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情况调研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37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情况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这一要求深刻揭示了个人、家庭与社会、国家之间共生共存的关系。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良好的家国情怀是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探讨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现状及路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不同历史时期家国情怀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早期的家国思想源于西周、兴于两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论充分体现了古代士大夫们不断完善自身修养以安邦定国的精神追求,在封建王朝更迭中,家国情怀逐步演变为国家民族处于危亡之际的文化凝聚力和精神凝聚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无数人、无数家庭不懈努力,推动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家国情怀已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青年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强化家国同构意识,从理论认知和具体实践上将实现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起来。

一、当前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现状

家国情怀是人们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等美好生活愿景的追求,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认同。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要引导大学生通过经典作品和史料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其爱国主义精神,还要引导其理解家国同构的深刻内涵及其实现机制,在增强实践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条件涵养家国情怀,使其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当前,利己主义、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想观念的极端化发展不断冲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部分学校对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视不够、方法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实效。

1.课程整体设计滞后,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认识契合不足。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承担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成为家国情怀教育课程设计中最为主要的任务。部分教师首先是在教学方法上照本宣科、缺乏创新,对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社会语境认识不足,使得家国情怀教育流于形式;其次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构建上存在缺失,对于世界格局和国家当前面临的困难避而不谈,对家国情怀中意识形态的提炼和陈述几近空谈;再次是在教学媒介的运用上也不尽合理,呈现方式过于抽象,单纯的数字罗列和纵横比较难以激发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时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最后是在教学评价上,将家国情怀教育中的价值观培育效果简化为依靠考核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忽略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传统文化发掘不足,未能有效引起大学生的共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厚植家国情怀相得益彰、殊途同归。部分大学生虽然在理论上熟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流于表面、知之不深、知而不行等现象普遍存在,对于如何正确理解国家、社会、家庭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误区,在不断追求社会潮流的过程中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家国情怀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坚定的文化信仰,它不仅是国家、民族认同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传统和风俗民情的见证者和塑造者。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民俗风情都是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能够延续至今的内在动力,然而,许多大学生对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不深,对琴棋书画和戏曲、诗词等更是浅尝辄止,对商业营销环境下的"洋节"熟悉程度更高。传统文化是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家国同构思想进行挖掘并以恰切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成为思政教育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3.领导协调机制不健全,家国情怀教育实效性较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家国情怀,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也多次出台文件要求增强学生群体的国家认同教育。然而,部分学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未能制定完善的、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制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化为学院辅导员或少数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家国情怀教育不能完全跟上时代发展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教材建设相对落后,教学方式方法没有完全适应当前国家建设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情况,难以将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社会现实发展有效融合,培育家国情怀的实效较差。

4.整体评价导向有所偏差,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够。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一代新人,国家民族才有希望和前途。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不仅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教会当代大学生学会思考和辨识文化潮流中的精华和糟粕,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分析和辨析思考能力。然而,从当前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现实状况来看,部分教师用"政治正确"掩盖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问题缺乏理性分析和批判性思考,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上、思想上的困惑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此外,由于现阶段的大学生思想和心理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对于新生事物虽充满热情但缺乏理性认识和明确判断,部分高校教师在施行家国情怀教育时对大学生群体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成长中的困惑缺乏深入分析,对当代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背景多元性和教育层次性研判不足,在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缺乏问题导向,阻碍了部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二、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路径分析

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是民族团结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集中表现形式,通过何种方法路径将家国情怀准确传递给当代大学生,使其筑牢理想信念,勇于担负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之大任,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职责所在。

1.加强创新、打造品牌,提升思政课程整体设计水平。打造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创建"家国情怀"系列文化活动品牌,使得"家国情怀"教育不断向课外实践延伸,提升大学思政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水平。一是以团队的形式走访扶贫企业、政府机关、乡村民居等,了解"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的运转机制及其成效,加大对乡土民情、国情现状的了解,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通过主题调查研究的方式将我国国情现状撰写成文,通过确立主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过程来增强对国家治理体系中如何化解矛盾的理解,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三是通过定期开展志愿服务的模式,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将专业所学运用于社会服务,让自身价值在实践中得以彰显。通过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系列文化实践活动,不断拓展大学思政课程的边界、提高课程设计的整体水平,引导大学生理解国家治理的制度设计和过程逻辑,真正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实质,在实践中切身感受家国情怀的魅力,提升自身的辨识能力和道德修养,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2.发掘传统文化、改进教学方法,引起大学生共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有无数以"爱国"为主题且饱含家国情怀的诗词歌赋、历史事迹,对这些文化和史实进行深入发掘,将其作为课程素材并以恰切的方式提炼教授给学生,使大学生在领略历史人物独特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的崇高理想。具体而言,一是立足于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找准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切入点,将党史教育资源等融入思政课教学;二是从教学方法手段入手,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将中国近现代史中无数仁人志士解放思想、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胸怀民族大业而不断奋斗的历史事实及其光辉历程融入大学思政课程,引导当代大学生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

3.健全领导机制、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实效。大学生思政教育从来都不是某一个教学部门或某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单独工作的成果,而是多层级、多部门统一协调的结果。一方面,构建自上而下的领导机构和管理机制,从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入手,借助学校在师资、课程、组织、媒介等方面的优势资源,通过思政教学、课题研究、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家国情怀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研讨,并在课外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和交流渠道,推送钱学森、黄大年等优秀中华儿女的爱国报国事迹,将民族传统文化中"舍小家、顾大家"等家国一体的思想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效结合。另一方面,整合教育资源,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场域,对大学生进行以培育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立足课堂,实现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校内校外、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体化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实效。

4.加强实践、传承家风,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纵观中国文明史,家国情怀既体现在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平天下"的过程中,也体现在保家卫国、抵御外辱、反对民族分裂的"治国"之历史中,还包含对于"小家"的经营治理以及个人修养的不断提升。这一理念体现在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一是鼓励当代大学生不断加强自身本领的学习和道德的提升,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创新理论迎难而上,通过实践创新解决专业领域的难题,勇攀知识高峰,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二是传承优良家风,鼓励大学生传承爱国守法、奉献社会的优良家风,在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上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志向,坚持以身作则,做良好家风的引领者和示范者;三是注重多向比较,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对社会中不良习气本质的辨识,通过"梳理社会现象、发现关键问题、分析核心要素、建立解决模式、实践解决方案、修正处置细节"的方式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构建起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模式。

中华文明历经千载而不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历久弥新,与中华文化中浓厚的家国情怀密不可分。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要从大学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入手,深入发掘传统文化,多方协调资源配置,推动优良家风传承、培育批判性思维,从而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