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沛县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9年1月4日在沛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沛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8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依靠全县人民,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三地一新"主攻方向,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基本完成了县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位列2018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第45位、中国工业百强县第68位,首次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列第58位,朝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新步伐。
一年来,我们坚持"工业立县、产业强县"不动摇,干出了一番稳中向好的新景象。主动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年预计(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5亿元、增长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0亿元、实现同口径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3亿元、增长10%,进出口总额和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完成44亿元和1.8亿美元,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主要指标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产业支撑强劲有力,全年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24.5亿元,实现开票销售收入478.55亿元、增长17.1%;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4家;全年工业用电量29亿度、增长3.5%,绝对量居全市第1位;建筑业实现总产值385亿元,税收贡献突破10亿元。发展效益进一步提升,"三个口袋"更加丰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2亿元、同口径增长3%,其中税收收入44亿元,税收占比78.3%;规上企业利润实现同口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达到32396元和18855元,分别增长8.8%、9.2%。
产业转型加力提速。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3.1:46.9:40,呈现了一产更稳、二产更强、三产更优的发展势头。主导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光伏光电、纺织新材料、轻量化新型铝材、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建筑、绿色食品六大产业实现开票销售收入300亿元、占比63%。光伏产业形成10GW产能,纺织业产量达到60万吨,铝产业加工能力突破100万吨,企业效益全面提升,逐步迈入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新动能培育成效显著,新登记市场主体2.39万户,新增注册资本317.4亿元,分别增长97%、26%。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势头良好,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家;商务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7.5%、26.7%;城乡高效物流配送"沛县模式"被商务部宣传推广。金融要素支撑更加有力,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580亿元、320亿元,贷存比达到55.17%;制造业贷款占比居全市首位;"两权"抵押贷款、创业担保贷款余额均居全市首位。推广PPP模式成效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重大项目火热推进。围绕打造淮海经济区最具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全年实施重大产业项目95项,当年完成投资180亿元。项目"牛鼻子"紧抓不放,落实单月签约、双月开工、季度观摩"123"工作法,珀然铝轮毂、嘉寓光伏、洲业汽车城等20项市重大项目全面完成序时;投资120亿元的莱赛尔新材料开工建设,为打造高端纺织生产基地注入了强劲动力;徐工集团高端零部件基地成功落户,立起了制造业板块的新高峰;投资15亿元的润康医药即将成为新医药产业的领军航母。招商"生命线"始终坚守,统筹开展"全链条、全要素、全服务、无障碍"立体招商,分季开展招商竞赛和集中签约活动,全年引进5亿元以上内资项目23个,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1个。园区"主战场"节节胜利,县经济开发区形成"一区多园五中心"布局,综合实力位列全市11个省级开发区第1位;沛北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开发区;张庄、敬安等八个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加快完善,"1+2+8"的载体能级显著提升。
一年来,我们坚持"扮靓城市、做美乡村"不懈怠,展现了一幅振兴转型的新画卷。抢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历史机遇,高起点谋划乡村振兴布局,高标准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加速构建。
城市建设亮点纷呈。坚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协同推进城乡发展、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多规融合"。城市功能不断完善,85项城建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新城人民医院、新城实验学校全面竣工;江苏大汉总部园、金融中心、廉政教育中心等16个功能性项目基本完工;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先后向群众开放,成为文化沛县的靓丽名片;徐沛快速通道沛县段建成通车,253省道东环段、427省道南环东延段全面完工,实施县道大中修25公里,城市路网里程达到107公里;铺设供水管网580公里、雨污水管网53公里、热力管网10公里。城市改造加快速度,启动实施尹庄、杨彭庄、三到七巷等15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房屋征收154万平方米;完成子隆小区、紫荆花园等8个老旧小区改造;汤沐路成功创建省级示范路;实施"一廊二园八路"绿化工程,城区新(改)建绿地18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4.89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5.34%、43.24%。城市管理更加精细,以开展"三城同创"为抓手,深入实施治脏、治乱、治差攻坚行动,升级改造集贸市场9家,改造提升公共厕所37座,增加机动车泊位5000多个;"三小车辆"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环境差、停车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乡村振兴多点突破。高起点编制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和采煤沉陷区专项规划,滚动推进农村集中居住、搬迁安置和综合整治。产业振兴成效明显,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忠意食品获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安国伟达果蔬家庭农场挂牌上海蔬菜外延基地。全面实施"2811"工程,新增改造高效设施农业2.5万亩、高标准农田6.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77亿公斤;成功创建星级农场100家,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6家,新增规范化合作社100家;农机化率全市第一,农田水利重点县、农业节水灌溉等项目全面完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监测全国第九。集中居住区建设高点起步,龙固镇焦刘村、杨屯镇南仲山、安国镇刘邦村等16个项目快速推进,总建筑面积274万平方米。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发力,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标准体系,深入开展"一路一河一街一田+N个村"整治行动,全年提升道路河道61条、街区65条,整治田地29.2万亩、村庄177个,完成农户改厕2.8万户,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沛县经验"在全省推广。镇村创建再创佳绩,安国镇获批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敬安辣椒科创小镇建成全省首批农业特色小镇,张寨陈油坊村获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杨屯昭阳庄园获"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称号,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旅游示范村7个。
一年来,我们坚持"改革赋能、创新驱动"不停步,汇聚了一股强劲澎湃的新动能。推动改革创新和营商环境同频共振,形成了优势凸显的要素供给新体系。
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建立领导联系改革项目责任制,强势推动12项国家级、19项省级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改革取得突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国试点走在前列,盘盈集体资产5023万元;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标准化试点稳步推进,实现年交易额7亿元,成为全省学习的标杆;全国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进展顺利,全年发放贷款3.11亿元。经济发达镇改革全面发力,杨屯镇抓住省级改革试点机遇,全力推进"四个一"建设,成功打造了镇域综合执法和社会综合治理平台。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供销社改革、沙河林场改革等进展顺利。
科技创新活力迸发。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驱动城市发展的实施方案》,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加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新增国家知识产权"贯标"企业2家,获批市级专利领航和专利密集型企业各1家,全县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23件。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全年引进科技副总35人,引进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高层次双创人才46人。加快产学研对接,达成校地、校企合作协议8项,建立校企联盟26个,获批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6项。恒辉编织"高性能特种编织物编织技术与装备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专项资金支持,实现了国家级科技大奖和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零的突破。加快创新平台建设,获批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2家,建成省级众创空间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恒润高新、金虹钢铁2家企业院士工作站落户敬安镇。
营商环境更趋优化。以"八大专项行动"为主攻点,着力清障碍、补短板、增效能,发力打造全国一流县域营商环境。点对点向企业推送政策、提供服务,拨付普惠金融资金800万元、支持41家企业在江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切实为企业助力加油。"3550"改革深化拓展,编制"不见面审批"办事规程488项,审批时限再压50%,实现"开办企业"审批最短1个工作日办结,"不动产登记"审批最快半天办结,"跑一次、办成事"成为审批办事的新常态。公共信用服务平台建成使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不断完善,诚信为荣成为全社会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追求。
一年来,我们坚持"精准施策、克难补短"不走样,夺取了一轮三大攻坚的新胜利。牢牢抓住决胜全面小康的痛点、堵点和薄弱点,以担当之责、精准之策、有效之举开展三大攻坚行动。
打硬仗改善生态环境。新增省级生态示范镇(街道)14个,建成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中央和省市环保督察交办问题全部整改到位。生态屏障加速构建,完成生态红线勘界修编,形成"两湖三廊多片区"大生态格局;微山湖湖西湿地、安国湖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区域得到有效管护,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23.41%。污染防治攻坚强力实施,四大行业加快优化布局,建筑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要求,取缔"散乱污"企业698家,提升VOCs企业227家,全年PM2.5浓度49.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达到77.6%;扎实推进土壤污染管控,改造提升养殖场325家、关闭搬迁153家。河道水环境持续改善,沛沿河李集桥断面持续稳定达标,微山湖水源地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26条县管河道水环境明显提升。
填洼地推进精准扶贫。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扶贫思想,精准实施扶贫攻坚行动,2.2万名低收入人口、9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实现高质量脱贫。帮扶网络织得更密,按照识别对象、因村派人、管理项目、使用资金、绩效评价5个精准的要求,扎实开展阳光扶贫行动,8000名帮扶责任人"一对一"包挂联系低收入户。保障底线兜得更牢,落实重点群体保障政策,全年发放城乡低保金7631万元、特困人员补助金2920万元、助学金2300万元,兑现医疗救助金2872万元,较好解决了因病因学致贫返贫问题。增收举措落得更实,创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扶贫模式,实施扶贫项目26个,设立扶贫岗位近2000个,发放小额扶贫贷款1.8亿元,助力低收入群众创业就业,实现从"外部输血"向"内部造血"大步转变。
筑屏障防范金融风险。建立严密高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严控政府隐性债务,全面摸清债务底数,持续规范政府举债行为,严格落实管控措施,政府债务处在全市较低水平。防控非法集资风险,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行动,清理取缔涉非企业11家,公众防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化解处置不良风险,开展不良贷款压降行动,联合惩戒逃废债行为,一企一策化解企业"两链"风险,处置不良贷款5.5亿元,金融生态环境更加规范有序。
一年来,我们坚持"民声在心、回应期盼"不偏离,交上了一份枝叶关情的新答卷。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政府施策所向,全力办好民生实事,致力打造微山湖畔最具幸福感平安之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更有分量、更具质感。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总投资28.5亿元的115项民生实事基本完成。办好为民惠民实事,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00公里,改造危桥40座,新增公共自行车1200辆;双车道四级公路基本通到所有行政村,镇村公交开通率100%,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水平提高到5A级,为特殊群体办理优惠公交卡6.4万张。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改、扩)建中小学7所,高标准创建省市级优质园31所,新招聘教师732人,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70.6%,一本上线增幅全市第一,教育均衡化水平显著提升。提升健康服务水平,敬安卫生院升格为基层二级医院,建成省示范卫生院3家、省市特色科室9个,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成启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走在全市前列。丰富文体惠民形式,县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趋完善,"改革再出发"群众歌会、"舞动新时代"广场舞大赛等系列活动深入人心,全年免费培训文化艺术学员1万人,全国技巧冠军赛和省青少年跆拳道冠军赛成功举办。
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持续加大财力支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兜牢"底线民生",保障"基本民生",提升"质量民生",让民生发展更有温度。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大力开展就业创业行动,发放创业贷款1560万元,开展技能培训5717人次,1460名创业新秀带动就业1.2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96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4%以内。继续推进提标扩面,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86元和550元,全年发放抚恤补助金9360万元、尊老金2000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4850万元,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9.24%。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县基层养老服务标准化项目获批省级试点,投入2362万元改造提升养老服务设施,夕阳红康养综合体建成使用,586名空巢老人得到重点帮扶。
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更加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基层治理不断加强,开展"法润沛县"普法行动,推进"政社互动"、"三社联动",不断创新全要素社会治理模式,建成"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60家。治安形势持续向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八类刑事案件发案率继续保持全市低位,公众安全感、法治建设满意度保持全市领先,顺利通过省首批升级版技防城验收,被命名为省"综治工作先进县""平安县",湖区矿区连续16年保持和谐稳定。
应急管理、消防安全、食品药品监管得到全面加强,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政府法制、审计、统计、信访、气象、人防、双拥、国防动员、民族宗教、档案、老龄、青少年、妇女儿童、慈善事业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一年来,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持续加强。专题化系统化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领会和精准把握;严格执行政府行政决策程序和法律顾问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推动实施周例会、会商会办、督查考核三项机制,全面提高行政效率;坚持重大事项向县委请示报告,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78件、政协提案203件,答复满意率99%;刚性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县委"十项规定",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变异回潮,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有力营造了勤政廉洁、风清气正的政治新生态。
一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政府各项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汲取核心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和奋斗的力量;得益于我们全面落实县委的决策部署,始终与县委保持高度一致;得益于我们始终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不懈地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保持了稳的基调、进的态势;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的大力支持,推动解决了一大批事关改革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心系发展、情注民生,对政府工作给予了坚定支持。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解放军、武警、消防、政法干警,向工商联、各人民团体、驻沛单位,向在沛投资创业者,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沛县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三地一新"目标,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相比于稳中求进的要求,结构调整阵痛还在延续,经济下行压力还会加大;相比于产业中高端的要求,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支撑较为乏力,民营经济面临的困难依然较大;相比于群众高品质生活追求,城市功能性设施还不完备,教育、卫生、养老等短板还需尽快补齐;相比于美丽宜居环境的期待,城乡管理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小街巷、家门口"的环境问题仍然存在,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还需下更大力气;相比于服务型政府建设,"跟着走、照着做"的惯性思维、"慢动作、差不多"的工作态度,在少数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身上还有体现。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9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我们要从长期大势正确认识当前形势,深刻认识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变,深刻认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不为指标波动所慌乱,不为短期变化所干扰,不为困难增多所畏惧,不为外界议论所困惑,进一步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在新的一年,我们要保持稳的定力,坚定进的信心,展现新的作为,把高质量发展的步子走得更稳更实。
今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徐州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县委十四届六次全会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纵深推进"三地一新"新实践,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认真做好"六个稳"工作,奋力开创"强富美高"沛县建设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完成市下达任务,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1%左右,节能减排完成市下达任务。
完成上述目标任务,要重点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力转型升级,优结构、稳运行,高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优化产业结构是我们抓住用好机遇、保持总体平稳的关键举措,是解决主要矛盾、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
强化招商引资主抓手。保持招商引资的高昂斗志,围绕主导产业,编制全产业链招商地图,重构招商队伍,完善激励机制,打好政策、乡情、科技、环境、平台5张牌,精心筹备各项招商活动,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旗舰型、基地型项目,全年力争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100个、新开工90个、竣工投产80个。扩大双向开放,提高使用外资规模和水平。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加速推进总投资659亿元的108个重点产业项目,为加快转型升级积蓄动能、打开空间。强力实施"1270"工程,加快推进百亿级莱赛尔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徐工高端零部件、中辉太阳能等牵引性主导产业项目,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以亩均论英雄"导向,建立完善项目联合评审机制,分产业划出亩均投资、税收和技术层面的标准,提高项目的产出效益。
加速产业升级主引擎。坚持存量增量一起抓、加减乘除一起做,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出台支持产业转型发展意见,鼓励传统产业加快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品牌创建,助推灌排机电、传统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老树开新花"。加快壮大主导产业,推动光伏光电、纺织新材料、轻量化新型铝材、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建筑、绿色食品六大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聚力打造国内最大的县域光伏产业基地、世界高端纺织产业制造基地、亚洲最大的轻量化新型铝材产业基地、全国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全省绿色建筑产业基地、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形成"3+3"百亿能级的产业格局。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支持恒辉编织机械、江龙新材料等20家重点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密切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聚焦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领域,抓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加快实现新兴产业"新苗发金芽"。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突出现代物流、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等主攻方向,加快物流总部产业园、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冷链物流园等物流项目建设,提高综合配套服务能力,支撑全县制造业向中高端攀升。
壮大民营经济主板块。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年"活动,着力营造便捷高效、公平竞争、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建立面对面沟通协商机制,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继续实施"八大专项行动",全面落实30条支持措施,切实帮助企业降本减负。围绕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以"金融惠企大走访"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好苏科贷、苏微贷、企业应急转贷等资金池作用,着力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健全双创服务体系,高质量建设双创示范基地,拓展市场化、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强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支持,形成民营经济茁壮成长的生动局面。
做强载体平台主阵地。完善"1+2+8"产业发展平台,全力支持沛县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按照杨屯、安国、龙固区域一体化规划,高标准建设沛北经济开发区;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招引,加快园区功能完善和形象提升,力争早日建成省级高新区;持续提升张庄、敬安、安国等八个产业集聚区;深化南北园区共建合作。优化科技创新平台,设立淮海经济区(沛县)诺贝尔奖获得者创新中心,力争在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有更大突破。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有机融合,促进沛县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园、网络经济产业园发展壮大。加快科创园二期建设,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发挥金融中心平台作用,吸引各类金融机构集聚发展,打造信息共享、产金融合、服务优质、高效开放的金融服务新高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龙工场作用,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大力培育外贸新业态,争取设立海外仓,壮大外贸出口规模。持续做强科创中心、金融中心、跨境贸易大数据中心、总部经济中心、区域现代物流中心五大中心。
(二)聚力产城融合,提能级、厚底蕴,高品位建设魅力滨湖城市。在徐州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历史进程中,沛县作为徐济间极具带动力的宜居宜业福地,具有承接中心城市资源要素辐射的特殊优势。
精准规划让城市更有高度。着眼建设徐济之间现代化滨湖城市,在做优中心城区的基础上,坚持"东进、西融、南扩、北连"不动摇,东抓南环东延搭接徐沛快速通道机遇,加快规划建设东部新城;向西重点提升开发区产城融合建设水平,实现开发区与中心城区一体发展;向南加快城市基础设施辐射延伸,推动以南环路为轴线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东西贯通,实现南部片区滚动开发;向北加快沛公园北部片区棚户区改造步伐,形成新城与大屯片区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发挥交通的基础和先导作用,积极构建"三环十二射"路网体系,继续推进427省道(沛敬路段)改扩建、沛公路西延、龙湖大道西延、杨欢路等干线路网建设,启动新沛路改造、王陵路等市政道路建设,构建内联外畅的大交通格局。
精品建设让城市更有厚度。全力抓好"6135"城乡建设重点工程,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实现引人、留人的吸附效应。强化经营城市理念,综合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快补齐区域公共服务短板,优化城市绿地、教育、医疗等功能要素布局,为城市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形成有力支撑。全面提升城市品质,高标准建设火车站广场、新城区污水处理厂等功能性项目,加快一批商业、文体等配套设施建设,抓好光伏慧园游园建设和滨河公园景观提升。继续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加快实施红光五区等200万平方米的25个棚户区改造,营造更加优越的居住环境,为城市紧凑发展释放空间;加快华贸城、国泰健康城等综合体建设,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进"老字号"特色产品传承创新发展,让群众有地方消费,更舒心消费。
精心塑造让城市更有风度。统筹做好城市更新改造和文化特色塑造,深入挖掘汉文化精髓,提档升级汉之源、汉城景区、沛公园等景区景点,打造一批汉风浓厚的居住片区,充分展现汉文化时代魅力。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树道德模范、沛县好人,引导居民文明素养持续提升。以城带乡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快推进安国湖湿地、千岛湿地开发建设,重塑沛县汉文化旅游形象。丰富群众文化载体,把文化育民作为加强文化沛县建设的关键环节,倾力打造生态文化、好人文化、书画文化和城市15分钟文化圈,塑造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
精细管理让城市更有温度。创新城市管理机制,以智能化治理、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有机融合,让群众生活更加舒适幸福。聚焦盲点解决突出问题,针对市场周边、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加大保洁管护力度,让家门口的环境更加整洁;针对扬尘渣土、户外广告、私搭乱建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让公共空间更加有序。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完善"三社联动"和"全科社工"服务模式,提升物业服务管理水平,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的社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