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166篇(第7/41页)
我们致敬"樊锦诗星",就是要学习和践行她兢兢业业的"专心"、孜孜不倦的"静心"、默默奉献的"爱心",让祖国的灿烂文化瑰宝世世代代相传,在我们的每一项工作中"致广大而尽精微",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字箴言"中悟调查研究"成功"之道
从河北正定西兆通公社无人问津的河滩地,到福建宁德偏僻难走的下党乡,再到浙江省、太行山深处的特困村......从三伏酷暑到数九寒冬,从祖国北疆到南海之滨,习近平总书记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布全国大江南北。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党员干部只有深刻领悟调查研究"枝繁叶茂"之道,多认人、多认路,多熟悉情况,才能换来群众"心里话",奔着"群众满意"解决"群众难题"。
以"学"为先,思"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勤学之心",淬炼"枝叶关情"的赤子之心。从农民运动到全面抗战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从全面脱贫到党的XX大......自党成立以来,依靠调查研究破解了党的生死存亡的危机、人民群众温饱等诸多困境,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当前,社会中还存在着老旧小区改造、噪音扰民、基础设施建设等"矛盾窝""千斤担",党员干部必须深刻理解调查研究的之道,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将人民放在心坎上,站稳"人民立场",以"敢为者"的奋斗姿态,勤学善思,运用战略性调研、对策性调研、前瞻性调研、解剖式调研等多种调研方式,梳理群众心中"沉积已久"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才能敢解"无解之解"、敢作"无问之答"、敢闯"无路之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挑时代重担。
以"实"促效,明"古今成事皆实干,未见长城言垒成"的"进取之心",夯实"枝荣叶茂"的青云之志。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党员干部只有用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开路,才能答好群众"必答题",增强发展"竞争力"。要避免调查研究浮光掠影、雾里看花、华而不实,党员干部就必须走在调查前线,发挥出"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磅礴气势,积极主动俯下身子、迈开步子,以"一日无为、三日难安"责任意识,增强真抓实干的"汗水味",在田间地头、农家炕头讲讲群众"语言",认真查看群众"脸色",摸准群众"心思",进好"百家门",访好"百家情",获得调查研究"第一手资料",做到知民情、察民意、懂民愿,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把调研成果从"产品"转化成真正的"商品"。
以"严"为尺,悟"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的"敬畏之心",砥砺"根深本固"公仆之情。怀中一寸心,千载永不易。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要防止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等"只调不研"的现象出现,从根子上破除形式主义顽疾、思想上去疴除弊,让党员干部拥有始终如一的政治灵魂、百折不挠的政治信仰,确保调查研究落到实处。党员干部就必须用好不忘初心"纯色笔",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专项整治和巡视巡察利剑作用,整治作风问题,通过精准有效的监督执纪问责,拧紧"调度、督查、通报、问责"责任链条,把"短板"补齐,把"底板"筑牢,织密纪律"铁笼子,确保调查研究更加纯粹、党员干部更加干净、政治纪律更加严格,让调查研究"有血有肉",焕发出"新面貌"。
《开学第一课》:让"青春之我"成为一束光
由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公益节目2023年《开学第一课》9月1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取得积极反响。节目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邀请"八一勋章"获得者、党的XX大代表、时代楷模、航天员、科学家、文化学者、一线劳动者代表走上讲台,从传统文化、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国防教育、科技创新等方面,在"行走的课堂"中鼓励青少年以昂扬向上、不懈奋斗的姿态接过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接力棒。
青年怀壮志,立功正当时。从家门到校门,从迈向社会到走向世界,这是时代青年需要回答的"成长课题"。伴随《开学第一课》的开播,广大青少年也从中找寻着答案,感受奔向星辰大海的理想之光,汇聚而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图景,传递出清晰的价值导向:"强国复兴有我",每一个"青春之我"都是"一束光"。
践行"强国有我"里的"有我",把奋斗之我融入攻坚克难。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担当,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教育来扬起。青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正冉冉升起的骄阳,有理想、有担当,当这一切汇聚成"强国有我",也就有了从"知"到"行"的转变,喊出属于青春不怕风浪"强国复兴,吾辈自强"的口号。正如《开学第一课》里,汤一介老先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用实际行动,铁肩担义,最终将《儒藏》编撰完成,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青年一代更当如此,尤其是党员干部更要勇于跳出"舒适圈"、揽得"金刚钻",发扬"以身作则"的先锋意识和"舍我其谁"的使命宗旨,到党和人民更需要的地方去磨砺本领、动真碰硬、淬火成金,用实践增长才干、用困难激活潜能、用成绩倒逼本领,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闯劲,既夯实"本来",更是走向"未来",才能不负人民、不负党,更不负这盛世强国。
读懂"请党放心"里的"放心",把实干之我融入为民服务。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在江苏镇江的田间地头,身为土壤学硕士的魏巧和农学博士丈夫从最初的不被看好、冷嘲热讽,一步步把"有知识"变成"干成事",让万亩农田中"科技感"满满,她还想在这里闯出一条解决"谁来种地"的新路。再如以黄文秀为代表的先进楷模,真正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党的庄严承诺融进自己的生命历程,他们就是青年"请党放心"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模范、追赶的目标。青年一代是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充分"惜取少年时",时刻保持提升能力的"充电"状态,以"千锤万凿出深山"的苦功,去想着人民、为了人民,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精神,挺膺担当,以"时时放心不下"让"事事让人放心",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点亮"星辰大海"里的"光束",把青春之我融入强国征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进程难免遭遇坎坷和荆棘,需要一代又一代理想远大的中国人不断努力。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从一百多年前探求真理的五四青年,到今天堪当大任的新时代青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对理想的坚定追求,他们有平均年龄仅30岁的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有"90后"冲锋疫线的无畏青春、有"00后"楼长回报社会活泼的正能量......时代辽阔,奔腾的浪花闪烁光芒,等待我们去发现;事业伟大,奋斗的精彩熠熠生辉,等待我们去挖掘。青年从被呵护的一代到担当的一代,既撑起了城市里的一方烟火,也饱含党和国家的期待,更担起对答世界的音量。期待新时代青年能成为身边人的"星火",也成为一束光,闪耀出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之光,照亮中国式现代化。
〔漫画〕巧用"三招"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地要巧用"党建引领、人才力量、数字经济"三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激活乡村振兴新活力。
招式一:坚持党建引领,建立特色产业。
2023-9-511:15上传
下载附件(352.46KB)
"共富工坊,振兴有方"。"共富工坊"通过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发挥党组织体系牵引统合作用,推行基层自治管理,营造"大事一起干"的共治共享氛围。作为"企业+村集体"开发建设模式的优良体现,"共富工坊"不仅提供就业岗位,用心用情解决好剩余劳动力,随之诞生的村民喜闻乐见的"共富集市"和"共富课堂",让村民不仅"富口袋"也"富脑袋"。
招式二:发挥人才价值,凝聚新兴力量。
2023-9-511:15上传
下载附件(917.23KB)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厚植沃土聚英才,与高等院校同盟,引进农业、科技等高校人才,组织人才到村调研,深入了解农村,搭建科研、创业新平台,凝聚青年力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乡村振兴人才能连接起田间地头的工作和创新创造的理念,不仅能够带动一片、示范一方,而且能够持续推进乡村技艺项目化、乡村项目产业化、乡村产业信息化。
招式三:依托现代科技,创新发展模式。
2023-9-511:15上传
下载附件(298.09KB)
"数字助农,强强联手"。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将现代农业与数字应用结合,无论是全天候监测、远程操控等全自动农业管理,还是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线上团购等数字化销售模式,都为"三农"领域打开了新的发展渠道,促进乡村产业形态不断丰富,产业集群不断汇集,农特产品更加精准、高效。
细悟"千万工程"中的"守"与"留"
二十载风雨兼程,二十载久久为功。2003年以来,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宜居的现代化农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成效显著、意义深远。
"千万工程"的壮阔实践,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实践伟力,新征程上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学细悟"千万工程"丰富的经验启示,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实干担当,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奋楫前行。
坚持生态优先,守住"绿水青山",留下"金山银山"。21世纪初的浙江乡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村村都是"垃圾村",现如今青砖黛瓦、山明水秀、绿树成荫,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各类产业蒸蒸日上,"两山"理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印证。"美丽蝶变"的背后,是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浙江省以"破而后立"的决心,关石矿、停工厂,高瞻远瞩谋划发展"美丽经济",激活了村庄"生命力"。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更要坚定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要用好用活乡村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要持续深化"厕所革命",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牌""一户一风光",让绿水青山带来更多的金山银山,以再创万千美丽乡村绘就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坚持以人为本,守住"为民初心",留下"群众欢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那些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一件找出来、解决好,不开空头支票,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正是"千万工程"二十年来迭代升级的不竭动力,农民的一张张笑脸见证了矢志不渝的为民初心。实现乡村振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人民同乘"一条船"、同坐"一张凳",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多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注重集民智、聚民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打造更多的人民"满意工程"。
坚持担当实干,守住"奋斗底色",留下"振兴亮色"。习近平同志2002年到浙江工作,用了118天,跑遍11个地市、25个县,对基层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调研,擘画出实施"千万工程"的宏伟蓝图。浙江全省党员干部勇于担当、接续奋斗,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步一个脚印走,将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新时代的号角催人奋进,"千万工程"饱含的精神力量历久弥新,推动乡村振兴不能一蹴而就,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锚定目标不放松,一以贯之抓落实,脚踏实地、善作善成。要传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扎根农业农村"主阵地",投身民族复兴"最前沿",敢挑"重担子"、敢啃"硬骨头",不畏艰险、真抓实干、勇毅前行,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鲜艳上色",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以工匠精神浸润组工之心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回信中强调,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工匠以工艺专长造物,靠实干专注立身。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以工匠精神浸润组工之心,练就"能人所不能、专人所不专"的看家本领,在精益求精、探索突破中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
择一事、终一生,选择组工爱组工,争做"职业的英雄"。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专一热爱。小到一颗螺丝钉、一根电缆的打磨,大到高铁、飞机等大国重器的制造,都诠释出工匠们对于职业的热爱与执着。组工干部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将组织工作这项职业当成自己的一项事业去修行,把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当成自己的生命去呵护,时时有情怀、处处讲奉献、事事敢担当,永远保持"几年抓一件事"的奋斗热情和激情,尽心尽力完成以文辅政、综合协调、政策答疑、矛盾化解等各项任务,决不能因事难而怕为、因事小而不为、因事急而盲为。政治性是组织部门的第一属性。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思想上始终与党同心、在党爱党,自觉地信赖组织、忠诚组织、依靠组织,做到选贤任能突出政治标准、基层党建强化政治功能、人才工作注重政治引领,持续擦亮模范部门、过硬干部的金字招牌。
干一行、精一行,深入组工抓组工,争做"技能的明星"。工匠精神的本质是精耕细作。当前,组织工作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多,组工干部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能否做到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能否做出精品、形成特色、树立品牌,考验着组工干部的能力水平。"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和终身追求,拿出"安专迷"的挤劲、"严细实"的标准,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扩充"脑容量"、拉长"内存条"。接地气才能有底气。组工干部要经常到基层亮身份、汲养分,甩掉神秘的"机关气",沾满地道的"泥土香",主动参与到助企服务、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第一线,卷起裤腿进田头、嘘寒问暖坐炕头、围炉夜话到案头,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全面收集村情民意,从中发现"泥巴味"的生动实践,收获"土秀才"的鲜活经验,讲好新时代的"组工故事"。
上一篇:在古田干部延伸培训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