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3.上海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050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9分钟。

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

不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

推向前进

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韩正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上海将要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步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敢为创新发展先行者,深入推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全面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让人民拥有更好生活。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是上海坚定前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与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是我们奋力改革、加快"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肩负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始终按照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根本要求,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和干部群众,万众一心,砥砺奋进,胜利完成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在奋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艰难跨越中,"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再上新台阶,人民生活和各项事业发展水平又有了大提升,上海发展站上了新的更高起点。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探索自贸试验区建设,协调推进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和政府监管制度创新,形成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营改增"、司法、公安、教育、医药卫生、群团等中央决定的先行先试改革试点,取得预期成效。深化"放管服"改革,率先开展分类综合执法试点改革和"证照分离"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大进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进国资统一管理和国企分类改革,国有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继续扩大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走出去、引进来水平提升。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大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圆满完成中央交办的对口支援任务。

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关键突破。坚决减少经济增长对投资、房地产业、重化工业、加工型劳动密集产业的依赖,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4%。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先进医疗设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技术创新取得关键突破,国产大飞机实现首飞。全面谋划部署和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光源工程二期、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系统推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应用,人才政策实现创新突破,市民科学素养不断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迅速兴起。

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增强。金融开放创新不断深化,初步形成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金融市场年交易总额达到1300多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7%,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体系最齐全的城市之一。国际贸易功能优化提升,上海口岸货物贸易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保持全国领先,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超过1300家。国际枢纽港地位进一步巩固,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机场货邮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三,航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成为全国第一、全球第五个亿级航空城市。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跃居全球之首。实施闸北区、静安区"撤二建一"和崇明撤县设区,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世博园区、临港地区等重点区域和郊区新城建设加快、功能显现,区域和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社会治理创新走上新路。把握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抓住城乡社区基层治理这个重心,全面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强化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职能,优化完善街镇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推进人、财、物进一步向基层下沉,居村党组织书记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大大加强,基层服务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基层治理法制保障基本形成。补短板,强法治,依法严禁外环线内烟花爆竹燃放,加强"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开展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推进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总体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基层干部不怕困难、倾情投入,广大群众拥护支持,干成了过去我们一直想做、却一直没有解决的难事。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加强重点公共场所安全防范,深化城市网格化管理,全面加强人口服务管理,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安定有序,社会和谐稳定。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牢记群众观点须臾不能忘记,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退休职工养老金大幅提高,建立老年综合津贴制度,率先实现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医保、低保等基本社会保险和救助制度。"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完善,旧住房综合改造大力推进,市民基本居住得到有效保障。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床位达到13.28万张,基本养老服务全面加强,老年人多样化服务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化不断推进、质量持续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普遍提高。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持续优化,更多市民就近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平均期望寿命83.18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PM2.5年均浓度降至45微克/立方米。

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成效明显。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城市精神进一步彰显,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整体提升。抓好报业、文广、出版集团改革,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有力推进,舆论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增强。深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文化主体活力增强,文艺演出、文博展示、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精彩纷呈,精品力作持续涌现。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影响力全面提升。一批重大功能性文化体育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更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风貌得到修缮保护,城市更显历史底蕴、文化内涵。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坚定理想信念、解决实际问题、转变作风上取得实效,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焕然一新。从严管干部、从严带队伍,坚守正确用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实践、面向群众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优秀中青年干部加快涌现,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普遍提高。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符合上海实际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率先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行为,以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管权治吏。驰而不息纠"四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市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人大、政府、政协工作取得新成效,民主法治建设继续加强,多党合作事业深入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日益壮大。

同志们,五年的实践很不平凡,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我们之所以能经受住艰巨考验,勇毅笃行,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决策、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中央各部门、各兄弟省区市、社会各界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得益于历届市委接续奋斗奠定的坚实基础,归功于全市200万党员和2400多万市民的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在此,我代表中共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沪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上海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诸多风险,存在着许多困难与挑战,我们的工作与中央要求和群众期盼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孕育突破,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上海科技创新能力还不适应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创造活力、创新动力还不够足,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依然繁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主体更趋多元,利益关系更加多样,社会矛盾更为复杂,协调利益关系、处理各种矛盾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我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需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本领有待增强。确保超大城市生产安全、运行安全、网络安全、环境安全的压力很大,城市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垃圾分类处置、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明显滞后,部分中小河道水质低劣,有些区域环境脏乱差依然突出。就业、养老、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民生领域仍有不少要解决的问题。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腐败问题仍然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有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有些党员干部作风不实,缺乏敢闯敢试、改革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不作为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从严管党治党责任需要进一步强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常抓不懈、持续用力。

总结五年工作,我们主要有五点体会。第一,谋划上海工作,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指示要求,胸怀全局、着眼大局,坚持服从服务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本市实际,坚决把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始终、落到实处。要深刻认识上海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功能定位和重要责任,我们抓发展、促改革、做一切事,只有始终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思考谋划,一切以大局为重,才能准确把握大势,创造性推进各方面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第二,推进上海发展,要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坚持率先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和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上海已经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我们唯有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发展质量效益和结构优化导向,勇担当、敢改革、善创新,立于改革开放潮头,走在创新发展前头,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国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第三,建设超大城市,要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规划为先、安全为重,牢牢守住常住人口规模、规划建设用地总量、生态环境和城市安全四条底线,不断解决超大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永恒难题,保障社会安定、市民安康。只要我们把握和尊重超大城市发展规律,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强化依法治市,持续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城市明天就会更美好。

第四,做成各项事业,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有一抓到底钉钉子的精神,深入实际抓推进抓落实抓突破。站高一步、看远一步、想深一步,认准正确目标,就不怕路途遥远、道路艰险,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实践证明,上海改革发展建设的很多大事,都是十年磨一剑干出来的。定下来的目标,想明白的事,明确的任务,只要把准方向往前走,不绕过难题、不回避矛盾,走稳步、不停步,就一定能务期必成、取得实效。

第五,办好一切事情,关键在党。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能力,发挥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汇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和不竭动力。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牢固树立、自觉践行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全面从严管好党治好党,就一定能带领全市人民,开创上海改革发展新局面!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重要历史关头。上海发展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城市创新发展迈入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面向未来,我们既要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又要组织实施"十四五"规划;既要推动上海经济整体创新转型,实现城市发展方式重大转变,又要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持续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肩负更加艰巨繁重的伟大任务,推进上海各项事业持续发展,我们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勇敢地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不受环境复杂变化所惑,不为各种风险挑战所惧,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抓好改革创新这个重大战略举措,抓好党建这个最大政绩,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今后五年奋斗目标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胜利,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全球大都市中的影响力稳步提升。实现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不断增强,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全国领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2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4%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40%以上。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核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重要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为支撑,重要承载区为依托的科创中心构架体系基本建成,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显著增强。

--国际文化大都市基本建成,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城市精神充分彰显,文化上海更显魅力。

--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创新深入推进,以党建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深化拓展,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就业更加充分,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更加公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PM2.5年均浓度力争降至40微克/立方米以下,消除劣V类水体,平均期望寿命保持在83岁以上。

--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净化,"四个意识"进一步增强,城市基层党建格局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加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要加倍努力,有更高的要求、更远大的志向,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共绘愿景,未来的城市,创新之城充满活力、更有朝气。全球创新企业、创新机构密集,国际科技精英和各类人才云集,世界创新资源、要素和资本聚集,创新智慧无处不在,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人文之城公正包容、更富魅力。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现代和传统文明兼收并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生态之城更具韧性、更可持续。拥有绿色、低碳、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更加怡人。

同志们,建设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任重道远、前途光明。我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顽强奋斗、克难前行、再接再厉、不懈进取,努力兑现对人民的承诺,向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我们已经下定决心、务必团结一心,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三、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关键要以自贸试验区改革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重要载体,持续挖掘制度创新红利,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为国家深化改革创新开拓新路。

(一)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全面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继续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当好标杆,对照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率先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贸易监管服务体系,完善创新促进机制,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全面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现"证照分离"。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业监管模式。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放宽投资准入,缩减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实施贸易便利化新规则,推进各环节监管方式改革,创新跨境服务贸易管理模式。加快构建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人民币全球服务体系,提升金融监管能力。设立自由贸易港区,实施更高标准的"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贸易监管制度,探索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金融、外汇、投资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支持浦东新区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深化一级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深化分类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健全审批、监管、执法适度分离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优化信息互联共享的政府服务体系,实现市场准入"全网通办"、个人事务"全区通办"、政务服务"全域共享"。构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创新经贸投资合作、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国际化融资模式,搭建开放合作新平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离岸税制安排,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市场要素资源配置功能枢纽。强化改革创新联动和辐射带动。完善自贸试验区改革与全市重大改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联动机制,放大政策集成效应,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促进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持续放大自贸试验区的溢出效益和辐射效应,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作用。

(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建立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集聚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研究型大学,提升集中度和显示度。高水平规划建设张江科学城,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增长极。推进重大战略项目、基础前沿工程和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在信息、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物质等交叉前沿领域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在重要产业领域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抓手,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政府管理制度,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实施激发市场创新动力的收益分配制度,推动形成跨境融合的开放合作新局面。推进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借鉴运用国际通行、灵活有效的办法,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激励机制,造就一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技术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集聚一批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使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在科创中心建设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科技与金融更紧密结合,完善适应科技创新产业化需求的金融体系。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打造更多开放便捷高能级的众创空间,创新创业蓬勃潮涌。

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向着更加宏伟的目标迈进,根本靠发展,关键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努力实现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奋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增强城市核心功能。聚焦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确保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全面提升配置全球市场资源和要素的能力。增强企业内在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融合发展。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产业创新工程,推进工业强基,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弘扬工匠精神。防止产业结构形态虚高,防止资源、资金、资产脱实转虚,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建设综合经济实力雄厚、产业能级高、服务能力强的国际经济中心。按照国家部署要求,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开放创新,优化金融市场体系和机构体系,扩大市场定价权和国际影响力,提高配置全球资金资本的能力,完善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和监测预警机制,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打破垄断,放开放活,营造高度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巩固国际贸易中心地位,打造国际贸易投资新高地和国际消费城市。优化集疏运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构建高效、多样、智能、联通、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增强高端航运服务竞争力,提升国际航运航空枢纽港地位与功能,进一步增强集聚效应,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二)持续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提升城市整体发展水平。更好统筹空间地域、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补短板,促均衡,增强城市发展协调性。优化市域功能布局。中心城区要全面提升品质和能级,集聚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营造具有历史文脉传承、人文气息浓郁的城区环境,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中心城黄浦江两岸全面贯通开放,打造高品质滨水公共活动空间。郊区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存量调整、资源盘活、建设用地减量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重点发展高端先进制造业,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城融合,提升环境品质和发展质量。加快推进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徐汇滨江、世博园区、临港地区等重点区域功能建设。大力推进桃浦、南大、吴淞、高桥、吴泾等重点调整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以重大工程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向郊区人口集聚地倾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向郊区倾斜,执法管理力量向城乡结合部倾斜,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郊区新城、核心镇和新市镇建设水平,发展特色小镇,优化城镇村布局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改革。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多功能都市现代农业,着力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有序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资源,让农村更具乡土韵味、更多自然景致。

(三)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续。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守牢生态环境底线,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得一时发展,以高品质生态支撑可持续发展。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坚决调整淘汰低效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最严格的环境和能效标准,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强化能源资源与污染排放双控管理,倒逼环境治理和产业升级。加大金融对绿色发展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鼓励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居住,推广绿色账户,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增加绿色生态空间。严守保护红线,拓展生态空间,倍加呵护会呼吸、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推进外环和郊环绿带、生态间隔带建设,完善市域生态空间格局。建成世博文化公园。加快郊野公园、小微绿地和特色景观道路建设,开放更多休闲绿地空间。举全市之力,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打造长江生态大保护的标杆和典范。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标本兼治、分类防治、系统联治,持续实施环保行动。以控制PM2.5和臭氧浓度为首要任务,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让老百姓看到更蓝的天,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强化水岸共治,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强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让水清岸绿景色常在。建立土壤环境管理体系,推进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加强土地再开发利用的环境监管,保持土壤质量稳中向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