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领导干部心理服务需求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领导干部心理服务需求情况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党的XX大报告强调"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导干部心理服务体系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心理是领导干部正确履职、担当有为的前提,是领导干部自身成长的基础,关系到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关系到党的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防范化解领导干部的心理问题,培育心理资本,是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提高干部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各级领导干部面对的挑战越来越艰巨,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关爱应成为干部队伍管理的重要主题。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中组部印发的《关于认真做好关心关怀干部心理健康有关工作的通知》,再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都对做好干部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2023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更是强调要"开展身心健康等知识学习培训,引导干部及时填补知识空白、补素质短板、强能力弱项"。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既体现了中央对干部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也折射出构建领导干部心理服务体系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领导干部心理服务需求多样化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况
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不仅涵盖履行职责所需的政治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还包含心理素质。调查显示,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干部队伍心理素质整体较高。但同时也要看到,少数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与当前形势、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仍然存在20.1%左右的有心理问题倾向,还有存在异常心理问题的倾向,也存在后期发展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可能。35.8%的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和19.6%的科级领导干部存在经常失眠现象,49.3%的领导干部认为个人很难掌握自身前途命运而感到焦虑。对干部队伍而言,尽管大多数领导干部表现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心态,但也有少数人心理压力较大,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心理疲劳、失衡、紧张、焦虑、郁闷等方面。
一是疲劳心理。疲劳心理是一种由长期精神紧张、反复心理刺激和复杂恶劣情绪逐渐影响形成的心理问题。若不及时化解,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有的领导干部长期面对复杂繁重的工作,常常出现头晕头痛、胃胀胃痛、呼吸急促、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等症状,但去医院检查未发现实质性病症。这种倾向的发展、延续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产生心理疲劳的原因主要包括:工作时间过长,特别是基层或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长年累月忙于事务和应酬,几乎没有休息空间,容易导致身体劳累和职业倦怠;缺乏兴趣爱好,一些领导干部由于没有业余兴趣来调节工作和生活,导致对重复性工作感到疲劳。
二是心理失衡。心理失衡是指当个体的愿望和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或遭遇挫折和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上不平衡甚至紊乱的状态。在领导干部身上,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信仰失衡,少数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风水,不信组织信个人,在缭绕的香火中寻求心理安慰;生活失衡,有些领导干部无法平衡工作、家庭、身体健康等,因局部失衡而引发心理危机;欲望失衡,主要表现为心理层面的需求,如追求和满足、尊重与被尊重、名誉地位等,而权力欲望的失衡现象尤为显著。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包括:认知上出现信仰危机、理念上无法实现平衡,意志上有待更加坚定。
三是紧张焦虑。心理紧张是一种身体对外部环境压力的保护性反应,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可能会对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心理紧张具有特殊性:焦虑感明显,情绪较为急躁,面对问题时容易心慌,无法冷静地分析和规划工作;烦躁感较强,工作不踏实,不愿从事顾长远、增后劲的基础性工作,而是追求急功近利,稍有成绩就沾沾自喜,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警觉性过度,当分管工作范围内发生伤亡事故、出现疑难杂症,突然知道提任、调动、降职、免职等,都会使其心理紧张,并伴有警觉过度现象。工作中的突发事件、职务调整变化、社会家庭压力、角色失调、隐藏过错行为等都容易给领导干部带来紧张焦虑的心理,导致他们长期处于自责、紧张甚至恐惧的状态。
四是郁闷心理。郁闷表现为个体在心理上感受到压力,渴望改变现状,但在行为上却无法找到积极有效的应对方法,从而产生痛苦的感觉。领导干部心理郁闷的主要表现包括:失落感,即在某些情况下渴望得到某种东西却无法实现,导致心理空虚烦躁;孤独感,即因异地就职,亲属分离,情感分担受阻,或由于职业身份限制、高自尊心态等,有的领导干部内心深处有压力却不肯轻易表达。心理郁闷的主要原因包括:首先,自身能力有缺陷。有的领导干部在业务能力、文化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甚至可能受到其他班子成员或下属的轻视,从而产生自卑感和忧郁情绪;其次,怀才不遇。有些领导干部自我评价较高,但未能得到组织重用,导致出现抑郁不得志现象;还有,人际关系紧张。长期与直接领导关系处理不当、家庭关系处理不善等也可能引发郁闷心理。
(二)心理服务需求多样化
从需求侧看,领导干部在心理健康方面是存在疑惑、困扰等现实性问题的,也希望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得到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调查样本显示,想得到心理健康服务的(70.7%)远远超过暂不需要的比例(29.3%),且高达80%的干部希望获得优质专业的心理服务。一是干部心理服务需求主要包括: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43.6%),他们更想获得领导、同事、家人、朋友的支持与理解(33.5%),同时也希望得到相关机构提供的专业心理服务(23.9%)。二是他们期望为其提供心理服务的人员主要为专业的心理医生(31.5%)、心理咨询师(44.7%)、朋友(20.2%)。最愿意选择的心理服务机构集中在医疗机构(35.8%)、社会心理咨询室(51.3%)。三是他们最希望得到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主要有:亲子关系(64.1%)、压力管理(53.5%)、情绪管理(42.1%)、人际交往(21.4%)。综上调研情况,可以看出领导干部群体对心理服务需求较大,且希望得到专业的心理服务方式,但现阶段供给的心理服务项目、服务方式还不能满足其心理需求,尚需进一步丰富、创新。
二、领导干部心理服务供给悬浮化
从供给侧看,针对领导干部实际的心理服务供给不足,与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痛点""痒点""难点"严重脱节,悬浮化现象较为突出,导致领导干部普遍感觉心理服务不接地气、不解渴。
(一)心理服务平台尚未健全
近年来领导干部心理服务体系越来越得到中央和地方各个层面的重视,相继出台了系列文件,发展方向日益明确并积极在地方推动试点。但在试点过程中,还较多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政策宣传不透彻,基层干部受益面还不广。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发展迅速,但在课程体系方面,还缺少系统完善的领导干部心理健康课程;在培训管理方面,还缺乏明确的职责定位,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关怀还不够贴切;在组织保障方面,还存在开展心理服务经费投入不足,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基地等问题。
(二)培训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从党校师资队伍结构来看,马列、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等学科专业人才较为全面,课程体系完善。但是,适合开展心理教育的专业师资十分缺乏,培训课程很少开设或基本不开设。即使开设了,心理健康培训课程往往难以匹配干部的需求,或偏重于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概念,让领导干部觉得枯燥乏味、隔靴搔痒,提不起学习兴趣;或偏重于病理化的数据、症状和案例介绍,让领导干部觉得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病",不敢过多表现出需求;或偏重于表面化的游戏互动或"心灵鸡汤"式的励志话语,让领导干部觉得心理培训就是放松,难以真正得到他们的认同。
(三)心理体检工作尚未开展
目前,在领导干部每年的常规体检中,缺少筛选心理问题的"心理体检"。领导干部在提拔或正式任用前,基本没有开展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等"心理体检"。缺少"心理档案",就无法长期关注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亦无法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研究。其次,心理测评是领导干部了解自身心理状态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干预的参考依据。相较于身体健康体检,心理健康的自我评估较为复杂,而网络上的心理测评工具存在着质量良莠不齐问题,不专业的测试项目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更多困扰,同时不准确的心理评估也容易进一步加重其心理负担。尽管如此,目前仍缺乏一个可靠的心理服务平台来进行心理测评,也无法借助科学有效的心理检测手段和仪器来进行自我心理评估。
(四)心理服务模式较为单一
干部教学培训机构的心理培训因主业主课权重较高而较少覆盖。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体系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履职能力培训和知识培训,但由于相关部门重视不够,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导致在领导干部的培训内容中,很少安排有心理健康等课程。再有,医院心理治疗服务因"病耻感"作用发挥有限。一方面,一些人认为"心理问题等于神经病",这成为他们在遇到心理困惑时主动求助概率不高的主要原因(79.3%);另一方面,基层医院心理门诊无法满足需求,不少患者(69.3%)更愿意到中心城区心理医疗资源丰富的大医院就诊,但往往"一号难求"。同时,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管理体系和行业立法尚不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培养、资格认定、行业准入、咨询收费、继续教育等问题突出。调研发现,心理咨询单次(50分钟)费用集中在400~1200元,超过89.6%的调查者表示心理疾病治疗周期长、费用高,致使一些人不得不中途放弃治疗。
三、思考与建议
(一)建立以党校为主要阵地的心理服务平台
发挥党校密切联系各级领导干部的独特优势,构建以各级党校系统为主阵地的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科研咨询平台。一是在各级党校建立起以心理训练中心为依托的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研究基地,下沉开展分级分类的调查研究和针对性的理论应用研究,形成贴近领导干部需求和促进领导干部心理生态优化的心理健康研训体系。通过抽样调查、座谈访谈、参与观察等方式,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心理状况的分析研判,精准评估各级领导干部的心理状况,识别各级领导干部在心理健康服务上的需求,定制开发针对性的心理培训课程。二是构建各级党校、高等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培训机构之间的协同机制,强化资源共享。围绕领导干部心理教育培训的目标,依据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的全面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与领导干部的能力提升、选拔考核、监督管理等方面相互融合,从而提升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三是加强心理健康师资培训,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加强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服务的突出位置,通过师资培训提高各级党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学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培训胜任力,使各级党校的心理培训课程能够帮助学员切实疏解心理问题、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同时,加强名师名课的评选,在服务好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工作的同时,带动整个师资队伍的发展。四是提升心理服务的辐射驱动效能,促进党校平台与党政部门心理服务需求的有机整合。当前,各级党政部门自主实施心理服务的意识正逐步提高,但由于缺乏心理教师、专业场地及实践经验,往往浮于表面,尚未取得实际性效果。在此背景下,党校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为所在区域的党政部门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
(二)建立以普查建档为基础的安全预警体系
心理健康状态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将有助于疏导其心理问题。安全预警体系应建立在心理测评系统基础上。一是借助互联网科技手段,开发以自主测评和自主服务为特色的心理服务网络。对于大多数领导干部而言,在自身心理是否健康、情绪如何调节、压力如何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需求,然而他们又具有强烈的"病耻感",不愿主动寻求心理服务。为此,应运用科技化手段,将心理测评、身心健康监测预警、减压放松、在线心理咨询等功能集于一体,开发领导干部在线心理服务系统,使其能够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即刻获取便捷的心理服务。二是建议在每年常规身体体检的基础上,根据干部队伍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体检套餐,建立心理档案。通过评估和记录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和准确识别各种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心理问题恶化为心理疾病甚至精神疾病。三是及时将心理评估结果反馈给个人,并将心理健康作为选拔和录用干部的重要条件(特别是情绪控制能力、人际和谐能力和应变处理能力),把心理素质作为考察干部德才的重要内容,把心理调适能力作为衡量干部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特别注意的是,组织要严格遵守心理服务保密协议,对心理测评结果保密。
(三)建立以心理教育为内容的安全预防体系
心理健康安全预防体系是基于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旨在识别出潜在心理问题后,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建立健全针对领导干部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体系,避免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围绕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专题,构建一个科学多样且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培训课程体系。首先,开设心理健康科普课程。建立包括压力管理、情绪调节、阳光心态、职业心理健康维护、心理资本构建等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问题的识别方法、心理调适的基本原理以及心理治疗的主要效果等基础知识。其次,结合党校的核心课程进行多元化课程的构建。研究如何将领导干部的心理调适能力提升与党性修养、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以开发出更多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综合课程。例如,开发从政心态优化、廉政心理建设、领导心理学等发展性心理建设的课程,真正将课程切分清楚,把课程内容做细做实,确保学员能够真正体验到心理培训课程的实用价值。最后,加大教学形式的创新力度。开发心理教练、箱庭疗法、绘画疗法等体验式课程,为领导干部创设更好的融入体验并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通过脑波干预、生物反馈等先进技术手段,创设人机交互的心理调适场景体验,及时反馈强化心理调节的效果,激活和增强领导干部新担当新作为的心理资本。
(四)建立以心理疏导为保障的心理干预体系
根据领导干部心理问题的成因与严重程度,构建心理问题差异化干预体系。各级施教机构可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心理治疗室,或通过购买社会心理服务的方式,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领导干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或个体心理辅导,为干部提供多样化的心理支持。首先,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一方面,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领导干部促使自己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采取舞动、冥想、沙盘、绘画等表达性疗法,与专家学者进行互动交流。其次,提供个体心理咨询服务。个体咨询主要采用一对一的咨询方式,同时也可建立电话或网络形式的远程咨询平台。心理培训对于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确实存在心理困扰的领导干部,可能会在培训后产生寻求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此外,即便没有开展心理培训,领导干部也更愿意选择相信党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性、权威性以及规范性,因此也可能倾向于在学习期间寻求心理咨询服务。最后,还须建立针对心理服务人员的督导工作体系,提高心理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准和实操能力;建立针对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干部职工的心理顾问服务体系,让心理顾问服务成为干部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抓手,为更多的干部提供心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