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2024党建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支部2024党建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X党支部在上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中心任务,扎实推动各项党建工作不断深入。支部不仅通过强化党员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生活制度,提升了全体党员的政治素养与理论水平,还积极将党建工作与单位的实际需求紧密融合,推动党建引领业务发展,确保党建和工作经营双促进、双提升。与此同时,党支部切实履行了党组织在单位中的政治责任和引领作用,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通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X党支部积极推进党建创新,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推动单位实现高效运营和可持续发展,确保单位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与竞争优势。现将本年度党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党建工作成效
(一)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之魂
X党支部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通过不断创新学习机制,着力提升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为此,党支部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确保在每次会议上首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理论武装。全年精心策划并组织了超过30次学习交流活动,涵盖了党员大会、主题党日、专题党课等多种形式。这不仅丰富了学习载体,还确保了理论学习的全面覆盖和深度渗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党支部始终强调压实主体责任,要求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学习、带头领悟,并带头分享学习体会。同时,支部进一步推动学习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确保理论学习不仅停留在书本和会议室,还能够转化为推动实际工作的强大思想动力。通过创新活动载体,党支部不仅组织党员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参加专题研讨,还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有效增强了学习的灵活性与实效性。党员们在思想上受到了深刻教育,进一步筑牢了信仰之基,夯实了理论根基,从而更好地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贯彻落实到企业的日常运营和战略规划中,确保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战略定力。
(二)统筹推进组织力提升行动计划,高标准落实,建强组织体系,夯实党建基础
在推进组织力提升行动计划过程中,X党支部始终坚持高标准落实各项任务,全面建强组织体系,夯实党建基础。首先,党支部以坚定信念为核心,努力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坚强的战斗堡垒。通过整体推进区域化党建共同体建设,支部积极构建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以联动和整合多方资源的方式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在我镇的各个社区,支部推动成立了X个社区综合党委,确保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在具体实践中,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议成为常态,这不仅增强了党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也为相互学习、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通过建立完善的定期议事制度、联系沟通制度和双向服务制度,党支部进一步规范了各类党组织的运行模式,并确保各领域党组织在具体工作中能够互联互动、形成合力。例如,在党建联席会议中,党支部通过集体讨论、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找准区域党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强化了整体执行力和战斗力。此外,党支部还大力推进双向服务制度,使得党组织能够更好地与辖区内的居民、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实现双向沟通,解决了群众实际困难,增强了党组织在基层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整体来看,党支部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进一步夯实了党建基础,也大大提升了组织力,确保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全面落地和长效发展。在这套体系的推动下,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力、凝聚力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显著加强,为区域和社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三)全力推进"两新"组织建设,提升党的基层组织覆盖率和影响力
在"两新"组织建设方面,X党支部始终坚持以全覆盖为目标,全面深化底数摸排和组织建设"双同步"工作,确保党的组织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特别是在新兴业态和企业中扎实推进党建工作。2024年,党支部持续推进应建尽建、应联尽联、应纳尽纳的工作原则,不断强化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建覆盖面。在实际操作中,党支部通过常态化的摸排工作,深入调研掌握辖区内"两新"组织的最新发展情况,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新业态的发展同步进行。这不仅是对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要求,更是提升党的政治引领力和组织凝聚力的必要措施。2024年,党支部成功成立了X个"两新"党支部,覆盖了X家企业,实现了对企业的有效覆盖,进一步提升了党的组织覆盖率。在此过程中,党支部特别注重在新业态领域,如互联网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等新兴行业中建立党组织。这一做法不仅能够及时适应新经济形式的变化,还可以在新兴领域中迅速构建党组织的政治影响力。通过加强新业态中的党建工作,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使得党建工作能够深入到更多的新兴领域,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这些领域能够得到有效贯彻。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镇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解决和改进。首先,在农村党组织建设方面,领导核心作用还不够鲜明。部分农村党组织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治理效能、服务群众等方面缺乏足够的领导力和影响力,尤其在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和提高群众凝聚力上,尚未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主导作用。这一问题可能源于党组织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基层党组织在执行力、创新力等方面存在短板,导致村级治理和服务水平提升的效果有限。其次,"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认识度不高,影响了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在许多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党建工作未能深入人心,党组织在这些领域的存在感和认同感有待提升。这可能是由于"两新"组织的负责人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或党建工作与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导致党组织在企业管理和发展中的作用发挥不够,进而影响了党组织在这些新兴领域的政治引领和凝聚力。第三,党建品牌创新能力不足,影响了党建工作的整体活力和持续发展。尽管我镇在打造党建品牌方面有所尝试,但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创新举措,导致党建品牌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有限。品牌的持续更新与拓展能力不足,使得我镇党建工作在对外宣传、引领群众等方面缺乏亮点和突破。这不仅使党建工作缺乏吸引力,也限制了其对年轻党员和群众的凝聚力与号召力。最后,发展党员指标与现实需求不相匹配。部分基层党组织在党员发展工作中面临人才储备不足、优秀年轻人才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导致党员发展滞后于现实需求。特别是在农村和新兴行业中,优秀党员的比例较低,后备力量培养和提升空间较为有限,无法满足当前党组织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发展后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三、工作计划
(一)抓住思想引领着力点,紧握政治建设"方向盘"不动摇
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思想引领始终是关键。202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重要之年,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我们将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这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高度一致,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一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紧握政治建设的"方向盘",确保方向不偏、路线不变。为了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深入党员心中,我们将综合运用镇委党校、各村(社区)的分教点、党群服务中心和红色研学基地等资源,进一步深化党员干部对党的XX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和领悟。通过组织系统化学习班、专题党课和党日活动等方式,帮助党员干部深刻理解中央的决策部署,并将这些精神贯穿到日常工作和实践中去,确保思想引领贯穿全局、全员、全过程。
(二)找准组织建设发力点,筑牢基层组织"桥头堡"不松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作用。为此,我们将找准组织建设的发力点,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具体而言,我们将继续推进党建标准化建设,严格规范"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党内基本组织生活机制,确保党内生活的严肃性与规范性。特别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上,我们将继续坚持并巩固党组织的领导地位,推动党组织向产业链、合作社等新经济形态延伸,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乡村振兴、优化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全面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制度,确保村级事务的公开透明和科学民主决策。这不仅能够强化党在基层的领导力,也能够提升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度和认可度。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将进一步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础,确保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能真正发挥出"桥头堡"的关键作用,团结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
(三)把牢锻造铁军关键点,厚植人才培育"练兵场"不懈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年轻干部的培养。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人才的培育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我们将把人才培养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围绕镇委、镇政府的中心工作需求,加大对专业人才特别是规划人才的招录力度,确保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任务有充足的人才支撑。同时,我们将建立年轻干部后备人才库,为年轻干部制定"一人一策"的培养计划,量身定制他们的成长路径,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党组织、承担起更重要的职责。通过系统化的培训与实践历练,我们将为年轻干部提供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此外,还将进一步消除干部的后顾之忧,通过健全的福利保障机制和更加灵活的工作安排,确保干部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为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而言,2025年是落实党的XX大精神和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的重要节点,党建工作必须始终围绕思想引领、组织建设和人才培育三个关键点发力。通过不断深化政治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以及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我们将确保党建工作能够始终保持强劲动能,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