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166篇(第32/41页)
第一招:选"典范"明导向,以"思想引领"之拳促公务员"想担当作为"。"但立直标,终无曲影"。"选典范"有利于营造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工作导向,进一步从思想根源激励先进奋力前行、鞭策后进见贤思齐。杭州坚持结合好干部"20字"标准和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干部队伍重要论断,按照政治标准、工作业绩、基层一线、实干导向四项原则,每年选树一批恪尽职守、真抓实干,工作实绩突出,一贯表现优秀,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人民群众广泛赞誉的"十佳公务员",切实树立担当作为的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形成公务员比学赶超的良好风尚。如2023年"十佳公务员"程一平在获奖后兴奋地说:"这个荣誉是对我,对我们淳安司法工作最大的肯定,我将继续带领社区矫正工作团队打硬仗、啃硬骨头。"
第二招:学"模范"练本领,以"精准赋能"之拳促公务员"能担当作为"。"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学模范"对于刚入职的新公务员来说,能吸收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是看得见的标杆、触得到的力量,将起到正面引领、正向激励的促进作用。杭州坚持发挥"十佳公务员"头雁作用,常态化开展"十佳公务员第一扣课堂"宣讲活动,安排一批"十佳公务员"在初任培训班、助跑学堂上,以"身边人身边事"开展专题授课,引导帮助年轻干部树立良好作风、提升能力本领。同步打造"十佳公务员"帮带导师团,与所在机关单位年轻干部等结成"师徒",手把手传授工作经验。如2012年"十佳公务员"郎有金,作为"进村入户"大走访典范人物,平均每年走访村民千余户,带领年轻干部走访基层已成为杭州市大同镇年轻公务员"接访、暗访、走访"三访实践的重要内容。
第三招:作"示范"强实效,以"崇尚实干"之拳促公务员"敢担当作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作示范"既是发挥人才优势作用,推进工作深入发展的有效手段,也能推动形成崇尚实干、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正向激励体系。杭州坚持把"十佳公务员"放到共同富裕示范建设、数字化改革、重点项目攻坚等重要平台使用,鼓励他们带队伍、作示范、创事业。如市公安局临平分局将DNA实验室命名为"许一权刑事技术工作室",由2018年"十佳公务员"许一权带领工作人员从零开始搭建,利用DNA技术先后破获案件500余起,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十佳公务员"丁永芳,带头在区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中心打造"优秀公务员示范岗"品牌窗口,获评杭州市首批优秀公务员示范集体。20年来,杭州评选的390名"十佳公务员"已有80人成长为市管干部,有效形成有为者有位、优秀者优先、能干者能上的良好政治生态。
奏响"三部曲"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金华市考察了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了解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党的XX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当前,做好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综合党建、产业等多方面,精准施策,把握好乡村振兴的总基调,坚持党建引领,守正创新,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奏响"党建引领"的号召曲,谱写"旗帜高扬迎盛世,江山千载日蒸蒸"动能篇章,锻造红色引擎"凝聚力"。组织兴则事业兴,组织强则事业强。做好组织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对"组织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通过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打造充满活力的和谐乡村。通过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精准施策,要加强党组织队伍建设,让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化,强化党员教育,提高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让基层组织"强"起来,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根基,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把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村、落实到户。要抓好乡村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党员带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奋进力量,激发农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齐心协力推进乡村振兴。
奏响"人民满意"的幸福曲,谱写"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文篇章,凝聚共治共享"新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基层是干事创业的大舞台,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基层干部扎根乡村一线,作为联系群众的"纽带",发挥着"桥梁"的作用,更要做到"声声入耳、事事关心",要增强担当作为的责任感,秉持造福一方的使命感,真正了解基层群众的切实需求,经常走门串户,深入到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群众,厚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探索为民服务的新方式,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持,"乘风破浪、奋楫前行"的干劲守护"人民的心",立足实际协助群众找到兴村富民的路子。
奏响"产业振兴"的致富曲,谱写"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繁荣篇章,赋能乡村发展"源动力"。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群众富。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产业支撑。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产业动能。立足村情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发挥独特优势,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采取"党建+产业"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入种养基地",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推进镇兴民富,以产业协同推进片区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片区联建在技术引进、产业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带领更多村民走上"共富路"。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积极推动农产品形成品牌效应,推动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群,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崭新篇章!
"步步到位"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9月7日下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兴调查研究,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科学谋划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抓好工作落实能力。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时,要下沉一线"察实情"、深挖根源"出实招"、真抓实干"求实效",切实做到民情掌握到位、分析研究到位、问题解决到位,从而真正把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下沉一线"察实情",在"身入基层、俯身躬行"中,确保民情掌握到位。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只有坚持群众路线,下沉到基层一线,走到人民群众身边,才能让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浮上来"。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时,要把调研工作延伸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采用"四不两直"的方式"蹲下去看蚂蚁",多看群众之难,多听群众诉求,以"一头汗两腿泥"的躬行姿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深究姿态,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提出的意见收集起来,全面掌握不经粉饰的"第一手资料"。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坚决杜绝"橱窗展板看一看,去到现场站一站,基层干部谈一谈,报纸新闻刊一刊"等作秀式调研,多走"自选路线"、多找"盲点盲区",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调研状态,深入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开展调查研究,把企业经营的难处、社区治理的痛点、群众生活的问题发现出来、反映上来,确保"带露珠""冒热气"的调研数据真实丰富。
深挖根源"出实招",在"层层深入、由表及里"中,确保分析研究到位。调查研究,基础在"调",关键在"研"。针对调查获得的原始材料,如果不进行梳理分析、归纳总结,而是囫囵吞枣、东拼西凑一篇调研报告,便会导致认识浮于表面,摸不清问题的症结所在,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不能只当"传话筒""收发员",要结合实际梳理调研材料,精确分析调研信息,对调研所得材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加工,层层抽丝剥茧、反复推敲求证,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结论深刻化,从而发现核心问题、抓住典型问题,找准症结所在。针对调研中思路不明朗、逻辑不清晰的问题,多跑几趟、广泛调查、反复甄别,把根源弄清楚、症结分析透、对策理通顺,及时整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研究制定符合实际、思路正确、措施具体的整改方案,撰写调研报告,促进调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真抓实干"求实效",在"力行使命、实干笃行"中,确保问题解决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后就"踩急刹车",一"调"了之、"研"而不用,将调研成果"束之高阁",只会让调查研究成为"烂尾工程"。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将落脚点放在解决问题上,抓好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根据调研整改方案,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列好时间表和路线图,以"钉钉子"的态度逐件落实、逐项整改、逐条销号。要做好后续跟进和监督工作,健全常态化跟踪回访机制,对调研课题完成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动态追踪掌握整改进度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有头有尾、善始善终。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探索建立管根本、利长远、重实效的长效机制,切实做到解决一个问题,带动解决一类问题,让调研成果经得起时间沉淀、经得起历史检验。
以"三支笔"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要着力用好人才之笔、产业之笔、文化之笔等三支画笔,激发农业发展新优势,盘活农村资源,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用好"人才之笔",描绘"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群英画卷。建设和美乡村,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要用好原籍干部返乡帮扶家乡政策,建立党政干部返乡任职、挂职、帮村的长效机制,引导原籍干部返乡助力乡村振兴。同时,要围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产业新业态,鼓励返乡创业人才回乡创业兴。各地村党组织主动摸排本地乡贤情况,采取日常走访、节假日座谈等方式,宣传介绍家乡发展情况,邀请乡贤回归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做好乡贤"减负松绑"工作,为乡贤提供平台、用地、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助力乡贤"轻装上阵"。让各类人才在广袤乡村竞相奔涌,绘就"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乡村群英画卷。
用好"产业之笔",描绘"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富美画卷。以产业振兴建设和美乡村,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探索更适合地方发展的特色之路,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推动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升级,着力推动产业跨界融合,融合非遗、民俗、土特产、创意等,做优农村特色产业,抓好农旅文旅融合,助力人民群众"增收致富"。要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机耕、种苗等专业便捷技术服务,配合土地流转倡导规模经营,把农户吸入高度机械化、信息化、品牌化的规模化轨道,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在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推广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绘就"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农村富美画卷。
用好"文化之笔",描绘"拄杖无时夜叩门"的和谐画卷。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建设和美乡村,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建设和美乡村,最终落脚点是要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要把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需求,坚持把基层党建与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开创乡村治理新格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要用好乡村文化广场、乡村文化大礼堂等现有资源,推动送文化下乡活动向基层乡村一线,让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把广大基层群众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齐心聚力搞好和美乡村建设。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在描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的新征程上,各地要用好"人才之笔""产业之笔""文化之笔"三支笔,用心用情绘好群英、富美、和谐的三幅画卷,建设群贤毕至、生活富美、治理和谐的美丽乡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青年干部请查收这份"丰收秘籍"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致辞,"扎实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青年干部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善于汲取涵养于高粱、稻穗、番薯等农作物中的精神力量,积极投身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迎来属于自己的"丰收"。
玉经磨琢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青年干部要做百折不挠的"高粱"。高粱将根系深深扎向土地,不惧风吹雨打,不畏盐碱旱涝,始终保持坚韧挺拔的身姿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将红高粱精神总结为16个字,正直向上,坚韧顽强,宽容淳朴,奋斗争光。青年干部要"下高楼""出深院",远离"舒适区",多到条件艰苦、任务艰巨的地区"接地气",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共饮一杯水,真扎根、扎深根。面对千头万的绪基层工作和复杂艰巨的任务,要以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毅力奋勇争先,以舍我其谁、勇往直前的担当披荆斩棘,以奋发向上、尽心竭力的斗志勇担重任。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青年干部要给自己"压担子",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练就"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意志,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发扬"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斗争精神,不断闯激流、涉险滩、过暗礁,成为基层广阔天地中一抹亮眼的"高粱红"。
上一篇:在古田干部延伸培训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