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郑建海:在2018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576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3分钟。

在2018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郑建海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2018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及全市基础教育发展大会精神,总结回顾过去一年全市教育工作情况,研究部署2018年教育工作主要目标和任务,进一步认清形势、振奋精神、把握机遇,加快教育现代化强市建设步伐,助力温州再造改革开放新优势、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根据局党委研究意见,我讲三方面内容:

一、2017年工作回顾

2017年,温州教育继续坚持均衡、质量、问题、改革、民生"五大导向",着力实施温州教育"十大工程",深入推进"补短板、育亮点、树标杆"专项攻坚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共有14项主要指标在全省实现晋等升位,其中5项指标提升4位以上,8项指标提前一年超全省平均水平,4项指标进入全省前三,8项指标增幅居全省第一,全市教育事业展现新面貌。

(一)教育资源供给得到新加强

新(改扩)建中小学162所,开工校舍面积84万㎡,中小学生均占地、建筑面积分别提升0.96、0.82㎡,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三年攻坚任务。市本级实施项目20个,完成投资11.7亿元,完成率116.2%。中小学生均投入教育技术装备经费622元,增长19.3%。新建"书香校园"57所,全市新增纸质图书藏书356万册,生均增加3.57册。新培育新优质学校150所。全市学校无线网络覆盖率达91.3%,位居全省第一。新创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37所,累计创成875所,占比达到96%。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改薄项目21个,总投资4.05亿元。制定实施《温州市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三年行动计划》,消除大班额189个。新创省二级特色示范普高24所,占比68.6%,同比提升23.1个百分点。完成东部基础教育提升年度项目26个。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收入179.14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亿元,增幅10.38%。瓯海通过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正式评估;瑞安通过预评估;鹿城、文成、苍南完成申报;其余县(市、区)有序推进。

(二)教育结构得到新优化

新(改扩)建幼儿园94所,超额完成24所,等级园占比94.6%,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88.3%,分别提升6.2、5.2个百分点。全市幼儿教师持证率93.8%,同比提升13.8个百分点,全省排名提升4位;大专以上学历占比94%,同比提升7.64个百分点,增幅均居全省第一。单体规模全省最大的滨海职教中心等3所新校建成投用。中职招生比例提升至43.9%;双师型占比88.4%,同比提升5.3个百分点。新创省一、二级职校11所,省级以上职业能力大赛获奖率21.4%,提升11个百分点。建成971所社区学校,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全省排名第一。全市高校建成省一流学科20个、优势专业25个。温州医科大学列为省重点建设高校,建立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温州职技院列为省重点建设高职院校。温州大学荣登全国应用型大学排行榜首。启动首批重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7个。

(三)教育质量实现新提升

率全省之先出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打造"四品八德"品牌,新创德育示范学校24所。累计创成美丽校园1050所,创成率99.6%,提升21.8个百分点。开展"新雨"家庭教育公益讲座100场。探索"非遗"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做法获教育部肯定通报。温州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组织87支队伍1300余名大学生,全面启动"新青年下乡"治水剿劣行动。建成综合实践基地社会类25家、校内基地40个,全年接待学生112万人次,同比提升14.3个百分点。新增创客教育基地59个、创客教育空间161个,500多所学校开设创客教育课程。举办第四届青少年创客文化节。温州创客教育经验在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上作为浙江代表发言。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心理辅导室覆盖面100%,创成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44个。深化课程改革和课堂变革,加强教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研究+"模式在《人民教育》发表推介。省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监测,小学、初中各有18、17项实现晋等升位,全市高考一段录取率提升6.2个百分点,市区一段录取率提升8.4个百分点。开通运行温州市中小学生在线答疑平台。制定印发《温州市教育大数据驱动未来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启动实施温州教育信息化"151"工程。

(四)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

深化民办教育综合改革,引进优质项目11个,总投资额7亿元;出台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规范管理意见,在招生、收费等14个方面强化管理;全面开展民办学校特色品牌建设工程、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工程、学生饮食放心工程等"三项工程"主题活动。理顺市区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办学主体责任。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温州基础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管办评分离、校长职级制改革实施意见。在洞头、乐清、鹿城成功试点"县管校聘"改革。温州成为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省级试点,完成《温州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1+6"调研报告》,研究出台《关于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确定26所试点校。全市所有中小学实现"一校一章程"。优化"最多跑一次"教育类公共服务审批事项23项,得到省领导肯定性批示。开展首届市级"千校结好"特色学校评选活动。接待英国、美国等12个国外来访团组,组织全市4批次57名校(园)长和骨干教师赴美国肯恩大学等知名院校培训研修,市本级26批次581人次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考察交流。

(五)教师队伍焕发新活力

研究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组织154位优秀校长赴国内外高校集训,选派72位骨干校长、后备干部赴省内外名校跟岗学习。组建"1+1+X"校长成长共同体,举办温州未来校长成长论坛、温州教育新青年读书会,开展"六走进"岗位研修活动。实施瓯越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完善教师招聘办法,引进市外名优教师107人(其中特级教师7人),提前招录高校优秀毕业生760名,力度历年最大。1名教师获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称号,39名教师获省教坛新秀称号,16名教师获正高级职称,评选市"三坛"教师598人(其中定向82名)。新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70个,来自薄弱地区学校的1600名学员参与研修。义务教育学校参加交流的校长占应交流数的51%,骨干教师占19%,均超省定标准。树立陈莹丽先进典型,开展向"最美教师"学习活动,师德师风不断加强。持续实施有偿补课等行为专项治理,查处83起,举报件同比减少36%。培训校长、教师、班主任21.74万人次(人均2.07次),"五格"分层培训经验在全国会议作典型介绍。开展"绿色耕耘"送培到县活动。打造师训精品课程(项目)31个。全面提高班主任专业素养,6名班主任参加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总数连续四年全省第一。

(六)教育生态构建新格局

坚持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落实"六学模式",全市教育系统近2000个基层党支部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理顺学校基层党组织隶属关系。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推动中小学校以学科、项目组为单位,高校以楼栋、科研机构、实习场所为单位建设基层党组织。全面开展"四化"党支部创建,占比达46%,超额完成年度任务13个百分点,市直学校(单位)均建成"六有"党员活动室。党员志愿服务参与超15000人次,惠及8万群众。推动党建带团建工作,市教育局团委被评为"省级五四红旗团委"。实行全面从严治党"366"主体责任体系,突出常态化监督、整改。开展中小学校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年活动,以制度保障促规范,从源头上防范廉政风险。积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开展温州教育改革发展专项课题研究,形成28项优秀调研成果,汇编《教育问策》。人大建议、政协提案按时办结率、面商率、代表委员满意率均达到100%。全面落实校园安全治理八大机制,健全校园安全工作责任体系,排查整治各类隐患3800余处。新创平安校园5A级10所、4A级50所。市教育局获"平安护航十九大"省先进集体称号。新建4D厨房22家。全市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及监督组织建成率达到92%。学校食堂A、B等级率达94.1%,同比提升28.3个百分点。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教育整体水平还不高,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现代创建步伐还不够快。已通过评估认定的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在全省占比仍然比较低,部分县(市)短板性指标突破提升力度不够大,离教育基本现代化县的要求仍有差距。二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程度还不高。基础教育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仍比较突出,教育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普职资源比例、教师比例依然失衡,高中布局有待进一步集聚优化。幼儿园办学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优质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供给仍然不足,教师待遇有待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不够多、分布不够均衡,"大班额""择校热""学区房热"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破解。市区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和资源配置需要进一步统筹,城区西部教育水平仍需要进一步提升。三是教育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够。高校内涵建设有待提升,"双一流"建设需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地方产业衔接还不够紧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机制有待完善。继续教育、网络教育、社区教育有待加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有待建成。四是教育治理和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尚不健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和评价还不充分,"管"得太"死"、"办"得不"活"、"评"得不"力"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教育经费投入欠账较多,全市人均教育经费投入、生均教育经费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师资培养机制、招引机制、留用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科学应对,切实解决。

二、2018年重点工作任务

2018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2020全市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根本目标,以公平与质量为根本要求,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加强学校党的建设为根本保证,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及全市基础教育发展大会精神,实施基础教育提升系列三年行动计划,着力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满足老百姓对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需求。

(一)坚持优质均衡,推进教育供给再优化

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优质均衡。要以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为根本抓手,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促进基础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

1.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年度创建任务和项目,强化联创共建和督导机制,督促指导鹿城、瑞安、文成、苍南做好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创建迎评,其他县(市、区)做好自查申报。认真组织实施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估监测,加强对标研判和对标整改,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

2.优化教育设施布局。结合全市"大拆大整""大建大美"总体部署,根据人口集聚趋势和城市化发展水平,推进实施《温州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进一步督促县(市、区)调整优化教育设施布局,尤其落实住宅小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真正做到与住宅小区建设首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等"四个同步",增强教育设施规划的刚性和强制力。

3.大力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创新融资模式,督促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78所,全市中小学生均占地、建筑面积分别提升0.7平方米以上。创建"书香校园"40所,生均纸质图书藏书量增加2册以上。创建功能室达标校(示范)150所、创新实验室、学科教室200个。新建五人制(七人制)笼式足球场30个。新建校园学生食堂50个。市本级实施政府投资项目19个,计划投资9.04亿元。

4.着力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制定公办幼儿园、普通高中生均项目拨款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深化"一生一费"生均基本项目拨款制度,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和城乡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例在全省排名升等进位。加强市本级项目经费联审工作,加大财政预算与执行的力度,做到预算编制与执行考核挂钩。

(二)坚持协调发展,推进教育结构再优化

结构也是质量。要以补齐教育结构性短板为重点,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更好地推动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新需求。

1.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扩容提质。制定出台《温州市发展学前教育第三轮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进幼儿园扩容工程和薄弱改造工程,新(改扩)建幼儿园70所,全市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建成率达70%以上;等级幼儿园占比提高至96%以上,一、二级等级幼儿园覆盖面达40%以上;全市幼儿园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98%以上,持证率达97%以上。各地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确保非在编教师年均收入不低于上一年度所在地全社会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加强幼儿园规范办学管理,切实提高保教质量。

2.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坚持"市区联动、统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健全完善市区两级办学体制,完成城区东部教育提升11个项目,启动建设城区10大教育集团和西部教育提升61个项目,进一步提高市区教育首位度。加快鹿城教育现代化步伐,通过与市直属优质学校办学结对、合作、帮扶等,全面提升区属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水平。制定实施温州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力破解"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促进义务教育由县域均衡向市域均衡发展。新创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0所,比例达97%以上。实施新一轮改薄项目25个,计划投资7.55亿元,新建校舍面积18.5万平方米。深化培育第二批150所新优质学校,树立20所先进典型。推进实施《温州市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三年行动计划》,确保2018年全市基本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现象。创新办学形式,推进名校办分校、强校扶弱校、老校带新校等集团办学、联盟办学、委托办学形式,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评,指导洞头、龙湾(含经开区)做好迎评工作,瓯海做好自查和申报工作。

3.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根据高中资源需求,按照高中进城思路,做强做大优质高中、整合提升一般高中、推动薄弱高中转型,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高中布局调整。继续深化课程改革,着力提高选修课程质量,积极推进普高育人模式转变,促进普高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加强普高分类指导、分层研讨,推进普高共同体建设。

4.加快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认真组织实施三大工程:实施"职教+产业+城市"融合发展工程,抓好8所职校迁扩建工程,普职比达到55:45;实施"名校+名师+名专业"协同建设工程,创建省级中职名校2所、名师8人、名专业8个,市级以上示范职教集团5个、校企合作共同体10个;实施"名企+大师+学徒制"培养改革工程,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五会型"技术技能人才。以一体化和智能化为驱动,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5.加快推进特殊教育提升发展。制定实施《温州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加快瑞安、平阳、文成、泰顺等地特校建设。创建特殊教育卫星班4个、个别化教育学校8所,新增随班就读点8个、资源教室10个。进一步促进特殊教育由义务教育向高中教育、学前教育两头延伸。加强特校与医院、康复机构的配合,促进医教结合改革。

6.推进终身教育开放互动发展。加强终身教育"610"品牌建设,创建省级学习型城市3个、市示范等级社区学校35所、社区老年学习苑60所,充分发挥社区学校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教育服务功能。开展各类社会培训150万人次以上,扫除文盲3.4万人。

(三)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再提升

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要进一步强化质量立教意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个孩子学有优教、健康成长。

1.深入打造区域德育品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要求,以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体系为目标,加大德育创新力度,推进德育活动化、序列化、课程化。深化"四品八德"教育,定期召开县域推进现场会,创建市级德育示范校20所、文明校园100所,开展省"德育课程有效实施"试点研究。深入推进"一校一品、每生一项"艺术特色项目建设,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创建美丽校园样板校20所。制定实施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把学生体质健康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新创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0所、省级60所;健全心理危机监测、干预机制,70%以上中小学完成心理辅导室达标工作,8%以上中小学建成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按照成为学生"心灵导师、生涯导师、学业导师"的要求,加大班主任培养力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启动100所"墨香校园"创建。坚持整合资源、协同育人,开设"新雨"家庭教育公益讲座110场,推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学校与家庭"同向"、教师与家长"同心"、学校与社区"同力"。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加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深入开展高校师生"七进"活动,完善"新青年下乡"行动常态化机制。

2.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健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促进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合作、创新、职业等关键能力。做优温州创客教育品牌,新建创客基地20个、创客空间100个。深化"三小"(小文学家、小数学家、小科学家)、"三师"(小理财师、小工程师、小营养师)培育。开展"STEAM"跨学科学习研究,建立初中小学(学前)STEAM教育首批试点校60所,探索区域STEAM教育课程建设。推进校外实践教育,全年完成接待学生110万人次。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打造8条精品线路,全年学生参与20万人次以上。

3.深化课程改革和课堂变革。制定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新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新高考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课程研究,指导学校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科课程体系。聚焦"学为中心"课堂提升、有效作业、学习评价、教学常规等四大优化行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研制出台温州市中小学生学习常规和指导意见,开展全市初中教学新常规样板学校建设,创建样板校15所,达标校占比达30%以上。推进综合评价改革,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小规模学校质量监测、监控、提升力度,强化评价对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的诊断、改进和引领作用。开展第二轮"爱阅读"三年行动计划。全市中小学质量监测主要指标在全省晋等升位;全市高考一段率达20%以上,超全省平均水平,市区一段率达全省中上水平。

4.推进智慧教育工程。加快实施温州教育信息化"151"工程,制定《温州教育数据管理规范》,开展温州教育大数据中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项目建设,推进智慧教育卡、云阅卷、云图书等教育数据的可视化进程。实施万兆网络建设,实现中小学校95%无线网络覆盖面,完善温州教育城域网结构和管理体系。创建未来(智慧)教室100个、未来(智慧)校园35个,启动未来学习社区试点创评工作。推广省"之江汇智慧学习广场"应用,实现数字资源应用活跃度、有效生机比等指标在全省晋等升位。大力推进温州市中小学在线答疑平台学科、区域全覆盖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向薄弱地区、学校辐射,惠及更多学生。开展信息化领导力、网络与信息安全、"机器人"指导师、云阅卷应用等各级各类技术培训,完成500名创客教育指导师培训计划,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四)坚持服务发展,推进高校内涵建设再深化

高等教育是影响区域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因素。要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服务发展为导向,积极实施高等教育强市战略,着力打造浙南高等教育高地。

1.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按照"双一流"精神和高等教育强省战略,推动在温高校内涵式发展。支持温州医科大学省重点高校、温州大学一流应用型高校、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省重点高职院校、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省优质高职院校等建设。推进温州肯恩大学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国际化水平。推进温州商学院利用民办高校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推进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品牌大学优质资源进行合作办学,培育重点学科专业,提升温州高校综合实力。

2.提升高校服务地方水平。加强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面向温州传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办学,主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健全完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开展高职院校示范性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支持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本地智能化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共建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经开物流园共建现代物流公共实训基地。支持温州大学办好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班,加快幼教师资培养。完善符合高校类型、体现办学特色、服务地方发展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围绕"大学城城市转型、科技成果转化"两大目标,启动实施温州市高教新区建设三年行动。

3.发挥高校溢出效应。推进在温高校开展校际、校地、校企合作,对接浙南科技城、产业集聚区等龙头产业平台和大学科技园,建设温州高校协同创新中心7个、创新创业教育基地9个、示范实训基地(实验中心)18个。举办一年两次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会,加快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总结推广3所国家级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典型经验,建立市级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省级实践基地(浙南科技城)交流互动机制,进一步扩大温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品牌影响力。

(五)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再完善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要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凝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共识,完善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创新的改革推进机制,切实增强温州教育发展活力。

1.深化民办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的经验和成果,进一步扩大"温州样本"效应。坚持支持和规范并举,引导温州民办教育实现"三个转变":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从全面补助向精准扶持转变,从大力发展向规范提升转变,推动民办教育优质、品牌、特色发展。出台民办教育"1+14"政策升级版,探索多元主体办学模式,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教育事业领域,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进一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规范管理意见》,督促健全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促进公、民办教育和谐发展。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

2.深化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全面落实温州市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工作实施意见,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推进政府简政放权,进一步转化管理职能和方式,逐步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转变。以中小学人事、财务扩权等改革为核心,推进26所学校改革试点,落实中小学在教育教学、资金使用、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进一步激发学校自主办学的活力。完善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管理制度,加强督导机构建设,配齐配强专职督导人员。精简和整合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三评一查"事项,统一归口督导部门统筹管理。积极培育和规范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提升教育评价行业服务质量。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切实提高督导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3.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准确把握我省高考招生综合改革的新内涵新要求,完善配套措施,积极稳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制定出台高中招生考试改革方案,进一步改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继续探索统一招生、自主招生、特长招生和市区统筹招生等多元录取模式。全面启动中考考点标准化建设,两年内实现全市全覆盖。

4.深化教育系统"最多跑一次"改革。认真落实省、市有关"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着力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工作流程再优化、操作管理标准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便民化,强化窗口集成审批和网上审批。不断拓展公共服务项目,实现更多项目网上办理和"零上门"服务。

5.深化学校安全管理机制改革。完善学校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大智慧平安校园建设,4A级以上平安校园创建比例达到60%以上。实施校园安防智能化改造建设,推进"智慧用电管理系统""校园访客系统"等立体式智能应用。健全中小学生饮食安全保障机制,深化实施省千万学生饮食放心工程,推进中小学校食堂量化等级和"阳光厨房"建设,创建色标管理学校食堂500个,建设4D厨房30个,大宗食品统一配送、定点采购率达96%以上,学校食堂A、B等级率达95%以上,品牌超市校园入驻率达88%以上。创新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机制,加强中小学校园公共安全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提高中小学校园公共安全教育质量。完善舆情应对处置和引导机制,进一步加强正面宣传和舆情的监测、引导、处置,确保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