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长葛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工作回顾
2018年,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双轮驱动、项目支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总体思路,开拓进取,务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预计全市完成生产总值630亿元,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1亿元,增长1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8亿元,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亿元,增长10.2%;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完成了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抓运行稳增长,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我市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投资潜力百强县、绿色发展百强县、科技创新百强县、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工业百强县、县域经济规模百强县等7个"全国百强"。"91853"投资促进计划顺利实施,9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1.8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12%,黄河锂电池、森源电气三期等53个在建项目进展顺利,金汇中超80万吨不锈钢板带等37个项目竣工投产,为经济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扎实开展"四个一百"专项行动,积极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共完善规划、土地、房产等手续132件,帮助企业融资38.6亿元,保障了企业正常运行、经济健康发展。
(二)着力强产业调结构,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实施工业转型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10个政策文件,着力推动产业转型、提质增效。我市在全国工业百强县中的排名跃升至46位,进入全国50强;四个主导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5.3%,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205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22家,超20亿元企业达到12家;森源集团再次入选中国企业500强,年产5万辆纯电动乘用车项目获批;4家企业再次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6家企业入选河南省100家优秀民营企业,5家企业入选河南省、31家入选许昌市"专精特新"优质中小企业;新增股权挂牌企业61家,主板、新三板及股权挂牌企业达到79家。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1万亩,粮食总产达到57.1万吨,我市列入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荣获第三批国家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市),被确定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市,4个村被确定为许昌市级示范村,种业小镇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亮点。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电子商务产业园获批省级服务业专业园区,电子商务年交易额突破260亿元;全国村镇银行代理结算中心在轩辕银行挂牌,成为全国首家直连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的村镇银行;佛耳湖镇、后河镇、古桥镇荣获许昌市旅游示范镇,3个村荣获许昌市旅游示范村。
(三)着力增功能优生态,城乡环境持续改善。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创建取得国家级申报资格,文明城市通过省级年度复审。48个百城建设提质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63.8亿元,新建、改造道路11条,新建公厕60座、游园13处,提升背街小巷56条、老庭院151个,新铺设供热管网12公里,城市功能更加完善。长葛产业新城8个公建基建项目基本完成、4个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产城雏形初步显现。启动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完成造林绿化5万亩。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11678户,新建农村公路58.3公里,改造提升道路330公里,铺设农村燃气管道47公里,绿化村庄133个,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四)着力强弱项补短板,三大攻坚取得实效。通过消存量、控增量,稳妥化解政府债务,债务风险指标保持在预警线以下,荣获全国财政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先进市,获得奖励资金2500万元。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建立五级网格化管理制度,坚持扶贫日、资金拨付日等工作机制,精准推进脱贫攻坚,888户2265人实现脱贫,103个扶贫项目全部完工,新建扶贫产业基地42个,开发公益性岗位685个、协保员岗位1005个。实施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集中整治"散乱污"企业380家,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119起,PM10、PM2.5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34天,超出许昌市定目标9天;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3个河流出境断面均达到许昌市定目标值,荣获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先进典型。
(五)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扎实推进各项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179项审批和服务事项实现"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人、最多跑一次",167项实现网上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全部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清产核资工作提前完成;国企、财税、行政执法、医药卫生、教育等领域改革和企事业单位改制进展顺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新签约项目66个,实际利用外资1.65亿美元、省外资金116亿元。强力推进科技创新,新增院士工作站1家、总数达到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总数达到24家,申报省、许昌市工程技术中心11个、各类科技专项15个;质检大厦建成投用,省级卫生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顺利挂牌、省级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批,创建国家4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4家、河南省工业标准化试点项目3个,荣获河南省质量强市示范市。实施"英才计划",新培育许昌市创新创业团队14个、许昌市创新型科技团队7个,3人入选"中原千人计划";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合作,成立中部地区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长葛创新驱动研究中心、长葛青年企业家研究中心,为企业创新发展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支撑。
(六)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生支出36.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9.2%,省、许昌和我市确定的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民参保计划,城镇低保提高到每年6000元,农村低保提高到每年3500元。深入实施基础教育三年提升攻坚计划,10个教育攻坚项目、4处全面改薄项目、19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完工,颍川路学校投入使用,教育条件明显改善。市人民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完工,新区医院加快建设,群众就医条件持续改善。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新建城区健身游园21处,农村健身工程50处,成功举办全省"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赛。新建城市规范化社区15处,农村村室达到省定标准,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体系建设,城区新建港湾式公交站44座,农村增设公交站点、提示站牌340个,群众出行更加方便。深入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实现全年"零事故"。积极化解信访积案,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黑恶势力犯罪团伙6个,抓获黑恶犯罪嫌疑人256人、网上逃犯38人,荣获全省综治和平安建设优秀县(市)。完成了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工会、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广播电视、物价、粮食、农机、档案、人防、地方志、气象、烟草等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
(七)着力抓规范提效能,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出台并落实《关于加强法治型政府建设的意见》,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共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重大工作26项,办理各级人大议案1件、建议79件,政协提案117件,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健全完善重大事项决策、财政投资项目管理等制度,深入推进廉政建设,持续深化"四风"问题整改,扎实开展"一转两提"活动,政府自身建设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各位代表,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困难挑战较多的情况下,取得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拼搏进取、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驻长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在座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长葛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质量不高。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传统产业占比较大、科技含量低、引领型企业少,缺人才、缺技术,转型任务重。二是民生还有不少短板。城市建设欠账较多,城区游园少、公厕少、绿量少、停车位少,老城区部分路段交通拥堵,乱停乱放、乱搭乱建等现象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垃圾等环境突出问题尚未有效解决;污染防治形势严峻,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三是潜在风险隐患较多。企业风险、金融风险、政府债务风险和各类社会风险依然存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四是生产要素瓶颈制约严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用工成本高;天然气季节性紧张、价格高;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同时,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个别单位和公职人员法治意识、规矩意识、服务意识不强,不想为、不敢为、不会为,担当负责不够、政策研究不透、执行落实不力等现象依然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9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各位代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我们既要看到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更要看到面临的重大机遇:一是国家宏观政策有力有利。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等政策,有利于我们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缓解投资紧张,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稳定经济运行,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二是区位优势更加凸显。省委省政府把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作为全省发展的大局,支持郑许一体化、许港产业带建设,我市作为郑州大都市区的新兴增长中心、郑许一体化发展的最前沿,在享受政策辐射、争取政策支持等方面优势突出、机遇独特。三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随着长葛产业新城、森源电气三期、黄河科技园、中德金属生态城等重大项目的推进实施,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相继形成,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支撑更加有力、前景更加广阔。四是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通过"一转两提"活动,特别是脱贫攻坚、环保攻坚等工作的洗礼磨练,干部作风深刻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成为全市上下共同愿望和一致行动。因此,我们既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更要坚定信心决心,抢抓发展机遇,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今年政府工作要认真落实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许昌市委全会精神,按照"双轮驱动、项目支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总体思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深入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推进"一转两提"、"一改两增",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走在前列迈出更大步伐,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6%,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创新发展取得新进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提高0.06个百分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家以上。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提高1.6个、2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绿色发展取得新提升,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7.8%以上,营造林面积5.4万亩,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许昌市定目标。开放发展取得新突破,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和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在平稳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质增效,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共享发展取得新进步,力争城镇新增就业9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980人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2.5%左右,年度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以上预期目标,与往年相比,增加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内容,凸显了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
三、2019年的重点工作
围绕上述目标,按照市委全会"七个聚焦"的部署要求,今年着重做好8个方面的工作:
(一)致力郑许一体化,打造长葛发展新优势。主动对接、错位发展,着力打造郑许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
加强产业对接。加快推进"一园四区六小镇"规划建设,切实做好与航空港实验区的产业对接。依托7.6平方公里的李良店煤矿压矿区,加快许港产业园规划建设,着力打造临空产业、高端制造业基地,积极承接空港产业转移。市产业集聚区实施道路景观提升、企业现场管理、园区节点打造等形象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前进路、恒山路等道路工程建设,做好东扩区规划建设,抓好47个产业项目建设,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200亿元,争创"四星级"产业集聚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周产业集聚区围绕打造"中德金属生态城",抓好总投资24亿元的11个项目建设,启动葛天再生资源市场二期工程,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亿元以上。特色商业区加快完善功能,推进义乌商贸城、美博电商家居市场等项目建设,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亿元。产业新城按照"拉框架、强配套、提品质"的目标,加快实施13个公建基建项目,推进总投资58亿元的9个产业项目尽快落地,增强城的功能、提升产的水平。加快"六小镇"规划建设,依托佛耳湖镇、大周镇蜂产品专业村,规划建设3.5平方公里的蜂业健康小镇,打造许港产业带上的特色门户、国际蜂业集群;依托再生金属加工产业,规划建设3.49平方公里的循环绿色小镇,打造全国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区;依托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规划建设3.2平方公里的中欧智慧小镇,打造德国风情小镇;依托千年古县等文化生态优势,规划建设老城镇2.9平方公里的生态文旅小镇,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区;依托毗邻航空港的区位优势,谋划位于彭花公路老城镇与石象镇区域,占地3平方公里的通用航空小镇,打造国家通用航空低空旅游示范区;依托河南鼎研泽田公司,大力发展育种产业,加快建设石象镇6.3平方公里的种业小镇,打造省级田园综合体。
加强交通对接。围绕"三横四纵五站点"布局,做好全域路网体系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产业新城长兴大道、长盛大道、岗李大道等三条横向道路建设;实施徐庶大道南北延工程、新107国道建设工程,加快忠武路、中原路规划建设,构建四条南联许昌、北接空港的快速通道。做好郑许市域铁路5个站点、郑万高铁长葛北站建设及站点周边管控和规划。启动省道S325、S220改造提升,S227和S318长葛段建设工程,规划完善建设路、潩水路、许州路、玉兰路等道路对接。
加强生态对接。立足郑州大都市区"南花园"的定位,对标港区绿化标准,加快推进"一网五湖一湿地"建设。实施郑许一体化生态绿化3.7万亩,其中新造林1.9万亩,做好"两高"、新老107、许港快速通道等生态廊道绿化对接;高标准推进大周镇、佛耳湖镇1万亩绿化,实施梅河生态对接工程;加快推进双洎河湿地公园建设,年底达到国家验收标准。
抓好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纳入郑州大都市区三年重大项目库的郑许市域铁路、森源电气三期、长葛产业新城、清潩河综合治理工程、国储林基地、南水北调干渠沿线廊道绿化、京港澳高速廊道绿化等7个项目建设,主动融入郑州大都市区发展大局。
(二)致力做强工业,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始终坚持做强工业不动摇,持续推进工业转型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进入全国工业百强县40强,2020年进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做强主导产业。着力抓好总投资274亿元的38个工业重点项目。以森源电气三期、森源重工二期、德佰特液压油缸等项目为抓手,加快推动装备制造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以黄河金刚石线锯、力旋科技锂电池、石墨烯综合利用等项目为抓手,巩固超硬材料及制品行业领先优势,积极向新能源动力电池和碳系新材料方向转型。以金汇产业链、德威科技镁合金汽车轮毂、金阳铝业10万吨铝铸轧卷、长海不锈钢二期等项目为抓手,推动再生金属行业向高端、绿色、集群、精品化发展,2020年再生金属加工产业达到千亿级规模。
提升传统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传统产业新上技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实施"三大改造"和"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的比例达到50%以上。抓好卫浴陶瓷、建筑机械、蜂产品三个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尚典、诚德等卫浴骨干企业开展工艺技术改造,提升产品附加值,塑造自主品牌;推广以巨霸建机为代表的"产品+服务"发展模式,引导宇创、正荣等建筑机械骨干企业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以承办中国蜂业博览会暨2019年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为契机,以蜂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国家蜂产品大数据中心、检测中心和省级研发中心建设,支持蜂产品企业提档升级。加快建设裕同产业园,以总投资19亿元的环保纸托、高端手表包装等5个项目建设为依托,把裕同产业园建设成为全国印刷包装行业智能制造标杆,打造裕同"北方总部"。培育壮大模具产业,以中原模具年产3000套高精尖模具、博乐电气模具等项目为依托,采用激光技术、3D打印技术,加大高端模具、特种模具、新型模具研发力度,打造中部模具加工基地。建立企业闲置资产资源数据库,积极盘活中森虎皇、天壕机电、雅图印通等停产企业闲置资源,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大力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和"标准化+质量提升"创建活动,新增国家4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4家、驰名商标1个、地理标志4个,积极推动电气装备、蜂产品、卫浴陶瓷等行业企业参与全国、全省标准制订、修订,掌握行业话语权,提高核心竞争力。
培育新兴产业。研究制定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着力抓好森源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森源重工10万套新能源电驱及整车控制系统等项目,5年内新能源及网联汽车形成10万辆产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实施森源电气工业机器人、中瑞工业机器人等项目建设,培育和引进一批工业机器人生产制造和系统集成企业,5年内工业机器人产能达到2000台,初步形成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重点抓好森源混凝土物流远程运维服务、智慧环卫平台、宝润达新型建筑材料、天诚环保年产100万套环保设备等项目建设,打造河南省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支持新天地药业与北大化工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合作,加快推进新天地药业年产50吨原料药项目建设,5年内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加快推进激光产业园落地,打造中原规模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
实施企业梯队培育计划。按照"抓大扶小"的原则,持续实施企业梯队培育计划,新增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5家,10亿元以上企业6家,20亿元以上企业3家,50亿元以上企业3家。在每个行业选择2-3家前景好、活力足的高成长性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培育一批行业龙头和"专精特新"企业。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行动计划,新增"个转企"企业125家、"小升规"企业30家、"规改股"企业23家,金拇指主板上市在省证监局辅导备案,宝润达、汇达印通2家企业登陆新三板,20家以上企业登陆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搭建市域内企业配套协作平台,推动市域内企业之间在产业链、零部件等方面的配套合作,实现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以"万家企业上云"工程为抓手,支持企业申报省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重点领域物联网平台和应用示范项目,积极争创全省第一批5G试点项目示范县(市)。
优化营商环境。民营经济、实体经济是长葛发展的支柱,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企业办好围墙内的事、政府办好围墙外的事",按照解难题、增信心、促发展、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扎实开展"四个一百"专项行动,帮助企业解决土地、房产、融资、人才等问题和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组织开展产销、银企、用工、产学研等对接活动,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扩大供应链贷款规模。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工业平稳增长,确保经济行稳致远。
(三)致力做靓城镇,推动城市建设提质。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为统揽,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项目为抓手,突出强基础、提品质、优生态,不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大力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重点抓好总投资143亿元的40个百城建设提质项目,年度完成投资44.2亿元。打通泰山路、铁东路、前进路等一批"断头路";逐步实施长社路、新华西路、钟繇大道、建设路、葛天大道、八七路、人民路等7条城市道路改造提升工程;推进郑万高铁长葛站与城区道路连通工程,做好城市道路与干线公路的有效衔接;扩建集中供热管网28公里;抓好长葛220千伏输变电等7个电力项目建设;实施垃圾处理厂三期工程建设;启动二郎庙、贺庄二期、秦公庙二期等棚改项目。持续打造15分钟健身圈、15分钟便民服务圈,加快实施城区"四增工程":增绿方面,对14个游园、54条道路、3个林荫停车场进行绿化提升改造,对郑尧高速引线、魏武路两侧进行高标准绿化,城市绿化率达到40%;增园方面,葛天生态园向市民开放,城区每个镇办再新建一座游园;增厕方面,新建4座公厕,2座垃圾中转站,老城区沿街单位再向社会开放一批公厕;增车位方面,葛源、文华怡园、教育园区3个地下停车场年底前主体完工,四个街道办事处各新建1处停车场,公安部门新划一批停车位,保证百辆汽车公共停车泊位不低于10个,缓解停车难问题。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0%。
深入推进三城联创。开展理想信念学习教育、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等五项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城市治乱、治堵、治脏三项专项整治,抓好8个居民楼院、2个农贸市场以及背街小巷、市容市貌的整治提升,确保省级文明城市重新复审命名,为2020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打好基础。做好新建5处以上游园绿地,现有道路、街头游园、广场等绿化提升改造等工作,确保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做好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开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内容的大宣传活动和以清理卫生死角、规范市场管理、美化街道楼院为内容的环境卫生大治理活动,确保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坚持以水润城、以绿荫城,让群众更好地享受生态文明成果。加快实施河湖贯通工程,清潩河综合治理工程年底前主体完工,形成贯通城区的生态景观走廊;完成龙凤湖主体工程建设;高标准打造佛耳湖、增福湖,形成两个观光休闲风景区;实施增福湖水库溢流坝改造项目,加快推进思源湖、葛湖规划建设,改造提升金汇湖、豫湖,围绕水系打造更多的临水、亲水设施,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加快推进4600亩城市生态圈和9058亩城市森林体系建设工程等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城区绿化、城郊绿化和镇村绿化,完成造林绿化5.4万亩,实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
加快大周副中心城市建设。改革大周镇财税管理体制,创新预算管理模式,扩大其财政自主权;完善副中心城市规划,推进镇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水系建设,提升副中心城市实力和魅力。
强化规划引领。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没有规划不建设,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高标准完成城市总体设计,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生态修复专项规划、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规划等编制工作。依法严厉打击违法占地、私搭乱建行为,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致力扩大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项目建设、扩大开放、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拉动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努力为高质量发展备足后劲。
实施"8178"投资促进计划。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配套、生态环境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农村水利工程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集中力量推进80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70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严格落实领导分包、台帐管理、环境监察、跟踪问效等推进机制,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征地拆迁、手续办理、施工环境等问题,确保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早日见效。抢抓国家大力支持补短板、稳投资的政策机遇,围绕总投资322亿元的151个谋划项目,进一步加大一般性债券、专项债券申报力度,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上级支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