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党员干部营造良好干事创业环境(第2/2页)
(二)以协同治理为手段:优化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组织基础
当前,干部容错纠错机制未指明责任主体的"概括式"治理模式较多。责任主体涉及党委(党组)、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等,工作职责交叉且分工不太明确,影响容错实效,导致部分基层干部在工作中过于小心谨慎,产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多干多错"的"躺平式"心态。为了避免容错纠错权责不清、独裁专断的情况发生,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系统思维,以协同治理为手段,明确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职责范围,兼顾多方共同期待,对症下药,多管齐下,切实将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要求落到实处。
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干部容错纠错机制工作中的职责。通过完善组织架构、确定领导角色、明确部门关系、合理划分职能等举措加强权威充分、统一协调、整体运作的干部容错纠错机制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力量建设。构建多元裁决主体积极配合的工作格局,建立会商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沟通确保相关主体意见一致。一方面,"我们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2.党委(党组)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负责执纪问责和容错纠错工作的全面领导,防范容错纠错过轻过重的风险。另一方面,多元参与主体要积极发挥合力。纪检监察机关应严格监督执纪、把握政策界限、合理容错、依纪依规纠错,消除干部思想顾虑。组织人事部门应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励干部担当有为,并探索建立风险事前备案制度,对干部容错纠错的相关案例进行整理,建立全平台数据库,以便后续相似情况发生后能及时反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造成严重后果。干部个人应调整价值观念,参与"主动式容错",并将纠错后的改错结果及时上报,达成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最终目的。
其次,要搭建多元主体参与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工作平台。提升干部容错纠错机制在实践工作中的效果,要正确协调好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搭建平等、安全、高效的工作平台。一是建立多元交流平台。由政府牵头,通过诸如线上论坛、定期联席会议、专题研讨会等形式,不断完善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负面清单、裁量规则和法律法规。例如,在界定容错的构成要件时,要根据各级党委和政府一段时期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任务,以执行的效果和完成的情况为评判标准,明确是个人因素还是不可抗力因素,是主动担当还是故意为之。二是建立高效操作平台。操作平台提供直观、简洁的操作界面,集成丰富的功能模块,包括但不限于问题申报、审核、处理、反馈等各个环节,以满足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全面工作需求。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注重线上线下一体化理念的现实应用,使主体交互更加自由、便捷,实现时刻联网、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状态,线上与线下有机融为一体。四川省某市建立的高水平线上线下一体化"智慧"操作平台,积极探索实施"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智能监控、自动预警、精准推送、高效处置的操作新平台,提高了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据了解,该"智慧"操作平台已巡查发现各类问题1467件,处置1467件,处置率100%。通过对该类型智能化操作平台的学习借鉴,可以整合资源力量,优化容错程序,有效防范在容错过程中存在的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等问题。
(三)以动力要素为导向:优化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前进力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干部积极容错纠错、担当有为的动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64-65.干部只有在思想上真正地认可机制的根本目的,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才能形成强大的前进动力。
首先,要强化科学的理论武装和专业素养。2023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题主线,高质量教育培训干部。在干部培训中要重点提高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理论武装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容错纠错机制的价值导向,真正理解干部容错纠错机制不是"免死金牌",而是要放下包袱,开拓创新,增强适应新时代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领,为党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党内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要注重学习教育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先后已开展了6次集中教育,党员干部思想一次次"充电",精神不断得到"补钙"。2024年4-7月,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解决一些党员、干部对党章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等问题,最终解决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搞清楚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建议在党纪学习教育中把学习干部容错纠错理念作为一项内容,利用专题班、组织交流座谈等,将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刚性约束和先进文化、政治价值、共同道德等柔性因素结合起来,并将这项学习任务作为一项持续性工作,而不是阶段性活动,普及干部容错纠错相关规章制度,"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67.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促使基层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干部信心、增进干部自觉、鼓舞干部斗志。另外,干部在熟练掌握各项政策措施后,更要在实践工作中提升专业素养,加快新兴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储备及应用,为减少工作失误,作出实绩开拓新路。干部通过参加培训、学习课程、参与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自身在工作中的表现和成效。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从本本出发,克服唯功绩论等异化价值观,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其次,完善干部容错纠错考核指标体系。我国组织机构庞大,构建合理的干部容错纠错考核指标体系有利于解决机制运行难题,缓解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容错纠错工作执行"异化"。一方面,可以在上级党委(党组)对干部进行容错纠错工作绩效考核、任用和监督时,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结合走访调研、谈心谈话等方式,对干部行为进行精细化分析和全方位评估,把干部在推动工作过程中因缺乏经验所出现的失误,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产生和持续植根于该个体对特定目标或具体结果的追求,具有强烈的获得欲。对于那些在干部容错纠错机制实施后,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干部予以优先培养、提拔和重用,激发其创新干事的动力。而在考察对于畏难、避难并且有意搁置、回避问题的干部时,先主动从政治、思想、工作和生活方面全面了解干部内心的愿望和顾虑,教育广大干部改正不足,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保持"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并在后续工作中持续提醒,对知错改错、敢于担当、实绩突出的干部大胆提拔激励;如发现其仍存在侥幸心理,为了免责、减责而进行容错的现象,则应当予以相应的"减分"和必要的问责。2023年9月,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通报的一起容错纠错案例中,干部次某在市级党委、组织部的谈心谈话、教育转化后,积极纠错,放下思想包袱,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工作热情大幅提升,工作中认真履职、任劳任怨,后被选派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因此,在容错工作完成后,组织人事部门要积极帮助和督促干部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和纠错措施,解决因工作失误引发的矛盾,切实取得问题的最大化治理成效或尽最大可能及时止损。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助力干部容错纠错工作考核指标的设定。遵循"必做事项"和"附加事项"双轨工作制度。当"必做事项"未完成,而"附加事项"发生错误时,各责任主体部门要以更严格的标准、更扎实的作风推动干部容错纠错工作。其中"必做事项"是公务体系已经成熟完备运行的工作内容,为了避免干部的"躺平式"作为,当"必做事项"在工作阶段性结算未完成时,必须作出问责处理;而"附加事项"作为干事创业的部分,可以依据"三个区分开来"的理论原则进行合理容错纠错,防止地方相关部门在模糊政策下不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在"附加事项"得以创新性发展,推动工作前进时,应给予表彰奖励。
(四)以领导干部为表率:优化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关键因素
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强调了领导干部做表率的重要性,在整风工作中主要和首要的治理对象是党的高级干部。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更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形成"头雁"效应,推进领导干部"以上率下,自上而下,一级带一级,一级做给一级看,自觉起示范带头作用"。
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当下,我国尚未制定中央一级层面的容错纠错实施办法,地方党委和政府也处在探索过程中,关于容错纠错的使用限度,亟待研究。因此,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工作实践中,要做好表率,做到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通过亲身实践让下级干部理解、认同干部容错纠错机制,进而在实干创业中积极作为、勇于担当。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主要体现在其对"决策权""任用权"的使用上,将这方面内容加入容错范围,不仅有利于鼓舞基层队伍士气,也能够减少决策和任用的失误,避免引起腐败、职能僭越等不利后果。同时,领导干部在机制的整体性优化过程中,要设置事前事中事后联动机制。在事前进行防错工作,构建起一套重大事件的风险评估系统,针对那些难做、难啃、难办的项目开展风险分析和审核工作,进行事先集体讨论,并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将出错的危险降到最低。对于潜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有重点地加以指导,使其得到及时改正。在事中监管方面,要加强对政策制定过程的监管,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和监管的过程中,加强调查论证,集体讨论,科学、民主地作出决定,做到对问题的早发现和及时处理,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违规违纪现象进行及时整改。在事后纠错中,将纠错工作与容错工作同时展开,相关部门要通过函询、通知书等形式,对相关的机构和人员发出纠错通知,并监督其整改和执行。
其次,领导干部要积极下沉基层,激励干部主动运用容错纠错机制。领导干部应激发基层干部群体自我目标实现与干事创业的共鸣和热情,激励他们主动地发现错误,共同"积极性纠错",使基层干部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鼓舞,进一步增强其认同感和满足感。在落实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要运用好基层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保险丝",既要避免电荷太小不能服务好"需求",也要避免电荷太大伤害了"设备"。为了解决基层干部和社会公众对容错纠错机制的刻板印象,领导干部应加大监督和宣传力度,提高容错纠错的公信力。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决策监督制度,使容错纠错的决策过程处于民主监督之下,减少徇私舞弊、侵害利益等行为发生,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及舆情反映,及时进行监督反馈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大力发掘各个层面的容错纠错典型案例,紧扣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加大对好干部的宣传力度,采取干部座谈、专家交流等方式,增强案例示范效应。据某高校课题组的《党政干部队伍年龄现状调研报告》统计,当前"90后"群体已经成为党政系统的重要力量,青年干部知识层次高、知识面广。领导干部要激励基层青年干部发扬大胆尝试、创新创业的工作精神,及时公布容错纠错的实施过程和注意事项,在有效激励青年干部的同时也能减少同类事件的发生,强化其实践工作中的决策力和互动力,增强基层干部群体对工作任务的兴趣和热情。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