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1年上半年意识形态材料合集38篇(含总结汇报、研讨发言、理论参考等)(第12/1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7797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94分钟。

(三)对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冲击

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度和认同感,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这一传统教育主阵地注入了新活力,也带来了变革的新动力。互联网为大学生获取海量信息提供了便捷通道,海量信息输入使大学生的观点输出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引发了学生思想求新求变的新动向。这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理论灌输、政策宣讲为主导形式的传统思政课难以获得大学生的欢迎,更难以满足大学生思想发

展和学习进步的新需要,客观上促使思政课教师更加注重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形式的新颖性。但是,高校同时应该认识到,网络传播的多元化思想观念和价值尺度,也弱化了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少数大学生自我意识日趋强烈,未能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融入时代洪流,不敢直面现实问题,难以正确认识社会矛盾,在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对共产主义信念有所动摇。

三、新时代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

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思潮造成的少数大学生信念动摇、信仰错位、理想缺失等问题,高校要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全面学习、深刻认识和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断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首先,要加强"四个自信"教育。现在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高校作为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帮助他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他们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要围绕教学工作、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所有工作的各个环节,以立德树人为使命,以系统宣传教育和潜移默化熏陶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育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灵深处扎根发芽。最后,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高校要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全程,以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与强化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热情与信心。

(二)加强网络监管,利用互联网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先进科学技术的优势,利用新媒体优势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首先,要加强网络监管,优化网络舆论环境。针对西方敌对势力或者反马克思主义者在网络上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攻击,高校要随时监控、有力反击。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偏差和不当网络行为,高校要坚持引导与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对校园论坛、微博微信等校内网络平台

进行实名制管理,同时利用教育、行政、法律和技术等不同手段,提高网络监管的成效,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其次,要高度重视、积极打造网络思想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扩展到官方微博、微信和短视频等平台,通过媒体平台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并扩大其影响,牢牢掌握互联网战场的主动权[5]。最后,要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高校要运用技术手段搭建网络舆情中心,收集、分析和研判网络舆情信息,对网络新媒体中出现的不良评论信息要及时进行封锁和过滤,争取提早预测突发舆情并做好应对预案,明确处理突发网络舆情事件的途径和方法,建立舆情预警及应对机制[6]。

(三)持续推动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应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发挥好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首先,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养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的"重要他者",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高校要采取切实措施,推动思政课教师长期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同时加强师德修养,坚持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来感染学生,切实提升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度、接受度和参与度。其次,要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思政课教师要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时事政治教育,紧扣社会热点问题,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要将抽象的理论宣讲与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具体感知结合起来,通过具体案例和形象生动的话语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激起学生内心共鸣,提高教学成效[7]。再次,要在直面和分析问题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社会在任何时期都会存在各种问题,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理性分析各种问题,不能刻意回避这些问题[8]。高校思政课要紧扣师生关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理论武器,旗帜鲜明地进行剖析或批判,做到正确阐述、正面引导、及时回应。最后,要切实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广泛、内涵深刻、涉及面广,仅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难以完成其重要使命的。其他专业课教师要深入发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创造性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形成政治思想熔铸与专业素养发展同频共振的科学理念。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困境、契机与路径

山西能源学院 周晓洁

(2021年3月25日)

2020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报告统计,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亿,手机网民规模为9.32亿,学生网民在网民职业结构统计中占据最大比例,为23.7%。从统计报告可以看到,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也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作为聚集庞大学生网民的高校,牢牢把握互联网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新特点、做好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新特点

(一)消息推送技术导致意识形态圈层化传播

个体在网络空间中常以朋友圈、群等圈层化形式存在,从而产生群体在网络空间的相互呼应、抱团发声,甚至主导群内意识形态的舆论走向。在相对封闭的圈层中,讨论话题和话语空间更广泛,其中不乏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的舆论内容。

同时,移动终端广泛使用消息推送技术,根据个体喜好进行智能推送,使个体被某些类别的信息包围,造成封闭式信息接收环境,一旦主流意识形态不在个体封闭信息环境中,个体将难以获取主流意识形态信息,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对个体的思想意识产生不良影响。这种封闭的信息环境也为网络环境中的多元思潮泛滥创造了条件,导致非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逐渐扩大。

(二)群体观点分化导致舆论讨论失去焦点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对舆论讨论的广泛参与和自我赋权,个体能非常自由方便地加入舆论讨论。不同个体因价值认同或情绪共鸣分为不同阵营。而不同立场的群体很容易受到情绪化影响,造成观点混战。在毫无章法的情绪混战中,群体意识失去焦点,甚至到最后,出现谩骂、失控、谁的水军多谁就是主导的局面,其中不乏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思潮大行其道[2]。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困境

高校学生群体处在社会新技术、新思潮的前沿,是网络信息空间中最有活力的一群人。他们有知识、有思想,对网络信息接受迅速,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他们有技术,能熟练运用最新的互联网工具获取信息或传

播自己的观点。

受网络影响最快、范围最广的高校在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加剧的当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各种思潮纷纷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交锋,移动网络迅速扩张,自媒体高度覆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巨大的困局[3]。

(一)各种思潮泛滥,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消解的威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各种社会思潮的出现导致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纷繁复杂。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各种非主流思潮的挑战。各种非主流思潮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发声,并蔓延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非主流意识传播,试图通过舆论引导得到大众关注认同,从而利用网络舆论的群体分化特征使主流意识形态失去主导地位,形成主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峙。

与早期意识形态斗争中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潮简单粗暴的输出模式不同,在网络圈层化模式下,非主流意识流的入侵更隐蔽、更具诱导性。目前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潮的入侵很少采用长篇大论的形式,都是通过群体讨论中简短、隐蔽的信息,表面上看客观理性,却暗含各种不良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误导网络舆论,从而为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渗透提供条件。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足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侧重于学生的行为规范,而思想意识形态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对象,因此思想意识形态教育更多局限于思政课学习,导致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浮于表面。

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设计习惯性采用传统的老师教课、学生听课、课后练习的模式。这种学生以听为主、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机械沉闷,使学生感到乏味。学生的课堂情绪不高,很难产生感同身受的思想意识共鸣,甚至不少学生把思想政治课看作是上课时的休息课、考试时的背诵课[4]。长此以往,想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来引导学生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课程目标很难达到。

(三)高校意识形态管理难度较大

意识形态不像言语行为那样,而是体现为人内在的思想。长期以来,意识形态监督管理工作都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难点。而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增加了意识形态监管的难度。

网络应用普及扩大了意识形态监管范围。想要做好意识形态监督工作,需要对高校群体的网络信息进行监督。首先,这个的范围很大,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建设强大的硬件设施,需要组织人员构建并应用信息监管平台。其次,个体隐私和信息监管的法律界限还未得到规范。即使高校完成了监管系统建设,合法跟踪个体网络信息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同时,大多数高校没有集技术与意识形态教育监管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很多管理人员只能负责简单的日常工作,人员素质的局限也是意识形态监管难度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契机

(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不断增强,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生态

近年来,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主流媒体对于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呈现出宣传覆盖广、角度新颖、传播方式多元化等特点,随着主流媒体互联网影响力的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引导力和感召力得到极大强化。尤其是2019年以来,人们的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主流意识形态正不断扎根于民众心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不断增强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土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可以以此为契机,借鉴和吸收社会生活中的有益部分,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群体的网络道德素质,利用社会有益资源激发高校群体参与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内生意愿。

(二)互联网技术发展为意识形态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多渠道传播途径

传统的意识形态治理渠道只能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和校刊等形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教育的空间和时间边界,信息的网络传播对高校群体的影响与日俱增。高校的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技术,融合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做到与时俱进。

目前,校园网络已经实现全覆盖,校园网、贴吧、论坛、微博、微信、QQ等网络平台都是开展意识形态引导和教育的阵地,将多种新媒体手段应用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宣传引导、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工作,可以极大地提高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效能。

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根基

要形成并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是重要保证和理论根基。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增强理论课学习对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的有效作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学要突破单一的教材理论知识传授形式,应以活动教学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采用案例教学、视频教学、主题演讲、专题讨论及情景表演等活动式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各种主题活动。

活动式教学通常与情境式教学紧密关联,离不开情境设计。思政课教学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师生共同参与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内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自觉,同时,学生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被课程吸引,积极投入学习,最终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

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规章制度,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组织机构,明确职责职能,针对不同的高校群体制定治理计划,规范方法手段和日常管理行为,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全面纳入学校管理计划。规范安全治理工作一方面是高校教育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网络安全治理管理人员克服消极畏难情绪。

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评价体系,对群体意识形态的评估与通常的理论课程存在差异,用传统试卷答题对治理效果进行考评已不适用,可以借鉴问卷调查、网络信息抽样调查等评价模式,由网络安全治理教师对学生在调查中、日常活动中表现的言语行为、情感态度、观点看法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三)提高教师素质,打造复合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队伍

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工作对教师素质要求有所提高。首先,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克服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思想政治"说教"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理念,以培养学生素养为目的,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治理活动中。其次,在丰富的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学校要积极对管理教师开展全方位培养,使教师通过学习进行多方面、多渠道的思考,融合先进科技,不断开发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新形式,不断增强自身治理创新能力。

五、结语

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研究,是高校管理和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要求,更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融合时代特点,不断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工作研究,对于保证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来自:【藏经阁】,QQ545658867,加入我们会员群,海量优质材料和PPT课件。

做好理论宣传意识形态工作

吴清泉

(2021年4月5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日报理论评论部(下称"云报理评部")负责的理论宣传平台,是重要的宣传版块,在多年的传承与创新中,不仅打造出云南日报的理论宣传品牌,也始终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筑牢意识形态大堤。

云报理评部负责理论版面《理论纵横》《调查研究》《文史哲》,杂志《社会主义论坛》月刊和微信公众号,云南理论网及新浪微博的运维。通过有计划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学习讨论,不断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析研判,不断强化报刊网络理论评论宣传阵地建设管理。既锤炼编辑记者的意识形态底线思维、阵地意识和传播能力,又着力打造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评论宣传全媒体阵地。形成了内筑牢职工思想防控大堤、外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双推进良性格局。

一、严守底线,安全把控尽职尽责

云报理评部一直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安全和底线,严防严控,从根源抓起,从细处着力。一是强化学习。云报理评部结合每月的党支部学习、业务学习和选题策划会等,及时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重要活动的讲话精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相关部署,最新宣传工作要求,把意识形态方面的底线思维贯穿到学习的全过程和内容的各方面,让每名编辑记者知底线、明方向、提能力、懂政策。二是制度保障。云报理评部严格按云南日报采编出版要求,制定实施符合部门实际的版面出版流程、三审三校等制度,对版面、刊物、网站等的出版安全进行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线覆盖、不留空白的制度保障。三是严格执行。依托云南日报采编系统实行全流程可追溯的责任倒逼,采取全过程交叉把关,多人防控的多重执行方法,确保出版流程每一个环节都执行到位。

二、严格对标,阵地建设再上新阶

只有不断强化阵地建设,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占领主场,发出主基调,唱响主旋律。云报理评部整合资源,从阵地质量提升、阵地生产力整合、阵地影响力扩大等多个维度,不断向纵深进行探索,阵地建设再上新台阶。

通过改版着力提升阵地质量。多年来,云报理评部一直对理论宣传全媒体平台进行有针对性和突破性的建设和改版。在办好现有报、刊和云南理论网、微博的基础上,继续推出社会主义论坛微信公众号,进一步扩大阵地。最近,在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指导下,《社会主义论坛》按照寻标对标达标创标,打造一流政治理论刊物的要求,以《求是》杂志为标杆,提出了全新改版的方案设计。云南理论网于2020年10月26日全新改版上线,改版全面对标"求是网",重新安排布局各板块,突出特色栏目,同时增设了"日新月议""理论融媒体"等新栏目。

整合阵地生产力,构建全媒体内容生产流程机制。今年以来,云报理评部再次整合理论宣传资源和发稿平台,不断优化发稿流程,适应时代发展,向移动端、网站端等新媒体阵地倾斜。在内容方面,面对融媒体新格局,既要保证理论文章观点完整阐述到位,保护作者积极性以保障稿源,又要实现内容大众化、网络化,对此,云报理评部形成了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产、多产品形态、多渠道发布的生产机制。如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云南省委共同主办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讨会"后,选取质量很高的理论文章在报纸上精编摘登;在《社会主义论坛》上成规模刊发9篇;在云南理论网上编发相对更加完整的深读版,成为可以收藏的资料性文稿;同时,把文章中网民最关注、最有现实性、实践性和指导性的一两个观点和内容剔出来,分段化、碎片化、信息化处理成"学习小卡片"类的新媒体产品及时推出,如微信海报,制作视频产品。

在约稿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一出,就立即与作者对接,于第二天及时编发了反响与畅谈内容的短小精彩的感想类专题。随后又约请作者撰写系列深度理论文章。这样,同一个内容、同一位作者,根据发布平台不同,时效不同,受众不同,进行深挖浅出,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多点开花、相互引流的新机制和新格局。

线上线下联动,理论实际结合,生动践行"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论"四力"精神,不断扩大阵地影响力。云报理评部积极主动参与各级各单位组织的理论研讨、学习交流和联合调研等活动,梳理整合来自各方的学习交流成果。同时积极策划选题,通过与党校、社科院、社科联等相关理论机构召开理论研讨、论坛等形式,形成了线上线下联动,既为理论宣传积累丰富的稿件资源、作者资源,也在各理论战线、基层一线树起了云南日报理论评论的品牌形象和

影响力。

2020年,云报理评部先后到大理白族自治州、昆明市晋宁区等调研基地进行深入调研并组织刊发调研成果,充分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采写新闻与理论相结合,思考与实践互促进的内容,一篇篇写在大地上的论文,带着泥土芬芳,鲜活生动,及时用理论回应云南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调研成果《聚焦五大振兴筑梦小康大理》《开展"六大一微"活动锻造过硬宣传铁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等在杂志和报纸同步刊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研究宣传好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云南光荣的革命传统,讲好百年动人故事,展示好百年来实现"三个伟大飞跃"的辉煌成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云南实际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方式。

三、主动引领,内容传播创新出彩

抢抓重大宣传节点、时点和热点,精准策划、浓墨重彩、及时推出成系列、成规模的理论阐释文章、评论言论和历史文献稿件。

2020年,云报理评部以每周3个理论版(《理论纵横》《调查研究》《文史哲》)的版面设置,与《社会主义论坛》月刊、云南理论网共同构成报刊网络并重的理论宣传格局,扎实做好理论宣传工作。配合做好高端理论活动,2020年10月26日和11月4日《理论纵横》专版编发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讨会"主旨发言摘登(上、下)获得国内、业内理论界高度关注。

《文史哲》结合重要历史节点进行"四史"宣传。如配合云南解放70周年纪念日,纪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组织刊发《云南人民支援抗美援朝》《云南陆军讲武堂与抗美援朝》等文章。配合重要时政活动,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期间,组织刊发《云南对西南联大的滋养》文章。对抗击疫情进行宣传,组织刊发《历史档案中的近代云南瘟疫防控》(上、下)、《抗战时期的云南霍乱防控》(上、下)、《明清时期的云南中医药瘟疫防控》(上、下)等文章。

《社会主义论坛》杂志注重宣传策划,精心打造"重要文稿""特别策划""专题调研""理论辅导"等栏目,更显论坛特色。分别组织了"深入学习贯彻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双十'重大工程和'四个一百'重点项目建设""凝聚各方力量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最后总攻""用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学习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等特别策划,组织了来自全国、全省各地的质量较高的文章。

云南理论网开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现代化产业体系云南怎么建""学习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等专栏、专题。开展"抗战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等网上理论宣传。

2020年1月至11月,云南理论网共发布稿件4141篇,其中原创稿件428篇。"滇云理论汇"共推出8期重点策划,内容包括"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人民战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一、二、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等重大主题,这些工作获得了省委网信办和省委宣传部的认可。

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三个着力点

张本青、李红革

(2021年4月5日)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新时代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时代性和实效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科学化、制度化、精准化是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着力理念创新,推进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科学化

科学的理念引领科学的实践,理念的创新是推进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科学化和提升该项工作时代性、实效性的重要要求。

一方面,树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理念。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激增,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了线上、线下两种存在方式,这两种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既各具特色又同根同源,所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坚持线上和线下的结合。一方面,强调教育场域的结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仅仅要在网络空间开展,也要在现实空间开展,要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党团课等现实教育中。另一方面,强调教育内容的结合。我们要让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以新颖、活泼、生动的网络形式在网络空间武装广大网民的头脑,凝聚广大网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也要在线下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判断和防范等教育,激发人们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

另一方面,树立立足国内和放眼国际相统一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理念。我们要坚持内外因的统一,这体现在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上就是要坚持立足国内和放眼国际的统一。"对内"应充分运用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发展成就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教育广大网民,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外"要对网络空间的西方错误思潮等开展深入的批判和揭露。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