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3年02月份官媒重要评论汇编73篇(第8/4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717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58分钟。

采访时,云南大学研究生杨静放弃寒假休息,留在古生村搞研究。她说:"作物不放假,我们就不能放假。"杨静娴熟地开上农用三轮车,载着记者去了油菜试验田。眼前的田地,一侧种了富硒油菜薹,一侧是"稻-油"轮作油菜田。施什么肥、施多少肥、啥时候施肥,要有数据支撑;种什么作物、怎么种植,也要有科学依据。这是杨静的主要科研课题,也关系到洱海流域农户的未来生计。站在试验田旁,杨静介绍:"地要种,水要用,肥少施,循环用。"边科研、边种田,边出科研成果、边指导农民运用,技术赋能下的科学种田,让农业成为绿色农业,让洱海流域成为清洁流域。

推动洱海保护,是从"一湖之治"到"全域之治"的过程。洱海流域内的人口和企业,有序向巍山、宾川、祥云等流域外的县转移;环湖截污、生态搬迁、河道治理等工程陆续实施;环洱海的村落里,许多村民当起了湿地管护员、河道管理员、保洁员......从流域内到流域外,从产业转移到农业转型,从调整发展结构到优化空间布局,以保护洱海为牵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区域协同与联动互补的关系,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从湖水、岸边、农田、村落到产业,乃至涵盖流域内外的方方面面,全域治理的实践对河湖保护具有参考价值。

碧水清波浮云影,苍山洱海入画来。采访时,不少人说,守住了洱海,才能谈发展。沿着洱海生态廊道缓步走过,犹如珍珠的各古村落相连成串,一边是碧波荡漾、一边是古朴民居,这样的景象让人坚信: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细处着手、实处用力、持之以恒,党的XX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定能越绘越美好。

《人民日报》(2023年02月03日05版)

让优秀网络数字版本流传后世(微观)

如果说探寻古代文明密码,必须仔细研读古籍善本,那么记录当代文化建设成就,数字版本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电视剧《扫黑风暴》,呈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惊心动魄;小说《大国重工》,描绘中国重大装备研发的艰辛历程;音乐《沪侬江南》,展现海派文化的独有气质与韵味......前段时间,"中国国家版本馆首批网络数字版本入藏仪式"举行,共接收包括上述作品在内的45项网络数字版本,覆盖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游戏、数字文保、数字音乐等五大类。

版本,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金种子"。从龟甲金石到竹简布帛,从雕版刻印到活字印刷,从铅字排印到激光照排,从有形载体到虚拟载体,版本的迭代见证着文明的进步。网络数字版本,是数字中国建设与发展进程中,传承中华文明的数字化载体,是中华文明迈入数字化时代的最新版本。如果说探寻古代文明密码,必须仔细研读古籍善本,那么记录当代文化建设成就,数字版本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数字化资源有其短暂性和脆弱性,随着软硬件环境更新换代,支撑它们保藏展示的条件很可能会不复存在。及时将其纳入国家版本收藏序列,十分必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近年来,我国网络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涌现出一批受到广泛欢迎的作品。此次入藏的网络数字版本,正是其中代表。《敦煌:生而传奇》《邻家诗话》等视频作品,以纪录片、动漫等多种方式反映时代新风;《复兴之路》《朝阳警事》等文学作品,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体现出一定的思想高度、情感温度和生活厚度。

网络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文化的载体与形态,也为文化保护传承创造了新的可能。比如,此次入藏的"数字长城"项目,首次通过扫描重建,以数字化形式复刻了一段长约1公里的喜峰口长城,让用户在手机端就能以毫米级精度欣赏长城雄姿。"中国传统器乐数字化保护计划"则针对珍贵乐音、古乐谱因缺少系统记录而消逝的问题,建立围绕声、谱、器的数字资源库,使《广陵散》失传的遗憾不再出现。这些数字版本赋予了传统文化产品新的生命力,让更多文化创造得到铭记。

必须看到,进入数字时代,人类的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哪些是可供后人展示、交流与研究,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真金"?从首批入藏的网络数字版本来看,入选者多为传承中华文明、彰显中国精神、展示中国形象的精品力作。从版本视角做好新时代中华文明的记录典藏,仍需不断探索入藏的工作机制、流程与标准,使之不断常态化、机制化,推动更多优秀网络数字版本流传后世。

中华文明的传承,如同长江黄河一样奔腾不息。每一次新版本的诞生都为这条大江大河注入新的水源,赋予它更加充沛的力量。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典藏就有了取之不尽的活力之源。保护好、发展好每个时代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民族文化血脉就能不断延续传承、焕发生机。

《人民日报》(2023年02月03日05版)

向下扎根向上成长(中国道路中国梦)

十年前,我从一所农林科技院校毕业后,选择扎根中部地区,成为一名基层干部。一开始,远在山东老家的父母就十分支持我的决定,反复告诫我"吃苦就是吃补""干就干出点样子来",让我多跟乡亲打交道,心无旁骛、安心工作。

在乡镇工作期间,乡间小路的泥土味、父老乡亲的人情味,让我摆脱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在人生之路上收获了很多成长。从刚走出校门的青涩,到扎根基层、熟悉基层后的充实,再到结交农民朋友后的踏实,基层的历练、群众的情感使我获得了向下扎根、向上成长的力量。

无论是进百家门、吃百家饭,还是帮村民垒墙喂羊、清理麦场,都让我真正体会到基层治理的不易。在同老百姓接触交流、聊天拉呱中,我学会了方言、讲起了"土话",成了父老乡亲口中的"热心娃"。短短几年时间,却塑造了能够影响我一生的朴素情怀,让我在异乡多了些牵挂和被牵挂,留下了感动与被感动。

还记得,曾有村民因家中种植的洋葱遭受病虫害找到我。面对不熟悉的专业领域,我心里没底。看着村民大叔满头的汗水、信任的目光,我连夜跟他赶到地里,实地查看情况、拍照录像采样,联系校友里的农作物专家请教咨询,进行远程网络诊断。获得建议防治方案后,我不仅协助采购相关药物,还印制了宣传材料发放给更多村民参考借鉴。洋葱丰收后,我又积极协助村民售卖洋葱。这样的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群众的信任无比质朴又无比宝贵。帮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对群众事多上心、勤操心,就能和群众以真心换真心。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