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166篇(第34/41页)
读懂"越来越"做到"好上好"
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广大党员干部要深悟两个"越来越"蕴含的殷殷嘱托,守牢土地"命根子",稳住丰收"粮袋子",鼓足农民"腰包子",努力做到"好上加好",让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盼头。
守牢土地"命根子",夯实"藏粮于地"的安全基石,绘就"沃野千里耕种忙"的耕耘图。"民非谷不食,谷无地不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把每一寸土地都用在"刀刃"上,"希望的田野"才能年年岁岁稻菽飘香。为此,各级政府部门及其领导干部要将"保护18亿亩耕地"作为不可逾越的安全红线、发展底线,以"带牙齿"的硬措施强化耕地清理腾退和常态管护,坚决遏制新增"非农化""非粮化"等土地侵占问题,严格执行国家"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等政策要求,真正做到"良田粮用"。同时,要通过系统治理、有序开发,盘活滩涂盐碱地、丘陵山区等土地资源,不断扩大优质耕地供给,为粮食稳产增产奠定坚实基础。
稳住丰收"粮袋子",巧借"藏粮于技"的现代东风,壮大"晴空一鹤排云上"的引擎机。播种有"良种"、田间有"耳目"、云端有"大脑"、地里有"医生"......这是现代农业的"最美愿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就那么多,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农技一小步,农业一大步。以种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数字技术等为代表的农业技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面对时代大势,我们要强化科研攻关,培育更多优质种子,解锁更多农业"黑科技",并通过专项补贴、宣传推广等手段,让更多无人机、植保机、智慧灌溉施肥系统等走向田间地头,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自动化、可控化、智能化水平;要通过数字赋能让粮田变"良田",让农民从"会种地"变成"慧种地",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实现粮食稳产高产。
鼓足农民"腰包子",调动"藏粮于民"的奋斗激情,铺展"物阜民丰笑开颜"的好钱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农民群众是粮食生产的主体,让种粮农民有钱赚、得实惠,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题中之义。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党员干部要当好惠农政策"宣传员"和"执行官",让惠农好政策"飞入千家万户"。同时,要当好农民发家致富"领路人",立足地方实际,加快制定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清单,积极构建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政策体系,完善落实促进粮食生产的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加快推广"种粮一体化"生产经营机制,打造优质"地标性"农产品,不断提升土特产附加值,确保农民种粮"有收益、能致富",让他们生活有甜头、身上有干劲、日子有奔头。
聚力"三个坚持"守护"中华文脉"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出了不同于其他文明体系的辉煌历程。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广大青年党员要聚力"三个坚持",切实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不断在传扬中守护、创造中继承,怀揣礼敬之心,守护"中华文脉",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坚持"文化自主",以"笃定泰山"的自信,深刻把握中华文脉"江流九派尽朝宗"的包容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惟我国家,亘古亘今"。放眼世界,泱泱中华凭借恪守主体、开放吸收的文化特性,长久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还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换位思考的人生哲理,亦或是"手种黄柑两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爱护环境的生态理念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历史文脉。广大青年党员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自主,"固本培元"把握中华文化长远发展之道,知行合一、与时俱进,擦亮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文化铭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坚持"两个结合",以"高山流水"的悟力,充分理解中华文脉"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时代之路。中国道路每一步的开拓,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中华文化和中国国情的结合。"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中华文化发展建设的最大法宝,尤其"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筑牢了道路根基。我们党通过"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将中华文化恒久与坚韧、清醒与思辨的内在基因密码,深度融于治国之道中,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了中华文化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通向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中国号"巨轮才能在暗流汹涌的国际局势中行稳致远。广大青年党员要透过马克思主义之"窗",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接续运用好"两个结合"跨越式向前的"时代工程",浇灌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上结出累累硕果。
坚持"因势而新",以"乘风破浪"的果敢,主动担负中华文脉"正是扬帆起航时"的发展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广大青年党员要系文化发展于"己身",与中华文化实现"双向奔赴",坚持守正与创新"两手抓",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一是凝心静气"抓守正",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上"咬定青山",立好文化自信之"根"。既要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也要充分落实"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在文化建设的道路上锚定"坐标"、把准"方向"。二是大刀阔斧"搞创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勇于实践和探索,创新文化的思路、话语、机制和形式。集世界优秀文化之所长,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辨证取舍、推陈出新,着力推动中国文化走新路、走好路、走正路,向世界发出新时代中国文化的"最强音"。
拉满"研"值续写"中国式浪漫"
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考察时勉励青年学子要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一言一语对广大青年寄予厚望。
在国家发展的历史浪潮中,广大科研人以其傲人智慧,在新中国科技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成就,延续了专属于"中国科技"的"中国式浪漫",这浪漫是科研人对国家和人民忠贞不渝的信念与热爱,是对华夏历史的传承和希望,是不惧迷茫、不问西东的温情和坚守,更是初心不改、砥砺前行的使命与担当。广大青年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推动产业发展、深化基层治理、做好群众工作的基层"实验室"里精耕细琢、刻苦钻研,像科研人一样,用高"研"值续写"中国式浪漫"背后的精神密码,在无悔青春中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奋进力量,为祖国繁荣发展和人民幸福富裕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中国式浪漫"是不"研"而喻的双向奔赴,在"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的家国情怀中让信念生根。时光无言,将远方铭记心间,新中国百废待兴时,科研人心中有梦,眼含光芒,放弃功与名,回归祖国怀抱。"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美国被软禁5年,不忘归国路,用香烟纸上的丝丝微光,破除重重阻碍,回归祖国怀抱;"娃娃博士"邓稼先放弃科研成就名扬四海的机会,在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就毫不犹豫登上了回国的轮船......这些科研人、科学家,以那炽热的赤子爱国深情,为新中国插上了"科学的翅膀"。广大青年干部要培植科研人那浓浓"赤子深情",胸怀"国之大者",续写"丹心寸意,皆为有情"的浪漫,把个人理想之小我融入国家需要之大我中,自觉回应祖国和时代召唤,奔赴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将报国之志融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中国式浪漫"是"研"行一致的献身坚守,在"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的无私奉献中让奋斗发芽。山川荒漠,皆是理想,在新中国科研底子薄、苏联专家突然撤离的艰苦条件下,科研人不惧风沙与未知,团结合作,集体攻关,用脚步丈量荒漠、用算盘深耕"天文数字",日复一日,在无人区静心培植"中国科技的树苗",让"两弹一星"闪耀在大漠深处、腾飞在世界舞台。广大青年干部应当学习科研人"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工匠精神,在新征程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既要克服"本领恐慌","向下扎根",苦炼内功、夯实基础,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又要"向上生长",学专学细、纵深探索,认认真真钻研业务知识、一心一意提升为民服务本领,不断将党和人民事业向前推进,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中国式浪漫"是"研"高旨远的逐光前行,在"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开拓创新中让理想开花。天工人巧,述说满眼生机,进入新时代,科研人以创新为"钥",面向未来,逐梦星辰大海,从神舟五号飞船载梦起航到神舟十六号筑梦空间站,从"辽宁舰"踏浪而行到航母"三剑客"并驾齐驱......放眼神舟大地,"中国芯""智能造""数据港"等硬核技术接踵而至,科技创新按下"快进键",上至九天可揽月、下至五洋可捉鳖,将中华儿女千年梦想变成现实,让中国这一"巍巍巨轮"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广大青年干部要像科研人一样,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主动适应面向未来的学习,积极融汇吸收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拓宽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推动认知迭代、理念升维、思想解放。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宝物",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创造出真正的创新举措,及时总结经验,进行试点推广,以经得起检验的实绩赢得人民群众的良好口碑。
让干部教育培训更"解渴"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学无止境,勤则可达。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全面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就是要锚定干部需求、紧盯消化吸收、突出实干实绩,扎实做好深化、内化、转化各项工作,让干部"解渴",事业促发展。
深化于学,实现"供"与"需"的精准匹配。干部教育培训贵在精准,也难在精准。要在坚持政治性这一第一属性,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课、主课、必修课的基础上,备好"因材施教"选修课,不断优化干部教育培训"供给侧"。要加强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了解等形式,广泛征求培训群体对课程设置、师资选择、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统筹制定培训计划。要联系工作实际,分级分类开展"一把手"、基层干部、年轻干部等专题培训,切忌"大水漫灌",比如针对基层干部的培训,要以化解矛盾、做群众工作等能力为重点。广大培训对象也往往是各单位业务工作的主力军,要实施分段式培训、"错峰"调训、"周末课堂",借助数字化手段开展"云上学"等探索,着力缓解"工学矛盾",从而更好满足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干部需求,进一步增强教育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内化于心,推动"学"与"悟"的有机融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方能入心入脑,必须在"内化"上下足功夫。要勤于"思考",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牢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真学真信中,不断强化干部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要善于"悟透",干部同上一堂课,但往往获得感有所差异,造成部分干部获得感不强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系统的思考,把学了当成会了,因此要在深学细研中认真感悟,通过历史沿革、发展所需、现实情况等多角度分析所学内容,更好地加深理解,形成推动实践的强大动力。要敢于"弄通"。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干部在课堂接受培训,唯一身份就是"学生",对完全陌生的教学领域更要以"小学生"自居。要带着问题学,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搞清楚每一堂课的内容,谨防"不懂装懂""听过就算"。
转化于行,把握"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在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中,课堂学习只是起点,教育得好不好、培训得优不优,要看成果转化如何,取得实效多少。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关键在人,依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要通过系统全面的政治训练,教育引导干部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干部干部,干字当头,要将教育培训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迎难而上、披荆斩棘,展现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硬核担当。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大抓落实其实也是不断深化教育培训、检验学习成果的过程,要把招商引资、信访维稳、重大项目攻坚等一线作为干部的"考场",将基层实践作为"考题",以实干实绩、人民满意为"考分",认真做好教育培训的"后半篇文章",努力交出"高分答卷",不断提升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
上一篇:在古田干部延伸培训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