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1年黄山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第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755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2分钟。

(二)坚持创新驱动、产业支撑,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产业思维、产业视角,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高新战新产业发展壮大,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加快建设创新型黄山。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政产学研用金"合作,主动参与我省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平台,成功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逐步实现骨干企业创新平台全覆盖。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大各类人才引进力度,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技金融业务模式创新,健全政府投入带动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力争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2%。加快构建"科创+"体系。实施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工程,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动汽车电子和装备制造向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向高端化、精细化工和绿色软包装向新材料产业升级,推进半导体材料等重大项目,培育壮大天然饮用水产业。聚焦文化旅游、绿色食品、数字经济、新材料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五大产业、14个重点方向,深入实施高新战新企业三年倍增计划,持续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创建线上经济创新试验区,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战新产业产值突破350亿元,国家高新企业超300家,战新企业达340家。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开发区主导产业培育提升工程,全市开发区经营性收入和税收实现翻番、百亿以上园区达到6个。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口岸经济、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建成黄山绿色空铁物流园,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全力推动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研发设计、商务咨询、电子商务、新型专业市场、法律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建筑业健康平稳发展,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做大做强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加快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800亿元。

(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融合,着力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大力度深化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商事制度、要素市场化、财税金融、国资国企、医药卫生、防灾备灾、社会治理、生态补偿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大力弘扬徽商精神,全力打造与黄山自然环境相媲美的营商环境,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把产业协作和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持续推进"融杭接沪",落实落细与杭州都市圈城市"1+9+4"战略合作协议,加快与杭州都市圈同城化步伐,全力推进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杭黄绿色产业带、杭黄绿色产业园、上海湾谷斐迪园"反向飞地"、浙皖闽赣(衢黄南饶)联盟花园等重大平台建设,合作共建科创平台和"飞地"园区。深化长三角城市数据互通共享、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行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加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领域合作,推动优质资源、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高水平扩大开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密切与国际组织、国际友城交往,加强旅游、文化、经贸、教育、农业等领域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际会展、国际赛事和国际组织分支机构。借力安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台优势,谋划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做大做强茶叶、绿色包装、汽配等出口基地,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累计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突破13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超2000亿元。加强与世行、亚行、新开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金融机构的联系,力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境外融资取得新突破。

(四)坚持城乡一体、提升能级,着力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着力打造生态文化之城、生活品质之城、创新活力之城。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建成昌景黄、池黄高铁和市域旅游铁路T1线、芜黄、德上、黄千高速,力争宁宣黄、杭临绩(黄)、黄(衢)金高铁早日开工,推进六安(祁)景铁路前期工作,规划建设"五山"联动快速铁路和通用机场,谋划推进徽州区至黟县、黄山区至祁门县高速公路,高水平开展国家级皖南交旅融合发展试点,加快把黄山建成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重要节点和皖浙赣闽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加强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力提升城市发展势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中心城区扩容升级,加快屯、徽、休、歙同城化步伐,构建以中心城区"一环三片"为核心、涵盖休宁县和歙县的"大主城区"城市格局,形成统一规划、联动发展的南部城镇群。深入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加大城市路网、排水防涝、污水处理、管道燃气、公共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保持和延续徽风徽韵的传统格局,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打造精巧、雅致、生态、徽韵、智慧的城市特色。

完善县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统筹产业、城市功能布局和要素配置,鼓励引导各区县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县域经济布局。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大力发展精致农业、生态农业,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全力打响"田园徽州"绿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超10亿元龙头企业5家、超50亿元产业集群2个,茶叶一产产值超50亿元。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创建工程,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32亿元。深化农村改革,衔接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全面消除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村,集体经济强村超140个。逐项分类优化调整现有帮扶政策,持续推进产业帮扶,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着力打造"六有"新乡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五)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本,着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和城镇低收入群体关怀计划,力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统筹推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会福利各项事业,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统筹抓好各级各类教育,着力补齐硬件设施、教学质量、教育管理等方面短板弱项,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全面推进健康黄山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打造运动休闲健康城市。全面推动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推进新安医学产业与康养、文旅等深度融合,实施经典名方和道地药材研究成果转化应用行动,持续打响"北华佗、南新安"品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持续抓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提升,扎实开展"八五"普法,加快推动法治黄山建设。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黄山"。

迈上新征程--全力做好2021年工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新阶段现代化新黄山建设起步之年。做好政府工作,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部署,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围绕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牢牢抓住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坚持"科创+""旅游+"双轮驱动,组织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年""开发区改革提升年""国企高质量发展提升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年""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提升年"活动,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奋力崛起赶超,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新黄山建设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完成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年度任务。

各位代表!

疫情防控到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慎终如始、再接再厉,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切实加强人物同防、院感防控和重点场所防控,规范入境人员和中高风险地区来黄返黄人员健康管理,强化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进一步织密织牢防控网络,确保疫情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切实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加强医疗物资保障,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健全及早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在此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持续扩大有效投入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增强投资增长后劲,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强化重大项目"双进双产"调度,抓好300个以上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新开工100个以上、竣工70个以上,完成重点项目投资超300亿元。加快昌景黄、池黄高铁、黄千高速黄山段、德上高速池祁段以及芯微电子新型功率器件、东远新材料二期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中国银联(黄山)园区、黄山北动车所扩建工程、黄山绿色空铁物流园等项目,加快推进里庄抽水蓄能电站、市域旅游铁路T1线一期工程、北外环高速、德上高速祁门至皖赣界段、屯溪国际机场迁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建成芜黄高速、新安江大桥及接线工程,实现重点集镇、工业园区及已建成高铁高速沿线5G网络全覆盖。充实完善"十四五"规划项目库,加大中央预算内项目和专项债券申报力度,力争一批重大发展事项、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和区域相关规划。

突出抓好招商引资。聚焦文化旅游、绿色食品、数字经济、新材料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五大产业、14个重点方向,紧盯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重点产业链"链长制"为牵引,瞄准一批符合产业定位、有扩张意愿、有投资布局的"大强"企业,有的放矢、靶向发力,领导带头、上门招商,全面加强产业引导、产业合作,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持续提升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等专业化市场化招商水平。持续深化与京、沪国资委系统和央企省企、知名民企、高校院所合作,组建北京黄山投资平台公司,举办第三届黄山发展大会,用好国际性展会、论坛、联盟等平台,着力在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上实现突破。实行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市级统一预审,严格落实尽职调查机制,严把产业准入关、规划布局关、投资强度关、亩均效益关、环境保护关,强化项目入库导向,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20个,实际到位内资增长10%。

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加强政银企对接,用好"4321"新型政银担、税融通等金融政策,开展担保机构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做大市级融资担保公司资本金规模,开展绿色金融发展省级试点,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及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力争新增贷款120亿元、政策性融资担保贷款40亿元。加大省专精特新等基金投资力度,探索设立战新产业招商、乡村振兴基金。支持黄山旅游、永新股份等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加快富田精工、新远科技、芯微电子等企业首发上市进程,力争首发上市受理在审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直接融资超30亿元。健全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入开展"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用足用好市域范围内退耕还林林地异地占补平衡先行先试政策,积极推进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推动土地资源要素高效、集约配置。

(二)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融杭接沪",扎实推动与杭州都市圈城市"1+9+4"战略合作协议落地见效,主动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规划建设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基本建成新安江百里大画廊、皖浙1号生态旅游路,合作共建浙皖闽赣(衢黄南饶)联盟花园,推进黄山与宁波港海铁联运通道合作。拉开杭黄绿色产业园启动区框架,加大电子商务、科技金融、智能服务等产业招引、孵化、培育力度。抓好上海湾谷斐迪园"反向飞地"运营管理,力争5家以上企业入驻;谋划建设杭州"反向飞地",与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共建的电商直播基地、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区块链农产品溯源项目建成运营。加强社保、就医、养老、教育等领域全面合作,加快实现与长三角地区商事服务事项跨区域"一网通办"和居民服务"一卡通"。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按照中央及省市委改革部署要求,把全面深化改革贯穿到政府各项工作中。深入推进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应急管理等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旅游综合执法全覆盖。划分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理顺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全面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和效益。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妥善处置存量债务,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强化项目绩效管理,确保政府债务总体安全、风险可控。建立健全金融风险处置机制,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开展"国企高质量发展提升年"活动,加快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系,健全以创新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优化国资布局和产业调整,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支持江南林权交易所发展壮大,加快建成综合性农村资源交易平台。支持基层开展"微改革",鼓励开展差别化探索,推出改革细微举措,真正让群众感受到改革的温度和力度。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创优提升行动,实施"互联网+营商环境监测",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认真落实"全省一单"统一规范标准,动态调整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建成新型政务服务"皖事通办"市级平台,推深做实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加强基层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更多事项"就近可办、异地通办"。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现企业注销"一网通办",增加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活力,全年市场主体增长5%以上。放宽市场准入,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认真落实市政府与民营企业家定期联系制度,切实提升2亿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绩效,纵深开展"四送一服"常态化活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实现更大发展。

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五外"联动,制定实施友城发展三年计划,用好外事审批权,探索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对外交往与国际合作新模式,主动融入"万里茶道"国际旅游带。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工程,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重大经贸活动,积极搭建网上展会平台,力争全年新增进出口备案企业80家,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面落实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力开展云上招商、远程洽谈、线上签约,力争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

(三)大力推进"科创+"

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年"活动,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深化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施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努力在产业链塑造、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点"上开展机器换人,"线"上进行生产线和车间数字化改造,"面"上打造智能工厂,力争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企业4家,建成省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个,实施机器换人项目100个以上。深入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改造技术工艺,力争全年技改投资增幅不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

夯实筑牢园区平台。实施"开发区改革提升年"活动,积极推进开发区赋权工作,引导各开发区聚焦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全面推广"标准地"模式,落实亩均投资强度和亩均税收标准,提升首位产业集中度,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加快数字小镇、绿色食品产业园、新兴产业园建设,抓好永新包装工业4.0厂房等重点项目,加大未来科技城、中科创新广场等招商力度,支持黄山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力争全市开发区经营收入增长1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

全面加强科技创新。持续推进高新战新企业三年倍增计划,用好科技创新扶持专项资金和知识产权奖补专项资金,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企业依靠创新提升发展水平,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家、新入库培育企业60家,备案登记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新增省制造业高端品牌企业3家以上。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持续深化与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积极对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平台,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力争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1.3%,高新产业增加值、战新产业产值增速均高于规上工业增速2个百分点,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0件。

(四)加快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深入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增长45%,过夜登记游客超1000万人。加快黄山旅游"走下山、走出去",开工建设云谷索道下半段工程、黄山东大门游客集散中心,着力打造名录遗产地典范、旅游目的地标杆。加快月潭湖旅游综合开发、徽艺小镇、景域关麓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运营屯溪老街滨江文旅街区、歙县湖田山景区,积极推进齐云山、新安江山水画廊5A级景区创建。实施徽州民宿提质增量行动,培育做大休闲度假、研学修学、康养疗养、体育运动、摄影写生、会展演艺等精品业态,推出徽州天路、心安月潭风景道等经典自驾线路。加强线上线下互动宣传,突出抓好高速、高铁沿线和航班通达城市旅游营销。推动黄山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加强旅游安全管理,推动旅游市场环境持续优化。

传承创新徽州文化。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保护,举办第五届中国非遗大展,用好故宫博物院驻黄山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建成运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馆,抓好徽剧传承保护,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深入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加快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全面完成屯溪镇海桥修缮,黟县成功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启动市级申报创建工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艺术精品创作,开展新安书画名家进课堂活动,加快徽州文化博物馆、徽州历史博物馆数字化改造,开馆运营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力发展古建产业,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7%。

提升服务业层次水平。全面提速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中安科创城、智课互联网教育产业园,力争新签亿元以上项目5个,数字经济产业园在园企业超30家。建成运营屯溪夜市,推出花山谜窟等核心夜游产品,打响"新安月夜"品牌,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特色商圈和夜间消费集聚区。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大力发展快递、物流、电商、家政、餐饮、养老等服务业,加快培育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等新业态新模式。深入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体育会展中心前期工作,办好黄山旅游节、第二届中国黄山绿水青山运动会,打造登山、越野、山地车、滑翔伞、马拉松、水上运动等精品赛事活动。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

(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2.5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创新推出"田园徽州"绿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力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70家。深入推进茶产业提升行动,全域推广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完成全市茶叶初制厂燃煤替代,继续办好黄山茶会,茶叶产量4.1万吨、一产产值40亿元。继续抓好20个重点区域油菜优质高产示范片创建,大力发展徽菊、油茶、香榧、干鲜果、食用菌、道地药材、皖南花猪、皖南中蜂、黟县"五黑"等特色种养业,加快发展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恢复改造泉水鱼传统养殖区老旧塘口600口,实现综合产值7亿元。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50个以上。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力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6.5%以上。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增长10%。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壮大、规范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5家、家庭农场120个。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应进俱进,力争全年交易额达6亿元。深入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深化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成功争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验区,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达到100个。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留足政策过渡期,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监管,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深入实施"百千工程",持续建设美丽乡村,抓好2020年度74个省级中心村和2021年度30个左右省级中心村建设、10个A级景区村庄创建。提高"五清一改""三大革命"系统整治、常态管护水平,完成200个左右自然村整治。改造建制村公路185公里、农村公路危桥30座,建设道路安防工程185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5座。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扎实开展乡村治理省级示范试点建设,推广运用积分制管理模式,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六)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突出抓好中心城区建设。抓好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道路7条,新建公共停车场6个,增设停车泊位2412个。大力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确保市区25%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标准。推进雨污分流及排污口改造,新建污水管网20公里、修复改造60公里,基本消除城中村、老旧小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处理设施空白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全面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办法,加快市生活垃圾处理厂二期项目建设,建成市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一期项目,运营全市餐厨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坚持"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抓好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推动住房公积金扩面提质,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8个、棚改600套。加快推进建筑产业转型,确保全市建筑业产值115亿元。

加快区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推进南部城镇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开工建设中心城区第一污水处理厂迁建、天然气徽州区-休宁长输管道等项目。抓好区县城建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强化产业支撑,持续推进26个省、市级特色小镇建设,力争完成重点项目投资50亿元。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