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在市委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171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0分钟。

在市委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

陈一新

这次务虚会,是市委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XX书记在温重要讲话精神,在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赶超发展、再创辉煌"的共识,为开好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为开好这次务虚会,市四套领导班子成员都作了精心准备。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XX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开展了系列课题调研,就相关重大工作提出对策措施。同时,创新外出考察学习方式。前段时间市委作出部署,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部门领导和媒体记者赴"六个城市"考察采访并制作了专题片,供市四套班子领导观看学习,以替代外出考察,提高学习效率。上午,大家观看了专题片,非常震撼。这"六个城市"的先进经验和特色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到温州履职近两个月,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和XX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解放思想开路、以调查研究开局,走访了各县(市、区)和重点部门,听取了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说,从宏观到微观,从块块到条条,从机关到基层,从党内到党外,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温州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定位、战略重点以及近期工作突破口,都进行了认真和深入的思考。

今年6月份以来,各级各部门把学习贯彻夏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摆在重要的突出位置,引领全市上下掀起了学习贯彻的热潮。夏书记对温州怀有深厚感情,非常了解温州的实情。因此,这个重要讲话特别亲切、特别有针对性、特别有指导意义。我们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紧密联系温州发展实际,进一步在若干重大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下面,根据这次务虚会的安排,我先作个中心发言,重点围绕如何深入学习贯彻夏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事关温州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谈十点想法和意见:

一、关于温州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问题

早在2006年,习总书记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时候就说过:"温州作为全国市场经济的发源地之一,作为创造温州模式的地方,其发展的进程十分引人注目,抓好温州的工作对全省具有推动和示范作用,对全国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温州这杆旗继续扛下去,就可以促进浙江与时俱进发展;如果温州掉队了,对浙江也是有根本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温州就代表了浙江。"时隔7年,夏书记说:"温州的改革发展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开放基本路线的成功典范,温州改革发展好不好具有风向标意义,温州不仅是浙江的温州更是全国的温州。"由此可见,习总书记和夏书记都高度重视温州的发展,对温州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都作了高度而精辟的概括,值得我们悉心领悟。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探索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温州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时代责任无法替代,在中国经济中的特殊符号性地位不可替代。我们要认识到,温州的改革开放是在艰难落后的条件下起步的,35年的奋斗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而始终处于改革的风口浪尖,伴随着各种争议,经受着各种挑战。"新事有争论,探索有风险,初始不完善,负面总难免,究竟怎么办,关键看发展;在外部争论中出名,在内部不争论中发展。"这是温州改革发展的生动写照。"温州模式"、"温州现象"、"温州经验"、"温州精神"不是谁封的,而是温州人民的伟大创造,是各级领导、温州历届班子和社会各界共同奋斗的结果,特别是许多老领导老同志作出了历史性、基础性、开拓性的贡献。所有亲历温州这场伟大变革的同志,都有理由感到光荣和自豪。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和夏书记的要求,重温温州改革开放的不平凡历程,铭记历史、尊重历史,倍加珍惜和精心呵护温州的历史地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做好温州工作,大胆地走在改革的潮头,以更大的胆略和气魄把温州这面旗帜扛下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光添彩。

二、关于温州当前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夏书记指出,杭甬温历来雄踞全省前三名,温州这几年落后了,从第一梯队一下掉到了第二梯队,并且现在还很危险。这段话一针见血、一语中的警示我们:要正视问题、正视落后。

从发展速度和总量变化看,去年,我市26项主要经济增长指标中有21项处于全省倒数位置;从总量上看,在2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22项在全省比重下降;许多指标被兄弟市超越,在全省排名下降。今年上半年,我市25项主要经济增长指标中有19项处于全省倒数位置;从总量上看,25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20项在全省比重进一步下降;又有许多指标被兄弟市超越,其中GDP被绍兴超越。

从发展结构看,资金外流、企业外迁、人才外出、民间资金投资难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产业链、资金链面临不少问题,产业空心化和企业"低小散"问题突出。

从发展后劲看,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温州投资增速居全省第1位,但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20%左右,投资效果系数由

2010年的0.3下降到0.1。经济指标是反映经济真实情况的晴雨表,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盯紧看牢经济报表。应该说,近年来温州发展纵向比有了很大进步,但绝不能自我感觉良好,盲目乐观、沾沾自喜,而要放眼全省乃至全国,在横向比较中清醒看到自己在落后、差距在扩大。面对"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的现实状态,面对"百舸争流、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面对"标兵渐远、追兵渐超"的严峻形势,我们一定要树立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务必有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

三、关于温州未来发展的诸多优势问题

夏书记指出,现在温州发展各方面有利因素很多,温州人有打出温州的能力,也要有保住温州的能力,更要打出一片温州的新天地。这是对推进温州赶超发展的鼓励与期望。我们要认识到,有问题不可怕,暂时落后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信心。在正视问题、面对落后的同时,更要看到温州具有许多独特的比较优势、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从而增强战胜困难、赢得未来的勇气和赶超发展、再创辉煌的信心。

1、温州人是温州赶超发展的最大活力资源。温州人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群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创新的温州人精神最为宝贵,特别是视创业为享受、视事业成功为幸福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把温州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了,就没有过不了的坎,就没有渡不了的难关;把"温州人"这篇大文章做好了,温州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2、海涂围垦和低效用地再开发是温州赶超发展的最大发展空间。土地是财富之母。温州滩涂资源得天独厚,可围垦的海涂资源有90多万亩,"十一五"以来全市已完工围垦16万亩,目前在建围垦19.7万亩,"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建23.1万亩,是全省潜在土地空间最大的地方,是全省围垦造地开发条件最好、成本最低、而且不需要用地占补平衡指标的地方。同时,全市有39.7万亩低效用地,通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可争取20万亩土地指标。温州不仅不缺地,而且是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空间最富足的城市。

3、温商回归是温州赶超发展的最大生产要素。200多万在外温籍创业大军,拥有庞大的资本源、技术源、信息源、人才源、品牌源。实力雄厚的温商"衣锦还乡"、回归发展的愿望日趋强烈。抓住了温商回归,就抓住了温州发展最核心、最根本的要素。

4、民营经济是温州赶超发展的最大特色。温州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冲破传统计划体制中诞生,在严峻的资源约束和意识形态风险中成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民营企业是最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的最好主体。"一遇雨露就发芽,一遇阳光就灿烂"。如果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科技创新上有大的进展,那配置要素资源的能力将会大大提升。

5、体制改革是温州赶超发展的最大动力。这几年温州先后争取到了金融综合改革、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民办教育改革、社会资本办医、民政综合改革等国家级、省部级试点,而且上级赋予了温州先行先试的权利,并宽容一定程度的试错探索。如果能够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就一定会形成先发优势。

6、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支持是温州赶超发展的最大后盾。省委省政府非常关心支持温州的发展,特别是夏书记、李省长近期在设立温州浙商回归产业集聚区、将有关山区县纳入全省生态主体功能区试点、建设龙丽温(泰)高速公路等方面,都明确表态给予温州大力支持和帮助。只要我们找准发挥优势与推动发展的结合点和着力点,采取得力措施,就一定能够开创新局面。

四、关于"稳扎稳打、急而不躁"问题

夏书记强调,做好温州工作要"急而不躁、稳扎稳打",既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又要急而不躁、心静行疾的定力,不断积小胜为大胜。这是对温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方针的新要求,是基于温州全局发展的现实考量。坚持"稳扎稳打、急而不躁"的核心要求是:作决策不能脱离实际,既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也不能落后于发展阶段,必须坚持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统一、超前性与适时性相结合,更加注重科学性。搞建设不能急功近利,而要统筹兼顾,考虑财力,多做打基础工作,更加注重可持续性。抓发展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协调发展。在实践中,要切实做到"三个尊重":

1、充分尊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温州人均GDP刚刚超过7000美元,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还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无论是出思路、作决策,还是抓发展、惠民生,都必须从这个最大实际出发。

2、充分尊重温州处于转型发展阶段的实际。温州发展具有转型期的鲜明特征,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推动改革发展,不能单兵突进、顾此失彼,而需要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兼顾、综合施策,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努力打好"组合拳"。

3、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温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排头兵,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应该有更强的担当、有更大的作为。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领域的有为作用,在提供基础性公共产品、制度化公共产品、服务型公共产品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急而不躁、稳扎稳打"与"赶超发展、再创辉煌"是工作方针与目标追求的辩证统一。夏书记希望,温州要追赶杭甬、拉开与台绍距离,实现温州经济社会再辉煌。我们要认识到,"赶超发展、再创辉煌"是省委省政府对温州寄予的深切厚望,是搏击中流、重振温州雄风的战略抉择,也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目标追求。要坚持生态领先、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确保"十二五"期末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前移升位,巩固和提升温州在全省的地位,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再飞跃,争取到2020年把温州建设成为全省名副其实的第三大现代化大都市区。

五、关于经济领域中的固本强基问题

民营经济是本,实体经济是基,中小企业是源。近年来,由于宏观环境变化、环境约束以及自身局限等因素,大批成长型企业外走,大批温商和大量民间资金外流,本地产业空心化问题突出,经济转型升级步履维艰。不发展民营经济、不振兴实体经济、不支持中小企业,温州发展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温州要赶超发展,必须固本强基,让源充分涌流,拿出振兴实体经济"组合拳",打造民营经济"升级版"。重点要研究四个方面:

1、推动实体经济回归。当前,温州企业面临不少困难,但也有不少企业发展势头很好。转型不一定要转业,专注实业、做精做强实业是企业常青之道。要把推动实体经济回归作为抵御金融风险、推动温州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治本举措,研究一整套管用而有力的"组合拳",努力恢复企业元气,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2、推动温商回归。温商是温州发展的第一资源。现在,温商大多数有回归的愿望,但是目前为什么引回来不多?主要有两大原因:一者是投资理性,资本的趋利性所然;二者是发展环境问题。有企业家反映,在温州"很容易的事让你难办很容易,很难办的事让你容易办也很容易"。软环境不佳是制约温商回归的关键因素。要把推动温商回归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一号动力源"来抓,研究出台最管用、最具吸引力的温商回归政策,让回乡投资的温商在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乡亲面前有荣光,努力把"温州人经济"转化为温州经济。

3、开辟发展空间。发展问题,表现形式是空间利用问题。温州不缺地,关键在工作力度。一个是海涂围垦。把这个空间开发出来,温州长远发展就不缺地。现在,海涂围垦技术很成熟。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少说多做,大干快上,加快推进海涂围垦,打造一批科学围垦开发样板工程,并为后人打基础、留空间。另一个是低效用地再开发。当前的重中之重是要力争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方案早日获得国土资源部审批。

4、打造发展平台。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省级产业集聚区。目前全省有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而四大都市区中唯温州只有一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没有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就落不了地,以扩大增量带动存量调整就没有依托。我们提出再打造一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称为温州浙商回归产业集聚区,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接下来,我们要争取早日获批,要把建好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和温州浙商回归产业集聚区作为推动产业群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的战略举措。依托省级产业集聚区,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大企业,促进全产业链式发展,培育发展支柱产业、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努力把重点产业打造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亮点产业。另一手抓小微企业园。全市70%的小微企业没有自己的厂房。发展空间不足,是影响小企业发展的最大制约。所以,要把建好小微企业园摆上战略位置,作为老百姓创业致富的孵化器、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孵化器来抓,作为保护现实产业链和现实生产力的最直接最紧迫最有效的重大举措来抓。依托小微企业园,支持成长型、科技型、清洁型小微企业入园集聚集约发展,推动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在温州,既要抓大企业大产业,也要抓小微企业。只有大中小并举,形成"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相得益彰的企业生态,才能实现整个经济生态的平衡。

六、关于硬环境与软环境问题

区域竞争,主要表现为发展环境的竞争。发展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温州这两大环境都需要下大力气改善。

1、改善硬环境。硬环境的主要表现是生态环境和城市环境。从生态环境看,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治水"。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水资源是未来城市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以治水为突破口建设"美丽浙南水乡",是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的实际行动,是市委市政府将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温州老百姓的热切期盼,是温州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总的考虑是,以"一年打基础、三年求突破、五年见成效、八年基本建成"为目标,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研究实施"六大工程",修复水生态、美化水环境、提升水功能、储备水资源、保障水安全、强化水管理、弘扬水文化,加快打造"美丽浙南水乡",为温州"赶超发展、再创辉煌"创造水优势。同时,要坚持"三改一拆"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持"拆建用"相结合,更加注重以建促拆,不断提升"三改一拆"工作科学化水平。

从城市环境看,主要是要重视研究大都市区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当前五个问题值得研究:(1)深化"1650"大都市区空间布局。要抓住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修改这个契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但不作行政区划调整,不打破行政区利益格局,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来推动,共同构建大都市的中心城市,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体和功能互补的共同体,巩固提升温州作为全省第三大都市区的地位。(2)打造都市亮点区块。温州城市亮点不多而且不集中的问题要努力解决。包括滨江商务区、城市中央绿轴、温州生态园、瓯洞一体化新区、空港新区、龙湾中心区、瓯海中心区、三江口片区、开发区滨海新城等,都可以打造成亮点区块,要深入研究如何以这些亮点区块建设为重点,提升大都市功能、品位和形象,打造"美丽山水智城"。市级重中之重是要实施"都市亮点区块三年攻坚行动",集中优势兵力建设滨江商务区、城市中央绿轴、温州生态园等"三大亮点区块"。(3)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温州的对外对内交通网还不完善,城市能级还不高,如何以现代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加快空港、海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市域重点交通建设,加快城市快速通道建设,要深入谋划。同时,创建智慧城市是率先获取信息社会和大数据时代红利的突破之举,我们在这方面也要探索推进。(4)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规划全域化、全域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业现代化"的要求,打造一批特色化、精品化的美丽乡村,由点成线及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没有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市的现代化。要开辟山海协作新路,研究在省级产业集聚区建立文成、泰顺"工业飞地"的方案和政策,完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增强欠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要大力支持和推动龙丽温(泰)高速公路建设,力争该工程早日开工。要积极争取将文成、泰顺列入全省主体功能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努力探索一条"不搞工业化也能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子。

2、改善软环境。主要是舆论环境和政务环境两个方面。从舆论环境看,这是当前全国性的问题。最近,国家互联网办公室召集网络名人代表座谈,达成了坚守"七条底线"的共识,即坚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信息真实性低线。这是网络媒体和每一位网民都要坚定的底线,不可逾越。宣传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无论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怎么变,党管媒体的原则不能变,媒体的本质属性不能变,媒体的社会责任不能变。温州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局面必须改变。温州人不能唱衰温州。要按照"做大正面、管住负面、把握渠道、健全体制、强化保障"的要求,全面加强外宣工作。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要求,以坚守"七条底线"为准则,以"教育引导、典型示范、社会监督、严格处置"为抓手,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形成遵纪守法、公道正义、责任担当的新风尚。具体如何管好对外宣传和网上舆论"两大舆论场",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从政务环境看,要按照"与上级部署和考核衔接、克服薄弱环节、体现工作特色"的要求,调整完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更好体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要研究建立创先争优激励机制,对争取上级政策、项目、资金等支持有突出贡献的,对各条战线工作在全省位次明显前移的,市委市政府要给予记功。要开展"万人评机关中层和基层站所"活动,把监督权、评判权交给群众、交给企业,对基层站所和拥有审批权的机关处室进行评议,出重拳治理"小鬼难缠"现象,以硬措施改善软环境。

七、关于深化改革开放问题

近年来,温州加快推进一系列重大改革,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深化改革还需进一步找准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温州是我国第一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但目前温州是唯一没有享受国家级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支持的地区,"走出去"与"引进来"不相称,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要抓住国家级、省部级改革试点的机遇,抓住对台合作交流的机遇,坚定不移地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摆在核心战略位置,努力再创赶超发展新优势。

1、研究如何找准金融综合改革突破口。一年多来,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我们认为,金改最根本的目标是促进温州经济转型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解决民间资金投资难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两难"问题;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创新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温州实际、富有效率的地方金融组织体制。所以,要协调好上下关系,全力申报设立温州中小企业银行,从根本上解决"两难"问题。同时,在深化农改、民办教育、社会资本办医、民政综合改革等试点方面,也要进一步研究,找到提升实效的突破口。

2、研究如何实施对台开放战略。习总书记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的时候,就高瞻远瞩、富有远见地提出"北接上海、东引台资"。现在温州已成为大陆与台湾空中直航时距最短的城市,东引台资、全方位加强对台合作正迎来历史性机遇。要在建立国家级对台经贸合作平台、开展有影响的对台合作交流活动、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等方面,研究提出具体的举措。

3、研究争取更高级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重点是要全力申报温州综合保税区,尽快明确申报建设方案,力争年底前完成省级审批并上报国务院;加强与海关总署等国家部委的沟通对接,力争今年获批温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快推进口岸开放、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八、关于创新驱动发展问题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省委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打造民营经济"升级版"的根本之策。要制定出台贯彻省委决定的实施意见,围绕省委提出的"八倍增"、"两提高"的目标,全面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力争各项创新指标增速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使创新驱动成为温州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重点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平台是创新的载体依托。构建平台,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需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抓好国家级高新区建设,二是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申报省级研究院,三是培育创新主体,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

2、推动人才集聚。人才是最重要的创新要素,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把提升人力资源摆到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努力实现人才战略性集聚。人才一靠培养,二靠引进,最紧迫的还是要靠引进。重点是要深入实施国家和省"千人计划",引进一批高端人才。

九、关于社会和谐稳定问题

温州社情比较复杂,经济格局比较独特,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比较突出。要加强对宗教问题的研究。如何维护宗教领域的稳定,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夏书记交给我们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维护温州社会和谐稳定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要重视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完善"平安温州"创建工作机制和考评体系,确保实现平安大市"五连创"目标。当前要把加强消防和安全生产监管作为紧迫任务,坚决把火灾和安全生产事故降下来。要重视信访工作,特别是要遏制去京赴省上访多发势头。

要重视民生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社会事业是温州发展的明显"短腿",特别是上好学难、就医难、出行难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年省里部署了办好"十方面实事"的任务。从38项任务51个指标看,上半年我市已有23项指标提前完成年度任务,10项指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7项指标完成进度在50%以下,11项指标需到年终才能核算确定。对危房改造、欠发达群众异地搬迁、困难群众增收、社会保障扩面、交通治堵、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古村落保护等薄弱环节,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落实。

十、关于党的建设问题

从党的执政要求来看,地方党委一定要有党要管党的理念和责任,特别是当前温州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更需要加强各级党组织的建设,为温州"赶超发展、再创辉煌"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各级党委特别是地方党委书记、各部门党组负责人,要真正把党要管党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牢固树立"不抓党建的书记不是合格书记,更谈不上是优秀书记"的理念,自觉履行党要管党的职责,抓住党建工作与赶超发展的结合点,找准党建工作服务赶超发展的着力点,更好地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1、落实市县两级书记抓基层党建责任制。总的考虑是,每季度召开一次现场会,每次现场会总结一到二个可看可学的典型,并在全市面上推广,取得成效后形成理论成果、制度成果,不断提高。县(市、区)书记每年要就抓基层党建进行述职,汇报一年中最满意的三个亮点,为市委总结推广好的做法经验提供支撑。同时,汇报一年中最不满意的一项工作,为市委及时发现需要突破的难点提供切入。党群系统各部门都要开展创新工作评选活动,以创新评选活动发现亮点,把亮点做亮、做大。

2、深入开展"两大活动"。要按照"有声势、有特色、有实效"的要求,以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动力,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武装,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凝聚赶超发展的正能量;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未整先学,未整先改,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28条办法"、"六个严禁"以及市委"1+8"实施意见和办法,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防体系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