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0篇(第23/82页)
让文艺创作与时代"齐步走"
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文艺创作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一定要聚焦时代主题、创作导向、风尚引领,做到同步伐、同频率、同发展,使文艺创作始终与时代"齐步走",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新作为。
同步伐,在守正创新中传扬时代主旋律。文艺是群众的精神食粮,是衡量群众幸福程度的重要指标。当前,文艺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迫切。文艺作品反映时代进步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文艺工作者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自觉把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融入一切文艺创作、文艺服务和文艺实践活动当中。充分发挥文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独特优势,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陶冶高尚情操,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同频率,在守正创新中讲好人民群众新故事。党的XX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人民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也在人民,所以,文艺工作者当始终坚持与时代同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基层,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创造出更多接地气、有生气、满正气的文艺作品。要积极顺应群众的新期待,不断开辟多样的文艺服务渠道以及更为有效的文艺载体,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坚持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从人民呼声、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中提炼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我们的文艺作品在守正创新中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同发展,在守正创新中引领时代新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文艺创作既要"向下扎根",切合社会之需,以人民为中心,也要"向上生长",与时代同发展,探求形而上的精神价值,在守正创新中引领时代新风尚。文艺工作者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探寻最合适的文艺表达形式,积极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成为引领新风尚的推动者。要不断壮大文艺队伍,努力建立适合市场经济和文艺工作发展规律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为文艺创作在时代大潮中坚持守正创新引领时代风尚、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文艺力量。
校准久久为功的"防沙针""治沙表"
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时指出,"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是一个长期任务,尤需久久为功。广大党员干部应学习践行坚韧不拔、持之以恒、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防沙治沙品格,不断校准思想的"时针"、行动的"分针"、作风的"秒针",让治沙防沙精神"久久为功""一刻不停"。
让"坚守初心"一以贯之,思想的"时针"不可偏。"心有定力、行路坚实",初心如同钟表之"时针",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只有思想上"一以贯之",行动上才能校准方向、逐梦而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加强党性修养、补足精神钙质、夯实信仰根基作为人生必修课,坚持理论学在平常、表率做在日常,做到"心怀磁针石,誓死指南方"。要主动远离"北窗高卧""无事平躺"的悠闲心态,以"吃得苦中苦"为奋斗指向,在沉住气、静下心中磨炼坚强意志,将"一曝十寒"转变为"久久为功"。要胸怀"国之大者",把小我融入大我,自觉追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驾护航。
让"坚守责任"驰而不息,行动的"分针"不能停。"志不强者智不达,行不怠者事方成",无论是啃下"硬骨头",还是解决"拦路虎",实干的步伐"分分钟"不能停。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与党中央对准"分针",步步紧跟、步步为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转化为现实发展的成果。要勇敢迈出"庸懒散拖"的舒适区,大胆干、大胆拼,努力练就"霸得蛮"的"铁肩膀",锤炼能蹚"地雷阵"的精气神。要临阵忘"惧"、公而忘"私",把吃苦当"进补",把岗位当战位,披荆斩棘、一往无前,通过持续坚持锤炼自己的党性,用脚踏实地的行动战胜艰难困苦。
让"坚守奉献"有始有终,作风的"秒针"不宜忽。"不计当时誉、追寻千秋功",无我奉献是党员干部应有的干事胸怀和境界作风。要摒弃"走捷径""一步登天"的幻想,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急躁心态压下去,多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干好眼前事。要打长谱、谋长远,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作风,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对已有的部署和规划,坚持到底、日雕月琢,一茬接着一茬干。要关注细节、重视小事,善于做好工作上的"细小微",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从而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成千里。
以"接班人"底色绘就"薪火图鉴"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和人民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当好能挑大梁、能打头阵、能唱主角的接班人,持稳"主心笔"、选准"练字卷"、研细"真情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绘就忠诚可靠、攻苦食淡、心中有民的"薪火图鉴"。
持稳"主心笔",绘就"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忠诚图鉴"。忠诚是为政之魂,是第一位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关键看是否对党忠诚。领导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忠诚始终是第一位的"。对党忠诚要对党的理论忠诚和路线忠诚,始终保持政治方向不偏、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学习党的理论嵌入思想洗礼的全过程,强化主旋律思想引领,让个人主体意识不断向党靠拢、向主流汇集。要将贯彻党的路线融入淬炼素养的全过程,结合百年党史的重大成就和经验历程,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这一伟大课题,从根本上增强政治认同,从内心处涵养对党的忠心。
选准"练字卷",绘就"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自强图鉴"。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能力提升,让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基层一线是锻造"真金"的"大熔炉",是"拔节孕穗"的"黑土壤",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沉入"能力锤炼"主战场",从"座椅上"移步到"田坎上",面对艰巨任务冲锋在前,调解矛盾纠纷置身事中,多接几次"烫手山芋",多当几次"热锅上的蚂蚁",把一线当作"赛场",视吃苦作为"炼金",在实践锻炼中强党性、促作风、磨意志、长才干,不断增己不能、强己所长,以躬身入局,淬火成钢。
研细"真情墨",绘就"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图鉴"。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也因人民而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从梁家河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一步步淬炼成为党的核心、人民领袖,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来始终都将对人民的感情贯穿其全过程。事业道路千百条,为民谋福是最终路。广大党员干部要瞄准群众需求之"的",迈开步子、竖起耳朵、撸起袖子,与群众同坐"长板凳"、同聊"家常话"、同喝"大碗茶",深入了解群众的苦处难处、疑点痛点,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射准为民服务之"矢",把群众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以真情的温度增进群众幸福的甜度。
以文会"友"共飨馆藏"精神食粮"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参观了馆藏精品、珍贵古籍和文献档案,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知其所来,明其将往。历史韵味沉淀在馆藏中,文物见证着万千载岁月,广大党员干部要走进"史馆",执"万古明灯",读"千年经义",以文会"友",执笔"漫谈",向更深处寻"根之所系""脉之所维"。
以文为镜,漫游在"铜镜妆台"之间,在思想更深处漫溯。"历史是一堆器皿,但器皿记载着万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翻开历史文化长卷,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知识智慧在千年风雨洗礼中愈发明亮坚定。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文物中品出"原汁原味",读出"经典名句",深入浅出、学以致用,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获得奋进力量。要守常达变、开拓进取,将中华文明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以文致知,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在探索进取间实践。"历史是一双手,用双手承载着进步。"考古探索未知,文物见证文明,千年沧桑的秦砖汉瓦,精美绝伦的敦煌壁画,未知的青铜神树,可见的万里长城,两千五百年的曲阜孔庙,三千二百年的广汉三星堆,都跳动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进取脉搏"。发展至今,螺丝钉代替了榫卯结构,精密的机器代替了灵巧的双手,传承亦是"萎缩",创新亦在"遗失"。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先辈不断探索进取的精神,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初心,在功利繁华的匆忙中坚持本心。要"头顶烈日""脚踩田坎",无畏"乡野村间"、无畏"傲雪凌霜"、无畏"粗衣粝食",在平凡的岗位以"巧手继拙作",以"巧心刻精品"。
以文育人,环绕在"玉鼎方斗"之间,在民心所向时提笔。"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史书文献里,对寻常百姓柴米油盐的记述相对匮乏,但诸如衣服、粮食、工具这些普通人生活的日常所需的物件,历尽沧桑但并未全部腐朽,静静陈列在博物馆内,向人们展示着当时的民生实情,拼接出真实的历史图景。民生连民心,民心系国运。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以民为本"的历史嘱托,聚焦群众诉求,解决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急难愁盼",以衣食厚民生,以礼义养民心。要将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找乡村振兴"难题堵点",查城市治理"短板弱项",与人民同坐"一根板凳",与群众共话"田间地头",不断为民生幸福美卷"提笔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