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60篇(第2/19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0140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72分钟。

一大批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通过培训,走出大山,融入城市,服务千家万户,成为家政行业先锋队和主力军。工作开展以来,先后荣获各级表彰奖励数十项,其经验做法得到孙春兰、胡春华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吕梁山护工进行报导和专题报导,众多省市前来参观学习,"吕梁山护工"品牌影响力和辐射面持续提升。

目前,"吕梁山护工"特色劳务品牌,已经成为一张享誉全省、叫响全国的特色劳务品牌,在吕梁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品牌就业规模

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训40期吕梁山护工76325人,实现就业41409人。"十三五"时期,全市累计免费培训吕梁山护工34期,培训人数63517人,其中贫困人口26153人,实现就业34579人,其中贫困人口就业13158人。经就业指导组考察后备案登记的合作用人单位累计达300家,就业区域已覆盖全国13省29个大中型城市。护工的月工资也从2016年的2000元左右增长到现在的4000元左右,金牌月嫂的工资超过了万元。"一人培训,全家受益,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工作实绩明显。

品牌建设做法

(一)提高政治站位,构建组织领导体系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宣传、人社、扶贫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领导组,并成立5个工作专班,为做好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领导组通过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出台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力度等举措,倒逼责任落实,确保此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各县(市、区)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各乡镇也指定专职负责人,形成高起点谋划、市县乡联动、高效率运转的工作格局。

(二)出台相关文件,构建政策保障体系

市政府于2016年印发了《吕梁山护工(护理)培训就业工作五年规划(2016-2020)》(吕政发[2016]14号)、《吕梁山护工(护理)培训就业实施办法(试行)》(吕政发[2016]15号)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同时根据工作实际,不断加以修订完善,从而为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广泛营造氛围,构建宣传动员体系

编印发放了《吕梁山护工宣传手册》,《政策问答》、《护工系列故事》、《吕梁山护工又一年》等多种宣传资料,组织包村干部、第一书记、下乡工作队各支力量,进村入户,蹲点宣传。每年均选树一批最美"吕梁山护工",并及时邀请他们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巡演巡讲,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以此动员和激励更多的群众打消顾虑,勇敢走出大山。同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介开辟专栏,公共场合张贴宣传海报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最美吕梁山护工先进事迹,在全市形成了"护工光荣"的鲜明导向。此外,每期护工结业都要组织大型欢送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站台欢送,为外出就业的吕梁山护工加油鼓劲,极大地增强了广大护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紧跟市场需求,构建技能培训体系

采取公开招标、竞争性磋商等方式,选定6所公办院校和5所民办学校作为吕梁山护工培训基地。开设养老陪护、病患陪护、月嫂育儿嫂、家居保洁四大专业,编印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专业教材,安排1个月时间开展理论学习和实操培训,理论课时占30%,实操实训占70%。在提高培训质量方面严把师资关、教材关、教学关"三个关口",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开设精品班、快慢班、校企合作班、医疗陪护定向班等,有效满足家政市场用工多样化需求。

(五)坚持多措并举,构建稳定就业体系

通过适时举办推介会、召开专场招聘会、并依托吕梁山护工服务平台、吕梁山护工创业就业孵化基地,为广大吕梁山护工广开就业渠道;成立吕梁山护工服务中心,设立咨询、报名、培训、求职、维权等服务窗口,打造包括需求对接、家庭用工、外出就业的吕梁山护工超市,为吕梁山护工提供全方位服务。2020年10月吕梁山护工创业就业孵化基地投入运行,截至目前,已带动和吸纳550余名吕梁山护工实现就业;成立了吕梁山护工服务中心,设立咨询、报名、培训、求职、维权等服务窗口,为吕梁山护工提供需求对接、家庭用工、外出就业等全方位服务,并主动为其排忧解难,受到广大护工的广泛好评。

(六)围绕稳定就业,构建跟踪服务体系

成立了吕梁山护工服务中心,设立咨询、报名、培训、求职、维权等服务窗口,为吕梁山护工提供需求对接、家庭用工、外出就业等全方位服务。同时,在北京、青岛等地建立了6个服务部、17个服务站,定时开展联络回访工作,为外出就业护工及时提供维权保障等服务。此外,还成立了吕梁山护工工会委员会,联合工会、团委、妇联等成员单位,对外出就业的吕梁山护工进行跟踪服务,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在外出务工家庭进行走访慰问,主动为其排忧解难,受到广大护工的广泛好评。

为着力实现市"两会"提出的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幸福吕梁的发展蓝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工作短板,突破瓶颈制约,通过实施"三转五化",即从贫困人口向已脱贫人口转变、从农村人群向城市低收入人群转变、从低学历人群向未就业高学历人群转变;组织规模化、教学专业化、培训精准化、就业保障化和管理职业化,稳步提高吕梁山护工培训质量,促进吕梁山护工高质量稳定就业。"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吕梁山护工培训6万人,每年培训12000人,就业率力争达到60%以上,年劳务收入达到25亿元以上。

山西省阳泉市创新运用"一账清"工作法推动退税红利精准惠企

阳泉市盂县位于山西省东部,下辖13个乡镇、277个行政村和1个城镇办事处、11个社区。近年来,盂县着眼破解因村多村小带来的行政成本高、运行效率低下、制约长远发展等问题,持续加大合并行政村力度,行政村总数由原来的452个减少到现在的277个,减少了175个,合并率达38.7%。但由于绝大部分农村经济结构单一且历史遗留问题多、村情复杂,多数村尤其是合并村普遍存在"三资"管理混乱、集体债权债务不清、集体经济薄弱、基层组织"无钱办事"等难题,开展"清化收"工作十分必要、势在必行。

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清化收"工作,盂县化被动为主动、化包袱为财富、化劣势为优势,既维护了村集体利益,又让村民们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增强了广大村民的获得感、认同感,赢得了群众口碑,厚植了党的执政基础。截至目前,全县13个乡镇452个村组已摸排合同3522份,解除问题合同1258个,化解债务803.4万元,新增资源收费528.2万元,甩掉了"历史包袱",实现了"轻装上阵"。

"三级抓"下好把方向、定举措、建机制"先手棋"。坚持县乡村上下联动、三级贯通,综合运用行政、司法和经济手段,一体谋划、部署、启动、推进"清化收"工作。一是把准方向。建立县乡村三级"清化收"工作领导机构,实行县处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班子包片、片长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五级包联",成立县直有关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为顺利推进"清化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确定举措。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制定《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和《"清化收"专项工作项目计划书》,采取"七个一"措施,优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进一步立规定矩明标准。三是建章立制。针对农村"三资"问题点多面广、敏感复杂的特点,规范"三账一表""三制度十统一"建制,将"清化收"工作纳入巡察范围,采用巡察上下联动、县职能部门纵向打通和巡察审计横向协同的方式,建立同纪检、政法、审计、信访等部门的联系沟通与问题反馈整改机制,进一步推动"清化收"工作落地见效。

"三步走"算好清合同、大起底、维权益"明白账"。巩固好合同清理工作成果,推动"全面起底、合理区分、精准处置"三步走,进一步摸底、认定和规范合同。一是全面起底。组建"清合同"专项工作组,开展"地毯式"摸底,对前期摸底、建立台账、实地测量、梳理问题等工作流程进行全方位跟踪,形成土地资源、债权债务、合同管理"三张清单"并登记造册。二是合理区分。针对许多资源发包合同有失公允、收益偏低等问题,坚持依法依规、分类处理,对违约合同视具体情况,依法收回或按补充条款处置;对争议合同,依法依规处置;对无效合同,下达无效合同认定通知书,由村集体依法收回资源。三是精准处置。采取"上下结合"方式,对登记造册结果进行第一轮公示,征求群众意见;修改之后进行第二轮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由县经管部门统一制定合同样式,发挥好"一组三团"、乡村法律顾问等作用,对合同进行前置审核,确保合同规范严谨。

"三面管"打好化债务、控债务、防债务"攻坚战"。实行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坚持"削减存量、控制增量、防范变量"三面管,有力化解债务和防范债务风险。一是削减存量。针对债务"屡化屡反弹、死灰又复燃"的难题,通过"剥离一批""转化一批""收益一批""交纳一批"以及"三带头"工作法,有效化解了部分债务。二是控制增量。强化源头管控约束,防止债务反弹,推行"一个平台促规范",明确必须进入平台交易的品种,让农村产权交易更加阳光运行。三是防范变量。依托"阳光农廉网"、公开栏等管理平台,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监督,防止不正常新债发生。

"三推进"出好增收入、促发展、固堡垒"组合拳"。坚持新旧兼顾、齐头并进,做到"认账缴费、壮大集体、坚固堡垒"三推进,大幅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厚植党的执政基础。一是认账缴费。针对土地确权后全县新增村集体地源收费以及各种陈欠清缴,在尊重历史、尊重群众、对矛盾争议科学研判的基础上,以原452个村组为核算单位,依规制定资源发包方案,民主确定收费标准,以"三次告知"方式全面开展新增地源收费。二是壮大集体。通过开展"清化收"工作,全县村集体积累在收入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村171个,占到62%,100万元以上的村22个,占到8%,村集体新增资源收费达528.2余万元,同比增长30%以上,为村级集体经济攒厚家底。三是坚固堡垒。将开展"清化收"工作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软弱涣散整顿等工作相结合,明确列出村干部"负面清单",集中梳理在"清化收"工作中的涉黑涉恶腐败和背后"保护伞"线索,移交公安机关和纪检部门依法依规处理,为村级战斗堡垒增添后劲。

内蒙古自治区多措并举推进能源保供加快能源结构调整

2022年,内蒙古将以更高要求做好能源保供工作,包括做好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全力推动煤矿手续办理,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压实盟市属地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确保发电机组应发尽发、多发满发,还将做好天然气合同签订工作,确保合同签订量覆盖全区民生用气。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金豹指出,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最终要体现在扎实做好当前重点工作上,一是要全力做好能源保供工作,二是要扎实推进风光大基地建设,三是加快实施能源重大项目建设,四是要推动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发展,五是要强化机关作风建设。

大型风光基地建设方面,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副局长陈铮介绍,目前已制定《蒙西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前期工作方案》《基地外送规划布局实施方案》等,正在扎实推进基地建设各项前期工作。今年计划实施亿元以上能源项目262个,计划完成投资2000亿元,约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40%。目前,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正重点抓项目手续办理,特别是新能源项目,通过强化要素保障,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尽快竣工投产。

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发展方面,内蒙古思路明确,聚焦"风光氢储"4条重点产业链,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布局建设,以商招商、以企引企,吸引和集聚上下游企业组团式投资、集群式发展,从而推动新能源开发与装备制造协同建设。

当前新能源发展释放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为内蒙古工业升级乃至整个经济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下一步新能源怎么发展,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新能源处负责人刘扬表示,将以"带动新能源上下游全产业协同发展"和内蒙古"两率先""两超过"为目标,全力推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应用,包括大力扩展新能源应用场景、加快推进沙漠戈壁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协同发展新能源制造业、加强配套政策制度供给等。

内蒙古肩负保障华北、东北等地用能需求重大责任,2021年共向区外输送5.8亿吨煤炭,保障全国18个省市煤炭供应,外送电量达2467亿度电,占全国跨省区外送电量的15%以上,连续17年领跑全国。

内蒙古自治区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取得新进展

摘要:精准扩大有效投资是内蒙古"十四五"时期稳增长、调结构、转动能、促转型的有效途径,是在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内蒙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和有效抓手。因此内蒙古要保持足够的投资速度和强度,努力优化投资结构,积极进取精准扩大有效投资:一要把准方向,精准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二要打通渠道,以多元化投资主体和多样化投资渠道保障资金支撑;三要保障要素,坚持资金、土地、能耗、水资源等要素跟着项目走,确保形成有效投资;四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努力优化营商环境。

关键词:内蒙古有效投资精准高质量发展

无论是在高速增长时期还是高质量发展时期,投资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毋庸置疑。内蒙古《"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有效投资快速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精准扩大有效投资是内蒙古"十四五"时期稳增长、调结构、转动能、促转型的有效途径,是在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内蒙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和有效抓手。

之所以需要"扩大",是因为目前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内蒙古,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仍然是"第一动力"。近年来内蒙古经济下行压力大,经济增长速度远不如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西部平均水平,发展方式仍然存在路径依赖,粗放式、投资驱动式的发展模式仍未改变,其中"第一动力"投资出现断崖式下降。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11年的27%下跌到2018年的-27.8%,由全国首位跌至全国末位,2020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2019年又下降1.5%。同时内蒙古新产业新动能培育处于起步阶段未成规模、民生社会事业尚存短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因此投资增长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巨大。之所以强调"精准"和"有效",是因为目前内蒙古投资结构尚待优化调整、投资效益仍需提升,存在投资规模大的领域投资效益较低而效益高的或亟待发展的领域投资缺口无法满足的供需不匹配、投资管理利用方式粗放、民间投资活力尚未充分释放等诸多问题,因此内蒙古稳投资要从原有的"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突破投资领域的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投资过程中精准设计谋划、科学研判决策、依法依规管理。内蒙古积极进取精准扩大有效投资,保持足够的投资速度和强度,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扩大有效投资,主要聚焦以下四点发力:

一、把准方向,精准聚焦产业提质增效、公共服务提标扩面、基础设施提级扩能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稳投资重在精准有效,精准投资重在把握方向,要按照习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部署,在投资领域率先做到"调结构、转功能、提质量",紧紧围绕"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服务。结合内蒙古优势特色基础,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现代能源经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在"僵尸"企业投资、"三高一低"产业投资和重复投资要尽快释放被占用的稀缺资源,以投资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为融入新发展格局创造新优势。围绕补短板和新型城镇化及产业布局的要求,在"两新一重""三农三牧"、创新驱动、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投资的精准性、有效性和普惠性。在国家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大潮流中抢抓机遇,投资一批公路、铁路、机场、水利、管网、信息、物流等重大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力实施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工程,积极构筑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和带动能力。提高站位放宽视野,时刻与顶层设计看齐,围绕国家重大建设规划,积极构建内蒙古以产业创新类、生态环保类、科技攻关类、公共服务类、基础设施类为主体的重大项目库,做到项目接续、压茬滚动发展,持续高质量拓展投资空间。把准投资方向,就是要做到致力于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致力于服务高质量发展,政策定方向,市场为导向,将有限的投资发挥更大效用,在投资项目的初选、评审、决策、管理、风险把控、退出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到精准严格且科学有效。

二、打通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为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撑和保障

目前内蒙古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虽然有了很大提升,但受体制机制障碍、市场环境不优、政策体系不健全、金融发展滞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仍然存在着渠道不畅、主体单一、与实体经济发展要求不协调不适应等突出问题。打通融资渠道需要政府与市场共同发力:一方面,在坚持严控地方政府隐形债务不松懈的前提下,强化政府有效投资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一般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国家各类资金,充分发挥"红黑名单"的作用,及时拨付资金并保证直达项目。完善政府投资基金的绩效评价工作,真正实现"四两拨千斤",有力撬动社会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同时从全区层面进一步完善金融协调机制、金融监管机制和金融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源头活水作用。鼓励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风险投资、基金等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对民营投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并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支持各类社会资本组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等。依法依规加强PPP项目投资和建设管理,在PPP项目可行性论证、审查、决策、遴选、实施、监管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条例,同时结合内蒙古财力有限的实际,在把握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进一步规范创新推广PPP模式,在更多领域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健全完善在线平台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发挥社会资本在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作用。针对基础设施领域稳妥推进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工作,推广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示范,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依托"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等合作载体,深化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进一步吸引外资,完善跨境金融服务。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全方位大力度地扩大投资规模。

三、要素保障,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土地、能耗、水资源等要素,确保形成有效投资

内蒙古部分重大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相关要素保障不力、前期统筹不合理、沟通机制不畅等问题。为确保投资的有效性,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参考其他省区市做法,坚持八大要素即资金、土地、能耗、污染物排放总量替代指标、数据、市政配套、人才、重大协调服务跟着项目走。在保障土地要素过程中,一定要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统筹长远用地和近期用地,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拓宽用地思路,盘活存量土地,增加用地有效供给。加大有效投资用地保障,以效益为导向加快建立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在最新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腾出用地,优先保障投资效益高的项目。对于投资效益较低、生态环境污染较大、低水平同质竞争的企业建立科学合法的土地退出机制,腾出土地以保障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在保障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过程中,优化有效投资用能、碳排放、环境容量等配置。在符合地区能源、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的条件下,依法依规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的能源消耗、碳排放等指标需求,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积极探索市场化交易的调节手段,发挥内蒙古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作用和优势。要素保障过程中要打造全流程服务,全方位跟踪、协调、支持,实实在在服务项目落地推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确保投资效益和效率全面提升。

四、优化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完善和用好各类招商平台,千方百计优化内蒙古营商环境

有选择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于污染环境、产能过剩、价值链低端的企业坚决不引,对于符合内蒙古战略定位、比较优势、高附加值的重点领域大力引进并优化服务,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协调服务能力,提高招商项目履约率,强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突出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推动多维联动招商。政府在推动发展过程中要从原来的简单"抓项目"进一步转变职能,转向提供优质服务"抓环境"。就算本身没有好的资源,只要有好的环境,就能吸引好的项目、好的资源;反之,本身有再好的项目,如果环境欠佳,资源和项目就都会逐渐流失,因此必须尽快补齐内蒙古营商环境欠佳的短板。"十四五"时期内蒙古将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深化改革,做到改革到位、政策落地。目前内蒙古优化营商环境,不能单纯出台几条优惠政策、抓几项便民措施,仅仅局限于"放管服"改革措施,而需要在市场准入、投融资体制、产业政策配套、人才激励、基础设施、减免税费、公共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发力,综合施策全面深化改革。在深化"放管服改革"领域,确保政府服务效能实现最大程度的提高,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税费负担实现最大限度的降低,市场主体活力得到充分激发释放。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领域,通过落实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实现企业家人身权、财产权得到法律保障,为企业家营造合法公平的法治环境,通过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真正做到让企业家舒心创业、放心发展、全心投入、安心收获。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领域,确保在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使用生产要素时各类所有制经济依法拥有平等使用的权利,真正做到市场竞争环境公平公正公开。全社会自上而下切实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措施,营造让企业家心安、创业人员心动、科技人才心宽、党政干部心暖的氛围,吸引所有能够创造财富惠及民生的源泉涌入内蒙古,充分迸发全社会各种要素的活力和创造力。

内蒙古自治区"全链条协同"落实退税减税降费政策助企稳企

国家税务总局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决策,有力有效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为支持疫情防控、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六稳""六保"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持续推动减税降费工作。内蒙古税务局把减税降费作为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实打实、硬碰硬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确保纳税人、缴费人应享尽享、应享快享。今年上半年,全区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53.63亿元,其中今年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69.26亿元;去年年中出台政策在今年翘尾新增减税降费84.37亿元。

二是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严格保证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除《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9年版)》中印制发票和税务师事务所设立外,全区税务系统无另设市场准入行政审批。持续规范行政权力事项,对行政权力实施清单化管理,除税务总局明确保留的6项行政许可事项外,再无其他行政许可事项。深入开展涉税证明事项清理工作,2019年取消8项税务证明事项,进一步减少涉税资料报送。

三是大力推广"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梳理发布内蒙古"非接触式"网上办税缴费清单,将全区办税服务厅"线下"业务事项优化至电子税务局"非接触式"办理。在税务总局确定的198项网上办税缴费事项基础上,结合全区实际增加纳税人实名认证、电子签章采集等14项特有事项,总计212项。同时,积极为纳税人提供其他"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渠道,推出发票"网上申领、邮寄配送"、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网上验旧等服务,保障纳税人发票领用不受疫情影响。推出电子税务局预约服务,分时分批、错峰削峰办理涉税业务,确保纳税人、缴费人安全快捷办税缴费。截至目前,212项"非接触式"办税事项均可在电子税务局中进行办理,占纳税人全部可办涉税事项的86.47%。自2月初以来,全区纳税人选择通过"非接触式"办理涉税事项1364万户次,安全便捷税务服务取得良好成效。

四是推广服务贸易对外支付税务备案电子化。将业务办理从线下搬到线上,办理时间由原来的2-3天缩短至几分钟,实现了税务、外汇、银行、企业对外付汇备案业务联通,有效简化办税流程、创新金融服务、降低企业负担,为"走出去""引进来"企业减负担、添动力、增活力,切实助力贸易投资便利化。1-8月,纳税人通过电子税务局共办理业务349笔。

五是"银税互动"加速企业复工复产。依托内蒙古银税互动服务平台,与银保监局积极行动,联合自治区内各类金融机构及时推出"助力小微?共克时疫"银税互动服务,多方共同努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加速助力企业复工复产。1-8月,"银税互动"合作银行16家,已推出金融产品10个,为1.3万余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63.12亿元。"银税互动"已被列入自治区《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关于财税金融协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增强企业流动性的意见》的措施,成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金融支持措施的"重要选项"。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