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党课讲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第2/2页)
三是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有机结合。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就必须主动出击,必须"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一方面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我们要主动发声,让人家了解我们希望人家了解的东西,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另一方面,还应把舆论斗争作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方式。要旗帜鲜明与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作思想舆论斗争,及时批驳错误观点。特别是西方抹黑中国的言论,如果不及时加以澄清和纠正,就会以讹传讹。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我们不能默不作声,要及时反驳,让正确声音盖过它们。"只有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互为补充,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才能顺利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三)意识形态工作任务的创新
意识形态工作任务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环境、对象等不断发生新变化,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有没有发生改变呢?答案是,根本任务没有改变。
一是坚持"两个巩固"。新时代,各项事业成就显著,越发接近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然而,伴随市场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诉求和价值观念更加多元。特别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媒体时代,加速了信息传播速度、拓宽了信息普及范围、打破了时空隔阂,但信息爆炸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威胁着意识形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两个巩固"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
二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方面,新时代社会思潮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解释力。2021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2020年初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加速推动了从个体、企业到政府全方位的社会数字化转型浪潮。民粹主义、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成为近十年来国内最活跃的社会思潮。甚至有人肆意捏造否定党史、国史、军史的"野史",攻击诋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污名化、妖魔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部分民众甚至党员干部对政治信仰产生怀疑。另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抓手,特别是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相关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上,提出与党和国家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话题设置和争夺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性。针对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建设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要在引领社会思潮、塑造时代新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上发挥支配和主导作用,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三、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方略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从具体工作领域和具体战略两个层面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规划和部署,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意识形态工作重点领域的全新部署
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局势得到根本性扭转。但在意识形态建设中还存有一些潜在风险,特别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就是其中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聚焦重点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安排、新部署,对切实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凝聚人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是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
在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中充斥着复杂多元的信息交流渠道,诸如微信、微博、Bilibili、抖音等,它们共同演绎着多重交叉的参与主体、多重角色的互动与交流。随着移动网民用户的不断增加,敌对势力注意到网络空间的广泛影响,通过发表断章取义、剪裁拼接的网络信息吸引用户眼球,使得各种错误思潮和错误价值观念等"噪音"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进一步加剧了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化。
近年来,"躺平"、"内卷"、"容貌焦虑"、"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等成为大家广泛参与的热门话题,由此形成的舆情样态,加剧了社会大众复杂、挣扎、矛盾的群体心态。对于青年来说,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理性判断能力较弱,极易受到不良舆论倾向的裹挟,如果引导不好就可能会走向舆论表达的极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任务,谁掌握了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谁就决定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导向,进而掌握网络空间的领导权。必须大力提升对网络技术应用的监控能力,主动出击开展网络舆论斗争,巩固和支持"红色"地带的声音,引导和争取"灰色"地带的人群,严厉打击和遏制"黑色"地带的势力。
二是高校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艰巨任务,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
青年是否拥有正确的政治信仰,关系到未来各项事业建设的成败。当代大学生多为"00后",其思维活跃,有自己的话语空间和话语体系,具有较强的批判意识,但辩证客观的理性思维尚未成熟。因此,这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抓住了、抓好了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首要的,就是坚持党对高校的思想领导,处理好学术自由与政治原则之间的关系,既坚持政治性的本质要求,又遵循学术性的基本要求,严厉打击借"学术自由"名号歪曲、攻击我们的党和国家。
例如,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琳琦,在校担任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世界现代史》、《现代国际关系史》、《现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正是这样一位大名鼎鼎的历史系教授,却在社交平台上多次发布各种不当言论,
在教授于琳琦的言论中,有歪曲历史的言论、也有三观不正的言论,丝毫不尊重历史,甚至可以说是在公然与民族的价值观"唱反调"。很难想象,他的教学究竟会传授给学生怎样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点是思想和政治领导,坚持党对高校的政治领导是保证高校办学方向正确性,保证高校为社会主义事业培育接班人的保障。
(二)意识形态工作战略举措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战略举措的新思想、新目标,为深入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目标指引。
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我们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是全社会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价值层面的集中体现,其本身也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逐步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从衣食住行到言谈举止,到家风校规社会公德,再到健全功勋表彰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更要从娃娃抓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少年儿童的基本遵循。
二是增强对中国梦的宣传与阐释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话语日渐走入人们视野。中国梦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连接国家、集体与个人,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旗帜。将我们引向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就是中国梦。中国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一种引导的功能,将大家整合起来,凝聚起来,将大家的行为,大家的事业,引向什么,引向中国梦的,这是一个伟大的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而坚持中国道路,就必须向人们讲清楚,各国的发展道路是由各国的具体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反映着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弘扬中国精神,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教育,让全社会的成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习近平反复强调,要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但国际社会仍存在许多误差,还应寻找合适的对外传播方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通用的话语体系,努力传播中国声音,让国际社会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发展和中国道路。2015年,习近平在美国华盛顿州演讲时,通过结合自身经历,把中国梦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结合,讲述了梁家河的故事,十分形象。他回顾了自己十几岁到梁家河插队当农民的经历,讲述了梁家河今胜于昔的巨大变化,并深情地说:"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我们用了30多年时间,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13亿多人摆脱了物质短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