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资深主任的文稿起草公开课讲稿
办公室资深主任的文稿起草公开课讲稿
叶圣陶曾说过,写文章和说话是一回事儿。他说,用嘴表达叫说话,用笔表达叫写文章。嘴里发出的是声音,笔下发出的是文字。这多年来,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写材料就是学说话。因此,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把最恰当的文字放在最恰当的地方》,主要讲五句话。
第一句话:马凭四条腿,官凭一张嘴,干工作离不开一支笔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当干部、干工作,离不开动员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而实现这些职能,就要起草文稿、发表讲话。怎样把上级的决策部署传达下去,如何把上级的会议精神贯彻下去,如何把工作推动下去、落实下去?材料、讲话非常关键。每次活动,比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方案制定、动员讲话、简报通报,到心得体会、对照检查、总结汇报,等等,哪个不是材料?哪个不需要材料?每个干部,特别是机关干部,提高综合文稿起草水平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材料工作关系领导形象和领导威信。领导的工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他的讲话水平、文字水平体现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有些地方和单位会风不好,开会的时候下面总是打瞌睡、看报纸、发短信、来回走动、交头接耳,很大原因是领导打官腔、说空话,照本宣科,不能调动人、激励人、鼓舞人。好的讲话,应该使人知、使人信、使人动、使人激、使人奋、使人乐。使人知,就是让人知道什么、明白什么;使人信,就是听了让人相信、让人信服;使人动,就是听后让人动起来,让人去做、去干、去落实,不动不行,不干不行;使人激、使人奋,就是听了你的讲话激动人心,振奋人心;使人乐,就是在一些轻松愉快的场合,能让气氛活跃,让人喜欢听。不论是革命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好的动员部署讲话一定使人精神抖擞、热血沸腾。当一名领导,要让同志们服从,首先得让同志们服气。在某种程度上,讲话水平、材料水平就是领导的水平。
二是材料水平就是工作水平。日常做人,要说话办事;机关工作,要办文办会。文章考验官员两个能力,一是政治思考力,二是艺术表达力。就拿工作总结来说,总结的是工作、也是思想,是经验、也是教训,很难想象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都不会归纳和梳理,能把工作干得多么出色。同时,也只有是自己一点一滴做出来的,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感受才能深刻,思考才能深入,经验才会真切,体会才能铭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作干得好和总结写得好同样重要。去年的《人民日报》发了一篇梁衡的文章《当干部与写文章》。文章说,不会写文章的干部不可能是个有水平的干部。一个有水平的干部,如果他真的把工作当成一种事业,真的想为社会、为百姓干一点事,真的想探寻真理,研究规律,那他最后必定是一位政治家、专家、学者、思想家和文章家。诸葛亮的《出师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毛主席那些大气深刻的文章,都是文随事出,情随理现,既是文章的经典,更是工作实践的结晶。
第二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抄得好不如抄得妙
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写文章也一样,就像画画的学描红,练习书法的学临帖。写材料就是要在抄的过程中模仿、总结和提升。特别是对上级的大政方针、主要精神、根本原则、规范性提法,以及一些对形势的判断等,你必须跟紧上级精神。因为公文的内容反映的是组织的意志,是"代人立言",特别是作为地方组织的公文一般是以落实上级精神为主,在精神上必须同上级保持一致,这必然要体现在语言文字载体上的统一,必要的内容,必要的语言,不能改变。因此,天下文章一大抄,关键看会抄不会抄。会抄的轻车熟路,不会抄的原形毕露;会抄的锦上添花,不会抄的伸手被抓。有人总结了一个"简明抄典",我把它归结为为四条:
一要坚持学习借鉴、模仿创新。决不能照搬照抄,全盘抄袭。你可以学习人家的选题立意,借鉴人家的谋篇布局,模仿人家的行文风格,然后创新自己的写作方法,绝不能奉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文体可采用张三的形式,结构可融汇李四的骨架,内容可涉及王五的涵盖,语言可借鉴赵六的精彩,然后进行优化组合,进行创新创造,总之是一条:参考要广泛,引用不单一,摹仿看不见。
二要做到相互结合。具体说,就是上级精神地方化、外地经验本土化、过去的东西时尚化。学习借鉴上级的材料要以与本地本部门结合为主,学习外地的材料要以与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结合为主,学习之前的材料要以与当前的新形势、新提法,新常态、新理念结合为主,归纳起来就是上下结合,内外结合,古今结合。干工作、写材料,会结合,不仅是方法,也是能力。怎么结合呢?今年年初总局的工作会议上,梅克保局长在总结讲话中有三句话,叫"找准切入点""抓住结合点""明确着力点",三个点一抓住,就结合成功了。
三要拓宽思路。这个思路就是要做到"三通",即嫁接变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嫁接变通。主要是利用别人的,借鉴别人的,改造别人的,最后形成自己的。就好比杨树始终是杨树,不会成为银杏,更不会结出苹果或山楂。但学会嫁接,则一切皆有可能。清代有个学者叫袁枚,他说"蚕食桑而所吐丝者,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蜜者,非花也。""嫁接"的关键是"变通"。要结合实际,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因地而变、因人而异,灵活变通,为我所用。通过嫁接变通,让观点闪光,让材料出彩。
--触类旁通。如果说嫁接变通的关键是"技术改造",那么,触类旁通的关键则是"技术引进"。精彩的文章处处闪光,我们可以从中引进文路,引进布局,引进技巧,引进创新。很多文章内容不同,但格式相通;很多事情做法不同,但道理相通;很多故事情节不一样,但是反映的意义一样。"触类旁通"的关键是"触",要通过学习别人的文章,触发自己的灵感,开发自己的潜能,启迪自己的思路,然后发现共同点,找到共振点,抓住结合点,明确着力点,这样就会让思路豁然开朗,让文章顺理成章。
--融汇贯通。所谓融会贯通,就是广览博收、融为一体,"尽百家之美,以成一人之奇"。融会贯通的关键是"融",就是结合、综合、揉和、耦合。融合就像和面一样,小麦不是面条,面粉不是面条,水也不是面条,但放在一起进行融合、揉和,再通过擀面杖,就成了面条。你这个手擀面劲道不劲道、吃着美不美,就看你的综合概括能力、分析研究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怎么样。有人说,参考一篇文章写一篇文章是抄袭,参考三篇文章写一篇文章是模仿,参考十篇文章写一篇文章就是创造。能参考更多的文章,然后融会贯通,再来创新一篇文章,那就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水平。
四要注意方式方法。我把它称之为"六句真言",即明确意图,把握高度,理清思路,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准确表述。
--明确意图。写材料首先要明确意图。开个会议,写个讲话,准备材料,首先要弄明白这个会是干什么的,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讲给谁听的,写给谁看的,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这些东西弄不明白,心里就没有底。写材料前首先要弄明白,你这个会议、这个材料是动员会还是总结会,是座谈会还是汇报会,是宣传教育还是总结表彰,是调查研究还是请示汇报,等等等等,意图首先要搞清楚。有人曾总结了起草讲话要弄清10个问题:谁来讲?以什么身份讲?什么时候讲?为什么讲?领导自己想咋讲?会议要求该咋讲?与会同志想听啥?等等,如果这些都搞不清楚,那还写个什么啊?
--把握高度。你起草一个文件,不是你一个处室、一个科室的东西,而是代表整个单位、甚至是全市、全省的东西。因此必须站位全局、把握大局,写出全局的高度,领导的高度,战略的高度,理论的高度等。任何一个材料,都要把握高度。要善于从思想和理论深度上把握高度,从高处、大处、远处、深处来审视和考察、从对领导的战略意图和对全局的把握上体现高度,从大背景、大战略、大进程之中来把握高度。有了高度,文章的站位问题就解决了,材料的分量就出来了。
--理清思路。思路就是思维的路线。思路决定出路。干什么都要有个先来后到,有个先后顺序。一个材料、一篇文章,首先思路要清,准备写什么,写哪几个部分,安排几个段落等,都必须思路清晰。思路不仅体现在整个框架,也体现在每一部分、每一段落、每一层次。
--层次清楚。写文章要注意层次感和逻辑思维。一个文章整体是这样,每个部分、每个段落也是这样。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要讲逻辑关系,要有先后顺序,这样才会层次分明。否则就会层次不清,语无伦次,杂乱无章。某局长讲话,讲了三大部分:一要把思路理清,二要把风气搞正,三要把工作做实。在讲到把风气搞正时,他讲了三大段:第一段是领导带头树形象;第二段是从严治局正风气;第三段是选好干部树导向。第一段里面领导带头树形象,树什么样的形象呢?他又讲了三层:一要树立起对人民负责的形象;二要树立起推动工作的形象;三要树立起清正廉洁的形象。这样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一层深一层,层层推进。这就是层次。
--重点突出。哪些应该详细论述,哪些应该轻描淡写,哪些应该一笔带过,要做到胸中有数、心中有底。如果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读了以后、听了以后就会主次不清,方向不明。整篇文章大的方面,重点是什么,主题要鲜明,每一部分里面准备重点写哪几段,每一段里面准备重点写哪几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里面准备重点写哪几句话等,都要摆布清楚。写文章讲究详略得当,而只有重点突出,才能详略得当。
--准确表述。就是文章的观点要准确、材料要准确、语言要准确、用词用语要准确、标点符号要准确,等等。写文章、写讲话,介绍情况,都要力求准确,也就是如何把最恰当的文字、最恰当的话、最恰当的词语用在最恰当的地方。《菜根谭》中有句话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恰好,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准确精当。
我个人的体会,只要做到了这六点,文章基本上得个90分以上没有问题。这六点不仅整篇文章是这样,一个材料的每一部分、每一段落都是这样!这六点不仅是写材料的要求,也是欣赏材料、判别材料好坏的标准之一。
第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万事皆可入文法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是《红楼梦》里的一句话。毛主席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那么,材料就是工作的反映。既然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那反过来说,所有的客观事物不都是文章吗?什么是客观事物?万事万物、做人做事都是客观事物,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也是客观事物。客观事物都有规律,这些规律也是文章的规律。所以,我加了一句叫:万事皆可入文法。把事儿做好了,把人做好了,把话说对了,也就把文章做好了。
经常有人把写材料比喻成盖房子。盖房子要先搭架子,写材料要先拉提纲;盖房子要先备足材料,写材料要先搜集资料;房子盖成要粉刷,文章写成要润色;盖成的房子要装修,写成的材料要修改。叶圣陶有本书叫《文章例话》,书中收入了丰子恺的一篇文章《现代建筑的形式美》。文章开头说,现代建筑的形式美,有四个条件:第一,建筑形态须视实用目的而定;第二,建筑形态须合于"工学"构造;第三,建筑形态应巧妙地应用材料的特点;第四,建筑形态须表现出现代感觉。这四条,讲的都是建筑,写材料不也是这样吗?要实用,要合"工学",要巧妙运用材料,要有时代感。所以,知道盖房子的道理就会写材料。
有人说,好文章就像一个美女。因为文章也要讲究美感,譬如语言美、结构美、层次美。说好材料也要像美女,就是材料的内容框架要匀称,就像人体胖瘦,只有匀称才好看,也就是《丽人行》中说的"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那才是天生丽质好文章。如果只有骨头没有肉,你写的是文章提纲。不论是起草一个文件,还是写一个讲话,先不说你的立意如何,首先要让你的材料上下匀称,整体和谐,做到该凸的凸,该收的收,详略要得当,重点要突出。
再譬如,写材料就像打仗。有句成语叫"纸上谈兵",好像是个贬义词。其实写材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纸上谈兵。每个写材料的人就像一个将军,都掌握着字、词、句这些千军万马,领导和指挥着层次、段落、部分这些"军师旅团"。写一篇文章就像打一次硬仗,这些兵马如何使用,这些军师旅团如何摆布,就是一个写材料的学问。譬如写材料前要充分搜集和占有资料,就好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写材料要认真构思,要讲"意在笔先",这是因为,只有"运筹于帷幄之中",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文章的布局,字词的运用,就像战前的排兵布阵。排兵布阵时,海陆空相互配合、联合作战,各个兵种各就各位、按部就班,都安排得有条不紊,这样的文章才能上下贯通、整体协调,才有战斗力,才能打胜仗。一篇文章、一个讲话,短的几百字,长的上万字,这些字词句从语言学的角度讲,都是按照语法规则组织起来的;但从写作的角度讲,却是通过你所要表达的主题统帅起来的。一部《新华字典》,收有1万多字,如果把这些字儿胡乱集在一起,没有人会说它是一篇文章,因为它没有主题,没有灵魂,但把这些字很好地组织起来,表达一个主题,反映一种思想,就是一篇文章。所以兵马再多,没有将领统帅,都是乌合之众;字词再多,没有主题支配,都是文字垃圾。所以要学会写材料,就要像一个将军一样,有将帅之谋,会用兵之策,善于把最适合的兵用到最适合的地方。好材料就是这样写成的。
最近大家都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推荐的毛主席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大家可能都是从工作方法上去学的,其实这个文章也讲写作方法。譬如,文章指出,党委要学会"弹钢琴",十个指头都动作;要胸中有"数",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要做好调查研究等,这些对写文章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第九条"精兵简政",直接讲的就是办文办会。文中指出:"讲话、演说、写文章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要。"简明扼要本身就是写作方法。什么是扼要?扼要就是掐住要害,抓住根本。打蛇要打七寸,办事要抓关键。做文章唯有扼要,才能简明。只有抓住关键、掐住要害,才能一语中的、力透纸背。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芝麻黑豆摊一场,没有主次,不讲重点,肯定不是好文章。别小看了简明扼要这个词,它可是写文章的最高境界,也是写作水平的最高体现。大家知道,凡是熟练的画家,几笔就能勾出人的形体,但没有经验的人,怎么画你都画不像。没有长期的历练,没有一定的功力,想做到简明扼要也不容易。
在某种意义上,写文章就是搭配。从小处说,是词语搭配,句子搭配,段落搭配;往大处说,是主题与材料的搭配,结构与内容的搭配,论点与论据的搭配,等等。会搭配就会写文章。当然,搭配不能乱搭配,也要讲规矩,要搭配得准确、恰当、协调,要门当户对。有句成语叫言当其时,就是话得说的是时候,说的是地方;该说不说,那是失职;不该说的说了,那就是失言!
第四句话:研究工作比研究材料更重要,做人比作文更重要,研究规律比研究技巧更重要
第一,研究工作比研究材料更重要。或者叫研究问题比研究材料更重要。文章是为工作服务的,工作就是为解决问题的。李瑞环在《学哲学用哲学》中说,"我们有些文章写得不好,不是词汇不够多、句子不够美,而是动机上、内容上、方法上有毛病,在鼓捣字儿上花得时间太多,在研究事儿上下得功夫太少。"我们经常讲"开门当秘书,关门当领导",而要当好"领导",就必须经常想着领导关注的问题、思考领导想着的工作,做到与领导思路对接、同频共振,而不是游离于领导之外,置身于工作的边缘,为文章而文章,为材料而材料。而要符合领导的口味,领会领导的思路,不仅仅是揣摩领导的喜好,研究领导的性情脾气和言语习惯,更重要的是研究领导所担负的工作。研究工作,就要经常想着工作进展得怎么样,我能为领导决策做些什么?如果我是领导,我对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我希望下边怎么干?向上级汇报,就要想着我们到底做了些什么,上级领导想听些什么,怎样汇报才能更出彩。对于写材料来说,你对问题思考的高度和深度,决定了材料的高度和深度;你对工作的关注度、融入度,决定了材料的适用度。所有的文字材料都必须围绕工作,围绕问题,特别是中心工作、主要问题、重大问题来进行构思和写作。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大局,站位全局,才能把话说透,把问题点准,把带有规律性和根本性的东西揭示出来,写出的材料才能切合实际,解决问题。支局长在2011年7月半年工作会上有个总结报告,这个总结报告讲了四个大问题、12个如何;今年1月总局的工作会上,梅克保副局长在会上就如何贯彻落实工作会议的精神又讲了"四个如何"。这么多的"问题""如何",说的不都是问题吗?写材料不就是围绕工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吗?所以,写材料的,要始终牢记,研究工作比研究材料更重要,研究问题比研究文字更重要。
第二,做人比作文更重要。有句话叫文如其人。反过来说,就是人如其文,也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什么样的文。据我了解,现在到处都缺写材料的人,其实不是缺能写的人,而是缺真正用心的人、缺出类拔萃的人。选人之所以难选,难在文笔、人品、性情三者兼优上。一个善于做人的人,写出来的材料、讲出来的话就会是真话、实话、掏心窝子话,而不会是昏话、废话、假话,甚至不说人话。一个缺乏爱心、不热爱生活、对生活没有激情的人,不可能写出真诚感人、温暖人心的文章。内心狠毒,文字必定阴冷;正在谈恋爱,文字就灿烂。谦虚的人,必定好学;有教养的人,材料必定雅致;乐观的人,材料必定生动;宽容的人,材料必定大气;认真的人,就不会错字连篇。人实在文笔才能实。郭沫若说,文章是人写的,首先是人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文章,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写出来的材料才能立场坚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符合实际。所以:态度决定前程,文品就是人品,文风就是作风,文章就是形象。人与文章融为一体,才是最高境界。
第三,研究规律比研究技巧更重要。世上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可循。生活有生活的规律,学习有学习的规律,工作有工作的规律。文字材料也是一样,只要在平时具体写作实践中勤研究,多琢磨,多摸索规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阶段性工作会无非是现在啥情况、存在啥问题、下步怎么办;比如一个调研报告,无非是调研经过、经验做法,然后是几点体会、几点建议。其他文章也莫不如此。只要认真研究,都有规律可循。有人说,这不是党八股吗?我认为这不是八股,而是规律。比如一个人,五官长在什么地方,那是固定的东西,你说鼻子长到嘴下边、长到肚子上行不行?肯定不行。写文章也一样,那就是要尊重规律、研究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我们提倡创新,但创新也不能违背规律。即使创新,也有规律。许多工作可能性质不同,但规律是一样的。所以,研究规律比研究技巧重要。去年我在《写作》杂志上发了一个文章,叫《关于文章写作中的"三"》,是对"无三不成文"的一些思考,主要讲了三个方面内容,也是对写作规律的一些探讨。一是说三句话是文章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句型、句式。这种句型句式,高度概括,精准凝炼,富于哲理,简洁有力。譬如"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三个自信""三严三实"。三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与: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这些都是十八大报告中的话。还有,人生有三通:通人情,通世故,通礼仪。人生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等等。这种排比句式,或并列、或递进,说理精辟、表意精准,很有表现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说就写作本身而言,"三"是布局谋篇之道,具有规律性,是种方法论。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叫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我们写的公文材料大多属于议论文范畴,而议论文讲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其中论证方法就是运用三段论,提供论据,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用"三"来布局谋篇和构思讲话,有很多可以借鉴。譬如礼仪性的讲话,往往讲三个方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大家的支持表示感谢;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希望。一般年度工作报告,也是三部分:回顾与总结;目标与任务;希望与要求。大多数的阶段性工作讲话,也基本是三部分:前段工作怎么样,当前问题是什么,下步工作如何干。这种三点式,最有利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核心。三是说对于写材料,也有很多"无三不成文"的规矩。比如:公文标准三个有:有思想做灵魂,有结构做筋骨,有内容做血肉;公文语言讲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改进文风三个字:短、实、新;选择材料三原则:值得写,能够写,适合写;文稿修改三方法:顺着改,照着改,问着改;文章结尾有三忌:忌虎头蛇尾,忌画蛇添足,忌草草收兵。等等,讲的都是一种规律。
最近一期《领导之友》杂志刊登了我的一篇文章,叫《文有"三用"》。机关材料也是应用文,应用之用,贵在"三用"。哪三用?就是实用、适用、受用。一是实用,就是有实际使用价值。公文因实用而生、为实用而作,实用是其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公文的生命。起草的意见、决定、通知、方案等,首先考虑成文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公文的语言就会主旨鲜明,指向准确,简明扼要,精炼精当,落实起来便于操作、易于执行,而不会含糊其辞,语焉不详。要努力做到不写废话,不写自己没弄懂的话,不写没有根据的话,不说大家看不懂听不懂的话。可以说,几乎所有公文起草上存在的问题都可以从没有真正领会其实用性上找到根源。二是适用,适合的适,意思就是符合要求。我们是抓质量的,质量的功能就是具有符合性、适应性、满意性。文字材料也是一样,首先要符合要求,满足需求,不适合、不适用,都是一纸空文。《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的15种公文文种,其定义前都有"适用于"三个字。除文体、文种之外,讲适用,还要讲得体,讲分寸。不同文体、不同文种有不同的语言要求,语气不同,表达的态度也不同。譬如,"不予同意""不同意""不拟同意"都是不同意,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一样。因此,无论文体、文种,还是用词、用语,都要讲究适用二字。某种情况下,适合、适用的,才是最好的。三是受用,就是好文章、好文稿要让人读着悦心,听着得劲,看着舒服。写文章讲究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也要讲以言悦人。写文章就是用笔说话,但有话说还得把话说好。譬如开会讲话,凡是好的讲话材料总能让人感到"有说头","有听头","有想头","有劲头",这样的讲话才有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读者才能看得进,听者才能坐得住。
第五句话:写材料苦,写材料难,保持好心态最关键
关于写材料有很多顺口溜,譬如"喝墨水,费脑水,流汗水,吐苦水,没油水""幕后一身汗,台前靠边站""胡子蹭蹭长,头发哗哗掉,喝白水,尿黄尿,省被子,费灯泡"。这些段子,说的都是"藏经阁"的苦和难。
写材料的苦,主要是工作苦、压力大。这压力一是来自材料多、任务重。二是来自领导的标准高、要求严。三是来自连轴转、心不净。写材料有句话,叫"功夫在平时,闲在不闲时",别人开会肩膀上支个耳朵抬个脸,但你得手耳并用、脑体并重,下来还得赶紧整理会议记录;外出考察别人欢声笑语、游山逛景,但你得操着心收集资料、认真构思,因为回来还要写考察报告。
写材料的难,主要有三难:一是难在材料学问深。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要想当好"藏经阁",没有几年硬功夫你应付不了。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你得让"外行看你像专家、内行看你像行家"。情况不熟悉、肚子里"没货",巧妇难做"无米粥"。报告文件别人可以不看,但你不能不看;别人不掌握工作情况,但你不能不掌握;对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别人不知道,你不能不知道。这是第一难,难在材料学问深。二是难在家里媳妇孩子不好哄。没结婚时,人家姑娘凭你是个"藏经阁","情书"写得妙语连珠,情真意切,结了婚才知道这点文采最不实惠。节假日,别人陪着媳妇孩子转商场、逛公园,你得闷在屋里找资料、想观点、寻材料、憋灵感。三是难在别家旁人不理解。再会写材料的人,都知道没有好写的材料。单位写材料的人,最不喜欢听的一句话就是:你是大藏经阁,写个材料在你手里算个啥?大大小小一个材料,哪个不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甚至扒皮抽筋?别人都说你能写,可是"谁解其中味"?
但写材料是"代人立言",是组织需要,是工作要求,必须执行。所以更需要保持一个好心态、好状态、好姿态。所谓好心态,就是把心态建设好,保养好,把握好,保持平静心态,保持平淡心态,保持向上心态。所谓好状态,就是面对材料任务,要不断调整精神状态,调优工作状态,保持高昂的激情和饱满的热情。所谓好姿态,就是当面对诱惑、面对荣誉、面对与人合作、面对干部调整,不汲汲于名利,不斤斤于得失,淡泊明志,坚守崇高,清风明月,自得其乐。所以我说文字秘书要当"三好"秘书,就是性情好,文笔好,身体好。性情好。就是在压力下能逆来顺受,能忍辱负重,能任劳任怨,能委曲求全,再苦再累,也要撑开肚皮,装得下饭菜,装得下知识,装得下委屈。文笔好。不用说了,简单说就是坐下能写,站着能说;出门能办事,回来能谋划。身体好。熬眼磨屁股,也是出力活,身体不好,经不起摔打,受不了折腾,再有才华,也顶不下来。
下一篇:征文:良好的家风 传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