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56篇)(第9/16页)
临夏市着力加强全市教育系统基层组织体系和制度机制建设,推动各级党组织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
2012年7月,中共临夏市教育工作委员会成立。十年来,全市教育系统党组织由2012年的20个党支部,发展到2022年的5个党总支、71个党支部,党员由2012年的286人发展到2022年的1226人。先后举办各类培训170余期,打牢了教育队伍干事创业的理论功底。
十年来,全市各校园面向学生开展各类宣讲580余场,聆听师生达33.2万人次,让学习、宣传、贯彻、阐释党的创新理论走实走深走心。全市教育系统各校园以构建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工作体系为牵引,积极发挥好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坚持以思政课、升旗仪式、团队活动等为载体,同时充分挖掘临夏本土红色教育资源开展实践研学活动,引领广大师生坚定不移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和推动加快全市教育改革发展。
过去十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数量从103所增加到153所,增长了48.5%;在校生数量由40207人增长到68478人,增长了70.3%;教职工数量由2066人增长到3739人,增长了80.9%;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41所,受益学生累计达15.93万人次,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营养膳食补助资金12742万元;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从435万元增长到1849万元,受益学生从838人增长到2280人。
二、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时下,走进临夏市城乡校园,书香氤氲,校校可见美丽的教学楼、宽敞明
亮的教室、绿树环绕的林荫道,多媒体教室、微机室、体艺馆、多功能报告厅应有尽有,师生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学习这样的场景,多年前想都不敢想。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十年来,临夏市紧扣省州教育建设项目规划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要求,通过薄改、能力提升、一般债券、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及市级自筹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全力推进教育项目工程建设。
据统计,从2013年至今,总投资23.3亿元,新建、改扩建、提升维修等项目111个(学前教育项目31个、义务教育学校教育项目70个、职业中学项目3个、高中教育项目1个、教师周转房项目5个、综合实践基地项目1个),建筑总面积50.09万平方米,新增学位3.7万余个,全市教育面貌和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学生"入园难""入校难""择校难"问题得到明显改观。除了校舍变化,教学设备现代化不断更新换代。十年来,市上持续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累计投入4767万元,为中小学幼儿园配备触摸式教学一体机、计算机、精品录播教室、计算机教室、科技室、实验实训室等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信息化设施,并实施网络建设工程,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使新型智能教育装备成为支撑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稳步实现教育信息化1.0到2.0的迭代发展。
三、着力提升教育质量
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从2012年起,临夏市不断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启动实施了三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了"以省级示范幼儿园和省级一类园为示范、市属公办幼儿园和镇村幼儿园为主体、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创新机制体制,将所有镇中心幼儿园从原小学学区分离出来,并积极推广"老园带新园、城园扶乡园、名园帮弱园"工作机制,发挥"传、帮、带"作用,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近年来,在厦门市和济南市的帮扶下,先后有30所幼儿园与厦门和济南市幼儿园签订帮扶协议,加强交流沟通、互学互帮,不断实践完善"10+4+N"教育协作机制,促进全市学前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十年来,全市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稳步迈进,教研工作坚持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研方式,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质量管理,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打造名校、培养名师为目标,以"两支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提升学校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教师培训工
作,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业务素质,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薄弱学科教师教学水平和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科教学质量检测,整体提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努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跨越发展。
四、全面加强教师队伍
"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一个地方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发展,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十年来,市上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市委市政府强师惠师,社会各界尊师重教,全市广大教师坚守教育初心,担当育人使命,奋力开创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新局面。
这十年,市上大力实施师资补充和培养计划,教师队伍不断扩大。2013年以来,共招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教师592人;统筹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计划,2012-2022年共择优录用了912名紧缺学科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学校任教;实施紧缺学科教育人才补充计划,2013-2015年引进公费师范生24人,从2020起引进基层紧缺急需教育人才165人;2022年3月招聘"同工同酬"学前教育教师198人;从2020年起,临夏市实施甘肃省教师教育联盟对口临夏州援教顶岗项目,三年来,共有来自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派出的1205名优秀师范类实习大学生到临夏市中小学幼儿园顶岗支教;主动与北京实验学校(海淀)对接,签订联合办学协议,2021年成立河州中学教育集团,引进6名专家团队统一管理学校。充分依托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平台,协调引进济南市中区教育教学团队共12人,整体接管市上4所优质校园。
十年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人民满意是办好教育的最高标准,在新的赶考路上,临夏市教育人将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统领,深入推进振兴临夏教育"十大行动",全面实施教育"1683工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临夏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打造"宜学"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强服务&稳就业&惠民生
安阳市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2年11月3日)
人社事业与民生紧紧联系在一起,做好人社工作就是保民生、促发展。近年,安阳人社事业始终以推进改革、助力发展、改善民生为主线谋划发
展蓝图,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发展战略,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我市人社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我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优化公共就业服务质量,"稳""保"就业成效显著。先后出台《安阳市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安阳市稳就业三十条政策措施》等措施,形成了新时期积极就业优先政策体系。5年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37.91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累计11.3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累计3.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14.08万人。
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问题一直是群众关注的热点。市人社局大力落实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推进扩面征缴,各险种实现制度和人群全覆盖,不断强化民生兜底保障功能。截至目前,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20.29万人、295.84万人、51.6万人、49.5万人。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待遇确定和合理调整机制,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由2018年的2398元提高到2022年的2786元;伤残职工伤残津贴月人均增长835元,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月人均增长395元。
"人才兴,事业兴",人才资源始终是第一资源。近年,我市持续推进"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招才引智力度不断加大,人才集聚效果初步显现。累计开发人才岗位6.6万个,目前在招的有3.9万个,为各类企业引进大专及以上人才超过2.1万人,其中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其他特殊人才、青年储备人才4839人。全市建成2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先后招引127名博士后研究人员来我市创新创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为了留住人才,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全市投入财政资金2.27亿元,筹建人才公寓5170套,供人才免费入住3年。"十四五"期间,我市每年还将新增5000套,预计到2025年年底,全市人才公寓将达到2.2万套。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是推动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稳就业、惠民生的
有效途径。我市早谋划、早行动,对任务进行分解。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4.79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1.33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9.47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45.8%、152.3%、197.3%。此外,我市强力推进根治欠薪工作,不断提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效能,全市劳动关系愈发和谐稳定。5年来,共检查用人单位6500户,涉及劳动者10.83万人,督促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13232份,办结农民工欠薪案件1262件。劳动者薪酬待遇合理提升,最低工资和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逐步完善,5年来3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一类、二类、三类行政区域月最低工资标准由2017年的1720元、1570元、1420元,分别提高到2022年的2000元、1800元、1600元。
"作为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的职能部门,我们将找准人社部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统筹推进就业创业、人才人事、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各项重点工作,确保党中央及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在人社系统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为人社事业增光,为全市大局添彩。"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局长程晓东说。
锲而不舍正风肃纪,持续擦亮作风建设金色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强化作风建设工作综述
(2022年11月11日)
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这为新时代深化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时间回到十年前。随着《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通过,一场激浊扬清的新风从此涤荡青岛大地。
初心不变、信念如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作风建设,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改进作风的重要抓手,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有力促进了党风政风持续向上向好。
民意是最好的证明:4.7万余份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96.8%的人对我市作风建设总体成效表示肯定。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市委常委会坚持以上率下,第一时间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施办法、责任清单,与时俱进修订完善,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坚持每年听取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专题报告,组织市级领导带队检查考核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研究出台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开展"四谈四促"党内谈话制度,强化党内监督,层层传导压力,责任"链条"越压越实。全市各级党组织坚决扛牢主体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市南区出台《机关作风建设20条规定》《明晰区街职责规范"属地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强化责任落实;黄岛区健全作风建设责任制,提出"管事就管人、管人就管作风"要求,将作风建设融入业务工作之中。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履行监督专责,坚持把作风建设融入中心大局,紧盯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安排,强化政治监督,做深日常监督,作于细、成于严,坚决查纠影响发展、制约落实的作风突出问题,监督的"阀门"越拧越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从严从实抓好突发疫情防控和常态化疫情防控专项监督,累计查处作风不严不实问题768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1246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109人,有力推动了疫情防
控要求落实。围绕解决损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持续深入开展"护航行动",查纠问题1900余个,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各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研究出台配套制度规定,加强督促检查。市财政局、市政府外办、市政府国资委、市机关服务中心、市行政审批局等职能部门紧密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出台公务接待、公车管理、办公用房配备使用、规范津补贴等相关配套制度规定100余个,推动制度"笼子"越织越密;市政府国资委牵头出台《青岛市市属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管理办法》等制度10余个,严格规范约束市属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支出预算,2022年业务支出预算总额较2020年下降6%、人均费用下降5.2%;市行政审批局牵头建立"政务服务大厅窗口无权否决服务机制"等制度机制5个,倒逼窗口服务部门作风转变。
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对"四风"问题露头就打,始终保持惩治歪风邪气的高压之势,严格落实"越往后越严"的要求,执纪"标尺"越卡越严。围绕解决"不担当不作为"突出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连续5年开展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建立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监测点工作机制,综合施治施策,有力推动全市面上作风能力攻坚提升。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围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我市创新"点题整治"监督机制,坚持每年开展重点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累计查处问题4332起、党纪政务处分4632人。围绕整治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既紧盯重要节点、深入组织开展明察暗访,也创新方式方法、深入靶向纠治:城阳区、胶州市、莱西市借助大数据手段,开展公务加油卡专项整治;平度市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取得良好成效。坚持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特别是"由风及腐""风腐一体"问题作为执纪审查重点,各级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4118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436人,通报曝光典型问题1719起2515人,形成有力震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着力在推动化风成俗上下功夫,注重从发现和查处的问题中发现制度漏洞、观念偏差,深化"以案促改",从源头上杜绝禁而不止、纠而复发,清廉"土壤"越植越厚。即墨区创新建立"两会三表一评估"制度,组织发生违纪违法案件的单位召开警示教育大会、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督促对照"案件问
卷调查表""问题清单表""整改落实台账表",举一反三、深入整改。坚持把纠治"四风"纳入廉洁文化建设重点,着力创建廉洁文化教育矩阵,打造"廉洁地标"186处、市级廉洁文化示范基地64处。市北区打造省内首家清廉家风馆,强化对党员干部的家风教育。既用好传统媒体,又用好新媒体融媒体,各级累计制作微视频、警示教育片、动画短片、H5、漫画图解等媒体产品300余个,倡树新风正气。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市纪委监委会同市委组织部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容错纠错工作的实施办法》《关于严查诬告陷害为干部澄清正名的十项措施》等制度,当好担当作为、干净干事"守护者"。党的十九大以来,各级累计容错纠错24起、46人,澄清不实举报415次479起、为34个党组织和445名党员干部澄清正名,树立起鲜明导向。
徙木立信,春风化雨,作风之变带来的是群众的幸福感之变。通过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改进作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驰而不息,"四风"问题蔓延态势得到遏制、不正之风惯性得以扭转。2022年1月到9月,各级查处"四风"问题起数、处理人数、党纪政务处分人数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1%、24.2%、7.2%,较前年同期分别下降40.9%、55.1%、29.2%。2022年市级"三公"经费与2012年相比压减幅度达到76%,政府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成为常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服务保障民生上。大家一致认为,广大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更足了,各级政务服务大厅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了,加快建设"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行稳致远。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绝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要求,着力在强化政治引领、责任落实、监督执纪和纠树并举上下功夫,以更加优良的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攻坚克难,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全力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玉溪市就业创业工作推进综述
(2022年11月10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办好就业的事,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就有了基础。2018年以来,全市人社系统以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六稳"的决策部署,将"稳就业"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和民生工程。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人社系统更加积极主动作为,全力抓好企业复工复产、援企稳岗、职业培训、创业扶持、重点群体就业等工作,保持了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统计显示,2018年至2022年9月,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6.297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76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346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一、"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态势良好
"这笔3万元的大学生创业补贴,对创业初期缺少资金的我来说可谓雪中送炭,帮我解决了资金难题。"90后大学毕业生许津铭家住通海县河西镇改水沟村委会,这里山多地少,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他想把家乡闲散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带领村民一起致富。通过不断走访调查,许津铭于2017年注册成立通海县改水沟绿农蔬菜种植园,主要从事蔬菜种植和销售,种植模式为露天连片种植,2018年产值就达10万余元,带动当地村民12人就业。
尝到创业甜头的许津铭想扩大种植规模,但资金成了"拦路石",于是他通过网络申报了大学生创业补贴,获得3万元补助。目前,在就业部门帮扶下,许津铭的绿农蔬菜种植园种植面积已达30余亩,2019年蔬菜产值达25万余元,带动当地村民15人就业;生猪养殖项目共出栏生猪200余头,带动当地村民4人就业。
透过许津铭的创业事例,可以看到我市扶持创业各项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与许津铭一样,我市越来越多的创业者通过政策帮扶,不仅自己成功创业,还带动更多人就业。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政策,对符合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将申请贷款最高额度提至20万元,期限不超过3年,并给予财政贴息;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将申请贷款最高额度提至300万元,并按规定给予财政贴息;对"贷免扶补"本金偿还次数进行调整,由原
来的5次调整为3次。放宽创业带动就业补贴条件,加大资金对创业的支持力度;为提高贷款经办效率,依托玉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上服务大厅,通过"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创业者通过手机或互联网即可申办;成功开发玉溪市创业担保贷款网上经办系统,于2021年在全省率先实施网络申贷。
2018年至今,全市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9.69亿元,扶持37075人(户),带动(吸纳)就业人数80872人;发放大学生一次性创业补贴362.4万元,鼓励和支持121名大学生创业。建成省、市级创业孵化平台17个,有针对性地对创业者进行扶持和服务,切实提高平台创业孵化能力。同时,建立创业导师库,遴选来自各行各业有丰富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创业导师249人,在项目选择、开业指导、市场推广、经营管理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服务。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敲开"致富门"
"我很期待这次外出务工,前期对公司进行了详细了解,不仅工资收入高,工作环境也不错,有空调、有网络,和家人联系也比较方便。"今年8月,搭乘飞机直飞老挝甘蒙省他曲县就业的李苇表示。据悉,这是我市今年首批成规模、有组织输送到境外工作的务工人员,26名务工人员到岗后,试用期工资为9000元/月,转正后工资为12000-15000元/月,且包吃包住。
近年来,我市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特别是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建立了稳就业24小时调度机制和值班制度,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易迁点"零就业"家庭清零、"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等情况进行日调度、周报告、月分析,统筹谋划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就业扶贫工作。同时,按照"不漏一户、不掉一人"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基础信息和培训转移就业信息大排查工作,建立全市106万名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的实名数据库,夯实了帮扶基础。
此外,我市结合乡村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建设"厂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产业基地式、种养式"等多种类型的涉及水果种植、花卉种植、建筑材料等产业的就业帮扶车间。截至2022年9月,全市认定就业帮扶车间36个,吸纳就业人员12417人,吸纳脱贫劳动力614人。大力开发扶贫工作信息员、生态护林员、农村保洁员等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对脱贫劳动力进行就业帮扶安置。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8697个,吸纳脱贫劳动力11369人就业。位于江川区雄关乡的江川区荣程猕猴桃种植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种植红心
猕猴桃300余亩,因带动本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公司于2019年被认定为"玉溪市就业扶贫车间"。据公司负责人苟玉琼介绍,公司除吸纳雄关乡脱贫户及残疾人25人就业外,还带动当地126户农户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带动农户种植猕猴桃面积约500亩。近日,走进雄关乡窑房村老木头山的猕猴桃种植基地,这里的猕猴桃已销售一空,产值达900万元。问及未来的打算,苟玉琼笑着说,她想带动更多农户种植红心猕猴桃,让雄关乡更多的群众从中受益。
与此同时,为让广大农村劳动力"走"得出去、"留"得下来,我市还深化劳务合作,先后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和浙江省宁波市建立了4个玉溪市驻省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站。同时,拓展与省内各州(市)间的劳务协作,现已与昆明市、红河州、迪庆州等人社部门建立"就业服务工作站",通过加强劳务合作,向省内外工作站转移就业人员3万余人。
统计显示,2018年以来,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连续五年实现"开门红"。截至2022年9月,全市累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33.6025万人,其中新增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2.7484万人;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达91.0217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培训达9.6874万人次。
三、精准构架"就业桥"兜牢民生底线
"今年我领取了6000元灵活就业社保补贴,这笔钱对我来说缓解了家里的经济负担,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家住澄江市凤麓街道、46岁的董丽菊告诉记者,她以前在酒店上班,在单位参加了养老保险,失业后一直靠打零工生活,养老保险费只能靠自己来交,目前她已领取了两年的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共计1万余元。据悉,按照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女性年满40岁、男性年满50岁的就业困难人员,以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就业并自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以申请享受国家给予的社会保险补贴,一般为3年。
自2018年以来,全市人社系统积极引导就业困难人员多形式、多渠道自谋职业,以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就业,向以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累计兑现社会保险补贴21352人次,支出9891.63万元,极大地减轻了全市就业困难人员的生活压力。
与此同时,我市严格执行省级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范围,包括办理城镇登记失业的零就业家庭人员、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大龄失业人员、有劳动能力的就业困难人员、连续失业1年以上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媒体、网站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发布城镇公益性岗位招聘公告,保证了部分特殊
困难群体能得到妥善安置。对安置期满后仍然难以通过其他渠道实现就业的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员,可以再次按城镇公益性岗位招聘程序予以安置。2018年至今,全市使用就业补助资金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共安置4731人次。
家住华宁县、48岁的朱光曾经从事旅游行业,收入非常乐观,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朱光的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经济收入急剧缩水。2021年底,朱光参加了由华宁县劳动就业服务局组织的免费职业培训,为期一个月的培训让他掌握了按摩技能,如今的朱光在中医理疗馆兼职从事按摩工作,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就业部门开展的免费职业培训,对有主动需求的就业困难群体来说犹如雪中送炭,为大家另谋出路指明了方向。"谈及未来的打算,朱光说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不会消失,他想继续学习小儿推拿、理疗等方面的知识,开启二次创业。
与朱光一样,全市人社部门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对就业困难群体、贫困劳动力、失业人员、转岗职工、退役军人等开展免费职业培训。为提升培训质量层次,在培训开班审批过程中加强培训工种、等级、规模的统筹调控,紧紧围绕全市"一极两区"建设、十个制造业全产业链和工业倍增计划,重点开展"一县一业"重点工种培训,提升培训服务产业发展和就业稳定的精准性。同时,严格管控低水平、同质化的合格证书培训,确保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占比达60%以上,推动职业培训由初级向中高级提档升级。2018年至2022年9月,全市大力开展补贴性培训,累计有24.66万人次参加,越来越多的就业困难群体通过职业培训开始了二次创业,开启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