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领导讲话汇编(30篇)(第4/17页)
(四)深化改革迈出新步伐。完成143项改革年度任务。医共体、殡葬、教育评价改革等重点改革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公立医院改革获全市真抓实干督查激励第一名,医共体建设综合考评得分全市第一,并得到省卫健委高度肯定;完成"三沿六区"散埋乱葬坟墓的整治;切实推动"双减"各项任务落实,获评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劳动教育优胜奖"。"放管服""一件事一次办""三集中三到位"等改革纵深推进,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群众满意率居全市前列;金盆镇、千山红镇厚南社区获全市"放管服"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工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商事制度改革获全市真抓实干督查激励第一名。积极做好自然资源保护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获全市自然资源真抓实干督查激励第一名。
(五)民生改善推向新水平。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实施稳岗就业、消费帮扶、小额信贷等帮扶措施,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贷款覆盖面超7%;脱贫人口和易返贫致贫人口就业率稳超上年。15件22项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124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6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873人,发放创业贷款335.9万元。不断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为农民工追回工资626万元。积极化解问题楼盘办证难题,问题楼盘化解率100%。教育、医疗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区一中、区二中、河坝镇中心完小等完成新建或改建,港湾乐中乐幼儿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区人民医院门诊综合大楼投入运营。体育事业持续进步,成功举办全省2021"走红军走过的路"徒步穿越活动;金盆镇大东口村刘亭成为我区第一位全运会冠军;河坝镇中心幼儿园、农乐完小入围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六)社会治理达到新高度。精准有效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疫情防控形势整体稳定,确保了"零发生、零感染、零输入"的好成绩,疫情防控经验得到省市肯定。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和非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较上年下降55%,降幅居全市第一;安全生产工作连续4年获评全市先进。食品药品安全得到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满意率居全市第一。大力开展信访"三无"创建,继续保持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区称号,并获全省真抓实干督查激励。持续打好禁毒人民战争,禁毒民调居全市第一;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区公安分局获评全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集体;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向好,我区平安建设工作获评全省先进,连续11年获评省级"平安区"称号。
(七)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圆满完成镇、村(社区)换届工作,镇、村(社区)干部队伍实现"三升一降"。逐条落实省委加强基层建设"1+5"文件要求,筑牢基层基础。规范村(社区)干部基本报酬发放标准,工资待遇平均提升10%,养老保险全部到位。6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如期"摘帽"。发挥"党建+群建"引领示范作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成效明显。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老曹讲党史》等原创栏目影响广泛。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年没有发生重大网络舆情事件;对外宣传实现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头版、央视《新闻联播》上稿新突破;大通湖电视网络接入省有线网络,多年以来的电视孤岛问题得到解决。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坚决对腐败问题"零容忍",高质量完成区委巡察全覆盖,政治生态呈现新气象。
奋斗尤为艰辛,发展时不我待。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规模总量不大,发展质效不高;产业弱、项目少、财源建设滞后等短板没有明显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生态治理、债务化解等任务依然艰巨,安全生产、社会管理、信访维稳等领域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实、干劲不足、效率不高、能力不强问题仍然存在。对此,我们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准确把握发展新形势,明确今后五年经济工作新要求新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五年,也是我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从宏观大势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窗口期"。从战略机遇来看,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乡村振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益阳市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为我区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空间。从自身基础来看,我区农垦文化厚重、区位优势独特、发展空间广阔、生态资源优渥。作为全省最大的农垦改制区,建区二十二年来,广大干部群众传承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众志成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交通、城镇等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民生保障不断加强,经济社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保持定力,不折腾、不懈怠、不犹豫,抢抓机遇,挖掘潜力,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在今后五年有一番新作为。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紧紧围绕"弘扬农垦精神,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富饶美丽幸福大通湖"这一主题,大力实施生态立区、产业富区、文旅活区、教育兴区、人才强区发展战略,坚持把生态优先作为发展第一理念,把立项争资和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第一选择,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第一载体,把民生改善作为发展第一目标,把环境优化作为发展第一保障,持续推进生态治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城镇建设、民生改善五项重点工作,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把大通湖区建设成为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先行区,农垦文旅融合、宜居宜业宜游目的地,奋力谱写大通湖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综合实力更强。经济发展质量、速度齐头并进,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亿元。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环境更美。中心城区首位度和贡献率明显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大通湖水环境等重点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整治。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生活水平明显提升。民生保障更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居民收入水平迈上新台阶。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更有温度、更加便利。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治理效能更佳。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更好成效,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今后五年区委将牢牢把握"两区一地"的发展定位:建设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大通湖的担当作为。坚持将大通湖水环境治理作为全区"一号工程"来抓,加快推进水生植被种植和水生态修复项目,抓实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不断实现大通湖水质持续向好,确保到"十四五"期末大通湖水质总磷指标达到0.075mg/L,其他指标达到III类水质以上。锲而不舍做优现代农业,按照"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布局,突出发展"两大两小"(大米、大闸蟹、小龙虾、小果蔬),将大通湖打造成优质特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总结"确权不确地"的工作经验,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新机制,用3年左右时间使全区土地集中流转率达到95%,发挥土地国有、集中连片优势,重点支持规模较大、运作规范、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发挥农业科技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数字农业,走科技化发展道路,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先行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注重强基础、抓重点、补短板、促融合,突出抓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粮食安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水平提升、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打造4个省级美丽乡镇、27个精品村庄,乡村振兴工作力争走在全市前列,村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景象。丰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村均收入突破60万元,全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全市前列。打造农垦文旅融合、宜居宜业宜游目的地。坚持规划引领,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不断增强城区服务功能,完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镇环境维护、建设投入管理力度,巩固国家卫生城区创建成果,切实抓好省级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充分挖掘农垦文化,建成农垦公园、农垦博物馆,引进文旅战略投资者,推动区域文旅产业发展,带动市场消费。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建立"绿色通道",优化营商环境,建立起面向广大投资者和居民的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
三、聚焦今年工作重点,全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至关重要。根据中央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大通湖区域发展实际,区委考虑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完成省下达的能耗"双控"目标,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省、市下达任务之内。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生态治理,拓展绿色发展新境界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落实到经济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深化环境治理。扎实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开展"洞庭清波""夏季攻势"等专项行动。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大秸秆禁烧的巡查、涉气企业的监管、施工和渣土扬尘管理等工作,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打好碧水保卫战,以大通湖水污染治理为核心,以流域控制单元为基础推进精准治污,建立水污染严格控制机制,加强水生态湿地建设、保护与修复,确保大通湖水质总磷指标达到国家、省、市考核标准,其他指标达到III类水质以上。打好净土保卫战,抓好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农用地污染风险管控,开展土壤污染物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减磷控磷和农药化肥减量行动,确保我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走在省、市前列;强化危险废物管理,防止新增土壤污染。
加强环境保护。巩固提升河(湖)长制工作成效,推动河湖"清四乱"常态化、涉河工程管理法治化。实施主要干渠生态治理工程,推进河湖生态廊道建设。全面推行林长制,不断健全"三长三员"管护体系,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加强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力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常态化抓好长江流域"十年禁渔"、陆生野生动物禁食退养工作,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推进三级监测站建设,不断提升环境监测水平,为区域环境管理提供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
推动绿色发展。严格落实碳中和碳达峰行动,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进种养结构调整,巩固临湖1000米范围内退养成果,做好"水草+"生态种养文章。深化生态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程,培育绿色转型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让更多大通湖产品打上绿色生态标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积极建设绿色机关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
(二)聚焦产业建设,实现产业富区新突破
抓经济的关键是抓产业,抓产业的关键是抓项目,坚持产业富区战略不懈怠,以产业开发区为主战场,强化要素保障,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出实招、见实效。
建好"五好"园区。进一步完善园区体制机制,对其建立单独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做好园区规划,统筹安排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依托区域现有产业和资源优势,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植物提取、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新能源装备制造力争实现"零"的突破,湘易康实现税收5000万元,新引进符合产业规划项目8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个,5000万以上项目6个。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园区道路建设、厂房建设、员工宿舍等问题,力争完成投资1亿元以上。优化园区赋能,提高园区承接能力和审批效率,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一件事一次办"。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申报建设产业开发区专家工作站,实现我区专家工作站"零"突破。支持引导中小微企业向园区集聚,打造小微企业孵化基地,注重做好对中小微企业主的培训,推动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年内新增1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加强争资引资。加大项目包装,紧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大通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第二批试点、新能源产业和申报的债券项目,确保完成项目包装92个,实施项目30个,争取更多国家和省各类专项建设资金。建立健全招商引资责任激励机制,加强对全国农业企业500强、上市企业以及央企、主板上市公司等产业布局、投资趋向、发展需求的跟踪研究,采取以商招商、跟踪招商、上门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方式走出去,主动上门对接,力争新引进产业项目26个以上,引进500强企业1家以上。在企业培育上精准发力,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以上。
抓好重点项目。坚持以项目建设实绩论英雄,按照"储备一批、落地一批、推进一批、投产一批"的原则,实施重点项目建设"挂图作战"。实行区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帮扶重点企业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确保湖南才广植物提取、格拉斯3D智能盖板、吉顺消防、滨湖储能电站等项目建成投产。全面铺开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洞庭湖北部补水二期工程、S218河口至北洲子公路、大通湖河坝公交停保场、金盆派出所等项目建设,完成朝天口至沅江阳罗公路改建公路的立项与初设批复,力争完成S218河坝至金盆公路路面改造工程。有序推动已入库的项目落地落实,加快大通湖五门闸至煤炭湾四级航道、航空飞行学院、通用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完成前期工程,形成项目梯次推进新格局。
集聚发展要素。强化土地保障,扎实开展征地拆迁和土地收储工作,力争归集报批新增项目用地300亩以上,确保全区重点项目建设足额用地。强化资金统筹,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优化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做活以地生财文章,完成土地出让收入1.9亿元以上、耕地指标交易收入3.2亿元以上;深化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盘活国有经营资产,提升区大发集团融资授信能力。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措施;强化施工环境保障,依法打击围标串标、强揽工程等行为;持续推进"工改"攻坚,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各项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促推消费升级。立足本区,辐射周边,吸引周边县市的乡镇居民消费向我区汇集。推广"诚信经营放心消费"及"七日无理由退货"试点等活动,提升消费品质。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以及餐饮、购物、娱乐等传统服务业,不断培育市场主体,培育限上商贸企业、大个体10家以上。促推金融支持,继续开展"两进两促"活动,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和金融产品。发挥文旅产业对消费市场的带动作用,坚持以节会为载体,巩固金秋品蟹美食节等文化旅游节成果。积极引导辖区农家乐、民宿等开展星级乡村旅游点创建,促推旅游消费升级。高标准实施景区提质改造,将大通湖生态旅游区升级为4A级旅游景区。充分挖掘大湖东岸旅游资源,全力推动大湖旅游开发。
(三)聚焦"三农"事业,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新一轮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村居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促推农业高质高效。强化农垦改制区责任担当,严守耕地红线,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全面启动田长制工作,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粮食、油料、棉花、生猪生产等年度任务。围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整合涉农项目,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高标准创建1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坚持将优势、特色产业作为重点来抓,促推大闸蟹、大米、小龙虾、小果蔬等优势产业在产业规模上有新提升;扩大水草产业影响力,将大通湖水草种植基地打造成为市级科普教育基地。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力争引进1家以上年加工产值过5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品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创新营销模式,加大区域公共品牌运用推广保护力度;注重品牌培育,确保新增绿色食品认证3个以上。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引导各方面科技力量支持农业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数字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促进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积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活"僵尸"主体,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主体做大规模、规范运作、增强带动能力,年内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家。打通主要农产品交易流通渠道,筹备建设湘北地区水产品交易中心。
促推农村宜居宜业。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创建、生态廊道建设、空心房整治等方面发力,举全区之力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各镇年内确保新增1个以上的村达到省级美丽乡村标准。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实施美丽庭院"六个一"建设,按照统一的建设标准在省级主干道可视范围内全面铺开,并逐步向全域纵深推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在完成年度改厕任务的同时,积极探索改厕后续管护措施。开展水美乡村建设,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补水、排涝、河湖管护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强水源保护区、城乡结合部、乡镇所在地、中心
村等区域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提升治理水平。深化殡葬制度改革,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公墓墓位建设、生态葬区建设,持续推进旧坟整治工作,在国省等主干道沿线推广金盆镇迁移与集中安葬模式,其他区域推广河坝镇生态平坟模式。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推进水、电、路、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
促推农民富裕富足。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扎实做好过渡期内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建立实时监控预警、精准响应核查和跟进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拓宽消费帮扶渠道,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组织电商企业开展电商线上销售。加快推进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示范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整体推进、全域拓展。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订单生产、土地入股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完善为农服务体系。坚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国有农用地集中清理整顿成果,消除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全区行政村的经营性收入均突破20万元,30万元至50万元的村要占全区总村数的70%以上。加快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由种养业向产销一体化拓展,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产业向广度深度进军,让农民不仅有活干、还能有钱赚。
(四)聚焦品质提升,塑造城镇发展新形象
以建设湖乡农垦特色鲜明、美丽宜居宜业宜游、辐射周边县市乡镇的中心城镇为目标,完善城镇功能,丰富城镇业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群众幸福感。
精典规划。以规划为引领,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精心完成区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面启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重点做好中心城区规划。围绕"拓城"目标,推进多规合一,建立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的城区规划体系,加快完成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修编。统筹交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各专项领域空间需求,加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有效衔接。
精致建设。重点抓好市政重大工程及中心城区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改造,确保完成金圆市场、口口香片区等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垃圾处理,完成大通湖区城乡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污水管网提质增效工程)、大通湖区垃圾综合治理项目等。加快"三型两网"建设,争取更多上级资金加大电网升级改造。确保完成"一河两岸"综合整治项目剩余工程,使老三运河沿岸风光带成为群众休闲娱乐好去处。
精细管理。巩固国家卫生城镇创建成果,依托网格化管理,抓好区容区貌提升整治行动。加大对马路市场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等违规行为的清理整治。抓好集贸市场整治,完善好市场设施设备,做到功能分区、划行归市。提高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城管柔性执法,重视物业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规范引导小区物业管理,提升小区共管共治能力和水平。抓好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区重点区域及省道智慧交通管理系统。持续开展机动车酒驾、醉驾等交通违法行为整治,构建线上线下同步打击交通违法行为的格局。切实做好城区环境净化、美化、绿化工作。
(五)聚焦民生改善,推动社会事业新进步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推动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落实省市重点民生实事。坚持就业优先,全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脱贫监测户边缘户等重点群体就业。落实农民工劳动用工实名制管理,强化劳动监察执法,从源头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提升养老、工伤、失业、医保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服务质量,做好基金风险防范,维护基金运行安全,按时足额发放和支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加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依法保障关爱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依法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营造尊崇尊重军人的氛围。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持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充分挖掘改革过程中特色亮点,确保我区每年有2-3项改革典型案例。一体化推进劳动教育、美育、体育发展,高标准建立大通湖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幼儿园办园,保障公办幼儿园主体地位。以河坝镇中心完小和区一中初中部为核心,实施湖乡名校建设工程、骨干师资建设工程、教学管理提升工程,让人民群众子弟就近享受高水平优质教育。优化全区农村小学布局,积极稳妥推进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改革,在年内优化整合2-3所小规模学校。不断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完成河坝镇中心完小扩建、千山红镇中心幼儿园等项目建设。抓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补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短板,确保全区中小学校配备好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建设好4个心理咨询室和1个"心理名师"工作室。进一步完善区教育扶持办法,加大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引进和培养力度,同时在发展职业教育上做探索。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抓好校车安全、防溺水等重点工作。
提高健康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建设,确保区人民医院医技楼、大通湖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建成并投入使用。积极推进区乡镇卫生院能力提升及特色专科医院建设,确保完成千山红镇中心卫生院和金盆镇卫生院门诊住院楼主体工程建设。依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促推区人民医院与市中心医院等三甲医院的医疗合作,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深化医共体建设,重点加快推进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完善一体化数据管理;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严格落实区镇两级疾病诊疗目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采取实质性措施,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文体事业。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区为统揽,全域、全员、全面、全程推进,着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区文体中心功能,推动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落地建设,建成高标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挥好融媒体中心文化传播主力军作用,讲好大通湖故事。深入挖掘农垦(军垦)文化,积极推进农垦公园、农垦博物馆建设。加快体育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利用环湖步道打造品牌体育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