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宣传报道稿-19篇(第11/14页)
"我们失去了一位亲人!他在我们村当了6年多片警,真心把百姓小事当大事,大伙开始喊他'吕警官',后来叫他'吕村长',再到后来都叫他'吕大哥'。"桥西区留村社区治保会主任
张志杰说,正是有了吕建江,留村由治安乱村实现多年"零发案"。
吕建江1989年参军,并考入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省大山深处某仓库卫生所当军医。2004年,部队调整,已是营级干部的吕建江坚决服从命令,转业到石家庄市,从一名社区片警做起,一干就是13年。
"他在我们同学中最早提拔正营,转业后甘心从一名片警重新干起,从没听他抱怨过,挂在嘴边的都是老百姓找他办的小事、难事、琐碎事。"吕建江的大学同学乔民说,脱下军装、换上警服的吕建江真正做到了赤胆忠心,本色不改。
担任安建桥警务站主任7年间,吕建江带领同事们共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200余名,调解纠纷1600余起。警务站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市站容最好、精神面貌最好的"五星警务站",成
为河北省公安的一块闪亮品牌。
转业前,妻子曾问吕建江,到地方干啥?他说:"干警察吧,军队前边有'人民'俩字,警察前边也有'人民',不离老本行。"
从"网下"到"网上":心中有党警徽永亮
吕建江家衣柜上,挂着一件他生前穿的警服,银白闪亮的警号之上,别着一枚鲜艳的党徽。
"这些年,老吕从未因个人利益向组织提过要求,唯一一次打电话'求'我,还是让我多给他们警务站配发几枚党徽,为的是给不同款式的警服上都别上一枚。"桥西分局政委高文华说。
为了"多为群众做点事",吕建江创造了多个全省第一:创
办了第一个网上社区警务室;创建了首个公益失物招领网;开通了首个警察实名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他成了全省在网上最有影响力的民警之一。
预警支招、寻人找物、咨询救助,翻开吕建江的微博,是一条条饱含温情的"叨叨",质朴而充满正能量的网言网语赢得了近3万名铁杆粉丝,比他所在警务站的辖区人口还多一倍。
同事们说,吕建江心里没有"辖区之限",也没"下班之说"。值班时,他带大家坚守岗位;回家后,值守网上随时待命。
2013年的一天夜里,网友发帖求助:"家人因腹痛休克正赶往石家庄,请教到省四院最佳路线。"吕建江看到后,主动联系发帖人并把最快捷路线和自己手机号码一起发给对方。听说病人病情恶化,他又立即安排警车开道奔向医院,为手术赢得了宝贵
时间。病人家属说:"是吕警官把我的亲人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有人曾劝吕建江,管好自己的辖区就行了,何必这么累自己?吕建江回答:"我是一名警察,更是一名党员。"
从"口碑"到"丰碑":心中有爱精神流芳
吕建江出生在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自幼家境贫寒。他的大哥吕建华说,吕建江从小勤奋善良,立志要走出大山,帮助更多的人。"父亲去世时给我们兄弟仨留下'做人要正直'的遗
言,二弟做到了,他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直到吕哥去世到他家吊唁,我才第一次看到他过得这么难,一家人挤在那么小的房子里,也没啥像样的家具,却一直无
私地帮助我......"低保户丁忠光泣不成声。只因一句"有事找我"的承诺,吕建江先后为丁忠光找过三份工作,还帮申请廉租房。
孕妇羊水破了打不着车,找他;孤寡老人房子漏了,找他;居民中煤气,找他......吕建江只要能做到,都会尽力,知道他网名"老吕叨叨"的人,远远超过了知道吕建江本名的人。
一心为民服务的吕建江,无法对家事上心,妻子曾在家待业3年,大哥至今仍在老家县城扫厕所,三弟在石家庄打零工......
"他做到了心有大爱,公私分明。"桥西分局政治处主任史瑞海说,曾有一些商家找到吕建江,劝他利用网上名气赚钱,但都被他拒绝,他说决不会用为民服务的平台谋私利。
吕建江去世的消息传开,千余人冒着严寒到殡仪馆给他送
别,数十万网友为他留言致敬,市民自发前往他的警务站献花......吕建江生前所在的警务站更名为"吕建江综合警务服务站"。
如今,在石家庄市槐安路与建设大街交口西南角,吕建江综合警务服务站的民警们每天上班时,首先会举行一个特殊的点名仪式,当第一个点到"吕建江"时,所有人都会大声回答:"到!"
"乡亲们不脱贫,我就不离开"
--记桑植县龙潭坪镇党委书记唐洁
"到龙潭坪镇工作已4年整。长期在基层工作,与父母、妻子、孩子分居三地,最长两三个月都见不上一面。有时也问自己,这么苦、这么累,为了啥?但看到贫困户的困难生活,看到他们渴望脱贫的眼神,我找到了答案。我暗下决心,尽最大努力,一定按时确保贫困户脱贫摘帽、贫困村整村出列。"7月4日,在桑植县龙潭坪镇党委书记唐洁的办公室,翻开他递过来的厚厚4大本民情日记本,记者被他字里行间对百姓的深情所打动。
2014年6月,33岁的唐洁从桑植县长潭坪乡调到龙潭坪镇任党委书记。唐洁接手时,全镇16个行政村(社区)有9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375户4877人,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不解决群众出行问题,就不配当镇党委书记
为了尽快熟悉情况,唐洁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逐村逐户走访。半年时间,他走遍16个村(社区)215个村民小组,到了90%的贫困户和所有特困户家中,把各村的现状、优劣条件都记在民情日记里。
"李家湾村元场组如果通了路,烟叶面积至少要增加200亩。""张家湾村粽叶资源丰富,但不通路,运输难!"......日记本里,村干部反映的问题、群众的期盼、走访的感悟,都一一记
录。日记里有这样一组数据:2015年,还有7个村未完成电网改造,43个组不通公路......
张家湾村村民余大来向记者回忆,过去村里不通道路,山里的粽叶运不出去,小孩上学是依靠"天梯"上学。所谓的"天梯",只是一架两端斜靠在悬崖上的木梯,后面就是陡峭的深渊。
上一篇:人大代表履职事迹材料-21篇
下一篇:总体国家安全观心得体会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