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1年自然资源系统材料合集52篇,含领导讲话、研讨发言等(第11/11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1993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00分钟。

1.江苏完善产业用地政策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基于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试验田"的定位,结合产业基础、发展需求和支撑要素,江苏省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增加混合用地供给,率先探索形成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条件、新途径,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提供更加坚实的自然资源保障。

一是探索混合用地制度。遵循产业关联、用地兼容、功能互动、满足相关技术和政策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能的原则,坚守安全和环保底线,以产业链、供应链为纽带,扩大单一性质建设用地适建范围,鼓励工业、仓储、研发、办公、商服等功能用途互利的用地混合布置、空间设施共享。在推进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服务设施集中布设共享共用,提升综合保障水平。

二是促进低效用地再开发。部署江苏省"十四五"城乡低效用地调查、评价、标图入库工作,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完善规划和计划管理,建立项目库动态调整机制,通过政府收储、产业更新、市场转让、闲置扩能、增容技改、归并改造、成片开发、综合整治等多种改造模式推动低效用地盘活利用。

三是完善用地保障机制。鼓励江苏各地在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探索布局预留区,为城镇重大战略功能合理布局留白用地。开展专题研究,编制工业用地出让年期指南,完善差别化供应政策,混合产业用地推行弹性年期出让,实行以公开方式租赁、满足约定条件后以协议方式出让的"先租后让"供应方

式。

四是加强开发利用监测监管。加强项目准入管理,明确产业类型、产业标

准等指标。推行"合同﹢协议"出让模式,对项目开竣工、土地利用强度、投产达效等方面进行监管,建立产业主管部门和资源配置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对用地准入、建设、达产等环节实施联合监管。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政策,规范二级市场监管服务,提高存量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五是推行土地复合利用,保障新兴产业用地需求。苏州立足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需求,结合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和城市更新工作,以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和枫产业园"等项目为试点,积极推行存量工业用地复合化改造,完善混合用地政策。为提升产业载体功能,高新区将该地块规划用地性质由原单一的工业用地调整为工业、商业混合用地,由产权人将原有老旧工业厂房拆除后,按照新的规划要求进行复合化改造,并通过协议变更方式完善用地手续,实现了多用途的混合设置和集中共享,为导入智能制造等先导产业提供了高标准的载体空间。

2.江西"四法"消"三地""节地"再"增效"

江西省自2019年4月实施"节地增效"以来,全面聚焦批而未用土地消化、批而未供土地供应、闲置土地处置等"三地"的"去库存"工作,通过"落区"分账、"五字"出账、"云上"核账、"三色"管账等消化存量用地,全省"三地"去"库存"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累计消化批而未用土地47.33万亩、"增存挂钩"供应批而未供土地24.30万亩、处置闲置土地4.98万亩,实现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提质增效。

第一法:"落区"分账。在对批而未用、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按照现行"法定行政区"统算方式基础上,增加了"实际管理区"(国家级新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省级新区、市级新区等)统算"三地"数据,实行双重管理。同时考虑到市县批而未用、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起始基数空间和处置难易程度,探索以用地率(批而已用率)、供地率(批而已供率)为衡量指标,差别化下达市县批而未用土地、批而未供土地处置任务。

第二法:"五字"出账。总结推广了"清、盘、腾、用、调"五字消化法。"清",就是逐宗建立"三地"台账和清单,一地一策,逐宗制定消化处置举措。"盘",就是对供给面积较大或分期实施的项目,督促企业加速投资、各部门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盘活低效用地。"腾",就是对"僵尸企业"

以及停产、半停产企业低效用地,采取多种方式实现腾笼换鸟。"用",就是对高压走廊、边角余地,根据实际用途需要建设公共绿地、公共停车场、小游园、公共广场等。"调",就是对因各种原因造成批而未征的土地,在未破坏地表现状、权属清晰的前提下,通过无效用地批文调整盘活被占用的用地计划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及相关规费。

第三法:"云上"核账。一是建立全省闲置土地数据库,实现实时、动态更新。在自主研发的土地利用动态监管平台中增加"闲置土地"审核模块,并利用"智慧利用"应用软件在线举证和信息报送。二是应用"互联网"、系统平台和卫星遥感等技术,对全省范围内2019年以来已批准的省以上重大项目开发利用状况探索开展了动态监测与监管,建立了省以上重大项目清单明细和矢量数据库,对面状、点状的重大项目采取在线举证、影像判读、视频监控3种手段,对线状重大项目采取影像判读、在线举证2种手段开展了报批、供地、开工、建设和竣工的全生命周期动态监测与监管。

第四法:"三色"管账。一是对不存在可报批面积倒挂的和报批土地面积在核算可报批范围内的地区标"绿色",允许正常审批通过;二是对急需急报的项目且报批土地面积超出核算可报批范围,由当地政府出具承诺函,承诺处置任务完成时间和完成量后的地区标"黄色",允许先行审批通过,后续再核实任务完成情况;三是对批而未用土地消化周期5年以上且批而未用土地面积超过5000亩的,或存在可报批面积倒挂的地区标"红色",一律予以停批。

3.山东创新利用方式和路径稳妥推进农村用地盘活

山东省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数量多、利用效率低、盘活潜力大,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有效路径,稳妥推进农村低效建设用地盘活利用。

一是深入实施"三权分置",推进农房再利用。临沂沂水县四门洞村,借助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地下萤光湖的客源优势,整合扶贫资金、水利项目资金,进行村内基础设施改造建设,通过宅基入股、农房入股、农户入社、农社结合,使贫困户的房屋、土地、古树等变成了资产。潍坊临朐采用以条件相对较好的村为中心、周边村群众向中心村集中安置多村联建的"1﹢N"模式,以及吸引工商资本下乡联建"共享家园"等做法,鼓励村民借助旅游资源、农村产业等,发展民宿、餐饮,做到宅基地有偿退出与盘活利用并行。

二是借助土地综合整治,大力盘活闲散土地。济宁汶上县按照"一户一宅"的要求,通过村集体收回和劝导村民腾退等方式,对闲置宅基地和村内散乱土

地实施综合整治,统一规划管理,通过种植高价值经济作物等方式,实现村庄环境提升和村集体经济增收。对村庄周边与大田相连的闲散建设用地,实施"增减挂钩",将闲置宅基地和相邻散乱土地统一复垦为耕地,腾出了土地指标,增加了土地收益。

三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鼓励宅基地有序退出。德州武城县紧紧围绕农民进城最关心的环节,探索农民变市民、就地城镇化的新路径。在农村宅基地退出方面,探索实施就地安置、进城镇购房居住和现金支付等多元化补偿机制,切实满足不同需求。探索实施"房票"制度,村民每退出1处宅基地,可在安置补偿的基础上再奖励价值1万元的"房票",进城可购房、农户之间可流转。

四是坚持同地同权,探索多种方式灵活入市。德州禹城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面,创新形成了"同地同权、布局规范、增存统筹、公平公开、高效配置"模式,实施就地入市、调整入市、集中整治入市。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先后保障了400余个项目落地,实现投资56亿余元。

五是统筹考虑城乡用地布局,全面调控集体用地流向。潍坊诸城市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对空心化程度比较高的搬迁撤并类村庄集中整治,探索农村新型社区、产业园区、生态园区三区同建共享。如枳沟镇北老屯社区通过村庄土地整治,使5个村融入了服务和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型社区生活服务圈,培育建立了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实现村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人均年收入由15000元提高到23000多元。

4.湖北推进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发挥园区土地最大效用

近年来,湖北省加快制定产业用地目录和用地标准、打造一体化的土地全过程管理模式、出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考核试行办法、开展土地出让和存量建设用地消化处置专项治理、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专项行动。其中,开发区工业标准厂房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大力推进工业标准厂房建设,把省内每个开发园区、每块土地的最大效用发挥出来,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企业集中。

以荆门市京山市标准厂房建设为例,该市重点围绕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开展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京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集中兴园、集聚发展",印发《京山县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工业企业建设多层厂房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并鼓励企业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明确多层厂房建设范围和优惠政策,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湖北京山轻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响应,从老城区整体搬迁至工业园区,积极进行标准厂房建设,并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和自动化物流系统应用。与传统技术相比,通过建设标准厂房,京山轻机现占地面积300多亩,容积率达到1.2,共节约土地150亩,同时得益于智能化改造和自动化物流系统的应用,土地单位产出率大幅提高。不仅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了生产率,更为产业集约集群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供了支撑,为推动生态京山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5.广东顺德村级工业园整体改造高标准建设现代产业园

为有效盘活存量低效用地,2018年起,广东顺德将村级工业园改造列为该市"头号工程"。三年多来,顺德累计出台96份政策文件,探索9种改造模式,初步形成了"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促进工业用地集约高效利用的长效机制。至今,广东顺德累计整理低效用地超11万亩,复垦复绿近9000亩。通过村改,工业用地效率极大提升。

政府主导,坚持"工改工"为主不动摇。一是健全机制,建立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共同责任机制。二是严格控制"工改商""工改住"项目,确保"工改工"占比70%以上。三是强化环境质量状况监控和环境执法,对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企业实行限期整改,对未达到整改要求的依法关闭退出。四是封闭运作平衡政府收支,创新联动改造和地券制度,将商住项目收益反哺"工改工"、复绿项目。

创新政策,突破历史土地问题束缚。一是创新区内平衡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挖潜梳理存量土地规模,安排重点连片村改项目使用,化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拆了不能建"难题。二是简化历史用地处理程序、用地分类完善手续。三是按土地厂房手续完善程度分类制定补偿补助标准。

激励引导,强化改造资金保障。一是充分利用省"三旧"改造土地增值税奖补资金,优先用于村级工业园项目。二是创新"村改贷"等金融产品,化解村集体资金压力。三是用好用足《顺德区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税收指引》相关政策,大幅降低改造税负。

连片改造,高标准建设现代主题产业园。一是加强规划引领,按照"空间集聚、产业集群"原则,将382个村级工业园整合为20个产业集聚区和30个现代产业园。二是实施整体连片改造,通过混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土地资源整合。三是严格产业准入。完善村镇工业集聚区工业项目用地控制指标,明确行业类

型、投资强度等要求,着力引进符合产业规划的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四是打造示范园区,高标准建设一批超千亩现代主题产业园。6.四川成都以产出为导向高效配置工业用地资源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推进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实施精准高效的土地要素供应保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一是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强化土地要素支撑保障。围绕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职住平衡的产业功能区。引导土地资源向产业生态圈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新产业新业态聚集。2017年以来,围绕产业功能区倾斜配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7.92万亩,占全市总量的40%。

二是关注产业生命周期,实行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采取差别化方式供地,除重大产业项目可按50年期出让,其余工业项目采取租赁、短期出让方式供地,保障标准化厂房用地。目前全市按20年短期出让的工业用地占比80%以上,建成标准厂房1000万平方米,企业入驻成本下降60%以上。

三是聚焦工业用地全链管理,提高土地利用质效。坚持"亩产论英雄"理念,分区域、分性质、分行业设立了产业功能区多类先进制造产业的投资准入标准,建立并执行工业项目"一图一表"准入审查机制。出台了系列供后监管办法,其中土地成交后在《国有建设用地项目履约协议书》中明确项目开竣工时间、准入条件、公建配套移交及违约责任等履约事项的做法已被纳入自然资源部对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合同修订的相关研究。

四是创新建设用地分类标准,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出台了新型产业用地、科研设计用地管理指导意见。2021年5月,成都市首宗科研设计用地在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出让。

五是以挖潜盘活存量为重点,增强可持续发展用地保障。坚持多措并举、分类施策,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明确自主改造的工业用地要求。将产出效益与下达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经营性建设用地计划、享受地价优惠支持政策以及土地使用权退出、收回、续期等挂钩,形成了"正向激励、反向倒逼"的态势。2018年以来,全市共盘活存量低效工业用地面积约1.8万亩。

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绿色循环着力推进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商洛市政协委员、市自然资源局党组副书记、市不动产登记局局长 于亚斌

(2021年6月29日)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五年,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五年。我市作为矿业大市,矿产开发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基础作用。立足新时代,贯彻新理念,适应新要求,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绿色循环,着力推动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市横跨山柞镇旬矿田、小秦岭矿田两大矿田,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各类矿产61种,探明储量47种,其中大型矿床15处、中型矿床24处。铁、钒、钛、银、锑、铼、石墨、石英质玉等21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省首位,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超过万亿元。目前,全市在册矿山企业349个,从业人员17956人,形成了较完善的采、选、冶矿业开发格局。全市采矿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2020年全市采矿业实现税收3.2亿元,占总税收的10.7%。矿业经济一直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矿业经济发展目前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旧、低、后、慢"。一是思想观念陈旧。长期存在对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认识不全面、不深入的问题,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资源开发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关系,一些矿山开发企业受利益驱动,搞"竭泽而渔"式的开发,造成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压力较大、欠账较多。二是利用效率偏低。全市现有的矿山企业点多面广,普遍规模偏小,私营企业和小矿山存在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的现象,矿山企业采富弃贫、采厚弃薄行为时有发生,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资源的利用率偏低,浪费严重。三是资源勘查滞后。目前,商洛地质勘查工作与矿产资源的赋存状况还不适应,大多数矿山地质工作仅能达到普查程度,矿产资源储量不明,难以满足矿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四是产业升级缓慢。全市矿产企业中以探、采、选为主的企业多,冶炼加工企业少;矿产品中以原矿石、初选矿等低端产品为主导的上游产品多,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少,产业链条不长,经济效益低下,总体上还处于初次加工、初

级产品、粗放经营的低水平状态。

三、加快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坚持生态理念,优化矿业开发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执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严禁在秦岭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新设矿业权,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准入门槛,逐步解决矿山企业"多、小、散"等布局不合理问题。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注销矿业权等方式,有效调整矿产资源的探、采、选、冶(加工)布局,切实解决矿产资源管理粗放、矿权设置分散、矿业关联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安全隐患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延长矿业开发链条。大力推进实施钒、钼、钨、锌、硅等新材料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扶持具有资源、技术和市场竞争优势的矿产精深加工企业,推进矿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凡当地具备精深加工能力的,对原矿和初级矿产品进行控制,由精深加工企业按市场价格收购加工;暂不具备加工能力的,积极探索以委托加工的方式,实现与原矿和初级矿产品加工地利益共享。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开发利用效率。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的理念和"因地制宜,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优化开采方式,依靠先进的工艺和技术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水平,把矿石中有益的元素"吃干榨净",减少"三废"排放,最大程度减轻开采活动对环境的扰动,促进矿业发展方式"脱胎换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共赢",共享绿色红利。

四是推进资源整合,扩大产业集群效应。对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生产规模长期达不到设计要求、存在安全隐患、社会环境效益较差的进行整合。鼓励大型企业改革重组和集团化发展,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放大产业集群效应,提升我市矿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争取更多的优势资源产业话语权和资源产品定价权,壮大我市矿业经济发展基础,为我市追赶超越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立足"三破"助力发展突围

团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 龙卫斌

(2021年6月30日)

我局把强化土地要素支撑,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自然资源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团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大局,主动靠前服务,精准用好政策,向发展聚焦,为发展开路,通过"破三冰",助力团风发展突围。

一、破解用地审批之冰,提高土地供给效能

项目用地服务"前置"。优化营商环境,优先保障重大产业、基础设施、民生实事等用地需求。擦亮全省用地"金牌店小二"品牌,主动对接重点项目,及时提供用地和规划技术服务,实行"全链条跟进、全流程提速、全方位服务"用地保障。凡列入立项计划的项目用地,专人全程跟进,相关科室主动与申办人联系,预约办理时间,量身订制专业服务套餐,手续申办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难题,主动介入,积极协调,做到项目审批"不过夜",项目服务"不打烊",为企业"解难题""省时间""赶进度"。凡涉及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一网进出"、"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建设用地审批、城乡规划许可、规划测绘等多项业务,实行"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对手续有欠缺的行政审批事项,按照"告知+容缺受理+限期补正"原则办理。

优化审批流程和限时审批。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合并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审批时限由15个工作日压缩至12个工作日;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与《建设用地批准书》合并,核发新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审批时限由40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牵头做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方案审查审批,承诺30个工作日内办结;对附带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出让土地的项目,免于设计方案审查,5个工作日内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动产登记由法定的3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抵押登记压缩至3个工作日,注销登记、查封登记实现即时办结。

建立共享服务数据库。建立"项目用地合规性智能辅助查询平台",提供卫星影像、行政区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项目落地必备的基础数据,有效避免初始阶段因项目盲目选址而造成的后期工作被动;建立"多测合一"名录库,在用地、规划、施工、验收、不动产登记等各阶段,推动测绘成果共享互

认,避免重复测绘;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网上查询系统,与全省政务服务网和浪潮云智能管理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二、破解资源保护之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传统地质向大地质、大资源、大环境转型,加快布局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环境地质、民生地质和旅游地质等领域,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和系统治理,进一步推进"绿化团风"行动,加强矿山治理、地灾防治和森林防火,保护青山绿水,实现金山银山,逐步构建全新的自然资源体系。

开创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新格局。按照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结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落实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构建集聚开发、分类保护、综合整治、联动发展"四位一体"的县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新格局。

建立坚守红线与服务发展新关系。积极做好生态保护红线评估、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自然保护区范围、功能分区优化调整等衔接工作,坚守生态底线,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识别需要保护的生态空间;同时通过对自然山水格局的判断,规划团风新的总体生态格局,与"双评价"结果相结合,判定团风最需要严格保护的生态底线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

三、破解为民服务之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建立耕地林地基础数据库。组织专班对全县耕地和林地,从地理格局、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生态环境和利用现状等层面,开展质量分类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林地现状,质量和生态状况,摸清耕地、林地资源地域分布规律,为全县耕地林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与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分类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应编尽编。统筹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综合整治等建设工程项目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美丽乡村建设。全县287个村庄规划5年计划,目前已完成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和特色保护类164个,其中27个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规划编制已全部完成。

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不动产登记中心实行"窗口申请、网上办理、快递

送达、上门服务"等"店小二"模式。为老弱病残、行动不便等特殊群众提供上门服务,把办公场所搬到住户家中、医院病房;在办事大厅增设"军老残"优先办理窗口和中小微企业绿色办理通道,让群众和企业充分享受办理登记"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的温馨服务。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