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乡村振兴合集30篇,含工作方案、领导讲话、经验信息、心得体会等(第9/11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1395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80分钟。

四是实行"微治理",让村民法治"严"起来。依托村级

党群服务中心,建立村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供法律咨询的服务阵地。镇级组建一支普法队伍,宣传法律知识。实行"微网格"管理,组建"组甲制",发动网格员、组甲长实时关注村级动态,对涉及邻里纠纷、土地边界、房屋建设等问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招才引智助力乡村振兴

经验信息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年。"乡村振兴,人才为要",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我镇坚持广开门路,招才引智,聚力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一是引进专业人才,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乡村振兴,产

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旺,关键是发展支柱产业。我镇最大的特色是红色旅游资源。为了更好地发掘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我镇成立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引进专业人才,公司化运营,打造了红色景区,辐射带动了周围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发掘经济人才,拓宽群众致富之路。乡村振兴一定要解决农民的钱袋子问题。我镇注重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通道,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引导本土籍在外大学生、企业家、成功人士等兴办企业,发掘了

一批优秀乡村企业家、返乡创业之星、种植养殖能人等新型农民,拓宽了群众致富之路。

三是培育本土人才,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人才要振兴,关

键是培育好本土人才,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

才队伍。我镇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选优配强村级"两

委"班子,实施"村干部能力素质提升行动",开展村干部经济发展专项培训,打造好乡村振兴主力军。

"五化"并举推进乡村振兴

经验信息

近年来,我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紧扣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紧紧围绕"村美业特农民富,水韵桑田稻花香"品牌内核,以"生态化、市场化、轻量化、艺术化、价值化"为抓手,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走出了"宜居、宜业、宜游"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坚持生态化,擦亮乡村绿色底色

依托独特丰厚的自然资源禀赋,以最适宜桑蚕生存的标准抓实生态治理、培育生态环境,推动乡村环境风貌持续改善。一是强化污染治理。以"三优三保""263""331"等专项行动为抓手,持续推进区域内"两高一低"行业落后产能腾退,

2020年完成治违拆旧1926.13亩。铁腕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完成湿地片区畜禽和龟鳖养殖污染整治工作,拆除面积1187亩。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61处。二是严格湿地保护。动态监测湿地生态红线,通过河道清淤、驳岸整治、水生植物种植等措施,逐步打通湿地河道内循环,提高湿地自净功能,湿地鸟类数量明显增加,实现处处可见"村

舍在望、水天相接"的美丽景象。三是优化村庄环境。持续开

展美村扩面工程,全年新增三星级乡村12个,成功创建康居特色村,康居特色村实现全覆盖。

坚持市场化,打造全域旅游格局

运用市场化手段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活力,大力加强旅游标准化、精细化建设管理,推进形成千年古镇、田园乡村、丝绸生活交相辉映的全域旅游新局面。一是精准规划布局。盘活利用在手的近50亩厂房土地、300亩林地和80户民居,细致推敲好每一寸资源的业态定位,结合本地特色元素,对整个湿地区域功能布局进行统一谋划。二是创新管理模式。成立湿地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湿地片区的建设主体,承担相关政府性投入工程项目建设,开展湿地片区运营招商工作。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文旅管理人才,加强业务培训和实地考察,打造一支湿地保护开发和促进文旅发展的专业队伍。三是强化招商引资。先后举办餐饮行业、酒店民宿行业和面向上海客商的专题招商会,引进一批优质资源,打响一批特色品牌,激活了湿地公园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动能。目前,特色项目已建成开放,乡村业态不断提档升级。

坚持轻量化,重塑乡村自然风貌

坚决避免大拆大建,用"原生态"留住记忆乡愁,全力营造"清晨薄雾笼罩,鸡犬相闻;傍晚落日熔金,炊烟袅袅"的水乡生活画卷。一是严控村容村貌。坚持因地制宜,全面推进

农村房屋专项整治工作,拆除农村违法建筑2101起,面积

91507.6平方米。科学有序更新村容村貌,对农房民居进行外立面改造,以质朴的建筑风格维系纯净的乡村本色,塑造粉墙黛瓦的韵味。二是留住水乡特色。最大程度保持原有的水乡肌底,减少硬质驳岸、人工驳岸,维系河道的原始自然之美。打造体现乡村文化的驿站、标识标牌以及路面,处处展现"水韵""桑田""稻花香"的水乡田园美景。三是塑造田野风光。按照"宜田则田、宜木则木、宜果则果"的原则,减少人造景观,保留更多天然林草。通过千亩水稻和油菜轮作,打造"春季油菜花海,秋季金色稻田"景色。在"稻米香径"沿途,选种波斯菊、百日菊等植物,搭配水杉行道树,实现村庄绿化与田野风貌交相呼应。

坚持艺术化,展现水韵独特魅力

按照公园的标准来打造乡村,注重将当地文化基因融入整体风格和具体节点,兼顾乡村的"形"与"神",让乡村更有意境。一是传承文化。将建筑风格、自然环境、农副特产、吴韵方言等有机融合,扮靓"田园大道、水巷小桥、粉墙黛瓦"的田园乡村形象,不断放大文化的标志性和可视度。二是挖掘资源。从流传至今的传闻轶事入手,对古代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考证。在此基础上,积极打造农具博物馆等文化阵地,串起文化脉络,不断赋予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生机。三是打响

品牌。成功举办一系列大型活动,推出一批特色品牌产品,做

深文化底蕴。同时,设计整体形象识别系统,广泛用于道路标

识、文创产品等领域,系统化呈现品牌形象。坚持价值化,做好强村富民文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强村富民作为美丽乡村

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有风景的地方嵌入新经济,努力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做大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全国首个蚕桑主题园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建设优质桑园近2000亩,高标准农田累计超5000亩。着力打造湿地优质生态蚕桑种植基地,形成了从田间到工厂,进市场的蚕桑全产业链,并进一步向三产延伸。二是激发乡村活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相结合,按照"一丝兴三业,三产绕一丝"的发展思路,打造蚕桑、稻米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体系,提升旅游人气与影响力,2020年村均稳定性收入达572万元,同比增长

8.3%,打开了集体增长、环境提升、产业富民、带动就业的共赢局面。三是促进农民增收。深度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蚕桑生产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丝绸高附加值产品的带动,反哺蚕桑农业获得高端价值,带动周边农户

200户,户均年收入增加4万元。

夯实发展根基 助力乡村振兴

经验信息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强组织、建队伍、壮产业,夯实发展根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乡村振兴。

探索"选育用管调"培养新机制,建设素质过硬"领头雁"

队伍

围绕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健全"选育用管调"全链条培养

机制,按照公开考聘一批、培养使用一批、调整退出一批的原

则,从本村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各类人才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今年,党组织书记换届后,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3岁、大专文化以上学历较上届提升110个百分点,年龄学历全面实现"一降一升"。通过实施"头雁培育"工程,抽调政治、能力较强的优秀干部到乡镇学习锻炼,提升村(社区)干部的履职能力。用管理干部的思维和标准培育村(社区)干部,实行中期考核、岗位目标管理、小微权力清单等制度,动态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吸引68名优秀农民工到村任职,培育460名后备干部、1524名农民技术员和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培养造就了一批规模较大、留得住、用得好的基层人才队伍。

建立"合作社+"发展新思路,铺就强村富民"幸福路"

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载体,建立"支部+合作社+农户"合作机制,推动"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建立财金互动惠农机制,整合165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降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和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近年来,全县累计争取各级财政资金4000余万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693家,其中超过100家年收入达百万元以上,创建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18个、省级示范场10家、市级示范场40家,吸引3.01万户群众参与合作社,入社率达64%,村级覆盖率达96%。

培育"多元化"发展新模式,助推集体经济"破茧成蝶"

按照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要求,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全县所有集体资产进行清查,共清查集体资产18.1亿元,量化资产17.2亿元。通过开展集体经济集中连片示范创建,拓展以联村共建、服务创收、资产盘活、土地流转、入股分红、产业发展、资产建设为代表的七种经营方式,探索出了集体经济股权、分配、退出、监管成套体系,形成党委统、支部引、企业帮、能人带的村集体经济联合发展新模式。近年来,全县累计投入2260万元资金,培育省级、市级、县级村集体经济38个,示范带动全县村集体经济整体提升。

构建党建引领新格局,织密基层治理"连心网"

把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纳入全县"十大行动"计划,出台统

揽城乡基层治理"1+2"方案,实施"70+21+8"重点任务,推

动体制机制、治理模式、服务方式等纵深发展,构建"一核一约两榜三会五员七个好""集体经济+自治积分""阳光用水"等27个基层治理模式,全面提升乡村全域治理能力。整合4000余万元资金,建成全响应服务治理应急指挥中心和111个乡村治理服务中心,汇聚融通党建、综治、应急、交通等50余类基础数据,形成"一网融合"的县乡村三级信息化平台。现在,群众诉求"线上"交办率超过95%,办结效率与以往相比提升了

50倍,群众满意率达97%以上,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四措并举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经验信息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持续做实做足"四篇文章"、推进"四个着力"、深化"五比五晒",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四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保持现有脱贫政策总体稳定。落实中央5年过渡期要求,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目前,干部帮扶、小额信贷、雨露计划等政策保持不变。加强贫困动态监测和帮扶。充分发挥"一键报贫"在线申报系统作用,及时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重残重病易致贫户纳入监测范围,按户造册、重点帮扶。今年来,"一键报贫"共受理农户申报126户,经各级核查无新增监测对象。密切跟踪已脱贫户动态情况。做好2800套国定易地扶贫搬迁户产权证办理,目前已办理1251套,占比

44.7%。认真摸排已脱贫户外出工务情况,目前全市外出务工脱

贫户15649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914人。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深化"一革命四行动",分类实施好"拆旧拓新整漂亮"2.0版和"穿衣戴帽扮靓丽"3.0版村庄清洁行动,着力提升乡村宜居水平。总结推广的"积分制""红黑榜""最美庭院"等典型做法,受到省上领导肯定。持续抓好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管理。严格实施"县统筹、乡统管、地统筹、事统管"工作机制,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竣工验收、巡查执法和旧宅基地退出等四个监管机制;加快24个市级农村新型住宅小区集中建设试点建设进度,加强县、乡两级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规范化建设,规范建房审批管理相关细节,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按规范。持续抓好乡村振兴试点示范。统筹抓好乡村振兴示范线建设和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提升工程,通过健全县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包推进机制,建立重点项目"两单一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线项目建设;用好用足省、市两级奖补资金政策杠杆,强化县域竞争,推动打造一批符合际、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线。截至目前,全市38条乡村振兴示范线共谋划重点项目310个,年度计划投资6亿元;已开工项目243个,完成投资1.73亿元。

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推动绿色+特色现代农业。持续抓好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生态养殖和现代烟草5大优势特色产业和26个"一

县一业"特色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力争全年实现特色现代

农业全产业链产值1700亿元。突出抓好现代种业、生态茶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富民产业新增长点。加快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推动绿色+文旅康养产业。全域全产业链推进文旅康养,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产业,积极培育休闲旅居、生态观光、山地运动、自然观鸟、培训研学等新兴业态。以"绿色+"为主线,推动特色产品持续健康发展。稳步推进"3个10"工程建设,培育10个明台融合发展示范点、推动10个明台融合发展示范乡村建设、打造10个明台交流融合平台。

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乡镇、村集中换届,采取乡贤回归、人才回引做法,选优配强乡、村领导干部,稳妥推进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推广"跨村联建"党建模式,因村施策,采取"党建联盟""产业联盟""区域联建"等不同联建方式,打破区域界限,统筹区域资源,推动各村均衡发展、共同发展。创新现代治理手段。推进大田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推广"数字阳春"等基层信息化治理模式,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融合网格化管理,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加大农业智能装备应用,实施一批智慧农业项目,探索"互联网+乡村治理"路径,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农

村精神文明建设。筑牢农村意识形态阵地,深入开展"听党话、

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振兴乡村

体会文章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重要要求,为我们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这条路怎么走,对各地而言既是发展的考验,也是发展的机遇,更体现着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近年来,我们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两大优势,深入推进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振兴乡村。

壮大产业,强化城乡融合发展支撑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要借助工业优势,运用工业思维,谋划乡村产业发展。以工业立市,工业基础雄厚,我们用工业化思维谋划乡村产业发展,在乡村建设特色生产园区,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带动高新技术、高端人才、先进理念等向

农业农村流动,推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行"大区域多主体""大园区小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经营性、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

突出社区,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

城乡融合发展,要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我们早在2007年就开始推行农村社区化,以社区为中心,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资源下移,建成乡村"两公里服务圈";以社区为平台,集聚土地、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破解村庄散弱且空心化、人才流失且老龄化、农业分散且兼业化等难题。下一步,我们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农民创造的前提下,宜集中则集中,宜就地提升则就地提升。

改善环境,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布局

城乡融合发展,要打造集约高效地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环境优美的生态空间。我们致力于推进全域绿色化、景区化,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擦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名片,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城市。同时,发挥农村生态环境优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例如,地处半丘陵地带的社区,曾经遍地荒岭荒滩,通过种植苗木,建起了大源田园综合体,吸纳了

800多名居民成为产业工人,建成免费对市民开放的17处旅游

景点,成为西南角的"城市绿肺"。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带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进乡村振兴,要一体发展、全面进步,把发展振兴的成果落实到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在发展中时时从农民角度出发、处处为百姓着想,我们就能让乡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以高度政治自觉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体会文章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多次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抓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切实加深对"三农"工作高度政治性和政策性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充分表明"三农"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只有坚持从政治高度看"三农",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才能更好凝聚全党全社会合力促振兴的共识。

从历史逻辑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但也要看到,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体现。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迫切需要将农业农村摆在现代化建设的优先位置,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确保农业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同步赶上

来。

从现实逻辑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

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去年应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涝灾情,我国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充裕,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为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说是经受住了大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日益增加。应对各类风险挑战,迫切需要稳住农业这一块、稳住农村这一头,在粮食安全、土地和基本经营制度等重大问题上,不能只算经济账、眼前账,更要算政治账、长远账,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稳住守好"三农"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农村有最大的增量空间,迫切需要推动乡村

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充分挖掘农村消费投资需求

潜力,为畅通国内循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提供强大支撑。

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就是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抓好各项重点任务。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好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

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的政策要求,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继续扶上马送一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行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加快补上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设施、资金、营销等短板,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融入。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支持各地将脱贫县作为乡村振兴支持重点,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

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关键是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

于技战略,重点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要坚持农业

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加快实施农

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下决心打赢种业翻身仗。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建立"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机制保障。"辅之以利"就是坚持和完善农业价格和补贴政策,让农民务农种粮有钱赚、多得利。"辅之以义"就是压实地方党委政府重农抓粮的义务和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各省(区、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要把规划编制好,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

注重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乡村特色风貌,严格规范村庄撤并。要把硬件建设好,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水电路气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重点抓好通自然村

(组)道路、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要把软件建设好,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办好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加

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

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需要强调的是,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尊重农民意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自下而上、量力而行,把好事办好。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

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稳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再延长

30年试点,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小农户走上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21年基本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落实好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的政策,确保到"十四五"期末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提高到50%以上。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统筹配置。

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地集中统一领导,以更有力的举措、

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要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工作机制。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为抓手,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特别是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到"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形成共抓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