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166篇(第9/41页)
敬爱的袁隆平爷爷:
您好!今天,您修改学生论文大倒苦水、被问到如何带团队时以手掩面、不爱肥肉、不想变胖的种种事迹再次刷爆了"朋友圈",每每看到这些,总有种错觉,仿佛您不曾离开过。
然而事实上,您已经离开我们两年多,请允许我在此向您报告,您的"禾下乘凉梦"如今已成为现实。您在发展杂交水稻方面取得世界领先水平,保障了我们农民的种植的自主权利和利益,让我们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的手里。我要向您致敬,并和广大年轻干部一起回顾您说过的话,在只言片语中传承您的一心为民、不畏艰险、淡泊名利的精神,将此作为赓续奋斗、砥砺前进的"助推器",在新征程上树立"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昂扬壮志,在为国、为民的征程中实现自己毕生的追求和梦想。
您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这两个梦想,您先后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以及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并进行实验。同时,您和您的团队开办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至今,培训班已经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年轻干部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当牢记"你是什么样,国家就是什么样"。要志存高远,将个人梦想融入祖国梦想,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作,在奋斗中完成梦想,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您说,"荣誉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2016年11月,"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成果测产,随着超级稻新组合晚造亩产705.68kg(干谷)的消息传来,双季稻产量1500公斤的世界纪录被打破。而华南双季稻破世界纪录,对于您来说算不上稀奇之事。您90岁的生日愿望是希望那年的示范田实现亩产1200公斤,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往今来,"忧患意识"始终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管是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的主张,还是老子敲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警钟,都说明人一旦没有"忧患意识",一味地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就容易失去斗志和活力,进而"死于安乐"。年轻干部参加工作不久,容易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当牢记"安不忘危,盛必虑衰",要时刻以"清零"状态对待取得工作,将取得的成绩当做"过去式",将努力变成"现在式",奋斗作为"进行式",不断追求更高标准、更高层次的"未来式",在"居安思危"中不断进步,不断超越。
您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6岁时,汉口扶轮小学组织学生到一家私人园艺场参观,美丽的园艺场让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您暗暗下决心"学农"。高考时,您说服了父母,义无反顾报考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1953年,大学毕业的您到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一待就是19个春秋。在后来的学习和科研中,您找到了研究杂交水稻的职业乐趣,发现了农学的美,无怨无悔地从事这项艰苦的工作。后来,您用小小一粒水稻种子改变了世界,您的名字和一颗小行星画上了等号......拂云百丈青松和,总是秋风无奈何。年轻干部如一粒粒种子,带着希望步入职场,在生根发芽的过程中会接受风和日丽的滋养,也会面临风雨交加的洗礼,只有不断强化自身建设,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我们要做一颗"好种子",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在重大问题上分得清是非,重大关头经得起考验,树立良好形象,莫让"乱花渐欲迷人眼",努力成为可堪大用、可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抬起碗,我便想起了您,虽不曾与您谋面,却仿佛您时时在身边。袁隆平爷爷,今天是您诞辰93周年,让我再次缅怀您不朽的功勋。
一名"饱食者"
2023年9月
"驻村"换"驻心""驻心"变"助村"
近期,全国各地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陆续到期并开展轮换工作,有序做好驻村工作队轮换,精准传递乡村振兴"接力棒",推动新老有序交接、无缝衔接,是做好驻村帮扶力量期满轮换工作的重中之重。
驻村干部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组织者、实践者,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广大新任驻村干部要强化理想信念,身沉群众、心属群众、情系群众,做到心里装群众、脑中有宏图、手中有方法、脚下接地气,才能确保思想上"下得去"、能力上"跟得上"、工作上"干得好",让驻村变"助村","助村"更"驻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身沉群众,先"住村"再"驻村"
你离群众越近,群众离你就越近。在单位,工作在城市,每天与干部打交道,生活有规律;到村里,吃住在村上,每天与村民打交道,人生地不熟,听不懂方言。驻村第一步就是先"住村",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全身心投入到村级事务管理中来,广大驻村干部要主动融入群众,把自己当"村里人",把群众当"家里人",摒弃"过客"心理和"镀金"心态,努力学习农村工作、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面对面话家常,俯下身子干农家活,遇事同群众商量,在乡村振兴一线砥砺品质、磨练意志、增长才干。要严格执行驻村工作各项规定,杜绝"干部慢热""走读式"驻村、政策不熟悉、工作不在岗等问题,努力做有真才实学的"合格先生"、乡村振兴中的"行家里手"。要深入群众勤走访,通过入户调研、座谈走访等方式深入了解群众生活生产等基本情况,认真梳理遇到的各种"急难愁盼",在最短的时间熟悉村情民情,掌握好村级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心属群众,用"驻村"换"驻心"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真正的"驻村"不不是每天简单地"打卡"在岗,更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躲猫猫",驻村工作"身"至更要"心"至。驻村干部要强化自身学习,努力掌握新时期党的农村工作各项方针政策,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结合乡村特色、风土人情、产业实际等情况,在村级发展规划方面出主意、想办法,帮助村党组织理清发展思路、拓宽发展路子、争取发展资源,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要与村"两委"紧密协作、通力配合,强党建、夯基础,充分发挥好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深入挖掘乡村振兴的"破题之钥",勤勤恳恳地以"老黄牛"精神在基层倾心办实事、精心谋新篇、用心促振兴,要结合自身优势,积极为乡村链接资源,将村发展"扶上马送一程"。要注重发挥派驻单位的帮扶作用,运用好个人的人际关系、专业能力、工作经验等资源,为村集体产业发展、村民致富增收出实招、干实事、出实效。
情系群众,把"驻村"变"助村"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谋个好出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级工作千头万绪,千变万化,许多艰难险阻需要攻克,驻村干部虽然都是各单位选派的年轻骨干力量,但也存在着工作视野偏窄、群众经验不足、工作方法不接地气等问题。广大驻村干部特别是新任驻村干部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办法,到群众家门口去发现问题、化解矛盾,从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小事、实事做起,扎扎实实办一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难事,让群众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身边的变化。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感受群众所面临的困难、体验群众所经历的不便,把群众的疾苦真正放在自己的心坎上,转作风优服务,多思有利于发展的大事,多办让百姓受益的好事,多做帮群众解困的实事。要时刻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端正态度,放下身段,时刻保持勇于归零的"空杯心态",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克服能力不足的"本领恐慌",时刻牢记"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利用驻村工作的机会,沉下心来丰富理论知识,向老干部请教、拜群众为师,在基层一线壮筋骨、增才干、练本领。
〔漫画〕艰苦奋斗:创业者的精神印记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里,"艰苦奋斗"是光芒熠熠的重要精神内涵。从延安精神,到红旗渠精神,再到塞罕坝精神,"艰苦奋斗"贯穿党的百年历程,无数创业者在艰苦奋斗的征途上创造、创业、创新。
2023-9-708:51上传
下载附件(1.01MB)
"背枪上战场,荷锄斗田庄",艰苦创造,"自己动手"垦出"丰衣足食"。面对敌军的包围封锁,面临补给匮乏的困境,党中央发出"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八路军359旅进驻南泥湾地区,一手拿枪,一手拿锄,一边练兵,一边屯田垦荒。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全旅战士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从旅长王震到公勤人员,全员战斗在开荒第一线,学耕作、造工具,开荒地、种庄稼,同甘共苦、战胜困难,用双手和汗水把"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江南"。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激励着全党上下战胜困难,走向胜利。
2023-9-708:51上传
下载附件(924.58KB)
"天上无水蓄、地下无水汲",艰苦创业,"十万大军"凿出"一渠清水"。"吃水如吃油,十年九不收。"因为缺水,林县91.8万亩耕地里只有1.2万亩水浇地,550个村里有307个村需要远道取水吃;因为缺水,有林县人因为打翻从山里挑回来的两桶水而上吊自杀。缺水,犹如一座大山压得林县人喘不过气。"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林县人民决定迎难而上劈开太行山修渠引水。没有钱,就出去赚!没有水泥,就烧石灰!没有火药原料,就用锯末、用煤面、用牛粪、用人粪。"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十万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削平太行山1250座山头,在悬崖峭壁间凿出"人工天河"--红旗渠。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如今,红旗渠水依然在巍巍太行山中静静流淌,滋养着林县人民,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就像一座丰碑、一面旗帜,激励着中华民族在逐梦路上奋勇前行。
2023-9-708:51上传
下载附件(1.78MB)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艰苦创新,"三代接力"种出"绿色奇迹"。林地面积115.1万亩、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树木排起来可绕地球12圈,森林覆盖率82%,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这些"硬核"数据背后,是属于塞罕坝人的一部高寒沙地造林的科技创新史。"不绿塞罕坝,誓死不后退"。塞罕坝人不畏艰难,愈挫愈勇,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闯过了一道道难关: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改变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成功实现全光育苗;创造"三锹半缝隙植苗法",比传统方法造林功效提高一倍以上;用雪藏种子育苗法让樟子松在塞罕坝落地生根,创新沙棘带状密植、柳条筐客土造林等新方法,解决沙地、石质阳坡造林难问题;采取大穴整地、客土、覆膜等措施,让9万多亩石质荒山全部实现造林绿化。60多年来,以赵振宇、刘海莹、于士涛为代表的三代塞罕坝人,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将百万亩荒原改造成林海,以红色精神创造了绿色奇迹。"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也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建设美丽中国而不懈奋斗。
作为新时代的创业者,我们要传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争做伟大时代使命的践行者。
弹响"千万工程"大合唱的协奏曲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历经20年的发展变化和迭代升级,从"单重奏"演变成"大合唱",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华丽转变。我们要把握"千万工程"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等四个阶段,深入理解其丰富内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社会治理,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弹响基层社会治理的"协奏曲"。
从"环境佳"到"生活便"的下姜村蜕变中,弹响"人民"的音符。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历经搓板路、轮渡、盘山弯道,先后四次来到下姜村调研,从推进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入手,逐渐形成了城乡全面覆盖的基础设施体系,下姜村从贫困落后逐步走向富强繁荣。从总书记四次亲自调研可以看出,下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背后,并不单单是砖瓦、管道和线路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党心和民心的铸就。我们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要始终将人民放在首要位置,依靠人民,心中有群众,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全面落实好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干好接地气、聚人气、暖人心的实事,不断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在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中奏响农村社会治理的"新乐章"。
从"公共品"到"市场品"的余村蜕变中,弹响"调研"的音符。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安吉县,地处浙北,没有名山大川,亦缺少名胜古迹。经过充分调研,确定了把一个县当作一个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的思路,成功地开辟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道路。2022年,仅安吉县的余村,就接待游客272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高达393.3亿元,这不仅为农村带来了生态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永续发展的历史革命,足可以见充分调研的分量之重。我们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也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要求,增强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深入进去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防止"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要在紧密联系实际,立足经济社会新发展的阶段上找准切入点、明确着力点,研究好思路对策,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意见,释放调研推动高质量的发展的"最强音"。
上一篇:在古田干部延伸培训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