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脱贫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调研报告
实现脱贫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全面胜利,但是一些脱贫地区特别是脑山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还相对薄弱、后劲还相对不足,产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带农增收不明显等问题还较为突出。加快推动脱贫地区产业全面提质升级,走好产业联农带农富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立足XX实际深入探讨"脱贫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XX省XX市XX区XXXX村为调研对象开展调研,采用实地调查、入户走访、资料查阅和赴邻近乡镇考察学习等方式了解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村情概况
XX村位于XX区XX西南部,北靠xx户外旅游度假景区,西接XX县景区,距离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距离XX市区34.4公里。该村于2017年退出贫困村序列。
(一)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禀赋较好
XX村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旅游观光、户外徒步的理想之地。拉尔贯河贯穿村域,河水清澈见底,河岸草木葱茏。与XX县拉尔贯村接壤处有一片高山原始林区,总面积85亩,主要林木为云杉。林业资源丰富,林区内有多样的植被类型和独有的森林风光。
(二)人口外流明显,受教育程度偏低
全村居住着汉、藏、回、土、蒙古等多个民族的群众,户籍人口244户844人,常住人口210户767人。从就业情况来看,18至60周岁从业人员590人,其中区内从业人员148人,区外从业人员442人;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常住人口中初中及以下学历650人,高中或相当学历76人,大专及以上学历41人。
(三)种植业结构简单,发展初显特色
全村土地总面积2554.85亩,其中耕地面积1846.8亩,主要种植小麦、油菜等常规作物,小面积种植XX茶等特色作物。小麦种植面积1297亩,种植户198户;油菜种植面积433亩,种植户190户;XX茶、荨麻茶、蒲公英茶、树莓茶树等种植面积不到50亩,目前为村集体经济产业;其余耕地少量种植土豆、大豆等作物。
二、XX茶等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XX茶是一种以蔷薇科苹果属植物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的嫩叶为原料,利用"传统+现代"制茶技术精心加工制成的茶品,在XX境内以"XXXX茶"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经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等专业检测机构认定,"XXXX茶"提取物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疲劳、抗缺氧、抗病毒、抗癌和抑制肿瘤生长等功效。XX村身处脑山地区,海拔在2520米~2780米之间,村落西侧高山环抱,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这种生长环境为培育XX茶创造了有利条件。XX村以XX茶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如下:
(一)齐心协力引项目
2019年,XX村成立XX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次年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专门赴XX州XX县考察和引进XX茶种植项目。在当地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XX村积极争取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万元,引入企业投资25万元,成立XX茶厂,目标打造特色生态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二)因地制宜搞建设
村"两委"带头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在项目建设中用足用好中央财政扶持资金,规范生产加工流程,建成种植基地1处、现代化生产加工车间1所、小型办公楼1栋,配备专业茶叶深加工生产线设备1套。2021年,项目取得生产经营许可,试栽植成活种苗40余亩5万株,成活率96%。吸纳本地村民就业10余人,茶厂初具规模。
(三)开拓视野走新路
XX茶试产成功后,茶厂又延伸开发出蒲公英茶、树莓叶茶、荨麻叶茶等产品,并申请注册了"西纳藏茶"品牌商标。同时为盘活资源、增加收入,茶厂将闲置的办公楼二层及茶厂外围区域对外承包,与本地农户签订合约开办农家乐,春夏季吸引了不少市区游客前来品尝游玩。目前,特色产业已累计投入近10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0万余元。今年,茶厂负责人正在与本地电商平台积极协商,计划进行线上销售。
三、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局
XX村特色产业目前在基地规划、场所建设、设施配置、产品培育、品牌包装等方面逐步踏上了正轨,但在发展思路、基础条件、产业实施、造血功能等方面仍面临着困局。
(一)规划能力欠缺,品牌优势不显
目前特色生态茶叶领域市场竞争比较激烈,本地产业优势不明显。同样坐落于XX区的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自2016年始种植高原枸杞芽茶、火焰参代用茶、蒲公英茶,该园区投资规模大,生产规范化程度高,相关农产品和旅游项目已在市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XX村种植的XX茶等产品和兄弟村镇产品相比,存在一定的同质性,且在生产规模、品牌影响力、产品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上都有差距。和总产值已达千万、产品销往全国的"XXXX茶"相较,XX村打造的"西纳藏茶"在品质、销量、影响力上短时间还难以相提并论。村级组织对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还存在短板弱项,村干部推动产业发展的思路格局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具体而言,村干部未能充分考虑到同质化带来的市场风险,也没有深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使产业再发展存在着一定"跟风复制他人较多、挖掘本土特色较少,人云亦云的较多、自成一派的较少"的问题。
(二)发展基础欠佳,要素活力不足
一是人才流失较多、引进较难。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三留守"现象明显,致富带头人、乡村治理能人等优秀本土人才不断流失,制约特色产业发展。村"两委"干部虽然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还缺少品种选育、采摘加工、质量检验、品牌营销等核心环节相关的经验资质。产业在专业人才需求方面还有较大缺口,面对的是一无科技专家下乡进行专业技术指导,二无经营管理团队带来成熟发展经验的问题。二是资金持续投入不足。目前的资金主要靠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和外来企业投资,来源相对单一,且外来企业的投资难以为继。前期争取的大部分资金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备配备和产品培育之中,产业后续还面临着扩大生产、营销推广、升级产品、延长链条的现实需要。整体上,村集体经济主导产业振兴的实力不足,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动力不够,资金投入与预期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质量效益较低,产销对接不畅
一是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不够健全。村"两委"主导带动下的产业经营方式比较粗放,有时存在管理缺位现象,导致发展潜力未能充分激活释放,质量效益较低。村集体经济仍存在体量较小、底子单薄、壮大有难度的问题,没有充分盘活土地,使得特色生态茶叶种植规模有限,茶树鲜叶采摘量小,年产成品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二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和销售链路。特色生态茶叶试产成功后主要依赖本地镇干部、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推荐宣传,大部分时间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销路单一,产销衔接能力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熟人带货"模式带来的收益小,计划进行的线上销售可行性也还未经过评估考察。
(四)产业链条较短,辐射带动不强
一是产业链条短而不全。目前特色产业主要为特色生态茶叶种植,虽然做了开办农家乐等尝试,但总体产业结构较为简单,第二、三产业相对空白。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目标,光靠初级农产品种植和加工还不够,还需要继续打通品牌、市场、物流、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二是产业辐射带动农户增收能力不强。产品转化率较低,产业服务功能较弱,农户可参与的下游产业不多。目前带动村民就业10余人,占全村常住人口总数比例不到3%,组织化程度偏低。同时,群众自身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的后劲相对不足。根据入户走访情况,村民对于村集体经济关注了解不多,甚至个别村民认为"特色茶叶种植难成气候""不太清楚村集体经济发展什么、怎么发展""自己参与和从中受益的渠道不多"等。
四、下一步的发展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的发展目标,要求在现有农村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培育新产业,构建新业态,完善产业体系。脱贫村特色产业要对标新要求、新蓝图,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为基础,坚持创新引领、多措并举,不断完善产业发展链条,健全产业发展生态。
(一)加强组织协同,为高质量发展凝聚合力
党委政府要在总体规划、协调推动上展现新作为,不断提升脱贫村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水平。首先,建议区、镇层面按照特色产业"以强带弱,以大带小"的原则,组织距离较近、产业相似的村镇结对帮带、互促共建,促成人才交流、信息互通、技术共享。"先进"村在发展路线、基层党建、乡村治理等方面传经验、给思路、帮建设,"后进"村积极找差距、补短板、转理念,实现抱团发展,形成"雁阵效应";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持续引进培育生态农业、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助力特色产业固基础、延链条、拓空间,有效带动村企共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其次,村级层面要在产业发展中当好"指挥员",用好"钱、地、人"政策组合拳,不断深挖特色、优化配置,基于乡村文化特点形成"土字号""乡字号"旅游品牌,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讲,就是要聚焦"西纳藏茶"特色延伸产业链,制定农耕体验、徒步野游等个性化文旅产品,定期举办XX茶品鉴、原生态野菜采摘、林区徒步游等乡村文旅活动,推动现有产业向综合型文旅产业转型。
(二)激活发展要素,为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一是要让人才"活水"涌动。充分利用驻村工作队、科技特派员和"万名干部下基层"等帮扶力量,统筹整合各类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逐步解决技术、管理、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选优配强产业振兴带头人,既注重在本村优秀村干部、致富能手、退伍军人中选拔,又要积极引进具有相关产业技术经验的经营管理人员到村任职创业。二是要建立多元投资格局。积极争取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并在提升配套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上出实招新招。加大力度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兴业,发挥其在资金、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反哺农业。提高互助协会贷款等乡村金融服务的利用率,视情增加其在特色产业发展投资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