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60篇(第13/19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0140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72分钟。

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蓬勃发展。慈善事业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上日益彰显。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公开募捐资格审批工作深入推进,慈善信托模式丰富多样。举办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承办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搭建国家级慈善交流平台。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志愿服务制度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品牌建设不断加强,全省注册志愿者超过1400万人,志愿服务超过7亿小时。

全方位优化基本社会服务,

努力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这五年,广东民政紧盯人民群众关心关切,合理拓展基本社会服务内容,稳步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基本社会服务专业化、精准化,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婚姻登记管理服务全面提升。全省所有地市实现婚姻登记"全城通办",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顺利启动;率先在全国启用婚姻登记证二维码、婚姻登记电子证照等多项创新性服务,全国首家婚姻服务创新综合平台落地广州市;推进婚姻登记机关标准化建设。

殡葬公共服务持续优化。建立基本殡葬服务保障制度,全省免费提供遗体接运等7项基本殡葬服务223万宗,免除费用27亿元。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殡仪馆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节地生态安葬率达62%。

区划地名公共服务日益规范。适应新型城镇化和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不断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全省新设立市辖区3个,县级行政区域界线部分变更3项;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迁移1项;撤销镇22个、新设立镇6个,撤销街道16个、新设立街道55个。顺利完成第三轮及启动第四轮全省各级界线联检工作,配合民政部完成粤澳陆地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工作。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组织全省各级普查地名79.82万条,新设置地名标志21.82万个。传承弘扬地名文化,完成系列地名文化书籍编纂和地名专题纪录片拍摄,潮阳区获评"千年古县"称号。

广东省深圳市大力发展零工市场服务灵活就业人员

近年来,虽然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但在社会保障方面,还需要根据灵活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在政策上给予更多便利,提高政策弹性,针对一些特殊困难的灵活就业人员给予人性化关怀和政策优惠。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大力支持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更好促进就业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激发亿万劳动者和各类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力,为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持续改善民生、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已是共识。目前,零工市场发展迅速,全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已经达到2亿人左右。眼下,正是春节过后的招聘高峰期,随着"复工潮"的到来,各个行业也都开启了招聘热潮,灵活就业逐渐成为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零工市场面临四大问题

零工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尽快解决。

一是社会保障诉求需要更多政策支持。社会保障关乎灵活就业人员切身利益。近年来,虽然出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和制度,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五险一金"的保障范围并提供不同程度的优惠和支持。但是,根据本课题组对部分灵活就业人员的调查显示,78.14%的受调查者期盼政府为其提供更多社会保障,其后,依次是帮助灵活就业人员打通"五险一金"缴纳通道(44.27%)和规范灵活用工企业签订用工合同(32.66%)。究其原因,一方面,相关政策和制度的落地存在时滞性,还需要其他配套政策,一些政策宣传还未普及灵活就业人员;另一方面,不少灵活就业人员尤其是女性灵活就业人员,由于各种原因缴纳社会保险存在间断性,导致这类群体在达到退休年龄时不具备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条件。

二是供需对接平台建设需要创新思路。一直以来,零工市场在人们的印象中等同于"马路市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就业平台和就业形式不断涌现。当前,灵活就业供需对接平台是"传统的马路市场"与现代的线上市场共存,各有优势。比如,"马路市场"更有利于供需双方面对面洽谈并达成口头协议,使得临时的、分散的供求得到及时满足,进而成为一种自发存在;而线上市场则有利于批量的、稳定的灵活就业得以实现。但是,这两种市场也各有不足,比如,"马路市场"存在治安隐患,不利于疫情防控等。而线上市场,对于一些文化程度较低、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年龄偏大的灵活就业人员来说,他们面临数字鸿沟,难以在线上市场实现求职愿望。此外,一些求职者对非公益性线上零工市场(平台)缺乏足够信任。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43.55%的受调查者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搭建更多灵活就业平台。

三是社会参与融入需要拓宽治理思路。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或业务场景切换较快,其社会生活交往情况更多地表现为在居住地是否受到本地居民的平等对待、是否能够结识新朋友,在工作中与同事的关系是否融洽等方面。本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3的受调查者认为自己与本社区(村)的邻里,街坊及其他居民互相之间有"比较多""非常多"的互助。41.26%的受调查者期待有更多平台认识新朋友,其次是期待跟同事关系更加融洽(15.33%),再次是期望被本地居民平等对待(8.17%)。可见,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参与和融入愿望较为强烈,期望能与其他就业人员一样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进入相应的群众组织,得到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工作中能结识更多的朋友,这些对社区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四是职业技能培训与提升需要有新方式。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和工作人员的"三不固定"特点,让灵活就业人员只能"跟风学艺",雇工方既不会承担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的经济成本,也不会给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时间,只是随行就市,选择具备其生产或服务所需技能的劳动者直接上岗。因此,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只能自己做决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承担培训的各类成本,并可能由此陷入"恶性循环"。67.19%的受调查者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目前80%以上的业务服务还是停留在招聘与就业推介上。

二、推动灵活就业健康发展的举措

一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弹性和灵活性。灵活就业人员的情况千差万别,既有拥有较丰富人力资本和职业技能的劳动者自主选择灵活就业,尤其是一些年轻劳动者希望以"灵活"获得充分的"自由";也有一些年龄偏大、技能不高,或者失业再就业人员,甚至就业困难的特殊劳动者群体,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就业渠道,而被迫选择灵活就业。近年来,虽然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但在社会保障方面,还需要根据灵活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在政策上给予更多便利,提高政策弹性,针对一些特殊困难的灵活就业人员给予人性化关怀和政策优惠。比如,对于那些达到退休年龄还没有缴满15年养老保险的特殊困难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会保险优惠补贴,鼓励此类群体继续通过就业缴纳养老保险,直到缴足,为居民老有所养创造条件。

二是要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助力零工市场发展。一方面,以"马路市场"而知名的传统零工市场形态,对于某些特定的灵活就业群体和用工主体,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这种劳务集市对于部分灵活就业人员而言,既是实现就业获得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精神的寄托之地,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即使是在休息时间,也要到市场上转一圈,心里才有安稳感。同样,那些需要临时用工的主体也觉得随时到市场招工,非常方便快捷,能较好地满足其"完成不确定性订单"的需求。由此,对于这种以产业集群为依托而形成的"零工市场",重点是创造条件,建设专门的零工市场,引导雇佣双方主体在固定区域实现"灵活用工招聘与协商",政府相关部门则履行好市场监管职能,避免无序市场可能存在的隐患。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时代,网络已经成为许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发展线上市场既是客观现实,也是必然趋势。未来的重点是进一步发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优势,拓展和丰富线上市场的功能,包括线上岗位供求信息发布和推荐、电子合同签订、求职辅导以及职业技能培训和提升等,建立功能齐全、信誉良好、沟通顺畅的公益性线上零工市场,按照"赋能-匹配-维权"的基本思路,给劳动者赋能,为用工主体找人,提升零工市场的匹配效能。

三是要优化以辖区为主的社区居民服务。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弹性大,决定了其难以通过传统工作单位实现深度的社会参与,他们在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难题,时常会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无力感。要根据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居住特点,以辖区为主,进一步优化社区居民服务,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区党组织及各类群众组织中,为灵活就业人员参与和融入社区生活畅通渠道、搭建平台。

四是要以赋能强能为主线提高培训水平。首先是对劳动者"赋能",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财政支持的范围。同时,要根据灵活就业人员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难以固定的特点,充分发挥现代数字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拓宽培训渠道,延长培训时间,拓展培训内容,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水平。其次,对相关服务平台和中介机构"强能",将服务平台和中介机构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公益性培训补贴范围,支持和鼓励具备资格的服务平台和中介机构对灵活就业人员集中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同时,因地制宜、因产施策,建立服务联盟,增强服务平台和中介机构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和影响力,在为零工市场雇佣双方提供就业服务的同时,确保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安全,达到多方共赢。

广西壮族自治区推出"桂惠贷"提升市场主体融资便利度

"十四五"期间,将统筹财政资金200亿元,引导金融机构投放1万亿元优惠利率贷款......今年以来,广西大力推进"桂惠贷"政策实施,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金融"活水",探索出一条财政金融有效联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改变贴息方式,让实惠直达实体经济

"不同于由财政直接贴息到市场主体的传统贴息方式,'桂惠贷'采取利差补贴的贴息方式,由金融机构直接向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按降低2或3个百分点的利率发放优惠贷款。金融部门根据金融机构实际投放金额集中审核后,由财政部门给予相对应的利差补贴。"广西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范世祥说。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广西重点引进的中央企业之一,先后在北海、玉林、桂林等地投资建设7个陆上风电项目,总投资累计约38.89亿元。中国农业银行广西分行建立专项服务团队,主动对接企业,为项目量身定制低成本的综合融资服务方案。截至9月中旬,农行广西分行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在桂7个风电项目审批固定资产贷款24亿元,其中发放"桂惠贷"10.76亿元,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2152万元。

今年9月,玉林市的一家木材加工龙头企业,因项目前期建设投入大量资金,适逢原材料冬储季节,出现流动资金短缺。针对企业缺乏抵押物的情况,广西北部湾银行及时给出了保证担保的综合授信方案,最终成功向企业投放5000万元"桂惠贷",在解了企业燃眉之急的同时,直接为企业减少融资成本100万元。

"将'事后补贴'转变为'事前补贴',获得贷款与获得贴息完全同步,省去了企业向财政部门申请资金补贴的繁琐操作,优先保障了企业利益。"曾获得"桂惠贷"支持的北海鱼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韦永军说。

产品设计多元,提供精准高效金融服务

柳州市是全国螺蛳粉生产集聚区。最近,因产业扩张,当地的螺蛳养殖户老莫、豆角种植户老栗、食品公司负责人杨先生都遇到了资金困难。

了解到他们的资金需求后,桂林银行主动上门服务,分别向老莫、老栗和杨先生发放利率优惠的"经营贷""首次贷""三农贷"50万元到200万元不等。

"经营贷""首次贷""信用贷"是"桂惠贷"的3个普惠性产品。此外,"桂惠贷"还设计了"三企入桂贷""技改贷""科创贷""通道贷""三农贷""贸易贷"等6个名单制产品,分别用于支持招商引资、工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西部陆海新通道、"三农"以及外贸等领域。"桂惠贷"政策还鼓励政府部门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金融产品创新。设计方案经有关部门评审通过后可纳入"桂惠贷"范围统一组织实施,如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开发的"建设贷"、来宾市人民政府开发的"来宾木材贷"等。

范世祥表示,广西将强化创新,引导各地各部门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更多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桂惠贷"创新信贷产品,为经济发展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供给。

部门联合发力,确保惠企政策落地见效

"桂惠贷"的组织实施涉及多个政府部门。金融部门负责引导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桂惠贷"工作部署,组织开展贴息申报、审核工作,并落实对贷款用途的监督。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桂惠贷"贴息资金筹措工作,落实贴息资金来源,确保贴息资金到位。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筛选、推送企业名单,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最符合政策导向、最契合地方实际、最能发挥效益的企业和项目。

"金融、财政、行业主管等部门各尽其责、协同发力,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为广西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创造了高质量的金融供给。"广西社科联主席朱东说。

截至9月末,广西全区金融机构累计投放"桂惠贷"1903.23亿元,惠及7.08万户市场主体;直接降低相关市场主体融资成本37.9亿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29%,有力助推市场主体增强活力。广西财政厅负责人表示,目前自治区财政已拨付前两季度各金融机构应享受利差补贴11.45亿元、拨付率100%,充分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桂惠贷"业务。

"广西将继续抓好'桂惠贷'政策实施,加快建立绩效评价和监测机制,确保投向更准、带动更强、效率更优,为广西'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范世祥表示。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创新模式夯实工业发展根基

近年来,钦州市落实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抢抓用好战略机遇"窗口期",大力弘扬不等不靠的精神和马上就办的"钦州速度",在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战大考中敢战敢胜,工业强市建设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正加快实现"国际门户港、自贸试验区、绿色石化业、江海宜居城、小康幸福人"发展愿景。

1、抓常抓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钦州市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建立健全"第一议题""第二议题"制度,提高各级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能力和定力。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注重从"四个一线"选拔重用干部,落实容错和澄清保护机制,切实为基层减负。形成"书记党建主题调研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大模式"、书记带头讲全面从严治党专题党课、任前党建考核等钦州党建品牌。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工作全面加强。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意识形态领域总体态势向上向好。旗帜鲜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大力实施基层党建提质聚力工程,基层党建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2、增量提质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今年1-9月,钦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23.9亿元,财政收入167.2亿元,综合实力从全区中游水平提升到前五名,在全区经济第一方阵阔步前进。

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用好抓好大交通发展新机遇。自2020年以来,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年吞吐量增速全国领先,钦州港首次进入全球集装箱大港50强,引领北部湾港首次进入全国沿海港口10强。钦州港30万吨级油码头等标志性项目竣工投运,钦州港跨入全国接卸能力最大港口第一方阵。"世纪工程"平陆运河即将启动建设,龙门大桥、大风江大桥加快建设。今年1-10月,钦州港港口吞吐量突破1.34亿吨、同比增长11%,集装箱吞吐量368万标箱,同比增长18.1%,增速保持全国领先。

中马"两国双园"获得"中马合作旗舰项目和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新战略定位。钦州保税港区正式转型为综合保税区。"三企入钦"引资超2千亿元,利用外资增速排广西第一。今年前三季度,钦州港片区改革试点任务完成率96.8%,排名广西3个片区首位。中马"两国双园"跨境金融试点5项创新业务全部落地、累计业务量75.99亿元。今年1-10月,片区新设企业数8828家,同比增长218%,累计设立企业超过1.57万家。

狠抓重大项目,构建了全国独有的"油、煤、气、盐"多元化石化产业体系,钦州石化园区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化工园区,立起"三千亿级"绿色临港大工业的"四梁八柱"。其中,广西单体投资最大的"双千亿级"华谊钦州基地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并实现上规;总投资330亿元的中伟产业基地签约即开工,将成为全球较大的高端三元前驱体制造基地。电子信息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港创智睿、见炬、泰嘉项目快速推进,是广西第四个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的城市。"十四五"时期,钦州将形成"1+4+N"千百亿产业格局,工业总产值翻2番,努力建成广西工业强市。

3、出新出彩城市品质明显提升

围绕建设"江海宜居城",以"干净、整洁、生态、有序"为核心目标,坚持花大心思而不花大价钱、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化,下足"绣花"功夫,全面提升城市品质。钦州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接近100平方公里,成为北部湾国家级城市群的重要一员。

全面启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重建平南古渡,修缮广州会馆、冯子材故居等,建成宋城墙遗址公园,打造1.2公里的历史文化街区精品旅游线路,凸显钦州文化特色,从"英雄城市在纸上"转为"英雄城市看得见"。开展垃圾清零行动,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大力推进城市老城区更新,完成100个老旧小区改造,改善了老城区5万居民的生活环境。打通英华六巷等"梗阻路",完善城市道路"毛细血管"。成功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市"。18.8公里钦江"一江两岸"环江步道历史性贯通,钦江美景更加显露。两年来累计建成40多个口袋公园,逐步实现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美好愿景。

推动北钦防一体化,历史性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建成运营钦州至钦州东既有铁路通道线,告别防城港至钦州、北海没有直达动车的历史。一批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加速建设,大塘至浦北高速公路、浦北龙门至平马一级公路全线通车,兰海高速钦州至北海改扩建工程路面基本建成。坚持"低成本、有产业、能保持、可推广"工作思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形、实、魂",得到中央督导组肯定。

4、走深走实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时刻铭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心怀"国之大者",坚守为民情怀,办好为民实事。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紧扣目标要求,把握工作重点,推进"为民办实事"走深走实,真正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广西钦州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获得列入自治区级城乡融合发展集成改革试点并全面启动改革。"十三五"时期,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超过900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长超过60%。城镇新增就业9.4万人,连续5次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钦江水质提升一个类别,白海豚逐年增长到近300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水平。北部湾大学、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获批设立,率先在全区开展课后服务和假期托管,解决"接送难""托管难"问题。新增2家三级医院,市县公立医院全部纳入医共体,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5岁提高到77.6岁,超过全国、全区平均水平。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开发"红色传奇""绿色乡愁""蓝色梦想"三大板块主题现场教学线路,全市各级党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000多场(次),参加党员20000多人。开展"感党恩跟党走"和"学党史忆历程谈变化展愿景"主题系列活动,全市开展"党员心声大家谈"2780场,"党史故事大家讲"5294场。创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传,以移动互联网思维开发"视频简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可视化、分众化、大众化。紧扣"1+1+8"重点工作部署,2021年实施十大惠民工程共61个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2.1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3.82%,建成一批直接造福于民的项目工程。

5、放心舒心社会大局安定和谐

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有力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深入推进平安钦州、法治钦州建设,连续16年获得"自治区平安市"称号。今年前三季度,群众安全感攀升至98.66%,创近年新高。

从2020年1月21日全市安全防范会议开始,迅速建立"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仅用一个月就实现新冠肺炎疫情"双清零"目标,至今没有发生本土新增病例。推动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具有时代特征、钦州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初步形成。成功处置钦州港建港以来最大的危险品船舶"中匀7"轮遇险事件,得到国家相关部委高度肯定。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扫黑除恶取得决定性胜利,灵山县、钦南区、钦北区禁毒严打整治成功"摘帽"。完善信访突出问题接访工作机制,多领域、深层次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周期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反诈工作经验获得全区推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向好。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推行"三色管理"打好保通保畅"攻坚战"

"7·12"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海市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从早从快抓实企业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保障工作,为企业持续生产、项目有序施工提供安全"屏障",做法成效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7月当月,北海规上工业产值198.98亿元、比增20.9%(增速排全区第二位),1-7月累计产值1421.81亿元、比增18.1%(增速排全区第三位),累计增加值总量排全区第二位;完成工业投资162.83亿元、增长30.1%。

01坚持三级联动,打好稳工稳产"主动战"

(一)区级层面抓统筹,保通保畅。疫情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协调北海市物流保通保畅工作,自治区工信厅主要领导及时召开各市工信局局长会议,明确要求各设区市不能对北海市重点物资车辆"层层加码、一刀切"阻断物流。广西稳工业保运行攻坚战指挥部统筹指导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办理全国统一"车辆通行证"和设置重点物资中转站,并安排专人协调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等问题,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二)市级层面抓落实,"稳"字当先。面对国内疫情多地频发的态势,北海市连续出台《工业企业"八个必须"》《工业企业疫情防控措施告知书》等文件,形成常态化管控措施。强化指导工业领域全覆盖制定疫情防控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平稳、科学处置能力。"7·12"疫情发生后,市稳工业保运行攻坚战指挥部迅速激活工业领域"平急转换"机制,在厂区闭环、防疫消杀、员工管理、物流运输等方面出台20条疫情防控管理措施,指导工业企业稳员工、稳生产。市级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协调企业物流运输,做到"原料运得进、产品运得出"。

(三)县区、产业园区抓具体,以"快"为王。市辖县区迅速指导企业闭环管理,做好区域物理分隔,有效阻断疫情传播风险,全市服务企业攻坚行动没有因为疫情而停滞,33个重点项目闭环管理没有停工,除海城区外均量化项目施工进度。市属各产业园区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一企一策"精准服务企业,督促企业落实防控措施,积极协调做好防疫物资、水电气等要素保障工作。

02设立三层闭环,打好安全生产"阵地战"

(一)坚持"一个园区划作一个大闭环"。针对全市7大产业园区点多面广、形态不一、特征各异的特点,在市级层面统一部署下,市属各产业园区按照生产、生活、交接、应急等功能合理划分区域,做好区域物理分隔,加强各区域结合部管理,铁山港区78家重点企业、2.8万名在岗员工"零感染"。

(二)坚持"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小闭环"。严格实行"不进不出"管理机制,做好员工返岗管理、车辆进出管理、核酸检测、工作场所防控、环境卫生消杀、员工个人防护等工作。按需单设核酸检测点或上门服务,员工不出厂即可完成核酸检测,全市8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4.5万名员工实现厂区内闭环管理,保持连续生产。

(三)坚持"一个车间也是一个微闭环"。企业内部按照生产车间、分厂形成小隔断,切实防范内部传播风险。如,项目建设已有较大施工面的玖龙纸业实行6个区域闭环管理,每周2-3次常态化组织全员核酸检测。

03推行"三色"管理,打好保畅保供"攻坚战"

(一)落实保畅"白名单"。指导企业申请全国统一"车辆通行证",设置重点行业物资中转站,自主研发"物流通"线上小程序,快速实现车辆、人员健康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等信息提前报备,亮码通行,大大节约时间成本。畅通企业原材料供给、产品销售等方面物流运输,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全市累计办理生产物资运输通行证7000多张,办理保供人员通行证17792张,协助3000多名司机及随乘人员申报健康码"白名单"。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