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
高校教师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
党的XX大报告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对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供给和需求动态平衡,是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协调配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促进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一方面,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着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的需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让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集聚。积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提升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潜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推动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重点、以村为基础的县域商业体系,拓展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业态,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稳定和促进居民增收,增强消费信心,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大国兴衰的关键因素。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补强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二要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产业增长引擎,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三要大力发展专利、品牌、物流、金融、法律等现代服务业,加快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打造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率和质量。
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解决好区域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强化行业发展的协调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一要将促进共同富裕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挥先富带动后富效应。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提升后富区域的发展能力。深化对口帮扶制度,重点推进产业共建,促进产业链跨区域对接融合,构建更紧密更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二要将促进共同富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探索土地托管、土地入股、"飞地抱团"等运营模式,推动乡村产业适度规模化发展。构建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兴旺带来的红利。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支持脱贫地区产业提档升级,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三要将促进共同富裕融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以城带乡格局。建立完善都市圈跨区域协同联动、融合共生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打造区域融合发展共同体,带动小城镇及乡村联动发展。
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以高水平开放促发展、强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要素按照市场规则自由流通,促进资源全球化配置。鼓励自贸试验区(港)大胆尝试,建立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二是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推动进口与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贸易与投资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资源要素互补性。推动全球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引进来",鼓励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三是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增强东部沿海地区和超大特大城市对高端要素的聚集能力,推动区域产业分工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优化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平台建设,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培育区域新的开放高地和经济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