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工干部心得体会 2
高校学工干部心得体会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自2017年9月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至今,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队伍建设仍存在角色定位不准确、整体质量不高、培训环节薄弱以及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给辅导员队伍建设质量和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提升造成了阻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求辅导员自身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系列文件精神,坚持问题导向,落实发展要求,更需要国家、高校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健全发展机制以破解现实困境、提升职业认同,进而推进辅导员队伍科学化管理、专业化培养、高水平发展。
一、找准角色定位,确保辅导员队伍的先进性
一个人想要发展,首先要对自身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有清晰的认知,找准位置,才能有效发挥自己的职能,从而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导致辅导员职能不断扩充,其角色定位也随着高校发展的实际需求产生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就是当下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准确,因此要迅速找准辅导员定位。首先,高校辅导员是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阶段,思想还未完全成熟,缺乏社会阅历。当下的社会环境正迅速发展变化,意识形态领域暗流涌动,各种思潮交锋不断。基于此,辅导员应积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曲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航者,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是特殊的教师,帮助大学生做好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督促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关心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再次,高校辅导员是高校管理队伍的中坚力量,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从学习到班级管理,从生活到心理健康,无不需要辅导员付出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事务性工作需要工作技巧,这就需要辅导员不仅要忙碌于简单的管理,还必须在厘清思路、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所管理事务的规范化与科学化中去,在全面把握大学生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事务的高效管理。综上所述,辅导员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教育者、管理者,只有对辅导员角色进行正确认知、清晰定位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发挥辅导员的职能。
二、强化学习培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性
新时代,经济发展对素质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更多要求。高校辅导员能最大限度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因此,辅导员理应紧跟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做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应主要从以下五方面来提升。一是提高政治站位。高校辅导员不仅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且要坚守政治原则。此外,高校辅导员还要有良好的政治品质、奉献精神,忠于国家和人民,为党和人民服务。二是提升思想素质。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发挥着巨大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是释疑解惑的过程,因此,辅导员只有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个基本把握,才能引领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此外,辅导员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采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工作,秉持严谨、务实的思想作风,尊重客观规律。三是提升道德素质。德高方能为师,身正方能为范。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辅导员必须以身作则,以自身优秀的道德品质感染学生,做学生的道德模范。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应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新思想以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并积极投身于实践中。四是加强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职业能力标准》要求辅导员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涉猎教育、心理、文学、历史等各方面。五是强化心理素质。辅导员的工作量较大,因此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较多心理压力。辅导员要学会运用科学的办法进行自我调节,自身要积极上进、乐观稳重、意志坚定、品行端庄,唯有如此,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工作中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从而获得学生的信任。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机制是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推动辅导员队伍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职业能力标准》对辅导员岗位初级、中级、高级划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级别要求设置不同的培训机制,可以为辅导员自我成长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保障。从培训的内容上来说,主要是将辅导员工作与党的理论教育联系起来,对辅导员的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等进行专业化训练。从培训类型上来说,岗前培训是辅导员在正式入职前经过专业化的培训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内容;在职培训是为了更好地辅助工作执行,将培训发展到辅导员的工作中,从而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实效;除此以外,骨干辅导员是辅导员队伍中的专业型人才,必须有更高质量的骨干培训,以此实现"传帮带"作用,带动整个辅导员队伍良性发展。从培训方式上来说,以需求为导向,通过线上宣讲与线下课程相结合、主题研讨与沙龙分享相结合等方式,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的岗位胜任能力。高校应"将辅导员的专业发展纳入高校师资队伍培训整体规划,坚持岗前培训、在岗培训、骨干培训和域外培训相结合",形成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通过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学业辅导、疫情宣导等方面的专题学习和研讨交流,使广大辅导员在工作上思路更清晰、职责更明确、定位更准确、工作更有力。
三、健全管理机制,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机制必须与党和国家的战略需要相适应,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与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发展相适应,这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门有关文件精神,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
一要优化辅导员队伍的选拔评价机制。把好"入口"关,不断将优秀的人才选拔到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来,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前提。在选拔流程上,从标准到程序再到制度,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坚持以德为先、任人唯贤,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流程。在选拔标准上,应依据高校的整体发展情况,构建较为科学的职业资格准入管理体系,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供保障。在此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高学历,要选拔那些思想品质高、业务能力强、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群体、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人。选聘程序解决的是"如何选人"的问题,一定要遵循科学公正的选聘程序,将选拔过程规范化、透明化,择优录用。完善辅导员选拔机制,强化监督功能,健全监督网络,疏通渠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选拔队伍的专业班子并建立科学高效的选拔题库。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评价是帮助辅导员不断纠正错误、提高教育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辅导员队伍考核要按照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组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注重实效。在考核过程中,要基于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来进行评价。从辅导员工作的评价原则上来说,首先,应该兼顾质和量;其次,要兼顾过程和结果;再次,要兼顾点和面;最后,要兼顾常规和创新。优化辅导员年底技能考核,以工作制度、履行工作职责为重点,结合学生满意度、同行认可度等观测点,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效果和质量。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能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激励和促进辅导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二要深化辅导员队伍的激励保障机制。把好"过程"关,建立长效的激励保障机制是激发辅导员工作热情、保持辅导员队伍战斗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辅导员的工作具有无形性、长期性和潜在性,要使辅导员持续努力工作,高校应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建立科学长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特别是合理的薪酬水平是提高辅导员薪酬满意度和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策略;其次,为辅导员提供继续攻读硕士或者博士学位的进修激励机制,有助于提高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化水平;再次,还应对辅导员的研究成果进行激励,学校应该鼓励辅导员进行更多的研究,给予他们机会和经费支持,对于辅导员在研究上的成果进行资金奖励,定期或不定期评比表彰辅导员工作先进个人和集体,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充分调动和激发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好辅导员的利益是促使他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有助于推动辅导员队伍稳定持续发展。在兼顾外部公平与内部公平的原则下,合理优化辅导员的工资结构,对辅导员的工资、津贴、补助、奖金等不但不能缺少,更应得到合理的提高。按照实际工作状况将加班津贴、交通补助等给予辅导员,使其工作生活得到可靠保障,从而对高校拥有向心力和归属感。此外,应关注辅导员的家庭情况,为辅导员创建舒适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美好的校园氛围;照顾辅导员的职称和职业发展,辅导员兼具教师和干部两种身份,在评定职称时,应该具有更多的晋升空间。同时,优秀辅导员也应有机会被推荐到党政机关进行深入发展,培养其成为党的优秀储备干部。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高校设立辅导员岗位以来,辅导员队伍已经走过了70余年的发展历程。事实证明,辅导员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新征程,展望未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必将向着更加专业、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为培养新时代国之栋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