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观点全年汇编111篇(第32/33页)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征程越是壮阔,目标越是远大,越需要核心的掌舵定向、真理的指引领航。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康庄大道阔步前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顽强拼搏、团结奋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一定能够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人民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
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指引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
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持续迎来参观热潮。序厅内,600平方米的《长城颂》巨幅漆画壮丽雄浑。巍巍长城盘旋而上,象征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一路走来,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薪火相传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
风雨如晦风雨兼程,大道如砥大道直行。中国道路的每一步开拓,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的实践探索。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回望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
伟大的事业薪火相传,思想的光芒照亮前程。前不久,在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现场,多语种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吸引众多中外读者驻足关注。透过这部权威著作,人们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旁征博引、取精用宏中,深刻感受思想的伟力,体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中华文化智慧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的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传承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的思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借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治理思想,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完整有序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将协和万邦的和合智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机结合,倡导"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引领新时代的中国携手世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科学回答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新时代伟大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指引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越是面对困难挑战,越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越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继续推进"两个结合",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能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人民观点)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中国历史研究院建筑似鼎如尊。院内的中国考古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博物馆。一条"历史大道",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示了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铭刻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新石器时代"7000岁"的陶人面像、朱书文字陶扁壶、彩绘龙纹陶盘,夏代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商代象牙杯,周代铜牺尊......一件件精美的出土文物,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足迹,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重要论述,揭示出"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
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跋山涉水、栉风沐雨,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从横平竖直的汉字中、从孔孟老庄的思想中、从经史子集的典范中......我们不断领悟到,中华民族是有独特品格的民族,中华文明是自成体系的文明。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从历史走向未来,在追求现代化的艰苦卓绝奋斗中,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的:"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五千载绵延不绝,中华文明如浩浩江河,滋养泱泱华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并非"移植"或"嫁接",而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而根深叶茂,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实现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被冠以"中国"二字,在于其为中华文明所滋养,与中国实际相符合,最终为中国人民所选择。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到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从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到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正是有了"第二个结合",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读懂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古老国度的现实逻辑,唯有置身时间长河,深刻把握其历史逻辑;传承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悠久文明,唯有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穿越历史的烟云,今天的中国充满生机活力,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走过世纪沧桑依然风华正茂,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百余年前的梦想变得"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循大道,至万里。认准了的路,就要大胆探索,一往无前。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大胆探索,还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我们要继续坚持"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用党的创新理论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
"殷墟我向往已久"。党的XX大胜利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点明此行深意:"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站立在浸润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大地上,手握科学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沐浴文明辉光,我们昂首阔步,我们信心满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重实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人民观点)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理论的说服力、感召力从根本上说源于在科学指导实践中展现的真理力量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于把这一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白洋淀碧波荡漾,"千年秀林"绿意盎然,启动区建设热火朝天......在这个催人奋进的春天里,一幅新时代的雄安画卷正在华北平原徐徐铺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雄安新区建设,亲临实地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这座拔节生长的未来之城,生动彰显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对开展主题教育的总要求作出深刻阐释,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重实践"。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就是要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事业发展,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积极识变应变求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理论的说服力、感召力从根本上说源于在科学指导实践中展现的真理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系统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力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于把这一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这次主题教育中,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把自己的思想摆进去,学习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的一系列要求,包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胸怀"国之大者",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等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特别是要把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就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到贯彻落实党的XX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去。
理论的威力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发挥出来,学习的成果要靠实践成效来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将主题教育中焕发出来的学习、工作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我们就一定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人民观点)
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