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材料: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材料: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在我国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中,锻造形成的"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价值使命,具有高度的意识形态契合性和坚实的融入机理。推进脱贫攻坚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讲深、讲透、讲活脱贫攻坚这堂"大思政课",用思政课激活、传承脱贫攻坚精神密码,是讲好百年大党辉煌奋斗史的重要篇章,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性的重要课题。
一、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1.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肩负着深入、系统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重任。脱贫攻坚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新时代最鲜亮的精神品格和时代标识,彰显出无数党员干部、英雄模范和贫困群众在伟大脱贫攻坚实践中的精神气概和磅礴伟力。因此,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引导学习和发扬中国人民敢于斗争、勇于胜利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探索和总结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培根铸魂的教学路径和教学规律的重要维度,更是赓续传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重要渠道。
2.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的应然要求。只有融入时代、融入生活,常讲常新,高校思政课才能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脚步同向同行。伟大的脱贫攻坚战是新时代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和优质载体,要善于挖掘脱贫攻坚这堂"大思政课"中蕴含的丰厚的教育资源,将上下一心、艰苦奋斗的典型事迹和感人故事,变成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库,将研究、阐释、宣传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重要讲话、研究报告、统计公报、出版图书、影视作品等作为学生阅读文献,为枯燥的理论讲授注入活力,弥补现有思政课教材的理论内容对社会热点、学生疑点关照不足等问题,赋予教学内容鲜活的时代意蕴,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
3.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情怀的重要阵地。"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实现的目的在于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过程触动学生的内心和灵魂......培育马克思主义关注人世苦难和社会进步的情怀与境界。"在我国脱贫攻坚战中,数以万计的驻村工作队、驻村干部、乡镇(村)干部,尽锐出战、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正是他们的坚守与付出、责任与担当、奉献与牺牲,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最壮丽的史诗和赞歌。可以说,脱贫攻坚精神蕴含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必胜的决心信心,这本身就是思政课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用党扶贫脱贫的奋斗历程、伟大成就和历史意义鼓舞斗志、涵养气概、汇聚力量,为青年大学生传承理想信、敢于攻坚克难提供奋斗动能,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要点
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为根本遵循,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从"六个维度"做到"六个讲清楚",凸显方向性、旗帜性和引领性,实现思政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的教学目标。
1.突出政治的高度。要在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脱贫攻坚执政使命与价值坚守关系的基础上,讲清楚脱贫攻坚战如何彰显出百年大党永恒的初心使命,积极教育引导坚定政治信仰,提升其政治认同。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日子,栉风沐雨,矢志不渝,与贫困作斗争,用全面小康"不落一人"的实际行动兑现着不负人民的庄严承诺,培养学生善于从政治高度看问题,提升政治觉悟,锤炼政治品格,增强政治责任感。
2.把握历史的厚度。要在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扶贫攻坚百年历史与中华民族反贫困数千年历史关系的基础上,讲清楚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群众摆脱千年贫困,积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以史鉴今、知古鉴今,树立"大历史观"。既要向学生梳理清楚党领导人民扶贫脱贫的伟大历程,又要让学生在宏阔的历史视域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还要让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我党治贫脱贫中的历史经验和智慧,提升运用历史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挖掘理论的深度。要在深刻把握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关系的基础上,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什么能指引脱贫攻坚有效实施,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明事、知理、增智、强志。要向学生讲清我国减贫脱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讲明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创新,讲透中国共产党如何举全国之力、聚全民之智、集多方之志,造就势不可挡的攻坚态势。还要让学生理解脱贫攻坚精神的生成逻辑和时代价值,提升其运用理论思维分析观照现实问题的能力。
4.彰显实践的力度。要在深刻把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与中国特色治贫体系、治贫能力关系的基础上,讲清楚脱贫攻坚伟大成就是如何赢得的,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又是如何诠释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以积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学习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的思维方法,提升攻坚克难的本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通过脱贫攻坚精神教育,积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实现第二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立鸿鹄志,埋头苦干、勇担使命、勇毅前行、做接续奋斗者。
5.饱含情怀的温度。要在深刻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和坚定人民立场关系的基础上,讲清楚脱贫攻坚精神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积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厚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情怀。从党的总书记到村支部书记、再到勇立脱贫一线的驻村干部、群众,都以不负人民的实际行动彰显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夙夜在公、躬身实践,深入贫困地区调研走访,具有巨大而积极的教育引领效应;让为脱贫奉献青春生命的黄文秀等"90后""00后"扶贫干部,用精神做路标,用行动践行誓言,用生命赴使命,在脱贫路上谱写了一幕幕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具有荡气回肠、催人奋进的教育激励效应。要充分挖掘这些生动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把多彩的个人梦想与伟大的强国梦想融合起来,披坚执锐、勇立新功。
6.胸怀天下的气度。要在深刻把握中国消除绝对贫困与全球减贫事业关系的基础上,讲清楚我国减贫治理样本蕴含的中国智慧、我国消除绝对贫困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的中国力量,积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减贫答卷的世界意义,立志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有用之才。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立足世界大格局、国际大视野来阐述大道理,运用翔实的数据、真实的案例、科学的对比,来阐释中国不仅实现数亿人口绝对脱贫,而且积极参与、推动国际减贫合作,分享中国减贫方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国担当、大国风范。进一步教育学生既要心怀"国之大者",又要胸怀天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路径
推进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各门思政课坚持政治引领与情怀培育、学理讲授与实践引导、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媒体融合与方法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炼脱贫攻坚精神中的"精盐",优化"放盐"的技术和艺术,使其融入更自然、更亲和、更有针对性。
1.坚持"一体化"教学设计,实现课程优化衔接。按照分层讲授、分众教学的机制,统筹本、硕、博思政课的课程特点,探索将脱贫攻坚精神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融入课程教学的"梯度"体系,从而达到"步步高""步步深"的目标。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从历史的视角,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治理贫困的国史国情教育及创造脱贫奇迹的历史进程的解读,培养青年学生从恢宏的历史中感悟中国共产党初心如磐的坚守。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从价值视的视角,侧重用脱贫攻坚精神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激发其投身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社会责任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从理论的视角,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精准脱贫中的运用,理解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和道路的价值升华。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层面讲清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理论创新成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从实践层面,让学生深刻把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所凝结的基本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安排及其战略意义,增强对"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行动自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中,从方法论层面让学生理解脱贫攻坚精神蕴含的思维方法和中国共产党脱贫治贫的规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中,从国际视野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2.精心设置专题,实现内容优化衔接。要各门思政课教材为基础,深入挖掘脱贫攻坚精神的科学内涵,整合优化教学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脱贫史、中国治贫实践与经验启示、中外治贫体系和效能比较、中国脱贫攻坚的世界意义、乡村振兴战略与青年责任使命等内容,设置专题教学模块,精选教学素材,组建教学案例库,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讲求实效性,提升教学质量。3.融合现代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载体。要紧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善于运用大数据"互联网+"、VR等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学习通、雨课堂、智慧树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充分发挥"学习强国"等平台、传播内容时效性强、感染力强的优势,挖掘、整理、分类、提炼蕴涵脱贫攻坚精神内涵和价值导向的优秀素材,推动教育内容和教学资源实时更新;还可以利用"小程序"开展持续性的学情调研,综合使用案例式、专题式、翻转式、体验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探索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模式,以增强教学内容的鲜活度、师生的兴奋度、课堂的活跃度。
4.提升话语表达艺术,激活教学情景。讲好脱贫攻坚这堂"大思政课",具有一定的语言魅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因此,将脱贫攻坚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注重教学话语表达方式的创新,增强话语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注重将理论话语、政治话语转化为对话式、研讨式风格为主的话语风格;注重将脱贫攻坚这一"大主题""大道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生活语",使其"话语表达既有生活温度又有情感热度,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将弘扬和践行脱贫攻坚精神转化爱国报国的行动自觉。
5.拓展实践教学内涵,注重实践赋能。上好脱贫攻坚这堂思政课,必须树立"大思政课"的理念,善于构建一体化育人格局,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合力效应。讲好脱贫攻坚精神,要有效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实践,促进优质资源和平台共享,使抽象理论和具体实践、宏大叙述和个人体验相融合,强化实践育人效果。具体来讲,既可以邀请脱贫攻坚的英雄模范、驻村帮扶干部等"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主题,拍摄微视频、微电影、情景剧等"动起来",还可以让学生"走出去",深入脱贫地区开展实地访谈、参观调研,深入脱贫攻坚专题纪念馆、党史馆、展览馆等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体验式、沉浸式教学中,增强学习效果,提振精神面貌,为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踔厉奋发、笃行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