的道路两侧有序停放着机动车,还设置了分类垃圾桶,对于老旧小区改造的成果,社区居民开心不已,连连称赞。
和城东小区(东区)居民一样开心的,还有正在进行城中村改造的西简良居民。"村里进行改造是件好事儿,不仅能够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还支持了城市发展,大家伙儿都特别赞成!"西简良村的周志成说,他隔几天就来看看建设进度,希望早日住进新家园。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市委、市政府坚持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补齐老旧小区功能短板,让老旧小区改造焕发新活力;在棚户区改造中,市委、市政府坚持因城施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棚改安置房,优化户型设计、严格工程质量监管,有效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在城中村改造中,市委、市政府广泛征求百姓意见,将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诉求纳入改造内容。
身有所居,心有所安。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进一步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真正让民生工程得民心。这其中有大手笔的擘画、大动作的落实,更有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改善的是居住条件和环境,凝聚的是民心,彰显的是城市温度。
三、用功彰显城市方寸之美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补齐民生短板。围绕省会建设发展定位,石家庄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家园,一座魅力之城款款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