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调查研究主题评论文章、研讨发言、心得体会-27篇(第3/11页)

转载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127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1分钟。

真正把调查研究抓实抓好

在前进征程上,我们会遇到各类风险挑战。只有真正把调查研究抓实抓好,才能破解难题,行稳致远。

选好题目。围绕什么选题开展调研非常重要。题目从哪里来?从实践中、工作中、群众呼声中来。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只有做足功课,才能在众声喧哗中听清楚时代声音,选好调研题目。譬如在人口发展出现拐点的时间节点,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努力走出人口大省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这条路子怎么走?需要我们深入调查研究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就业等相关问题。

精准调查。调查不等于普查。要想使调查有良好效果,真正达到摸清实情的目的,就需要开展精准调查。调查对象的选择必须坚持好、中、差相结合,以确保调查具有代表性。对"好"的地方调查有助于发现和提炼先进经验,对"中"的地方调查有助于掌握一般性情况,对"差"的地方调查有助于捕捉现实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坚持系统观念,综合分析研究,才能科学决策,解决问题,推动发展。

作风务实。在调查研究中,作风是关键性因素。有什么样的作风,就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作风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党性问题。作风不实,调查研究就会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浮于表面。要牢牢把握这次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在学原文悟原理中增强党性修养,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调查研究做到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努力收到"察实情、谋实策"的效果。

长期跟踪。调查研究不是一时一事的权宜之策。时代变动不居,实践日新月异,前进道路上会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建立常态化的调查研究机制,培育跟踪调查研究的习惯,形成持续调查研究的作风。要坚持"蹲点式"调研,选好题、找准点,建立经常性联系,开展长期的有计划的调查研究。要用好"解剖麻雀"的调研方法,做到小中见大、举一反三,从具体调查对象中发现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调查研究要谨防几种现象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要求、明内容、列步骤,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调查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更好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引。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自觉把调研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在定计划、开大会、做决策之前主动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到基层工作的鲜活一线,在调研中掌握实情、找准症结、提出对策、打开新局。然而也有人不善于甚至不愿意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使调查研究功效大打折扣。概言之,要谨防以下几种现象。

态度上"不情不愿"。有的干部说起调研就"头大",认为手头左一个事、右一个事,哪里有时间精力去调研?这种把调研和工作对立起来的观点,既反映出对调研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也说明工作统筹兼顾不够。要明白不走出办公室见不到大天地,只有多到一线接地气,多到基层拜人民为师,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工作才能真正忙到点子上。

准备上"不清不楚"。有的干部下基层前对调研什么、如何调研等基础功课做得不够,下去之前稀里糊涂,下去之后脑袋空空,满足于"规定路线",结果导致"被调研"。要想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需要做好调研方案设计,合理确定时间、地点、人员,对调研目的地的经济社会、人文历史等背景资料心知肚明,不能停留于"差不多""到了再说"。

过程上"不实不细"。有的干部为了赶时间,行程安排得"密不透风",脚不沾泥、身不染土,群众没接触几个、情况没了解多少。如果只是"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临走说声'好好干'",就不可能发现问题所在,甚至给群众留下"作秀"的印象。必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不搞蜻蜓点水式调研,切实防止走过场、不深入。

剖析上"不深不透"。有的干部不习惯运用"解剖麻雀"方法,满足于点上情况、表面现象,缺乏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的研求功夫。只有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才能真正把问题发现出来,把经验提炼出来,把解决问题的路径寻找出来。

结论上"不痛不痒"。在调研结论上,有的干部为了照顾这个、考虑那个,语焉不详兜圈子,说问题遮遮掩掩、讲办法羞羞答答,看似新理论与新名词齐飞、图表与模型共舞,实则没有多少"干货",让调研沦为"客里空"。实事求是是共产党人的品格风骨所在,必须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

成效上"不管不问"。有的干部一"调"了之,调研成果满足于领导一"阅"了之、报刊一"发"了之,有的甚至被束之高阁,而工作"涛声依旧",调研成果没有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效。这就需要建立相应制度,加强对调研课题完成情况的督查督办,对问题解决情况的跟踪问效,坚决杜绝为了调研而调研。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我们要把调研当作致力于求真的学问、见诸实践的科学、讲求方法的艺术,多到群众意见集中的地方"蹲一蹲",多到困难多的领域"走一走",多到工作打不开局面的部门"看一看",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下足调查研究"真功夫"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把大兴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涌现的新经验新创造要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升华、聚力成势,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要通过调查研究研机析理、破题开局。立足新起点闯新路创新绩,党员干部要下足调查研究"真功夫",以"真情怀"察实情、用"真本领"出实招、求"真口碑"见实效,推动各项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涵养枝叶关情、人民至上的"真情怀"。调查研究是以"脚尖"代替"指尖"、走向基层走入群众的过程,但同样是"走近"群众,是尊重、亲近还是冷漠、疏离,是弯腰当"小学生"还是端着做"官老爷",群众"脸色"大不一样。要树牢群众观点、端正根本态度,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体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道理,结合百年大党奋斗历程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领会"根基血脉在人民、力量底气在人民"的内涵逻辑,打心眼里热爱群众、尊重群众,经常走进田坎院坝等自带"亲民"属性的生产生活场所,和群众坐到一条板凳上讲土话、拉家常、交朋友,用真情实意让群众"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确保听到真话、掌握实情、取得真经、占据主动。

砥砺知重负重、知难克难的"真本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工作质效是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见微知著、拨云见日的"真才实学",就很可能被纷繁复杂的表象所蒙蔽,把不准问题脉搏、点不准发力"穴位",陷入"空转""内耗"的泥淖。要坚持调查和研究相贯通、相统一,对看到、听到、问到、想到的具体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注重甄别共性和个性、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主要和次要,经过系统化、条理化的思考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点及面,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粗浅的认识深刻化、抽象的认识具体化,找准问题的制约因素和关键症结,不畏难不避艰不怕苦,亮出解痛点、疏堵点、破难点的真招硬招,强化督促指导、跟踪问效,形成闯关夺隘、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良性循环。

追求惠民有感、暖聚民心的"真口碑"。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千好万好不如群众叫好。调查研究一头连着政策制度,一头连着民心民意,工作是"真刀真枪"还是"花拳绣腿",成果是"金点子"还是"馊主意",群众感受最深切、最有发言权。要把人民满意的标尺贯穿始终,力戒作秀式调研等形式主义,杜绝兴师动众等行为,设身处地从"群众视角"看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不干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不干"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的傻事,抓住衣食住行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关键小事",变"问题清单"为"履职清单",逐一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短期能够解决的立说立行、紧抓快办,一时难以解决的耐心解疑释惑,保持定力、一抓到底,以群众看得到的变化、摸得着的实惠检验调研成效。

调查研究要谨防几种现象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要求、明内容、列步骤,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调查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更好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引。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自觉把调研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在定计划、开大会、做决策之前主动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到基层工作的鲜活一线,在调研中掌握实情、找准症结、提出对策、打开新局。然而也有人不善于甚至不愿意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使调查研究功效大打折扣。概言之,要谨防以下几种现象。

态度上"不情不愿"。有的干部说起调研就"头大",认为手头左一个事、右一个事,哪里有时间精力去调研?这种把调研和工作对立起来的观点,既反映出对调研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也说明工作统筹兼顾不够。要明白不走出办公室见不到大天地,只有多到一线接地气,多到基层拜人民为师,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工作才能真正忙到点子上。

准备上"不清不楚"。有的干部下基层前对调研什么、如何调研等基础功课做得不够,下去之前稀里糊涂,下去之后脑袋空空,满足于"规定路线",结果导致"被调研"。要想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需要做好调研方案设计,合理确定时间、地点、人员,对调研目的地的经济社会、人文历史等背景资料心知肚明,不能停留于"差不多""到了再说"。

过程上"不实不细"。有的干部为了赶时间,行程安排得"密不透风",脚不沾泥、身不染土,群众没接触几个、情况没了解多少。如果只是"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临走说声'好好干'",就不可能发现问题所在,甚至给群众留下"作秀"的印象。必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不搞蜻蜓点水式调研,切实防止走过场、不深入。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