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产业发展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
在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产业发展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十年,山乡巨变。我县43万人民群众始终牢记省委殷切嘱托,注重科技创新,坚持市场导向,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十年来,全县特色产业面积从2013年的19万亩扩大到45万多亩,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14200多元、4600多元增加至31400多元、14500多元,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3年的46.96多亿元增加至99.5多亿元,实现了翻一番的历史性转变。昔日的贫困县已蝶变成为今日远近闻名的"百果园"。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 党建领路,筑牢产业发展核心"引领力"。
充分发挥党员村干"头雁效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原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村支书王安全、科技能人丁青青等党员村干的示范带动下,我县积极探索水果种植,一步步把传统种植观念转变到水果产业融合发展上来,把一个个贫困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水果种植大村和周边地区优质水果引种、示范、推广、服务基地。同时,积极吸收新乡贤、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等能人加入党组织,如党员能人、省级龙头企业周生堂公司负责人周祖辉担任菖蒲塘村党委书记后,推动农旅一体化、水果产业种培销售升级提质。十年来,我县产业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充分体现了党建引领的作用。实施百个产业党组织工程。依托现有旅游、农业、优势产业资源,依托产业布局规划,依托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建立了水果产业、旅游产业、女子嫁接队、周生堂公司等功能型产业党支部10个和旅游服务、产业技术服务、柚子产业、猕猴桃产业等产业党小组115个,产业党小组建立后,有效并打破原有地域设置模式,党组织成了增量提效、培管销售等发展方面的"尖刀利器",推动党员群众"跟党一起去创业"。全面推进互助五兴。在全县率先推行"互助五兴"试点工作,以脱贫攻坚"户帮户、亲帮亲"活动为抓手,成立学习互助、产业互助、乡风互助、邻里互助、绿色互助5大类互助小组12000多个,覆盖全部在家农户,党员互助小组组长中党员有570多人,产业大户有280多人、致富能人有170多人。推行党组织、党员、村民"三积分"管理,以大评小奖、爱心积分超市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书记带、组织领、党员示范同,共同奏响脱贫攻坚"大合唱"。
二、 人才铺路,构筑产业提质增效"加持力"。
实施能人治村工程。2021年1月村两委高质量完成换届任务,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村主干换届后实现"两升一降"。加强建设"后备军",动态储备后备干部733名,保证每村储备2名以上后备干部。引进"一支工作队、一支专家队、一名村警、一名村医、一名大学生村主干、一名法律顾问""六个一"队伍,班子干部队伍团结协作,充满活力,能人带动、能人治村作用得到充分展现。实施乡贤引领工程。建立新乡贤队伍储备库,630多名新乡贤被评为村(社区)发展顾问,为村庄发展把脉问诊,出方健体,不定时召开座谈会,1600多名乡贤在各自岗位上引领带动群众致力脱贫致富。实施村企联建工程。积极与省级龙头企业周生堂公司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蜜柚、猕猴桃等产业资源直接对接公司产品需求,实行保底收购,2022年全县283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7000多万元,同比增长来讲近250%,全面完成达标任务,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实施"四爱五讲"新型农民培育工程。积极推进以爱党、爱国、爱家乡、爱劳动,讲公德、讲诚信、讲科技、讲法律、讲卫生为核心内容的新型农民培育工程,举办法律讲座、卫生讲座、送医下乡等活动620余场次,举办职业农民培训班30多期,参加培训人数6280余人,为100名村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开展农户授信贷款,推行幸福互助基金,对特殊会员、八十岁以上老人生日,会员去逝、会员子女教育等情况进行慰问支持,让农民真正感觉到"诚信是金"。
三、 科技指路,服务产业高质发展"创新力"。
选优选准产业方向。从西瓜、蜜柚到椪柑、猕猴桃,我县坚持不断引进品种,不断更新换代,始终领跑周边四省水果产业发展。如我县菖蒲塘村靠着紧抓"科技""市场"两个关键要素,紧跟市场需求,不断引进、选育新品种。产业面积从2013年前的不到2000亩,增加到现在的8000亩,并带动合并村一同发展致富,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6000多元增加到去年的30000多元。建立专家工作站。为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精准指导,充分发挥省农科院、湖南农大与我县在水果品种特性研究、新品种选育及水果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先后建立了1家国家级、2家省级科技小院,5家州级专家工作站;荣获全国最美猕猴桃科技小院、国家蚕桑技术体系长沙试验站基地、全省小杂粮产业联盟"苦荞"地标产品三块"金招牌";2022年我县成功举办第八届全国猕猴桃研讨会,会上我县还获评了"猕猴桃产业强县",红心猕猴桃品牌估值达20.08亿元。做大技术输出共享。以菖蒲塘村为例,成立了"男子搭杆队"和"女子嫁接队",特别是"女子嫁接队"是菖蒲塘村的一张靓丽名片,现有成员280多人,在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等地开展嫁接技术服务,年创收1000多万元,成了脱贫致富路上的"金剪刀"。
汇报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下一篇:国企理论中心组学习发言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