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2年“两办”文章、典型材料-147篇(第22/3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7691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57分钟。

坚持服从服务大局,全力以赴推动重大国家战略落地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给河北带来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和发展势能。河北紧紧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全面落实"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全域跟进、全面承接,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一是着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重点领域合作,积极引进央企总部和子公司落户河北,北京地铁连通河北即将成为现实,一批产业转移项目加快建设。自觉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推动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合力打造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抓好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二是着力创造"雄安质量"。严格落实规划要求,明确未来之城的唯一性特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重点项目和重点片区建设,上半年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7%。全力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中国中化、中国星网、中国华能首批3家疏解央企总部已启动建设,央企在新区注册设立各类机构110家。2所医院落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已基本满足承接疏解的要求。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水质稳定保持在III类,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加快恢复"华北之肾"功能。三是着力发展后奥运经济和文旅产业。弘扬北京冬奥精神,扎实推动冬奥场馆开放开发,构建冰雪产业集群。加快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发展清洁能源、大数据产业,建设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规划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推动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实现跨省复航,积极发展全域全时旅游,瞄准重点群体,创新旅游营销宣传,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的重要指示,从传统的思维和路径中跳出来,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配套制定"1+20"政策体系,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3.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6.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6%。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加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建立健全科技投入考核倒逼机制,国有企业率先发力,推动研发投入实现大的突破。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全省加计扣除额370.99亿元,同比增长53.91%,企业研发投入热情空前高涨,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二是培育优势产业。完善法治化、市场化去产能长效机制,支持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积极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1.7%。三是加强项目建设。抓住中央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提前实施"十四五"后期项目,超前谋划"十五五"项目。积极与国家各部委汇报沟通,赢得大力支持。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研究成立专门招商机构,大力实施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河北。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有效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河北是沿海省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具备良好条件,关键是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强化改革的思维、开放的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一是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对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实行清单管理,推进涉企经营"一件事一次办"。深入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完善企业上市激励政策,把扶持政策向企业上市前聚焦,今年以来新增5家企业挂牌上市,处于辅导期企业37家。二是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营商环境测算和评价工作细则,通报各市县营商环境综合评价情况,对破坏营商环境的问题,一律零容忍,坚决"不贰过",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半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57.79万户。三是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深化港口转型升级,积极推进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建设,集聚发展现代临港产业,把沿海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唐山"三个努力建成"步伐。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提高中欧班列运行质量,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做强开发区、自贸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步伐。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在河北省阜平县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2021年在承德考察时对乡村振兴作出重要指示。我们围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努力打造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对脱贫人口常态化监测帮扶,针对因灾因病因疫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措施。支持脱贫地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保持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二是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坚持党政同责,召开全省加强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会议作出部署,坚决保耕地、保播种面积、保产能、保产量。扎实做好"三夏"工作,夏粮总产297.3亿斤、高于去年水平。加强种子创新,积极推广河北优势种业资源,小麦品种"马兰1号"夏收亩产达到863.76公斤,再创历史新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施农业重点项目1972个、总投资3657亿元。三是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连线成片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厚植县级财源。滚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排查整治自建房安全隐患,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全面提升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非常关心,要求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我们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和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坚决当好首都生态安全屏障。一是深化污染防治。严守生态红线,扎实做好"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严禁破坏环境违法建设行为。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提升河湖水系、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退后十"任务全面完成、稳步向好,1-6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二是加强生态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抓好矿山整治和湿地保护修复,打造高品质林荫大道、城市绿道、生态庭院,让绿化成果为老百姓所享。积极推进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正确处理防火和旅游的关系,在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增强碳汇能力等方面大胆探索,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绿色转型。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加快推广运用光伏、风电、抽水蓄能、氢能等新能源,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

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做好保障改善民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坚持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全力办好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是多措并举稳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积极稳岗拓岗,突出抓好大学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出台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的19条政策措施,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49.98万人。把群众增收列入领导班子考核内容,精准帮扶受疫情影响群体,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二是精心实施民生工程。抓好重点民生项目建设,集中力量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问题。今年以来,完成棚户区改造9.44万套,开工改造3698个老旧小区,新建停车位17.6万个,建设改造农村公路5496公里,受到群众普遍欢迎。三是持续改善公共服务。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做好医疗、卫生、住房、助残等工作,积极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成特殊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76万户。全面提高大中小幼教学质量,加强"双一流"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北。河北地处京畿要地,肩负着拱卫首都安全的特殊使命。我们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指示,召开全省党的二十大维稳安保会议作出部署,提出"六个严防"目标,层层压实工作责任,确保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一是抓紧抓实疫情防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全面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各项要求,严格管控入冀人员涉疫风险,落实重点人群核酸检测措施,深入排查整改薄弱环节和风险漏洞,提高疫情防控科学化精准化水平。二是加强创新社会治理。全面落实《信访工作条例》,领导干部带头包联信访案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扎实做好扫黑除恶、基层治理、安全生产等工作,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深入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严厉打击危害群众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三是切实防范化解风险。周密部署安全度汛各项任务,严格落实防汛救灾措施,扎实做好防震、防火等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涉众型经济案件精准拆弹,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抓好重大活动安保维稳工作,筑牢"三道防线",坚决防止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流入北京。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扎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河北省委全面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认真执行保障"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深化"六进"和学校"三进"工作,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二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加强干部交流,注重在重大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大力选拔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创新考核机制,先后印发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平安建设专项考核办法,完善开发区、国有企业考核,建立公正、科学、简便、可操作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深入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化作风纪律专项整治,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省委省政府带头精文减会,切实为基层减负。深化政治巡视巡察,提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能力和水平,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开局写精彩---奋进谱新篇-德令哈市2022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谢拉毛

千帆竞,满目新。

这是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上半年,德令哈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1%,其中,一产增长5.7%,二产增长12.7%,三产增长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9.3%??

一组组闪亮的数据,记录着德令哈砥砺前行的脚步,彰显着德令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就,寄托着全市人民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

产业发展步伐稳健

推动高质量发展,稳是基本盘。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德令哈市工业经济稳步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

可喜成绩的背后,是德令哈爬坡过坎、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奋斗身姿。

走进德令哈工业园,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机械装备高速运转,工人们在各个工位忙碌着,如火如荼的生产场景映入眼帘。一幅千帆竞技、百舸争流,快干实干、比学赶超的奋斗画面,感受到了德令哈工业园区向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目标阔步前行的力量。

在中盐青海昆仑碱业有限公司车间里,各道工序的生产线快速运转,工人娴熟地操作着机械设备,一派繁忙有序的景象。凭借创新理念引领,公司吸收运用国内外和业内先进的工艺技术,装置能力居行业领先水平,通过采用氨碱法制碱工艺等一系列提质增效项目,现产能达150万吨/年。

德令哈市坚持资金支持、项目扶持、政策引导多措并举,促进"两碱"等传统产业继续加大工艺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投入力度,通过引进新设备、改造旧工艺,提高工业"三废"利用率,使纯碱生产成本、单位水资源消耗量不断下降。

"2011年5月24日,我们利用企业独创技术投资建设的国内首家商业1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在这里奠基。如今,公司光热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60兆瓦。光热储能新技术的成功应用,使过去'太阳落山就没电'的光伏短板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电。"在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50兆瓦太阳能光热发电场,总工程师樊玉华正忙着校验定日镜支架太阳自动追踪系统数据,说起公司发展取得的成绩,他的话里带着一些自豪。

中控德令哈的发展成就,只是德令哈市众多新能源企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德令哈市不断加大新能源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促进光伏发电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市场应用和成本下降为目的,通过市场支持和试验示范,以点带面,加速技术成果向市场应用转化,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和产能,促进发电侧实现平价上网。目前,全市新能源项目达到40个,装机总量达到1850兆瓦,总投资162.84亿元,其中,光伏装机总量124万千瓦,光热装机总量11万千瓦,风电装机总量5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面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重任务,今年以来,德令哈市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抓好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大政策措施落实力度,坚持不懈开展"亲商暖商爱商护商"活动,持续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生活环境和创业环境。

位于德令哈市工业园绿色产业园区的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青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

堂青海公司")自2017年成立以来,德令哈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从资金、人才、土地、员工住宿等方面为同仁堂青海公司提供大量优惠条件。"正是因为有了政府的好政策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帮助我们及时解决了困难和问题,才能使企业得以快速发展。"同仁堂青海公司工厂负责人李承尧说。

"德令哈市工信局的工作人员会定期来我们企业,协调解决我们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疑难杂症',切实为我们排忧解难,这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我们德令哈营商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政府为企业保驾护航的决心和力度。"海西东诺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鲍俊说。

上半年,德令哈市在疫情防控不降标准、不打折扣的基础上,认真落实一系列助企纾困措施,及时协调解决物流运输、招工用工、资金链紧张等问题,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3月23日,青海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复工暨海西州德令哈中广核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在德令哈同时开复工的还有海西基地华电50万千瓦光伏、黄河公司德令哈220万千瓦多能互补项目一期100万千瓦光伏项目等26个项目,年度投资37.74亿元。

来到位于德令哈市光伏(光热)产业园区的中广核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现场,项目紧锣密鼓、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涌动着聚力攻坚、加快发展的热潮。

据中广核太阳能德令哈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蹇钊介绍,德令哈中广核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总投资100亿元,占地面积5.3万亩,项目采用了光伏发电,光热熔盐储能相结合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路线,完全契合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与新型电力系统技术要求。项目计划于2024年底建成投运,投产后年销售收入9亿元,直接带动当地150人,间接带动500余人就业。

上半年,德令哈市项目投资增势良好,目前49项包联项目中已开复工24项,开复工率49%,完成投资6.26亿元;第一批集中开复工项目中已开复工27项,开复工率100%,完成投资23亿元;2020年-2021年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41项,总投资4.1亿元,已开复工40项,开复工率97.6%,完成投资2.2亿元。

在推动项目建设的同时,德令哈市利用多种途径,加大项目招商,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增添发展活力。在7月22日至26日举办的第23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二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上,德令哈市签约完成重大项目15个,签约金额117.01亿元。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德令哈市交出的半年成绩单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一件件、一桩桩浸透着为民情怀的"民生账本",记录下德令哈市委、市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浓浓的为民情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军属等重点群体就业,今年4月份,德令哈市就业局举办了"2022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暨官兵家属专场"招聘会,为退役军人、军属、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的一个就业招聘的交流平台。活动中,共有24家企业提供320个就业岗位,涉及新能源、化工、新媒体、医药、教育、餐饮建筑等行业,涵盖会计、电工、机修工和销售等多个工种。

像这样的招聘活动,德令哈市每年都会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举办多次,为广大企业和求职者办实事、好事。上半年,德令哈市严格落实稳就业政策措施,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5场,持续开展"迎双节促就业""政策上门"等入企服务专项行动,为38家企业解决用工280人;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572.7万元,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131万元;开展创业培训进校园34期850人,"技能培训进校园"计算机操作员技能培训3期163人,为吸纳124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8家企业落实社保补贴和一次性奖励54.15万元。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71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次;城镇失业登记率2.8%,控制在预期目标3.5%以内。继续实施普惠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持续做好失业保险金常规待遇发放工作,累计向217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133.25万元。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工作规范管理,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突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强化基本民生保障,不断加大排查力度,扩大救助范围,近期,德令哈市开展"改善民生、解忧暖心"大排查大走访活动。

通过摸排走访,更深入地了解困难家庭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国家社会救助政策的了解,为今后的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提供有力保障。德令哈市将围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工作,不断加大救助力度,构建社会救助"大格局",织牢民生保障兜底网。

多元旅游未来可期

盛夏时节,穿城而过的巴音河夜色迷人,静静地走在巴音河畔欣赏美丽小城德令哈,格外宁静。走进位于巴音河畔的海子诗歌陈列馆,记者看见改造提升后的陈列馆内墙面采用了艺术漆天鹅绒涂料,突显出视觉艺术之美,微水泥地面打造出归真的视觉艺术境界,在设计风格上以年轻、活力为基调,体现出健康向上的诗歌文化。

多年来,海子诗歌陈列馆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也成了对外宣传德令哈的重要窗口。今年2月开始,德令哈市对原有的海子诗歌陈列馆进行改造提升。"海子诗歌陈列馆升级改造项目,我们共分为七个区进行升级,增设了咖啡区、人物馆、放映厅、手稿厅等。"浙江美丽乡村建筑规划设计院总经理章之玮介绍。

今年以来,德令哈市全力打造青甘藏大环线旅游节点城市,聚焦"现代诗城·浪漫之都"城市定位,启动诗歌主题公园、城市博物馆群、海子诗歌馆、城市会客厅等要件改造和4A级景区创建工作,为游客提供多元化服务。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下半年,德令哈市全市上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奋力谱写德令哈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砥砺奋进绘新景---继往开来启新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本报特约全媒体记者---胡域---通讯员---瞿张华---肖寒

十载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山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县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2012年至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由48.84亿元增至106亿元,年均增长7.6%;财政总收入由3.35亿元增至11.33亿元,年均增长14.5%;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146元、4166元分别增至26516元、12651元,年均分别增长8.1%、13.1%。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龙山县始终坚持把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践行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实行五级书记抓扶贫,在农业农村部鼎力支持、长沙市对口帮扶、济南市市中区倾情帮扶下,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9.33亿元,深入推进精准脱贫"十一项工程",确保全县11.95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227个贫困村全部有序退出、顺利摘掉贫困县帽子。

交通出行高效便捷。黔张常铁路、龙永高速建成通车,结束了县域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历史。龙山至永顺二级公路建成通车,龙里、洗里、石洗等干线公路建成投用,桑龙高速加快建设,农村公路新修、提质改造2344公里,全面实现建制村通水泥路达到100%、建制村通客运班车达到100%、25户1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达到100%目标。

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城区面积加速扩大,功能配套逐步完善,城市承载能力和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化率达到50.85%,县城中心城区面积由规划初期的7平方公里发展到18平方公里。全面实施24条城区道路升级改造、酉水河综合治理、岳麓大道改造、城乡同建同治等重大工程。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3%,供水普及率达到98.1%,饮用水源连续四年达标率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人居环境越来越美。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完成65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统筹推进365个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29个,实施农村改厕近2万座,茨岩塘、靛房、召市、水田坝、惹巴拉等村镇建设项目全面竣工,乡镇卫生院、学校、道路亮化等建设基本完成,打造美丽乡村新形象,获评"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现代农业做优做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形成了百合、柑橘(果蔬)、茶叶、油茶、烤烟、中药材、养殖等七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14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建设6万亩百合基地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16年-2018年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18年-2020年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授予粮食高产绿色优质科技创新工程先进示范基地,2015年-2018年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养殖业目标管理先进县,龙山百合获湖南省首批"一县一特"农产品优秀品牌目录,里耶镇入选2020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

新型工业稳步推进。全县规模工业企业由29家增至49家,规模以下小微工业企业达500余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至5700万元,产业开发区建成标准化厂房20.67万平方米(含企业自建),污水处理设施投入使用,园区企业达54家。2021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达15.77亿元。全域旅游发展迅速。里耶、八面山、惹巴拉、乌龙山、太平山、茨岩塘、洛塔七大景区景点建设基本完成。打造了八面山自驾游休闲度假区、里耶古城寻秦记、惹巴拉民俗文化、茨岩塘红色体验、太平山休闲康养、乌龙山溶洞探险等特色旅游产品,推出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探源、神奇山川、寻秦之旅、红色芳华等主题旅游精品线路。里耶古城、太平山景区成功获批国家AAAA景区,茨岩塘、乌龙山大峡谷、惹巴拉、八面山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2022湖南(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带动旅游业强劲复苏。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整体推进县,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商网络和物流体系初具雏形,"十三五"期间,对外贸易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总额超1.5亿元,累计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30亿元,年均增长30%。物流业务总量突破60亿元,年均增长6.8%。货币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