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征文-69篇(第35/38页)
学出"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行有"攻坚克难"的自信心,让"斗争经"化作"原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脱贫攻坚的人间奇迹、走上了风光旖旎的康庄大道,真正照亮了奋进之路、汇聚了奋进之力,让每位华夏儿女的内心充满了自豪感,哪怕未来有风雨、有惊涛、有泥泞,我们都不畏惧、亦无胆怯。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学出"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越是在艰难困苦时、在斗争激烈时、在风云变幻中,越要坚定内心的理想信仰、越要淬炼党性的觉悟水平、越要擦亮如一的忠诚本色,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执行党的决定中,诠释对党忠诚的赤子之心,真正做到行有"攻坚克难"的自信心,让"斗争经"化作"原动力",推动阔步迈向新征程。
学出"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韧,行有"创造奇迹"的能力值,让"高燃史"催生"拼搏劲"。新时代十年里,一串串高燃数字、一张张烫金报表、一幅幅梦想画卷、一次次非凡蜕变,让我们看到了圆梦的十年、高光的十年、奋斗的十年,作为变化中的"亲历者",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幸福,灯火里的中国更是映照了笑脸、映红了生活。成就来之不易、启示弥足珍贵,习近平总书记在回望过往时动情讲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广大党员干部当学出"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韧,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更要倍加珍惜大好光阴、更要永远牢记艰辛历程,主动花时间向内修炼"基本功"、下狠劲向外解决"老大难",在奋斗的路上当"敢拼敢闯"的勇士,真正做到行有"创造奇迹"的能力值,让"高燃史"催生"拼搏劲",续写新征程上的伟大荣光。
赶考路上不妨多些"问题意识"
发布时间:2022-12-6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讲究"学贵有疑",认为"没有问题意识"或"问题意识缺乏",学问就难以长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党员干部作为新时代的"答卷人",应增强问题意识,既要会打"问号",又要常打"问号",还要能解"问号",方能在新征程上交出令国家、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问题意识"始于会打"问号"。我们在实践中取得的各项成绩,大多源自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从逻辑上看,倘若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便成了"无基之台"。故此,党员干部要在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与思辨能力中弄清楚怎么打"问号"、打什么"问号"。要善于学习,常怀"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追求,每读一书、每做一事都细究其理、穷原竟委,持续提高自身发现问题的基础性积累和能力。要敏于观察,保持"时时注意,处处留心"的态度,以细心、细致、细微对待工作、对待群众,从小事中找到方法,在细节处发现问题。要勤于思考,深化"行始于思,行成于思"的认识,学会在打"问号"的过程中总结规律、举一反三,持续增强对问题的鉴别力和敏锐性。
"问题意识"在于常打"问号"。毛泽东说:"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而矛盾的普遍性规律揭示了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党员干部要在推动工作时紧扣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多打"问号"、常打"问号"。要事前打"问号",打破循规蹈矩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深入"咀嚼"目标任务、方法路径、工作要求,把具体细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周全,谋定而后动。要事中打"问号",克服怠惰因循的"退缩心理"和"畏难情绪",全面"消化"工作推进中的正、负反馈,持续调整思路、优化措施。要事后打"问号",破除小成即安的"自得思想"和"自满心态",在取得成绩时、完成任务后及时"反刍",在总结反思中"更上一层楼"。
"问题意识"终于能解"问号"。增强问题意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为的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所以,党员干部要把解决问题作为思考问题、谋划部署、执行落实的重点,持之以恒加强学习,提升能解"问号"的能力素质。要"抬头看路",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做到对国家大政方针"如数家珍",不断提升自己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要"埋头拉车",在"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干好本职工作、分内之事,立足岗位实际加强学习,不断拓展"知识半径"、克服"本领恐慌"。要"问计于民",常迈开步子、扑下身子、沉到基层,多到群众中找办法、找经验、找灵感,从群众中汲取解"问号"的智慧和力量。
《周易》有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问题意识说到底是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新的征程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党员干部要增强问题意识,从问题中找办法、寻先机、求突破,以"乘风破浪正当时"的昂扬姿态,在赶考路上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
让"家常话"更有"群众味"
发布时间:2022-12-6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
有一种关系是想分享的时候就发消息给对方,不在意回复与否,甚至可能忽然中断聊天,回来能接着继续聊,不担心突然结束会不会很尴尬,不顾虑任何事情的友谊状态。这种友情形态没有任何的负担,只存在高度的信任与坦诚。干部与群众也应如此,党员干部如"水",百姓似"鱼",营造和谐稳定的干群关系需要每一个干部的不懈努力,只有保障每一个人民都能够得到实惠,才能让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学会将"百姓声"化为群众交流的"敲门砖"。学会说农村话,说交心话,说谦虚话,既是做好群众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检验干部是否真心帮扶的标准。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专题学习会上说得那样,"在开展群众工作方面,我们有的领导干部甚至不会说话,有的同志自嘲:与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很多场合,我们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年轻干部与群众进行沟通和交流,说的话必须要让人家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做到会"唠嗑"、能"唠嗑"。只有把讲群众语言作为必修课,下苦功夫学习掌握,讲礼貌话、讲客气话、顺心话,与群众的沟通方可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