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学习心得(三)-49篇(第7/16页)
多"思"问题本质,"抽丝剥茧"抓住调研重点。没有对事物本质的深入认识,调查研究就只能浮在表面,不能深入下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调查研究要切忌"只打照面"的"蜻蜓点水式"调研,要树立问题意识,把准问题导向,带着问题深入群众、了解实情,把身心沉下去,到基层一线亲自察看、亲身体验、亲近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既要在工作先进、局面良好的地方总结经验,又要敢于深入情况复杂、困难多的地方发现问题,切实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洞察本质,从众说纷纭的争议中明辨是非,切实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摸清实际情况,善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透过"病症"找准"病根",开动脑子、追本溯源,促使调查研究往"深"里走,为问题的实际解决打下牢固的根基。
多"行"整改落实,"跟踪问效"转化调研成果。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调查研究的落脚点是着力解决发现的问题,只有鲜明结果导向,才能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实际调查研究中,调而不研、回避落实,对基层难题常用"研究研究""回头再看"等说辞敷衍应付、不了了之,这不仅给基层增加负担,更严重损害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如果把调查与研究割裂开,调查时光顾着听和看,研究时只顾看资料,最终的调研成果可能会滞后于当下的新形势新要求,成了"冷饭",失了"鲜味"。因此,调查研究要切忌"浮于表面",要透过问题表象抓住事物的根本规律,从根本入手,着力解决基层难题,做到调研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不断地跟踪问效,让调研成果往实里走。
调查研究要"系统看、周密思、标本治"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时要用心用力用情"系统看、周密思、标本治",真正为事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下马看花"系统看。"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凡事皆有两面性,调查如果先入为主"定调子","挑肥拣瘦"选对象,"嫌贫爱富"看风景,就会导致盲目乐观,过程失之毫厘,决策谬以千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想要通过深入调查弄清难题积案、顽瘴痼疾的"源头问题",就要扩大样本,收集信息,最大程度地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避免蜻蜓点水、盲人摸象,更要"深"下去,最大限度地找到表象后面的真相,避免畸轻畸重、顾此失彼。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更要"心"入百姓,多交几个"知心朋友",既听"顺耳话"又听"逆耳言",在同坐"一条凳",同喝"一碗水",同聊"一件事"中摸清"真民情"。
"解剖麻雀"周密思。"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对于深入调查的发现的问题,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问题绝不是一座"孤岛",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想要用有限的资源和精力,通过"解剖一只麻雀,解决一类问题",就需要反复推敲、周密思考、深入分析,历经多次"否定之否定",抓住问题本质、提炼事物规律。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既从小处着手,洞察细微,以"一叶知秋"思维,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急难愁盼之中发现有关民生的"大问题",从苗头性、倾向性现象中看到问题发展趋势,在细心梳理归类中把握问题脉络,还要把局部问题放在全局中思考,从调研的重点领域落脚,见"树木"更要见"森林",将大量的抽象的现象转为具象化的数据,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真正做到"慎思明辨"。
"量体裁衣"标本治。《方案》指出,"必须坚持攻坚克难,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勇于涉险滩、破难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广大党员干部一方面要以"钉钉子"的尺寸之功,"凿深井"的埋头苦干,对照"问题清单"一项一项"过筛子",理清主次问题,根据问题轻重缓急,转化措施"对症下药",从而逐项击破,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另一方面要以"涉深水"的勇气,"破藩篱"的魄力,较真碰硬,一抓到底,切实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同时,党员干部要始终将人民的呼声放在心上,把群众满不满意、群众高不高兴、群众答不答应作为检验调研有没有成效的"试金石",在跟踪问效、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中制作出"标本兼治的衣裳"。
调查研究要有"共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那么调查研究如何才能做到客观、务实、有效?答案就是要有"共感"。只有厚植人民情怀,与人民群众建立"共情"联系,才能赢得干群同心、党群同行,调查研究才不会"跑偏走样"。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出有"共感"的调查研究,就要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凝聚思想"共识",融聚情感"共鸣",汇聚实践"共振"。真正让调查研究联系实际、反映实情、展现民意。
尊重人民,凝聚"心往一处想"的思想"共识"。若调查研究只是按照事先设定好的"剧本",看设计好的"场景",听准备好的"台词","剃头挑子一头热"式的调研。亦或是"坐在车里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座谈会上谈一谈"走马观花式的调研,不仅无法实现调研目的,反而容易激起群众反感。为此,广大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必须要尊重人民,谦虚恭谨,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以满腔热忱的激情,"眼睛向下"的勇气和"甘当小学生"的决心,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走进生产一线、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同吃一锅饭,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把政策术语、发展行话"翻译"为群众听得懂的"土话""白话"。在个体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广泛凝聚思想"共识",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使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真正做到察实情、出实招、心贴心谋事、实打实解题;真正实现科学调研、民主决策;真正达到为人民群众纾解"痛点"、打通"堵点",解决"难点"的调研实效。
依靠人民,融聚"拧成一股绳"的情感"共鸣"。只有一切紧紧依靠群众,将"为人民服务"的真情实感输出给群众,沉浸式感受"群众视角",全方位理解"群众逻辑"。激发出群众的情感"共鸣",调动起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度,调查研究才不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牢记"国之大者",秉持问题导向意识,自觉对标党旗所向、群众所需,主动对标重大战略、重点项目,聚焦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人民群众中间,带着调研目的和问题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与群众融聚一堂,身挨着身坐,心贴着心聊,运用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地梳理各类问题,条理化、逻辑化、系统化汇集各种民声,找到问题"症结",读懂民情民意,在情感上与群众共鸣,在认识上与群众共通。与人民群众聚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调查研究才能"立本探源"、客观有效,才能经得起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
惠及人民,汇聚"劲往一处使"的实践"共振"。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大兴调查研究,要牢记"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宗旨。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初心使命,厚植为民情怀。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搞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调研,不能搞"钦差"式调研,不能搞"被动式调研",不能搞"嫌贫爱富"式调研,而是要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把惠及人民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做到接地气、通下情。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掌握大家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通过调查研究,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掘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出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从而更好地作出决策服务人民。让党心民心同频"共振",汇聚起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磅礴伟力。
读懂"人在事上练"的"练"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干部干部,干字当头。担当作为,是党员干部职责所在。但是干部的担当精神、担当能力、担当实绩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干部在一件件大事小事、急事难事上练出来的。"人在事上练"科学回答了好干部如何成长的问题,读懂"人在事上练",关键在于读懂"练"字。
人在事上练,要"练"出一颗忠诚于党的大心脏。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要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对党绝对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通过一件件事情去体现。要把学习的事情做好,思想不到位,行动受拖累,要坚持学习、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特别是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用理论上的清醒坚定确保政治上的绝对忠诚。面对社会上的不良思潮,旗帜鲜明敢于亮剑,以身作则宣讲解读好党的理论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教育和引导群众,不断增强党的号召力。要把党组织交给的每件事都做好,即使遇到困难、挫折,即使根据工作需要要到乡镇基层工作,也不抱怨不放弃、不应付不躺平,始终保持"一抓到底"的勇气和韧劲,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全部心思放在为党工作上。
人在事上练,要"练"出一副担当为民的宽肩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担当为民不是空洞的口号,群众的认可需要用实干实绩来挣得。老百姓的事情再小,也应成为党员干部心头的大事。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群众评价作为工作指向,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解难题,勤勤恳恳地做好事。多解老百姓的燃眉之急,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少做花上垒花的虚功,不做哗众取宠的糊涂事。要多听群众意见,善于调查研究,多到基层走一走,多到群众家里看一看,多去企业车间转一转,把情况摸透彻,把民心凝聚足,有的放矢开展工作,让老百姓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