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高校工作经验交流和心得体会合集18篇(学校)(第3/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339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2分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强起来"靓"起来

近年来,随着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迎来建设和发展的春天,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全面抓好落实,建立良性机制,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强起来,把思政课打造成"金课"。

一、旗帜鲜明抓起来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学校各级党组织要彻底转变重业务轻思政的观念,把思政课建设作为重点项目摆上日程,纳入总体发展规划,避免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校领导班子成员要旗帜鲜明地关心思政课,在办学条件、人才引进、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领导干部不仅要走进思政课堂,还要积极走上思政课讲台。事实证明,只要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将会发挥极大的示范作用。

二、理直气壮硬起来

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放下思想包袱,提振

精气神,重整旗鼓再出发。思政课曾一度出现虚化、弱化、边缘化现象,近年来却越来越受到重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机遇。因而,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敢于直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避免"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时也要理清发展思路,推出有效举措,开辟崭新局面。

三、改革创新潮起来

思政课如何实现有理、有情、有味,是长期以来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学校要勇于革故鼎新,在内部管理、教学方法、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深化改革,吸收新理念,采取新方法,采用新手段,调动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政课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时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和"八个相统一",要学懂弄通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言之有理;要带着真情实感传道解惑,以情动人;要讲究教学艺术,把"有意义"变得"有意思";提高人格魅力,不仅"会讲故事",还要"有故事"。

四、构建机制优起来

思政课建设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合力。要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校长行政负责、马院组织实施、部处支持配合、师生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优化工作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使思政课教师乐为、敢为、有为。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考核与奖惩机制和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应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步入良性发展轨

道。

扎实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亲自指挥、亲自部署,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各项工作,关心守护学生成长,做好学生良师益友,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拓展内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从"课本"延

伸到"社会"

从疫情爆发,到全面封城,再到应收尽收,在我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充分发挥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慎始如终,努力使牺牲和损失降到最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高校辅导员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拓展内容,将疫情防控的生动实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云团课""云党课"

"云思政课"等多种形式,讲好讲实讲活疫情期间的鲜活案例,

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要引导学生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正确认识",做到"两个维护";要引导学生将科学理论、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爱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互化于境、同化于群。

二是分类引导,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从"漫灌"精

细到"滴灌"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充分意识到学生群体的个性化和复杂性,实施分类引导,精准施策,针对个体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一是学业困难学生。要建立学业困难学生帮扶机制,通过成立班级"线上帮帮团"、"优秀学生朋辈互助"、"家校线上联系"等方式,加强学业督导和线上帮扶,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二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逐一精准摸排,及时做好心理帮扶和临时困难补助工作;三是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加强心理疏导,做好家校联系,及时干预指导,筑牢心理防线;四是中高风险区学生。要凝聚爱心力量,传递人文关怀,通过"健康打卡""每日群里报平安"充分掌握中高风险区学生状态,扎实做好日常关怀工作。

三是占领阵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心从"线下"延

伸到"线上"

"00"后学生家庭结构多为独生子女且家庭依赖偏重,对于网络的依赖性更强,几乎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疫情期间,面对学生新群体的新特点,高校辅导员更要从实际出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线下"延伸到"线上",着力强化"互联网+思政"创新,利用"云班会""云班干部会""云第二课堂""云宣传""云帮扶""云打卡""青年大学习"和拍摄疫情加油视频等方式创新多样化工作形式,坚持疫情期间"网络教育不间断、思想教育不断线";要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把最大的变量变成最大的增量,多举并措提升网络育人实效;要坚持网络育人和日常育人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有效性,确保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网上线。

四是形成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从"单一"扩

展到"多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疫情期间为更好更全面的开展学生工作,辅导员要坚持协同育人,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劲往一处使,利用多方联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合力。一是加强家校联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辅导员应连接学校和家长的沟通纽带,充分了解学生疫情期间各方面状态,及时做好各方面引导;二是加强辅导员和学院教

研室联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是对教师和学生

的又一次挑战,辅导员应搭建学生、辅导员和学院教研室老师的沟通桥梁,畅通学生学业咨询渠道,充分了解学生学业动态;三是加强辅导员和班干部联动。班干部是班级建设的主心骨,辅导员要用好这支队伍,通过"云干部会议"等形式充分传达学校文件精神,切实发挥班干部作用。

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要有"四度"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多个场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特色鲜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从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视野的宽度、情感的温度等方面把握正确方向、贯彻根本要求、体现时代特点。

一、政治的高度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决定着思政课的方向,"讲政治"是思政课的首要和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具体到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就是要把握好"政治的高度",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政治立场要坚定。

高校思政课是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阵地与实践阵地,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在马言马,在马学

马,在马信马,在马传马"的原则,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

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观察形势,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

二是政治观点要正确。

"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针对一些西方社会思潮,思政课教师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高超的政治鉴别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局势、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不被西方话语"牵着鼻子走"。

三是政治纪律要严明。

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规矩意识,牢记"课堂教学有纪律"的政治要求,把握好"政治红线",在重大原则和是非问题上保持头脑清醒、眼睛明亮、立场坚定,牢牢把控好思政课的政治方向。

二、理论的深度

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思政课应当与时俱进地挖掘理论深度,不断提升其说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

首先,教师积淀要深。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潭水"。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必须"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必须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反反复复地读,通过细嚼慢咽去感悟马克思主

义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通过思政课教师的学术基

础,提升课堂教学的学理性。其次,教师讲授要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没有深

入的理论研究,就没有透彻的课堂教学。新生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角敏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期待、有困惑,学生的疑难困惑就是思政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只要把问题讲深把重点讲透把难点讲明,就一定能够用理论的力量让学生信服。

第三,启迪思考要深。

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使人的思考能力有弱化的趋向,思政课应发挥启发学生深度思考的作用。思政课教学应当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关注中国现实、强化问题意识、回应学生关切,帮助学生透过生活中的热点,穿越众说纷纭的迷雾,用科学理性的思考透视事物的本质,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

三、视野的宽度

时代性是思政理论课的重要内涵,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具有世界眼光,不断拓展思政课教学的国际视野、提升创新活力。

一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

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学精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优化知识结构,运用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方法、新经验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创

新知识载体,推进思政课与新媒体新技术的深度融合。

二是要有宏阔的国际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对国际视野和全球素养的需求前所未有。思政课教师要向学生全面介绍"中国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引导学生确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认同,增强"四个自信"。

三是要有深邃的历史视野。

思政课教师要把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撷取精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明确方位,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探寻启迪,引导学生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四、情感的温度

 亲和性是思政理论课的价值支撑,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包容度。

首先,要有崇高的职业情怀。

思政课教学直接与治国理政的宏大实践、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社会发展的问题矛盾密切相关,思政课教师应对自身职业的崇高性具有充分的认知、认可与认同,增进使命感、自豪感和获得感,提升职业自信。

其次,要有丰盈的生命温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化人"功能,教师并非"照本宣科"的机器,学生也不是"等待灌注"的容器,而是"一杯水激发一桶水"的思维启迪过程,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思想融通过程,是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持续融汇的过程。

第三,要有适宜的生活温度。

把宏大的政治叙事渗进微观的生命体验,把抽象的学术理论融入具体的生活实际,把枯燥的理论体系化为鲜活的群众话语,使思政课堂"有理、有料、有趣",兼具深度、宽度与温度,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得到点化、情感上的坚冰得到融化、行为上的偏差得到感化、人格上的瑕疵得到教化,真正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目标。

着力推进网络"课程思政"

让网课"有血有肉"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近年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教学活动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形式,它以丰富、生动、多样等优势很好地实现了知识传递的最大化和高效化。但由于网络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课堂往往更加注重知识性而忽视了价值性,课堂育人的功能大打折扣。"课程思政"是高校在新时代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系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强调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所有课程都要发挥育人功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教育是一项伴随学生生命的工作,任何形式的育人功能都不能缺位。疫情期间学生全面接受的是网络课堂,网络教学更应种好自己的"责任田",着力推进网络"课程思政",使各门课程形成网络育人的协同效应,共同推进新时代"三全育人"的新格局。

首先,网络教学要坚守教育本原。

网络教学要让学生在线上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

历练与提升,才能感受到在线课堂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

"课程思政"强调教师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近年来由国内数家一流大学牵头的MOOC在网上推出近两万门优质课程,加上雨课堂、蓝墨云、超星等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网络教学在全国风靡起来。这些课程大多内容紧凑,逻辑性强,重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知识的阐述、呈现和传递,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理想、价值观、情趣等精神世界的关照,再加上单一的视频平面传播易使学生感到疲劳和乏味,课堂育人的功能减弱。

"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受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是我国教育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教师"经师"和"人师"的双重职责身份在网络教学中同样需要恪守。网络课程不应仅仅是系统知识的集合,还是有情感、有温度的精神源泉。每种专业知识都蕴含着人类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以及强大的精神追求,有血有肉的课程要有鲜活人物和精神力量的展现,才能让视频画面里概念化的定义、公式、理论丰满起来,让扁平化的知识立体起来,这样学生在线上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历练与提升,才能实现网络教学的课堂主渠道功能最大化。因而,坚守课堂育人本原,反思网络教学的工具理性,深化对课程自身所蕴含的育人功能的认识,将线下挖掘出的专

业课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到线上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实现立

德树人的润物无声和永不断线,才是新时代网络教学的本义和真谛所在。

其次,网络教学要注重价值引领。

网络教学不但要"有血有肉",更要有"灵魂"。"课程思政"是铸就教育之魂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培养什么人",是教育首要问题,我国的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其根本在于思想价值的引领。青年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我国的网络教学就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根本属性,在育人导向、课程内容、呈现方式上加强方向引领和价值落实。

在育人导向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引导学生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学会中国与国际比较,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课程内容上,要尊重课程知识性的前提下,贯彻价值塑造的一般性要求,融入知识创造背后的故事、价值理念、精神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素养;在呈现方式上,通过网络技术,将微课件、微导学、微小结、气泡、弹窗等组件设计融合情景、问题、活动及注释、图片,将"思政元素"融入情景之中,使育人过程情境化,更容易接受,以体现出课程本身的价值性和社会性。特别是当前疫情之下着力

推进网络教学的"课程思政",所有课程、全体教师充分利用

好疫情这个特殊教材,加强价值引领,凸显中国制度优势,实现教书育人有机统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再次,网络教学要关照学生情感。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任何一种素质的提升都离不开情感上的体验。情感情绪是网络教学"有血有肉"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知识传递、技能训练的精神支撑,实践证明,人们在追求新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因为精神状态和思想自觉的程度不同,导致在不同历史时期获得知识的成就迥异。网络教学不能因为隔着屏幕而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视频教学只是在认知层面做工作,再通透的道理都不能代替情感体验。网络课堂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学术素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渠道。

教师的网络教学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在知识传递、互动讨论、评价反馈等环节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学生有了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和价值观的内化。一方面要在知识传递中加强情感,教师通过网络数字特效技术将课程中的先进人物、科学精神或人文精神与文字、声音、动画、图片相结合,在网络课程中鲜活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接受精神洗礼;一方面要在互动讨论中引发情感,教师通过生动描述、灵巧的提问、别有深意的点拨,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受到积极情绪的感染,引导学生保持永不懈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激

励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人生华章。

辩证把握高校思政教育的几种关系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不可或缺、无以替代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2019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面部署。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做好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辩证把握如下几种关

系。

一、"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主体。但"教"与"学"是双向的动态过程,不"教"则难以"学",不"学"则"教"无益。大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对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自己的"主见"但未必正确,即使是正确的"主见"也未必稳定和稳固。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该明确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明确这种定位,有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明白自己不是"教书匠"而是学生的"领路人",真正把学生当"主体",在教学中防

止和克服单纯灌输、简单说教等方式,探索引导式、启发式、

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激发"主体"自觉,既明白学习、领会和掌握科学理论是"自己的事",又尊教师为"主导",在学习中防止和克服被动"接收"、依个人喜好"接受"、为挣学分而学习等心态,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师指导下思考,在自我努力中学习。

二、"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教材是教学之本。教材编写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安排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内容,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结合起来,把爱党与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结合起来。教学是对教材思想、教材内容的创造性表达和生动性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和"联系"能力,教学上的"照本宣科""大锅饭"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一方面,要改变"封闭"模式,与各类课程有机贯通。从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看,思政课是一门独立课程;但从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要实现的教学效果看,不可因其"独立"而"封闭"进行。要以思政课教材为根本,充分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注意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疑问和需求,精心设计教学

内容,将理论学习的重点难点与各专业知识点、当前社会热点

结合起来,拓展知识广度和理论深度,提升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另一方面,要改进"大课"模式,探索"全覆盖+分众式"路径。采用"大课"模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证明有效果但不那么理想。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覆盖"为目标,探索采用"全覆盖+分众式"方法,在保持"大课"适当比例的前提下,灵活多样地开展相邻相近专业的思政课教学。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本专科生重点开展理论性学习,对研究生重点开展探究性学习。

三、"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高校思政课教学,当然主要在课内进行,但不可局限于、止步于课内。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自由空间"和比较强的"独立能力",如果对"自由空间+独立能力"把控不好,容易"放飞自我",使课内教育效果受到程度不等的"对冲"和"抵消",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抓好"课内"的同时要统筹好"课外"。"课外"不仅是"课内"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对"课内"教学的巩固和深化。一方面,要适时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带着学习掌握的理论去认识社会、又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认识和行为能力的活动,要在活动前做好主题设计,活动中围绕主题有序开展,活动后按照主题进行总结,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要量身设计好假期生活。尤其是寒暑假,

"放假"不是"放羊",应该是一种自主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研学游",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辅导员要指导帮助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兴趣等,确定积极健康的主题,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实现师生线上同步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好假期,度过有收获的假期。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